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勞動人民通過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短短幾句總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經過口口相傳,成了如今所說的俗語,俗語有話:「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下句是「對人別太好」,很多人都聽過諺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民間流傳有個叫呂洞賓的讀書人,和同鄉好友苟杳結拜為金蘭兄弟,因為苟杳家境貧寒,父母雙亡,呂洞賓就讓苟杳住到自己家裡,將來能考取功名。
一天呂洞賓家中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才,想將妹妹許配給他,呂洞賓怕耽擱苟杳的前程,於是幫忙推託了,但苟杳卻動心了,呂洞賓也不再阻止,只是說苟杳成親後,要陪新娘子睡三晚,苟杳聽後心中有怒,但還是答應了。
三天後,苟杳進到洞房,新娘子哭訴郎君竟三夜不上床同眠,苟杳才得知呂洞賓用心良苦,原來好友以此激勵苟杳莫忘讀書,苟杳也沒有辜負呂洞賓的期望,幾年後金榜題名,做了大官,便和呂洞賓告別了。
又過了八年,呂洞賓家不慎失火,家產全沒了,只得和妻子住在一間茅草屋中,日子艱難,呂洞賓決定找昔日的好友苟杳幫忙,到了苟杳府上,苟杳熱情招待,卻沒有提幫忙的事,呂洞賓認為苟杳忘恩負義,於是氣憤回去。
回鄉發現蓋了新房,只是屋內一口棺材,妻子披麻戴孝,嚎啕大哭,看到呂洞賓還以為有鬼?經過一番了解後才得知,原來呂洞賓走後不久一幫人就來幫他蓋了新房,又留下一棺材,說呂洞賓在苟杳家死了,後就走了。
呂洞賓認為是苟杳的把戲,氣得用斧頭將棺材劈成兩半,棺材裡的金銀珠寶也就出現在了呂洞賓眼前,裡面還有一封信:「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
呂洞賓和好友苟杳的故事此起彼伏,都對對方所作的事情有所誤解,看不出對方的好意,現今社會中也是如此,有些人熱心腸的對待他人,對他們十分好,對方卻認為是要謀害他,後反倒傷害到了自己。
至於「餵狗別餵飽」,一方面是因為狗吃飽後就容易睡覺,這樣就辦法看護院子,另一方面則是說不要全部滿足對方的要求,不然對方就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沒有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