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讀懂了會化解尷尬

2020-12-12 國學大觀園

俗語文化,是流傳在我國民間的老話或者諺語,由於其簡單易懂,風趣幽默,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和喜愛。我們在日常交流中,一句恰到好處的俗語,可以讓交流變得十分有說服力,這也會極大地提升我們溝通的效率,輕鬆解決因為溝通困難引發的矛盾。

比如一個人經常說大話,卻不付諸實際行動,如果我們直言不諱地批評,會顯得對話十分生硬,脾氣不好的還會和我們發生口角爭執,但是如果用俗語「與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來表述,對方就很容易接納;再比如和好友相聚,感慨良多,如果只是尋常的套近乎,對方會覺得索然無味,但是如果說「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這會讓談話雙方都十分的愉快。

俗語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處世經驗之談,讀懂俗語可以讓我們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順利,從而規避掉很多不必要的陷阱和風險。有這樣一則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說的是和做生意有關,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才是整句俗語的關鍵所在,短短7個字卻暗含了很多處世的哲學,堪稱是精華所在,讀懂了會化解很多尷尬。

人無笑臉莫開店

我們首先來說俗語的上半句「人無笑臉莫開店」,這句是對商人的勸誡和警示。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很多人做生意,在古代社會階層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其中以商人的身份地位最低。因為古代講究的是「學而優則仕」,只有學好了本事走上仕途之路,以後才會光宗耀祖,興旺家族。但是古時候學習可是要花費很多錢財銀兩,尤其是窮苦的老百姓,家庭條件不允許讀書,只好種地或者去工地出苦力,有的人則直接走上了做生意的道路。

開門做生意,一定要笑臉相迎,需要給客人一種溫暖的意象,因為和氣才能生財。但是有的人做生意卻板著臉,沒有任何笑臉,這樣會讓客人感覺不禮貌,生意自然也就慢慢慘澹了下來。

俗語前半句中的「笑臉」一定要做到人人平等,不論客人的衣著是華麗還是樸素,打扮是富貴還是貧窮,作為掌柜都需要讓每個進店之人都如沐春風,這裡的笑臉要一視同仁,而不是區別對待。笑臉是做好生意的保障,長此以往才會越做越紅火,生意也會慢慢地興隆下去。

會打圓場自落臺

俗語的後半句是「會打圓場自落臺」,這句話才是整句俗語的精華。會打圓場,說的是頭腦要靈活,要適當地自圓其說,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必備的技能之一。我們與人溝通交流的時候,有的人很好講話,三言兩語就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但有的人卻十分的夾生(不好說話),與其交流總感覺對方挑三揀四,故意刁難,交流的時候難免會有不同的意見,面對這樣的人,就要會說話、打圓場,給足對方面子。

打圓場並非是「拍馬屁」,而是一種高級的說話技巧,高情商的人與人交談,都會讓對方感覺特別溫暖,如果是商人會打圓場,還會讓客人感覺是在為他著想,這樣自然而然增加了交易的成功率。

人際交往中,不管是遇到什麼樣的人,會打圓場的人,就是給別人臺階,讓對方不至於太過為難,有時候也要適當給自己找個臺階,從僵局中解脫出來,慢慢緩解氛圍,輕鬆化解尷尬。總是面帶笑容,還懂得說話的人,自然也會招人待見,不論是做生意還是與人相處,都會處於不敗之地。

