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關鍵,5個字送給心善的老實人

2020-12-21 文學漫談

百家號百家齊放,文學漫談雅俗共賞!

自古以來,人們對六畜中的狗最欣賞,因為狗能看家護院,對主人忠誠,人們說「貓戀食,狗戀恩」,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狗,在民間還流傳「窮死不賣看家狗」之說。現在城裡也有很多人養狗,並不是要讓狗看家,而是一種對寵物的喜愛。不少年輕人或老人, 已經把狗或貓當成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生活在複雜的社會中,時常暴露出人性醜惡的一面,人們就說「狗是真的狗,但人有時候卻不是人」。這話聽起來有點刺耳,但現實中這樣的人還真不少。有的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對自己有恩的人都能背叛。古人有一句俗語「餵狗別餵飽」,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後面還有一句話,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心地善良的老實人聽了很受用那就是「對人別太好」。

(1)「餵狗別餵飽」

現代社會中自作聰明人很多,他們在做事的時候,總要先看看有沒有好處,總喜歡貪圖小利,和朋友在一起,為了得到利益不惜傷害親朋好友。每個人看到美食,有抑制不住貪吃的欲望,尤其是在吃自助餐的時候,挑平時捨不得花錢買的最貴的食品,大快朵頤,盡情享受,大多數人的心理,認為自己花錢了,不多吃點好像就虧了。

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飯量相差很大。凡是到自助餐的,出來時都吃得肚子鼓鼓的,好像再多吃一點都多餘了。肚子餓很難受,吃撐了更不好受,還會傷到脾胃。人吃飽了容易懶惰,酒足飯飽之後,就開始呼呼大睡。

人尚且如此,動物就更貪吃了。你看現在的家貓,吃完就睡,養得肥胖,不管黑貓和白貓,早就不會抓老鼠了,有的老鼠倒是逆天了,把貓咪追得到處躲藏。狗要是每天都餵得太飽,它就容易犯困,一打盹還能看家護院了嗎?長期吃得太多,狗還容易長胖,行動就不自如,沒有了攻擊性,

農村養狗是為了幫助主人看家護院,每天給它餵得太飽,狗整天養尊處優的,就不能恪盡職守,盡職盡責了。

(2)「對人別太好」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後面一句才是精華。人與人的交往中,以誠相待才是朋友間交往的原則。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人心是最不好猜測的。有一句話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有時你心地善良,多為別人著想,可別人卻不領你的情,那你當傻子,所以老實人吃的虧比較多些。

在現實生活中,有知恩圖報的人,也有忘恩負義的人,「升米恩,鬥米仇」的例子太多了,千好萬好,有一件事沒做,就不滿足甚至產生怨恨。正因為以前「餵」得太多,讓人產生了依賴心理,不勞而獲多舒服,一旦斷糧,就惡語相向,把以往人家幫助你的恩情,認為是應該應分的事情,這樣的人不值得同情,還真不如狗對人真誠。

無論是朋友還是愛人之間,一方總是無條件付出,時間長了就認為是理所應該的事情,比如朋友對朋友傾盡全力幫忙,卻換不出一般大,連句感謝的話都沒有,有時還說你幫倒忙,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人太善良是好事,但有受傷的總是老實人。

實際上在職場上同事之間為了工作相互協助,本應該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有一些老實人,心腸很熱,喜歡幫助同事,甚至替別人加班。時間長了,一旦有一天不為他們做事了,那麼就會遭人怨恨甚至報復。所以對人太好,也是一種無原則的交往,在別人有求於你時,助人為樂是件很享受的事情。如果經常主動幫助別人,就不會在意你的幫助,認為沒有你的幫助照樣能成功。

結 語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在這句俗語中用狗隱喻人性,老祖宗用此來提醒人們,對人好也要有尺度,老實人要都留個心眼,不懂得感恩的人,不要隨便幫忙他。

狗吃飽用行動感恩,看家護院,還對自己的主人忠誠;而人卻能見利忘義,翻臉不認人,正是讓人覺得不可理喻。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要做個真誠善良的人,在困難時期別人給予我們幫助,他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相關焦點

