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唐代墓葬出土驢骨 專家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唐代貴婦騎驢打馬球

2020-12-22 西部網

崔氏墓中發現大量獸骨,經鑑定為驢骨和牛骨(資料圖片)

騎馬打馬球是唐代宮廷盛行的體育競技運動,然而,中外考古專家合作,對西安一座唐代貴婦墓葬中出土驢骨等遺存進行多學科研究分析,結論令人咂舌:驢可能是這名貴婦在宮廷馬球比賽中的坐騎。 4月3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這一最新研究成果於近日在世界著名的考古學專業期刊《古物》發表。

唐代貴婦墓出土了驢骨

2012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的一處基建工地內搶救性發掘了一座唐墓。根據出土墓誌可知,墓主為唐博陵郡夫人崔氏,系晚唐涇原、鎮海節度使周寶之妻。

考古人員發現,該墓葬曾被盜擾,隨葬器物多有殘損,共出土器物16件(組),主要有陶塔式罐、陶塔形器、瓷碗、鐵豬、鐵條、鐵環、銅飾件、銅釘、鉛馬鐙、鉛飾件、骨梳、骨器、玉料及石墓誌。在墓葬墓甬道底部及棺床上發現有大量獸骨,經鑑定為驢骨和牛骨。經過比對分析,共發現有3頭驢和4頭牛。

受丈夫影響崔氏喜歡打馬球

唐朝盛行馬球運動,在貴族之間廣泛流行,堪稱第一運動。據《新唐書》記載,當時的馬球為木質,拳頭一般大,內中挖空,外描彩色。玩者騎在馬上用球杖擊球入球門,球杖稱為「鞠杖」,為木質或藤質,有一個數尺長的長柄,杖頭為彎月形,外裹一層皮。所以,這項體育運動古稱擊鞠。

「崔氏的丈夫是唐涇原、鎮海節度使周寶,是當時打馬球的高手,並曾因此而『喪一目』,打馬球的時候傷到了眼睛。受其影響,崔氏生前極有可能經常馳騁球場。」該研究報告領銜者、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胡松梅說。「官不進,自請以球見,武宗稱其能,擢金吾將軍。」《新唐書·周寶傳》中說,軍人周寶雖然屢立戰功,但就是得不到升遷。他探得唐武宗喜歡馬球的信息後,就拼命練打馬球。有一次,周寶在比賽時,遇到的對手用的是鐵球杖,他被「鐵鉤所摘一目,睛突,寶即取而吞之,復擊球,遂獲頭籌」。真是「功夫不負打球人」,他以精湛的球技和「喪一目」的代價贏得了唐武宗的青睞,很快就被提升為「金吾將軍」。

她曾騎著驢打馬球

研究人員分析了崔氏墓中驢骨的大小,他們發現這些驢骨較小,不足以成為好的馱畜。計算機斷層掃描顯示該驢的肱骨應力模式類似於一種經常奔跑和轉身的動物,而不是一種緩慢地朝某個方向跋涉的動物。「崔氏墓中這些驢的肱骨中間『偏圓一點』,與普通驢明顯不同,表明它並非用於簡單的拖運,極有可能是長期在『驢鞠』(騎驢打馬球)運動中為了適應運動速度變化而形成的。」在崔氏墓中還發現了一件環狀鉛馬鐙,底為凹形踏板。這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陪葬的驢是用來騎行,而不是普通的馱運東西。

「那麼,崔氏當時為什麼不去騎馬,我們分析認為,馬跑動起來比較猛烈,力量比較大,女的騎馬不太穩,更適合於騎驢,驢的速度比較慢,個體也比較小,騎上去的時候也比較方便。」胡松梅說,馬球在唐朝非常受歡迎,無論男女都很喜歡,但危險係數也很高,從馬上摔下來的騎手經常受傷或死亡。因為馬速度非常快,考慮到馬球對抗的激烈性和危險性,所以許多女性喜歡選擇一些相對比較溫順、體型較小、速度較慢的驢來代替,這是一個比較安全的選擇。

綜合研究證據表明,崔氏生前也是一個馬球愛好者,她曾騎著驢打馬球。而為了讓崔氏能夠在來生繼續打馬球,驢作為祭祀品在她死後繼續陪伴她。(記者 趙爭耀)

