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2020-12-13 騰訊網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國度,它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傳承至今。

時至今日,我們在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時,勢必也要感嘆偉大的祖國傳承給我們的一切。在代代傳承的物質遺產的同時,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傳誦至今。例如古代的詩詞、俗語,它們又何嘗不是代表中國優秀文化的產物?

提起中國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俗語,可謂是數不勝數,從中國文明出現的時候,俗語便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而出現。換句話說,俗語就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人們對生活的認知和理解。

我們經常聽到「好馬不吃回頭草」,並把這句話當做口頭禪,多用於形容不走回頭路。原來,我們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有一句,後來,才知道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闢。

那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呢?卻被稱為精華部分呢?

首先,讓我們對「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出處進行探索研究。

一、「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含義

「好馬不吃回頭草」作為中國流傳下來的俗語,自然有它的出處。在這之中,還包含著一個典故。

相傳,一匹名叫良驥的馬走出馬廄奔向寬闊無垠的草原。一眼望去,看不到草原的盡頭,但是它卻可以瞥見鮮美可口的嫩草。於是,良驥沿著一條選定的路線狂吃下去,直到吃飽的時候,它才回到家去。而它在吃的過程中,只向前看,絕不會東啃一嘴,西吃一口,回頭去補吃遺漏的嫩草。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說明良驥吃草的時候勇往直前,絕不回頭。不過話又說回來,並不是說身後的草都不好,也不是說眼前的草都是好草,只是為了突出良驥仔細吃掉眼前草的做法。

然而,「好馬不吃回頭草」也用來比喻有志氣的人立志以後,即使遭受挫折,也決不走回頭路。一直以來,這句話都象徵著志存高遠,絕不瞻前顧後的優秀品質。

一直以來,「好馬不吃回頭草」也經常被一些詩詞作家引用。清代詞人李漁 的《憐香伴·議遷》直接引用這句話,也將這句話的含義發揮的淋漓盡致。

「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簡單明了的告知世人要勇往直前的尋找生活的真諦,千萬不能辜負大好年華。

經過時間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如今「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含義變得更加多樣化。漸漸的,「好馬不吃回頭草」成為男女感情生活中常說的話。尤其是,男女雙方一人試圖重歸於好的時候,這句話出現的頻率便會增加。

可以說,當代男女總把不想複合的理由歸結於「好馬不吃回頭草」。或許,這句話只是他們不想跟舊情人複合的說辭,也有可能是真的沒有了感情。在不知不覺中,這句話讓無數男女徹底失去再續前緣的機會。

所以說,「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含義有很多,並且古代和今天的含義也不盡相同。

然而,就在我們把「好馬不吃回頭草」掛在嘴邊的時候,卻不知道它只是上半句,從而忽略了下半句。那麼,它的下半句是什麼呢?

其實,「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與它對仗工整,堪稱經典中的經典,才是這一整句話的精華所在。

二、「忠臣無事二主心」的出處

對於「好馬不吃回頭草」這一句俗語,我們非常熟悉,但是對於它的下半句,我們則顯得有些陌生。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更不知道它會比「好馬不吃回頭草」更加精闢。

其實,「好馬不吃回頭草,忠臣無事二主心」才是這一整句俗語,我們因為常把上半句掛在嘴邊的緣故,導致對下半句的遺忘。與「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含義相比,「忠臣無事二主心」顯得更加容易理解一些。

「忠臣無事二主心」顧名思義,也就是說忠義的臣子,從不會去侍奉兩個君主。出自《名賢集》的「一馬不鞴雙鞍,忠臣不事二主」。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難懂的詩句「一馬不鞴雙鞍,忠臣不事二主」變成易懂的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忠臣無事二主心」。不得不說,這是文化發展和傳承過程中的巨大進步。

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會發出疑問,為什麼會說「忠臣無事二主心」比「好馬不吃回頭草」更加精闢呢?

