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2021-01-10 諸葛品歷史

千百年來,人們根據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出許多簡短且通俗易懂的道理,也就是所謂的俗語。時代不斷發展,並非所有俗語都適用於現在,有些已經過時,逐漸被淹沒於歷史風沙之中。但是,有的俗語經受住考驗,儘管社會變遷,因其飽含哲理,至今依舊引人深思,比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以稱得上家喻戶曉。

最早的時候,「君子」強調的是崇高的地位,從字面上可理解為君王之子。後來,君子二字的含義發生變化,不再把地位當成必備條件,反而更側重於高尚的品行,以道德為衡量尺度。《論語》裡有不少描述君子的名言,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還有「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等。

損人利己之人,配不上君子的稱呼;見利忘義者,也不能被稱為君子;心懷叵測,更不是君子之所為。其實,廣義上的君子,並非遙不可及,無需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只要品行高潔,對待朋友彬彬有禮,為人處世符合道德準則。另外,君子不一定要淡泊名利,追求功名利祿未嘗不可,更不需要視金錢如糞土。

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雖說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但如果家徒四壁,最基本的生活難以維持,活下去都是問題,更別提其他事情了。所以,君子可以喜歡錢財,通過正常的方式掙錢,憑藉自己本事致富,是值得推崇的,從而孔子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老話說得好,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話糙理不糙。世人都想過榮華富貴的生活,或許聖人也不例外。孔子云:「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在孔子看來,每個人都嚮往金錢和地位,人之常情,不要覺得太庸俗。掙錢的途徑很多,可以憑藉勤勞的雙手致富,也可以通過讀書,獲得朝廷的賞識,而後位極人臣,俸祿自然也不會少。作為古代文人,還可以替別人寫詩作賦,或者賣自己的字畫。但是,一定恪守道德準則,坑蒙拐騙而獲得財富,純屬小人的行為,君子絕不會這樣。

沒有人願意過貧窮的日子,一是吃苦可以接受,假如一生都窘困潦倒,誰都不甘心。擺脫貧窮的方式,要合乎禮儀和道德,唯有這樣才符合君子的標準,否則即使腰纏萬貫,也會被人瞧不起,留下惡名。古代一些大臣,為了貪財不擇手段,儘管短時間內得到財富,卻只是曇花一現,最終身敗名裂,清代的和珅就是個典型。

對於現代人來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俗語,仍然非常受用,把他銘記在心,能夠時刻提醒自己不走歪路。成功沒有捷徑,唯有踏踏實實工作,對得起良心,不違背道德準則,每一分錢都乾乾淨淨,經得起誘惑,不碰邪門歪道。其實,「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是上半句話,後半句更經典,即「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卻十人九不知,它是什麼意思呢?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做人做事都要符合禮儀,不可隨意而為,要不然將會被人唾棄。「貞婦愛色,納之以禮」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呢?在古代,女子要從一而終,把貞潔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故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說法,此處「貞婦」值得是保持忠貞的女子,廣而言之,可以代指古代所有女子。