編輯:王瑜

相關焦點

  • 唐代貴婦騎驢打馬球
    崔氏墓中發現大量獸骨,經鑑定為驢骨和牛骨(資料圖片)騎馬打馬球是唐代宮廷盛行的體育競技運動,然而,中外考古專家合作,對西安一座唐代貴婦墓葬中出土驢骨等遺存進行多學科研究分析,結論令人咂舌:驢可能是這名貴婦在宮廷馬球比賽中的坐騎。
  • 美術研究|唐代花鳥畫研究的新視野——墓葬材料引發的思考!
    從20世紀60年代起,一系列考古發現帶來了新的進展,陝西永泰公主墓③、章懷太子墓④等唐墓所出壁畫和石槨線刻畫中作為人物襯景的花草樹木與禽鳥蜂蝶帶來了唐代人所畫動植物形象的豐富資料,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的花鳥壁畫⑤和哈拉和卓古墓的紙本花鳥屏風則把唐代以動植物為主題的完整畫面帶進了研究者的視野。這些墓葬中出土的材料極大地推動了對唐代花鳥畫的認識,相關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
  • 唐代的下午茶是什麼樣的?
    其中一座中晚唐時期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唐三彩,後來已經被專家認定為國內首個再現中國「茶聖」陸羽煮茶形象的唐代三彩器,這也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與陸羽形貌相關的實物資料。與其一起出土的還有2套25件唐三彩茶具、茶點和白瓷瓷盞等,展現當時人們茶事生活圖景。
  • 「逐將白日馳青漢,銜得流星入畫門」,從史料文物談談唐代的馬球
    《資治通鑑》記載晚唐名臣楊行密之子楊渥曾經為了在夜間打馬球,「燃十圍之燭以擊球,一燭費錢數萬」 。一根蠟燭就得幾萬錢,一晚上打球還不知道要燒掉多少,真不愧是「貴」族運動啊。我們現在就是得分,唐代叫做「得籌」。唐代馬球有點像咱們現在的足球,也是有個球門,要把球打進對方球門。雙方每攻入一球就是得一籌。根據唐代的文獻來看,勝負標準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金球決勝」,另一種是「比分決勝」。
  • 「黑石號」沉船的背後:出土瓷器珍品與唐代陶瓷貿易
    關於唐代越窯瓷器的外銷,文獻上缺乏記載;國外一些遺址發現的越窯標本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的資料。這樣,我們可以從中得出如下結論,中國瓷業在唐代已經有較明確的分工,越窯產品主要是供內銷,因此其產品無論從造型、用途還是釉色、裝飾,基本上是適合中國內地市場的需求,它不會或很少為外銷特別生產不同的產品。而長沙窯則完全是為了外銷而興起,其彩繪裝飾及其圖案內容不少是根據輸入地區的喜好、流行時尚而設計製作的。
  • 巾幗不讓鬚眉,唐代女性也打馬球,習騎射,踢蹴鞠
    受一些畫作和陶俑影響,在今天許多人的認知中,唐代女性以豐腴為美,因此認為她們應該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養尊處優。但其實不然,受男性尚武之風的影響,唐代女性也熱愛運動,有著各種各樣體育項目。其中有些體育項目,即使放在今天,估計也沒有多少女性能夠拿下來。多姿多彩的女性體育運動若問起唐代什麼體育活動最為流行,馬球絕對是當仁不讓,高居榜首。
  • 唐代名窯的花釉盛名
    沙河北岸不少墓葬中,均出土過魯山窯瓷器。1950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陳萬裡發現了魯山窯,他在窯址採集了一些瓷片標本,有白釉、白釉劃花、白地黑花、黑釉和醬釉殘片等。197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李輝柄、李知宴、葉喆民等再次調查魯山窯址,此次重要收穫是,採集到了黑釉花斑殘片30多件,器物種類為拍鼓、缸、罐、壺、瓶等,基本弄清了魯山窯的品種和特徵。
  • 西安出土一唐墓,專家誤以為發現「外星人頭骨」,結果卻令人意外
    二、意外發現唐墓,其內竟出土「外星人頭骨」眾所周知,自古以來西安這個地方便是眾多朝代的都城,也因此在西安的地下曾經埋葬了無數的王公貴族,所在在後來人們也經常能夠在西安發現一些極具價值的文物。而在2001年的時候,由於一次施工導致一處唐代的古墓群重現於世,而經過考古學家們的調查之後,確定了那些古墓的墓主身份,其中唐朝公主李倕的墓葬非常的受人矚目。李倕公主是李淵的第五代後人,其墓葬在經過了千年的時間之後,已經損壞得不成樣子了。
  • 唐代殉葬女俑的「環肥燕瘦」:素麵已雲妖,更著花鈿飾
    唐代陶俑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品,而女俑類型多樣最為著名,女俑類型都以女坐俑、女立俑、女侍俑、樂舞俑、騎馬俑、貴婦俑為主。並且這些女俑造型生動,釉色豔麗,尤其是三彩俑的出現,將我國古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推向了巔峰。唐代殉葬女俑的「環肥燕瘦」,體現著唐代社會的強盛衰頹,由此可見:「小女俑展現大時代」。
  • 柴晨鳴| "雲髻花顏金步搖"——唐代玉器髮飾賞析
    西安地區出土的金銀釵很多,也很精美,而玉釵出土並不多。這說明玉釵的使用在唐代並不普遍。4. 玉簪白玉簪(圖一O),長 11.4 釐米,直徑 0.5 釐米,1989 年西安東郊唐韋美美墓出土,現藏於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白玉,青白色。溫潤細膩,潔白無暇,形近圓柱體。
  • 多國專家雲端交流西安歷史文化研究新成果
