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2020-12-21 騰訊網

古時勞動人民通過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短短幾句總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經過口口相傳,成了如今所說的俗語,俗語有話:「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下句是「對人別太好」,很多人都聽過諺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民間流傳有個叫呂洞賓的讀書人,和同鄉好友苟杳結拜為金蘭兄弟,因為苟杳家境貧寒,父母雙亡,呂洞賓就讓苟杳住到自己家裡,將來能考取功名。

一天呂洞賓家中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才,想將妹妹許配給他,呂洞賓怕耽擱苟杳的前程,於是幫忙推託了,但苟杳卻動心了,呂洞賓也不再阻止,只是說苟杳成親後,要陪新娘子睡三晚,苟杳聽後心中有怒,但還是答應了。

三天後,苟杳進到洞房,新娘子哭訴郎君竟三夜不上床同眠,苟杳才得知呂洞賓用心良苦,原來好友以此激勵苟杳莫忘讀書,苟杳也沒有辜負呂洞賓的期望,幾年後金榜題名,做了大官,便和呂洞賓告別了。

又過了八年,呂洞賓家不慎失火,家產全沒了,只得和妻子住在一間茅草屋中,日子艱難,呂洞賓決定找昔日的好友苟杳幫忙,到了苟杳府上,苟杳熱情招待,卻沒有提幫忙的事,呂洞賓認為苟杳忘恩負義,於是氣憤回去。

回鄉發現蓋了新房,只是屋內一口棺材,妻子披麻戴孝,嚎啕大哭,看到呂洞賓還以為有鬼?經過一番了解後才得知,原來呂洞賓走後不久一幫人就來幫他蓋了新房,又留下一棺材,說呂洞賓在苟杳家死了,後就走了。

呂洞賓認為是苟杳的把戲,氣得用斧頭將棺材劈成兩半,棺材裡的金銀珠寶也就出現在了呂洞賓眼前,裡面還有一封信:「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

呂洞賓和好友苟杳的故事此起彼伏,都對對方所作的事情有所誤解,看不出對方的好意,現今社會中也是如此,有些人熱心腸的對待他人,對他們十分好,對方卻認為是要謀害他,後反倒傷害到了自己。

至於「餵狗別餵飽」,一方面是因為狗吃飽後就容易睡覺,這樣就辦法看護院子,另一方面則是說不要全部滿足對方的要求,不然對方就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沒有感恩之心。