其實,這一切還要從「忠臣無事二主心」的傳統意義和現實意義前來分析。

三、「忠臣無事二主心」精闢的原因

(1)以小見大,層層遞進的突出後者

相比於「好馬不吃回頭草」,「忠臣無事二主心」是更高層面上的境界。「好馬」象徵著個人利益,而「忠臣」卻象徵著國家利益。可以說,上半句突出個人,而下半句重在國家。整句話有以小見大的魅力,通過對「好馬不吃回頭草」的描寫,更能突出「忠臣無事二主心」的重要性。也可以說,「好馬不吃回頭草」慢慢引出「忠臣無事二主心」。

(2)俗語表達的含義更加可貴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忠義」都是每個人必備的精神品質。換句話說,你可以是一個沒有夢想,沒有目標的人,但絕不可以是一個沒有忠義之心的人。所以說,相比於個人的夢想和前途,忠義之心才是最重要的。

(3)清晰直白的表達時代精神

我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但流傳下來的俗語依舊適用。尤其是「忠臣無事二主心」所說的忠義之心,是我們時代的潮流,也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從古至今,我們都一直提倡愛國、忠義,不管到了什麼時候,都不會發生改變。

(4)最終目的所在

客觀的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是為了引出「忠臣無事二主心」這一句,它是在為下半句做鋪墊。其實,這一整句俗語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突出忠義之心。

總的來說,「好馬不吃回頭草」的現實意義不如「忠臣無事二主心」,它的存在也是為了突出下半句。相比於上半句的「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的「忠臣無事二主心」自然而然顯得更加重要一些。

結語:

不管是「好馬不吃回頭草」還是「忠臣無事二主心」,它們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上半句是突出個人追求夢想的方式方法,下半句是告知世人為人處世的必備品質。這兩者都是人生之中最為重要的東西,可謂是缺一不可。

但是,相比於上半句,我們更應該尊崇下半句。換而言之,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可以瞻前顧後,但是我們在為國而戰的時候,卻要堅守忠義之心,不能擁有越軌的想法。

即使我們生活在今天,但是這句俗語對於我們而言同樣受用。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勇往直前的追求夢想,千萬不能出現左顧右盼、三心二意的情況。與此同時,我們更要時刻保持一顆愛國的忠義之心,這是做人應該堅守的原則和底線,也是人類不能喪失的精神品質。

所以說,不管到了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堅守「好馬不吃回頭草,忠臣無事二主心」所表達的含義。