    記者今日從西安文理學院獲悉,備受關注的第五屆西安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該校順利舉行,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荷蘭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圍繞絲綢之路和西安歷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交流。
  • 亮瞎 西安出土兩千多年前的水晶項鍊 主人可能還是個歪果仁~
    唐代水晶項鍊不遜現代珠寶日前西安市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西安南郊某住宅小區的考古發掘成果。在其中一座未遭盜擾的唐墓中,考古專家發現了一條水晶項鍊,發現時珠子散落在墓主人頭部一側,此前可能是佩戴在墓主人頸部的,應該是她生前心愛之物。
  • 唐墓出土特殊「玻璃杯」,曾被認為是仿製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專家們才發現,這其實就是一個戰國時的水晶杯,由一整塊水晶泥打磨而成。由於熟練的技術和優良的材料,它看起來就像現在的杯子。現在已經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到國外展出。而且除了水晶杯,我們國家還出土了很多「奇怪」的文物,比如在唐朝公主墓裡,竟然出土了一個「異形」頭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唐代珍品:一級文物都管七國人物銀盒
    原標題:都管七國人物銀盒:打開銀盒看長安層層相套的不僅是俄羅斯套娃,還有可能是唐代套裝銀盒。西安交通大學出土的一組唐代銀盒,3個銀盒套裝在一起,經歷了千年的塵封,終於與世人相見。由大到小一層層解開,其中最大的銀盒上題字「都管七個國」,故取名為都管七國人物銀盒。
  • 毛陽光:洛陽新出土唐代粟特人墓誌考釋
    自上個世紀以來,洛陽周邊的邙山、萬安山、龍門山出土了大量這一時期從中亞粟特地區來到中原的粟特人及其後裔的墓誌。根據筆者統計,截至2000年,見於刊布的洛陽粟特人墓誌已經達到38方[1]。這些墓誌對於我們研究隋唐時期中原地區的民族融合以及洛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對此,一些學者相繼撰寫文章進行了研究[2]。
  • 70年西安出土千年陶罐,唐代刻字銀碗現世,專家:皇帝防毒專用
    就像是1970年在西安的一個村子之中,便有一個施工隊伍在進行著緊張的施工,但就在一次意外之下,工人之中的一個年輕小夥子,直接挖掘出來了一個陶罐,而且在看到陶罐之後周圍的工人紛紛都聚集到了一起,但是在看到陶罐被封之時都非常好奇,陶罐內部究竟裝著什麼文物,但就在工人將其打開之後,直接就看見了在內部存在著很多的金銀之類的文物,在最初時期工人決定將這些物品給分發一下,並且不告訴外人。
  • 心自由 神飛揚 戛戛獨造:朱滸分享唐代慶州彩繪鎮墓獸藝術
    寧縣秋樹溝、慶城趙子溝先後發現盛唐時期的墓葬,出土了數量眾多造型生動、色彩斑斕的彩繪陶塑、唐三彩、鳳凰銀飾、銅鏡等文物反映了唐代經濟空前繁榮以及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唐代彩繪陶塑慶陽出土的彩繪陶塑主要分三類:一是人物俑,如文官俑、侍女俑、雜戲俑、牽駝俑等;二是神怪類的天王俑和鎮墓獸;三是陶駱駝、陶馬、陶羊等。現藏於慶城縣博物館盛唐時期的100多件彩陶俑;是2001年在慶城北部開發區出土的,已被文物專家鑑定為國家一二三級珍貴文物。
  • 10萬網友熱評,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首飾,霸屏神劇好在哪?
    ↑莫高窟盛唐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女供養人像↑盛唐服飾藝術在線 | 出自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到晚唐五代,婦女盛裝時,更有將兩把梳子一上一下相對而插,甚至髻前及其兩側共插三組的,梳背的裝飾亦日趨富麗。↑莫高窟晚唐第138窟女供養人及藝術再現到了宋朝,由於髮型發生了變化,流行長尺許的大插梳。
  • 唐代對金銀器有多狂熱?連玉器都要仿照金銀器的風格
    西安何家村出土的1000多件唐朝金銀器中,就有粟特的素麵罐形帶把銀杯、西亞的鑲金獸首瑪瑙杯、羅馬風格的狩獵紋高足銀杯等。這一時期的金銀器數量之龐大遠超以前的朝代,而且種類繁多,工藝水平極高。然而法律條文都遏制不住唐朝人對金銀器的嚮往,以至於目前很多出土了唐朝金銀器的墓葬,有一些其實都不是一品官員以上的。受這股金銀器風尚的影響,唐朝在玉器的發展上,就衍生出了一種仿金銀器的風格。從目前出土的很多文物中,都能看到明顯仿自異域金銀器造型與紋樣的玉器。
  • ——榆中朱家灣唐代...
    20世紀七十年代,在朱家灣發現了唐代石棺墓葬遺址,它是甘肅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以山為陵的唐代貴族墓葬。唐代石棺的出土,為研究唐代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同時引出了榆中籍國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通過考證,朱家灣村與高昌國淵源頗深,它是高昌國幾代麴氏國王的故裡。高昌是唐代古絲綢之路的重鎮,是古西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之一,是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