  • 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古時勞動人民通過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短短幾句總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經過口口相傳,成了如今所說的俗語,俗語有話:「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也很重要,早明白早受益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早明白早受益!坊間時常能夠聽到一些長者對孩子們說:「吃飯別吃得太飽了,吃七八分飽就行了。」聽到這裡不禁愕然,這是為什麼呢?比如,當今的農村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養一條狗,當然不僅因為狗是一種寵物,更重要的是狗在主人外出時,能夠起到看家護院的作用。可是,大家知道「餵狗別餵飽」這句俗語嗎?它的告訴大家:餵狗的時候千萬別餵得太飽。因為很多地方的農村,物質條件相對較差,人們在豢養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餵它們吃剩飯、剩菜。既然是剩飯、剩菜與其扔掉,還不如全部給狗吃。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古人的忠告
    在古人看來,人生百年之中,有很多比較重要年齡段,如果去掉幼時和老年時光,那麼能夠剩下來的寶貴時間根本不過幾十年。所以孔子才會說三十、四十、五十歲,是一個人最需要注意的年齡段,算起來也只不過三十年而已。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還有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那就是「五十將來尋死路」,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如果一個人在三十四十兩個重要階段都沒有一番成就,那麼五十歲乃至隨後的人生歲月中,就都將活在痛苦之中,這是老祖宗對中年人的告誡。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這位官員為官三十載一直都甘於淡泊,從來都不會向蠅營狗苟屈服。
  • 農村俗語:「對人別太好,餵狗別餵飽」,有什麼含義?
    心閒和人閒當然還不是一回事,心閒指的是心境比較悠閒,可能他們每天在忙碌,但是內心是比較平和閒適的,有句古話說得很到位,叫做「相由心生,」內心舒坦,說明人的精神狀態不錯,睡眠質量也比較好,那頭髮自然也生長得比較快啦,試想一個每天都心事重重的人,頭髮不僅長得慢,可能還會變禿變白。由此可見這句俗語還是很有道理的。
  • 古人智慧:「欲速則不達」,下半句更經典,道盡現實和人性
    這句話是非常有用,但其實它還有下半句,也十分經典、有教導意義,然而它的下半句就沒有前半句這麼出名,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後半句就是「見小利而大事不成」,我認為這後半句的深刻含義絲毫不遜於前半句,也是很經典了,道盡了社會中的一些現實,怎麼這句話就不像前半句被大家熟知呢!
  • 古人講「三思而後行」,後半句僅僅4個字才是關鍵,卻鮮為人知
    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正卿,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會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說道「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實際上關於這句古語,還有一個大家不知道的典故。相傳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名叫季文子的官員。
  • 古人說:「勸賭不勸嫖」,殊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道出人性險惡
    對於人們來說,知道上半句的可能多一些,下半句少有人知。如果你真的理解明白了這句話,你會很佩服古人的處世智慧。從字面意思看,我們可以解讀為:在賭博和嫖娼之間,我們最好是勸導別人千萬別賭博,而不要去勸導別人別嫖娼,如果你去勸導別人不嫖娼,那你們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具體來說,這句諺語揭示出了如下的人生真諦。
  • 《智囊全集》老人常說:「不色者腎絕」,下半句才經典!
    它們同樣是古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但是卻是一種更加接地氣的智慧表達,看似粗俗,但是卻蘊含的豐富的人生智慧。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今天我們說一說俗語"不色者腎絕",而這句俗語的下半句則更經典。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
  • 古人言:「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話雖如此,但是古人卻很相信"觀人"術,喜歡通過觀察人來預測一個人今後的行為。《智囊全集》中就有一些觀人方法,被稱作"半個聖人"的曾國藩早年研究《智囊全集》,並結合書中內容加以應用,最終寫了一本觀人看人的《冰鑑》。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精華,古人忠告,越早知道越好!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但其實他的後半句才是精華,知道的人就不那麼多了。「男女授受不親」,知道的人不少,意思也是非常直白,但真能說出個所以然的人恐怕不多。尤其是現在很多新一代的年輕人可能也少有聽到了,它的意思說的是:男女之間是不能直接接觸,更不能直接交談,很多首次聽到這個說法的恐怕會不知所措。其實在古代,這種思想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句話的出處最早見於《孟子》一書,可見其時間之早。而孟子說此話的時候還有一句更加經典,但由於前一句更加貼近生活所以往往忽略了後半。
  • 古人云:「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講透人性
    這些俗語往往裡面表達出一些很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麼一句俗語。古人經常說「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下半句更是經典,講透了人性。其實關於大部分的俗語,我們基本上只知道其中的半句俗語而已。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句被奉為經典,老實人不妨引以為戒
    俗語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出自《增廣賢文》,原句是:「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道理雖然淺薄,但細細推敲,足可見人情之冷暖,人性之使然。一、誰人背後無人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個人處事圓滑,我們就說:「他是個老江湖了」。
  • 農村俗語:「笑貧不笑娼」,但是後一句才是經典,別再做老實人了
    生活中,總會聽到老一輩的人和我們說一些朗朗上口的俗語,比如: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短短一句話,卻道出了真理。不過我漸漸發現,很多俗語隨著流傳,很多人往往只記住了前半句,把後半句給漏了,而其實後半句同樣也是直擊人心的經典句子。想必大家都聽過「笑貧不笑娼」這句俗語,但是後半句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後半句有的人也知道,只不過沒和笑貧不笑娼連接起來,這句俗語是:救急不救窮。
  • 古人智慧:「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才是經典,教你看破人心
    古人認為:"兩腮無肉的人"不可交表面看來,這句話說的是一個人的腮幫子若是沒有肉,不值得進行深交。看似匪夷所思的話其實蘊涵著一定的道理。首先是因為兩腮無肉的人看起來都比較精明,處事圓滑,跟這樣的人交往,很容易吃虧,人們都會選擇遠離這樣的人。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半句才是精華!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這樣的道理,在我們周圍充斥著太多太多的信息,我們應該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看人,而不是通過耳朵去看人,這個簡單的道理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總結出來了,那就是:「誰人背後無人說」。是不是覺得這句俗語還挺現代的,尤其是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成為過別人在背後竊竊私語的對象。
  • 讀過後半句,才知道這些名句的真相!
    相濡以沫,下一句話是:不如相忘於江湖。源自《莊子·大泉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響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釋義:泉水乾涸了,兩條魚為了生存,彼此用嘴裡的溼氣來餵對方,苟延殘喘。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還不如大家安安定定地回到大海,互不相識的來得好。哭暈:只看見了美好的開頭,卻很少有人看到故事的結尾。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重點
    但是,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而且後半句才是重點!自古至今,夫妻可以說是彼此之間最親近的人,也是那個能夠一起終老一生的人。正所謂「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兩個人人能夠成為夫妻,那是有著莫大的緣分的。而「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句俗語,也恰恰很簡單明了的道出了夫妻關係以及情感態度。
  • 古人說:「一日夫妻百日恩」,下半句才是經典,所有夫妻值得一看
    自古至今,夫妻可以說是彼此之間最親近的人,也是那個能夠一起終老一生的人。正所謂「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兩個人人能夠成為夫妻,那是有著莫大的緣分的。而「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句俗語,也恰恰很簡單明了的道出了夫妻關係以及情感態度。也就是說,兩個人一旦成為夫妻關係,那麼就會有著很深厚的恩情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