相關焦點

  • 古人說「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關鍵,5個字送給心善的老實人
    生活在複雜的社會中,時常暴露出人性醜惡的一面,人們就說「狗是真的狗,但人有時候卻不是人」。這話聽起來有點刺耳,但現實中這樣的人還真不少。有的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對自己有恩的人都能背叛。古人有一句俗語「餵狗別餵飽」,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後面還有一句話,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心地善良的老實人聽了很受用那就是「對人別太好」。
  •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也很重要,早明白早受益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早明白早受益!坊間時常能夠聽到一些長者對孩子們說:「吃飯別吃得太飽了,吃七八分飽就行了。」聽到這裡不禁愕然,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不僅僅是人,動物也是一樣。比如,當今的農村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養一條狗,當然不僅因為狗是一種寵物,更重要的是狗在主人外出時,能夠起到看家護院的作用。可是,大家知道「餵狗別餵飽」這句俗語嗎?它的告訴大家:餵狗的時候千萬別餵得太飽。
  • 世人皆知「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最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世人皆知「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最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原來,我們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有一句,後來,才知道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闢。 那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呢?卻被稱為精華部分呢? 首先,讓我們對「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出處進行探索研究。
  • 農村俗語:「對人別太好,餵狗別餵飽」,有什麼含義?
    從小在農村成長的小夥伴,一定聽過自己的爺爺奶奶為小孩子們講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是一些短小但是細品起來卻很有內涵的農村俗語,俗語是農民生活的一種縮影,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體現,是我們不能遺忘的寶貴文化。
  • 民間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下半句才是重點,卻十人九不知
    這樣一句俗語在中國可謂是人盡皆知,經常用來勸誡吵架的夫妻,比如「床頭吵架床尾和,一日夫妻百日恩」。如果細究起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的「日」又是何意呢?而且這句話還有下半句,是什麼呢?別著急,我們一一道來。
  • 俗話說得好:「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文/小智農民雖然沒有讀過什麼書,但說出的俗語卻簡單明了,朗朗上口。比如這句「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才更加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古時候,人們都很注重面相。正所謂相由心生,一個人內心是怎麼樣的,多多少少會表現在自己的相貌上。
  •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有什麼含義呢?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這句俗語吧,這句俗語在山東和東北特別流行。那麼它代表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來客人了做飯不要做三個菜。農村有個風俗習慣,也就是祭祀的時候講究單數,不能上雙數。很多祭祀時基本都是三樣祭品,或者是單數的祭品。如果家裡來了客人,桌上擺了三盤菜這就有罵人的感覺,而且也不是待客之道。
  • 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千百年來,人們根據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出許多簡短且通俗易懂的道理,也就是所謂的俗語。時代不斷發展,並非所有俗語都適用於現在,有些已經過時,逐漸被淹沒於歷史風沙之中。但是,有的俗語經受住考驗,儘管社會變遷,因其飽含哲理,至今依舊引人深思,比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以稱得上家喻戶曉。
  • 俗話說:「腿軟不同房」,其實重點在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是我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現形式,他以通俗易懂,很直白的話語展示出一些經驗,更容易讓廣大勞動人民所接受,還有一點就是它的實用性很強,這也是在民間被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就拿今天這句俗語:「腿軟不同房」,重點在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 農村俗語:「子不孝妻膽大」,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小時候在家裡,大人們喜歡說一些口頭語,放到現在來說也就是俗語。當時覺得朗朗上口,如今讀來卻別有一番深意,比如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子不孝妻膽大」,至於下半句請容筆者先賣個關子,作為老一輩農民創造的經典,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很不看重這些,但當真的讀懂的時候,卻往往是在後悔的時候,如此,咱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句俗語吧。
  • 俗語「七不出,八不歸」下半句才是意義所在,但知道的人卻很少
    俗語內容精闢,寓意深邃,通俗易懂,因而有廣泛的感染力,但是有些俗語並非字面上所表達的意思,許多人雖然整天把一些俗語掛在嘴邊,但卻壓根沒有意思到這句俗語並非一整段和其意義的所在,就如下面這則俗語「七不出,八不歸」下半句才是意義所在,但知道的人卻很少「七不出」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半句才是精華!
    莊子寫的《逍遙遊》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就是真正完美的人,心中是完全沒有自己的,什麼功名利祿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但是世界上真正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才會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承認別人比我們更厲害,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讀懂了會化解尷尬
    俗語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處世經驗之談,讀懂俗語可以讓我們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順利,從而規避掉很多不必要的陷阱和風險。有這樣一則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說的是和做生意有關,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才是整句俗語的關鍵所在,短短7個字卻暗含了很多處世的哲學,堪稱是精華所在,讀懂了會化解很多尷尬。
  • 俗語「六月韭,臭死狗」什麼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導讀:俗語「六月韭,臭死狗」是啥意思?六月的韭菜不能吃嗎?看完懂了夏季的時候,很多人都喜歡在夜晚的時候,和好朋友或者家人們一起吃夜宵。也是在夏季,夜宵攤上的生意非常的火爆,南北方都是如此。筆者和朋友出去吃夜宵的時候,烤韭菜也是必點,一次吃下十來串也不是問題。可是在民間卻有著「六月韭,臭死狗」的說法,這是什麼意思呢?六月份的韭菜不能吃嗎?下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道,看完就懂了!如今提到韭菜,很多人就會想到「割韭菜」這個詞語。這是從韭菜的特性而引申出來的一個詞語,並且意思也發生了變化,它是帶有貶義的一個詞語。
  •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啥意思?有道理嗎?
    咱們中國是文明古國,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即使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中,餐飲禮儀上的一些講究說法兒,也是絲毫馬虎不得的,否則,不僅會鬧出不必要的笑話,有時候甚至還會產生一些誤會,引起對方的反感,直接影響到彼此之間的感情,就好比今天這句"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咱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精華,古人忠告,越早知道越好!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但其實他的後半句才是精華,知道的人就不那麼多了。「男女授受不親」,知道的人不少,意思也是非常直白,但真能說出個所以然的人恐怕不多。而孟子說此話的時候還有一句更加經典,但由於前一句更加貼近生活所以往往忽略了後半。而後半句說的是「嫂溺援之以手」,這句話的含義也非常深刻。這還得從孟子當時發生的故事說起:當時有一個叫淳于髡的齊國人精於辯論,有一天便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是禮嗎?孟子說是。淳于髡又問,那嫂子掉到水裡我能用手去救他嗎?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
  • 俗語:「天涯何處無芳草」,下半句才是重點,卻十人九不知
    很多人在朋友失戀的時候,用這句話安慰,但蘇軾如果穿越回來聽到了,可能要被活活氣死。事實上,此句的用意極為豁達陽光,可不是僅僅停留在愛情的表面,而它的上一句也哲理深厚,很多人卻並不知道。其實我們生活中有許多的經常用的詩句,都被誤傳了。那麼「天涯何處無芳草」的下一句是什麼?
  • 古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而對於窮苦人家來講,吃飯都是成問題又怎麼會花錢去送孩子讀書,因此聖賢書學不到,還有一些俗語中的智慧可以學習,所以才會有相當多的俗語流傳,而且都十分的有道理。朋友們都有聽過一句「父不進子房」,然而俗語一般跟古詩一樣都是有上下句的,一般上句都會流傳得更廣,而下一句的深意更足,這句話的下一句就是「官不入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