參考資料:《中國俗語故事精華本》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沉澱,能夠流傳到現在的俗語和古籍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句話,叫做「好馬不吃回頭草」,吃回頭草的馬不是好馬,但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更經典的,它是什麼呢?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最經典的是後半句,可惜知道的人很少!
    俗語是祖先親身經歷的結果。他們的實用性和哲學意識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它的存在也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有趣,而且具有地方特色。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最經典的是後半句,可惜知道的人很少!在古代,馬是非常重要的動物。他們是戰鬥和運輸所需要的。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道
    「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和老人們在一起交談能學到不少東西。簡單舉個例子來說,我每次回農村老家都會學到一兩句俗語,前兩天回家就學了這麼一句——「好馬不吃回頭草」。俗語作為文化遺產,雖然沒有史書典籍深奧,但是通俗易懂有趣味,能夠豐富人們的生活。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後半句才是經典,可惜鮮有人知
    這就好比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俗語,想必大多數人都知道,不過它的後半句才是經典,可惜鮮有人知。二.「好馬不吃回頭草」的由來所謂的「好馬不吃回頭草」,我們從字面意思來看也能夠知道,那就是一匹真正的好馬,是從來不會掉回頭去吃草的,他只會不斷的吃麵前的草,進而一步一步的向前走。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眾多民俗諺語當中的一句,而之所以得出這句話,自然也是源於他們的實踐生活。
  •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道盡人間百態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道盡人間百態馬在古代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很多遊子旅途中唯一的夥伴,在很長時間裡,馬不僅對個人來說是生活必須品,對國家而言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先人們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各種膾炙人口的俗語和佳話,對於馬匹農村就有一句老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卻少有人知。首先從俗語的表面意識出發,為什麼說:好馬不會去吃回頭草呢?
  • 世人皆知「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最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世人皆知「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最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有人知
    老祖宗留下的俗語中,:「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是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用得比較多的,多是用來說自己不會再回頭重蹈覆轍之意。 「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 ——清.李漁《憐香伴·議遷》
  • 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古時勞動人民通過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短短幾句總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經過口口相傳,成了如今所說的俗語,俗語有話:「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 很多人只知「好馬不吃回頭草」,卻不知下一句更經典,發人深省
    所以後人用「不到烏江心不死」來形容一個人不達目的不罷休,只是不知為何在流傳過程中,烏江變成了黃河。雖然很多人不知道「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來歷,但多數人卻也不會理解錯這個俗語,這也就無傷大雅了。但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個俗語,雖然很多人經常用,卻理解錯了,這個俗語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在很多人看來,這個俗語是指回頭草不好,所以好馬不會吃它,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 「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更經典,道出了成功的精髓
    導言中華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數不勝數的歷史塵煙間,大家的老祖宗用她們的聰明智慧,匯總了諸多蘊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老少配,好馬不回頭」「盆友妻不可欺,盆友夫不能扶」「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句農村傳出來的俗語,上句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好馬不吃回頭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匹上乘的馬匹,是不會回頭吃草的。馬這種動物原是生長在大草原上,在馬看來,廣闊無垠的食物是吃不完的,要成為一匹合格的馬,只能一往無前,低頭啃食眼前的青草,不瞻前顧後,不挑肥揀瘦,即使錯過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也不會回頭。
  •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後面一句才是精華,都有什麼道理
    我們現在所了解過的俗語也有很多了,雖然有時候會覺得這些話說得比較土、比較俗,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借鑑它的智慧。中國古代一些智慧的結晶,在現在看來也很有借鑑價值,今天我們來說的這句俗語,前半句大家都聽過,後半句或許少有人知。這句話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忠臣無事二主心。」好馬不吃回頭草。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也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句農村傳出來的俗語,上句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好馬不吃回頭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匹上乘的馬匹,是不會回頭吃草的。馬這種動物原是生長在大草原上,在馬看來,廣闊無垠的食物是吃不完的,要成為一匹合格的馬,只能一往無前,低頭啃食眼前的青草,不瞻前顧後,不挑肥揀瘦,即使錯過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也不會回頭。「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就是由此而來的,通過這句話引申出了下一句的經典。
  • 俗話說:「腿軟不同房」,其實重點在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是我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現形式,他以通俗易懂,很直白的話語展示出一些經驗,更容易讓廣大勞動人民所接受,還有一點就是它的實用性很強,這也是在民間被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就拿今天這句俗語:「腿軟不同房」,重點在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 「好馬不吃回頭草」,人呢?下半句盡顯老祖宗智慧
    有句俗話叫:「好馬不吃回頭草」,老祖宗本來是另有深意的,但很多現代人已經理解為談戀愛不吃「回頭草」了,真是讓人哭笑不得。老祖宗的本意是什麼呢?良馬日行千裡,如果中途稍有耽擱的話,就會達不到目的,更別說回頭了。在古代,馬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一匹好馬往往和一名英雄相匹配,比如項羽和烏騅、呂布和赤兔。
  •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真的很經典!
    而今天小編講的這句俗語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那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道盡老祖宗的生活智慧,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一、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比喻有志氣的人立志以後,即使遭受挫折,也決不走回頭路。現代這句俗語主要用來形容男女戀人分手後,表示永遠不再複合的決心。
  •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為什麼這麼說?有道理嗎?
    近段時間整理了很多農村俗語系列,其中有聽起來非常有道理的,也有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淪為糟粕的,更有些看起來有點自相矛盾,但細細深究起來,居然蘊含了深刻道理的。今天我們就以「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俗語為例,一起來了解下這句話的根本意思和大家對這句話的看法。
  •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重點,很多人卻不知
    人不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唐韓愈《五箴五首序》俗話說得好:「好馬不吃回頭草。」這話的意思是說,有識之士,一旦決定做出改變,絕不回頭。當然,大部分情況下,人們更願意把這句話運用於愛情,用以勸慰友人,安慰自己,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很多。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人人都知,下半句卻極少有人知道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句話,尤其在對待感情問題上,兩個人分手後,很多人不會選擇再次複合的理由,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但是,你知道這句話的下半句是什麼嗎?今天,小編就來細細講述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這句話最早出自李漁的《憐香伴·議遷》,文中這樣描述:「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我們都知道,馬在古代是一種很珍貴的動物,因為它是當時人們最主要的代步工具,而且要養出一匹好馬也是極其困難的事。古代人們分辨馬匹的好壞,正是通過馬吃草的專注度來看的。好馬在吃草的時候,只會沿著草的方向一直前進,而不會左顧右盼。
  • 俗話說得好:「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文/小智農民雖然沒有讀過什麼書,但說出的俗語卻簡單明了,朗朗上口。比如這句「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才更加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古時候,人們都很注重面相。正所謂相由心生,一個人內心是怎麼樣的,多多少少會表現在自己的相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