總結

俗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掌握的,俗語文化十分接地氣,而且現學現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一邊學習俗語,一邊善於使用俗語,不但可以加速溝通的效率,還會讓自己感悟到更多的人生智慧,可以說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今日話題:你對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會打圓場自落臺」是怎樣看待的?歡迎在下方留言區交流,我們一起探討。文 | 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後半句更經典,讀懂了生意自然會好起來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後半句更經典,讀懂了生意自然會好起來。在《管子·小匡》中記載:「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除皇親國戚和文武大臣們以外,所有的人被分為了讀書的、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四類,也就是所謂的「四民」。
  • 俗話說的好,人無笑臉莫開店,下半句才是經典!就怕還有人不懂
    叫「人無笑臉莫開店,也是說明了一個生意人,他的面相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也是很能關乎到他的財運的。也有很多人將它牢記,其實這一句只是上半句,下半句才是真正精華的部分!笑臉代表著尊重,禮貌,代表著你是個熱情好客的人。而對於開門營業的生意人來說,笑臉尤為重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服務態度」中的一種,也是為什麼招聘員工時選擇多要一些愛笑的人,讓人看上去就很舒服。也就會更多來這裡光顧。
  • 《智囊全集》:「人無笑臉莫開店」,老祖宗的智慧,句句受益終生
    俗語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為人處世經驗分享,了解俗語能夠 使我們人生之路走得更為成功,從而避開掉許多多餘的陷阱和風險。有那樣一則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說的是和做生意有關,實際上這句話俗語還有後半句,才是整句俗語的關鍵所在,短短的7個字卻蘊含了許多為人處世的哲學思想,稱得上是精華所在,了解了會化解許多尷尬。
  • 俗語「人看四相,富貴難忘」,究竟是哪四相?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在交流溝通的過程當中,總是會說出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一兩句俗語可以讓我們交談的更加方便,同時俗語還風趣幽默,這樣很容易讓人記在心裡,不容易忘記。比如我們用人的時候,經常會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一件事情專心下苦功夫,也會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再比如我們和朋友之間稱兄道弟,常常會想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等。俗語文化早已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雖然表面的意思看起來簡陋,但是內在的道理卻是讓人感同身受,受益良多。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重點
    但是,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而且後半句才是重點!自古至今,夫妻可以說是彼此之間最親近的人,也是那個能夠一起終老一生的人。正所謂「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兩個人人能夠成為夫妻,那是有著莫大的緣分的。而「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句俗語,也恰恰很簡單明了的道出了夫妻關係以及情感態度。
  • 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術
    一個人,他的心裡在想什麼,有時候,是會反應在臉上的。所以,很多人慣用「面相」來觀人,在這個過程中,便有這麼一個說法,在老一輩人當中,經常可以聽到——「兩腮無肉不可交」這句俗語,不過,在這後邊兒,還有一句更是經典,不過,這知道的人就少很多了。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原來,我們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有一句,後來,才知道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闢。 那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呢?卻被稱為精華部分呢? 首先,讓我們對「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出處進行探索研究。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讀後長見識了
    比如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就是「笑貧不笑娼」。那麼這句俗語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其實它的下半句更加精彩。首先我們來看俗語的上半句「笑貧不笑娼」。這裡面的關鍵還是取決於「笑」這個字,笑的含義在這裡不僅僅指的是嘲笑,其實更多的意思指的是看不起。
  • 農村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識人智慧
    這些俗語雖然說並沒有根本的科學依據,但是它也是人們根據日常生活來的總結,所以也有其存在的道理,大家了解的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的後半句,也就證實來古人的智慧無窮。古代的時候人們把看面相的人都稱之為相識,最早的相士記載是在公元557年到581年的《周書》中,當時只是一些簡單的體現,並沒有形成一種體系。一直到了公元581年開始才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精華,古人忠告,越早知道越好!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但其實他的後半句才是精華,知道的人就不那麼多了。「男女授受不親」,知道的人不少,意思也是非常直白,但真能說出個所以然的人恐怕不多。尤其是現在很多新一代的年輕人可能也少有聽到了,它的意思說的是:男女之間是不能直接接觸,更不能直接交談,很多首次聽到這個說法的恐怕會不知所措。其實在古代,這種思想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句話的出處最早見於《孟子》一書,可見其時間之早。而孟子說此話的時候還有一句更加經典,但由於前一句更加貼近生活所以往往忽略了後半。
  • 俗語「三思而後行」,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世人誤解千年
    其實作為從小到大都生活在中國的中國人來說,我們對於自己國家的文明,感覺得可能不是很深刻,因為文化這種東西的影響,它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在不經意間就受到了它的影響,但是我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尤其是俗語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聽過長輩們這麼教誨自己:「老話說……」這裡的老話其實就是俗語,也就是過去的先人們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以提煉,總結出來的生活智慧,像我從小聽得比較多的一句老話就是「三思而後行」。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
  • 俗語「不看家中妻,但看身上衣」,為何只看衣服?後半句才是精華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離不開和人打交道,與人溝通的過程中,也會脫口而出一些歇後語或者老話,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固執己見,非要受到打擊後才會醒悟,多半都會說他「不到黃河心不死」,說一個人沒有什麼能力,卻被迫做某件事,也很容易想到「趕鴨子上架」。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最經典的是後半句,可惜知道的人很少!
    俗語是祖先親身經歷的結果。他們的實用性和哲學意識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它的存在也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有趣,而且具有地方特色。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最經典的是後半句,可惜知道的人很少!在古代,馬是非常重要的動物。他們是戰鬥和運輸所需要的。
  • 俗語:「貪酒不顧人」,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早就看透了人性!
    貪財不顧親說的是這樣的人一般品行很差,有句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錢財當然人人都愛,但是我們也要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一個人為了錢財不擇手段,看到自己親人碗裡面多個米粒都兩眼放光,想佔為己有,這樣的人一般是自私自利,不可交的人。
  • 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古時勞動人民通過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短短幾句總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經過口口相傳,成了如今所說的俗語,俗語有話:「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半句才是精華!
    莊子寫的《逍遙遊》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就是真正完美的人,心中是完全沒有自己的,什麼功名利祿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但是世界上真正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才會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承認別人比我們更厲害,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 農村俗語:「子不孝妻膽大」,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小時候在家裡,大人們喜歡說一些口頭語,放到現在來說也就是俗語。當時覺得朗朗上口,如今讀來卻別有一番深意,比如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子不孝妻膽大」,至於下半句請容筆者先賣個關子,作為老一輩農民創造的經典,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很不看重這些,但當真的讀懂的時候,卻往往是在後悔的時候,如此,咱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句俗語吧。
  •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但是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十分看重「面相」,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堅信「相由心生」,一個人的面相,其實就是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就連明代才子馮夢龍,也曾經在《智囊全集》中提到過「相由心生」的概念。
  • 俗語「七不出,八不歸」下半句才是意義所在,但知道的人卻很少
    俗語內容精闢,寓意深邃,通俗易懂,因而有廣泛的感染力,但是有些俗語並非字面上所表達的意思,許多人雖然整天把一些俗語掛在嘴邊,但卻壓根沒有意思到這句俗語並非一整段和其意義的所在,就如下面這則俗語「七不出,八不歸」下半句才是意義所在,但知道的人卻很少「七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