「貞婦愛色」中的「色」,指的是漂亮、美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是女人的天性,誰都想把自己打扮更好看,如此就引出「納之以禮」。所以,俗語「貞婦愛色,納之以禮」的意思是:「女子愛女很正常,但穿著打扮要符合禮儀,不能只為追求好看,把禮儀拋之腦後,任由自己發揮。」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談錢並不俗氣,誰都想擁有財富,但不能為了得到錢財,做出有損道德的事情,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追求時尚和美麗要注意禮儀尺度,現在有些女的為了博人眼球,為了追逐人氣,打扮得太過前衛,能穿多少穿多少,簡直不忍直視。所以說,「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值得現代女性深思,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但是,君子愛財,也要取之有道。有的人對錢的渴盼達到了極致,認為擁有了錢就可以擁有一切,「有錢能使鬼推磨」。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很多投機分子想了很多歪門邪道,以身試法,鑽法律空子,在短時間之內可能橫財沖天,但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難逃法律的制裁。
  • 農村俗語:「子不孝妻膽大」,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小時候在家裡,大人們喜歡說一些口頭語,放到現在來說也就是俗語。當時覺得朗朗上口,如今讀來卻別有一番深意,比如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子不孝妻膽大」,至於下半句請容筆者先賣個關子,作為老一輩農民創造的經典,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很不看重這些,但當真的讀懂的時候,卻往往是在後悔的時候,如此,咱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句俗語吧。
  • 隨筆||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錢僅是一種貨幣,具有物的性質,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只是人應該怎樣對待的問題?愛財本無錯,但必須要取之有道。何謂「道」?中國的古銅幣就充滿了「道」的智慧。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古銅幣採取了「外圓內方中空」的設計。
  • 俗話說得好:「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文/小智農民雖然沒有讀過什麼書,但說出的俗語卻簡單明了,朗朗上口。比如這句「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才更加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古時候,人們都很注重面相。正所謂相由心生,一個人內心是怎麼樣的,多多少少會表現在自己的相貌上。
  • 世人皆知「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最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世人皆知「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最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 做事要考慮周全,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說,一個君子,要注意的九項。視思明。是不是聽得明明白白,是不是知道別人傳達的意思,有弦外之音,還是話外之音?是不是別人故意誤導我們的?這些我們都要聽的明明白白。以便做決定。而不是聽風就是雨,別人糊弄我們,我們也不知道,這比沒耳朵還可怕。色思溫。臉上的顏色是不是特別難看,是不是讓人很不舒服,我們要和顏悅色,溫和,這樣,大家跟我們相處,才融洽,好受。
  • 孔子看待財富: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
    孔子聞訊後準備前往,子路很不高興,他認為佛肸為非作歹,孔子不應與其同流合汙。孔子為自己辯解說,他不會受佛肸行為影響,自己會保持高尚品節,出淤泥而不染。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給出了另外一個自己欲成行的理由,即生存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論語·陽貨》)言下之意人不是「匏瓜」,人要吃飯,就要掙錢過日子,他是不得不赴佛肸之約的。
  • 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古時勞動人民通過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短短幾句總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經過口口相傳,成了如今所說的俗語,俗語有話:「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 民間故事:人無外財不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常言道: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可是這個外財要不是你命中所有、你的福德不夠,最多也只是過手財,終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唐憲宗元和五年,西安杜陵地區邠州新平縣尉裴璞死於任上。裴璞說:「活著的人,吃一口飯、喝一口茶那都是前生所註定的,更不用說是財寶了。這些在陰司都有登記。人的一生所獲得的財物是有限的,是根據此人的福德安排的。得到的東西不在登記薄上的,陰司的文官一張狀紙,我們就得去奉命掠奪。」
  • 俗語:「貪酒不顧人」,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早就看透了人性!
    而古人也是留下了不少的俗語來告誡後人,俗語作為老祖宗每一輩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給後人帶來了不少的教育作用。雖然這些俗語聽著很簡單,但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的寓意和為人的處世之道。在俗語中我們能學到很多的知識以及為人處世方面的技能。
  •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為何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小故事明白人生哲理
    小說《胡雪巖全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該當你老夫子的,自然當仁不讓。」大意就是君子只要從正道得到的財物,不要不義之財。而從佛家的因果報應來看,不貪不義之財,福報將不期而至,反之,則不僅有損德行,還會遭到相應的報應。
  • 小區下起「現金雨」,男子舉吊瓶冒雨守護,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我們只有不斷的創造財富,才能維持幸福生活的運行,但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被欲望所迷,行不義之財,我們只有靠正確的方式獲得的財富才是取之有道的。近日,據報導,濟寧一小區驚現"現金雨",一些想要趁機偷撿人民幣的圍觀群眾均被一名自稱警察的楊先生阻止,楊先生在事後稱,"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
  •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有什麼含義呢?
    大家都知道,我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待客之道,講究餐桌禮儀。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這句俗語吧,這句俗語在山東和東北特別流行。那麼它代表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來客人了做飯不要做三個菜。
  • 「酒中不語真君子」,後半句也是精闢,藏著一個人的人品
    「酒中不語真君子」,後半句也是精華,藏著一個人的人品顯然,這句話就是對君子酒品的要求,「不語」不是說你喝醉了就不能說話,而是不說醉話胡話,有的人喝醉了就漲紅了臉,開始瞎吹捧瞎承諾。一個對自己要求嚴苛的君子呢,明白克制,知道分寸。有這樣一位暴君啊,將這句話作為檢驗臣子的試金石。
  • 俗話說:「腿軟不同房」,其實重點在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是我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現形式,他以通俗易懂,很直白的話語展示出一些經驗,更容易讓廣大勞動人民所接受,還有一點就是它的實用性很強,這也是在民間被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就拿今天這句俗語:「腿軟不同房」,重點在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給男人的忠告
    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大多是以文言文為主,不要說今天的人,就是古代的讀書人,不經過老師的點撥,有些還讀不懂。所以就有了一些民間俗語、智慧格言的出現,通俗易懂,便於記憶,傳播得更廣,影響也更深。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給男人的忠告酒不護賢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與茶文化一樣深入中國人的精神。中華文化有很多關於酒的傳統和佳話,李白大醉,寫出名篇《將進酒》,千古流傳。
  • 古話說:「觀棋不語真君子」,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識人術藏智慧
    在下棋時,周邊會圍有很多觀看的人。這時候就會有人在旁邊對下棋之人指指點點,自以為很聰明的樣子,其實這很令人厭煩,再說來看棋之人必定都是懂棋之人,不需要別人為自己解說了。而且古人也講:「觀棋不語真君子」,看出其中妙局的能者高手一般都不會在旁邊咋咋呼呼,君子從來都是真正有涵養的人,能做到觀棋不語很不容易。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這後半句更是經典,把喝酒和小人巧妙的聯繫在了一起,這後半句就是「把酒多言是小人」。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然而,就在我們把「好馬不吃回頭草」掛在嘴邊的時候,卻不知道它只是上半句,從而忽略了下半句。那麼,它的下半句是什麼呢? 其實,「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與它對仗工整,堪稱經典中的經典,才是這一整句話的精華所在。
  • 俗語:「貞婦愛色,納之以禮」,說的是什麼意思
    (文/江梳留影)「貞婦愛色,納之以禮」,一個讓人產生誤解的俗語。意思是說貞婦即使愛美,也只接受符合禮儀的服飾,而不會亂打扮。在這兩句之前,還有一句眾人都聽過的俗語,那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一期就說下這句俗語,看有沒有道理。
  • 俗語「廟小妖風大」,後半句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老祖宗教你做人
    俗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的常見,俗語通常都以非常簡單的文字和短語來講述了一些我們生活在做人做事的道理,從這些簡單的文字當中,我們可以領悟到許多事情,這些文字源於生活所以十分的真實,我們祖先總結了這些俗語然後一代一代的傳給我們,今天我們也要來說一句俗語,"廟小妖風大"這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