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市政府在市會議大廈舉行了東莞市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聞發布會。會議總結了我市全面實施「五大振興」、持續發力「五個堅持」,向人們展現了我市鄉村振興的壯觀畫面。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市委農辦、市扶貧辦負責人表示,十九大以來,東莞市深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努力建設與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美麗鄉村,鄉村面貌正在全面地、積極地、有序地發生歷史性變化,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今年前三季度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34元,同比增長11.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146元,絕對值位居全省第一,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產業振興
村組兩級總資產約佔全省30%
該負責人在會上用數據展示了我市產業振興的輝煌成就。
集體經濟高位發展。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村組集體總資產1815.1億元,同比增長7.8%;經營純收入138.6億元,同比增長16.1%。全市村組兩級總資產約佔全省30%、全國5%。
現代都市農業蓬勃發展。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39家,帶動全國各地農戶近13.8萬戶,幫助農戶增收5.35億元。2個園區獲評「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6個鎮獲評「全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全市30畝以上休閒農業場所120多個,2018年全年接待遊客550多萬人次,經營主體實現經營收入達2.2億元。
大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今年1-9月,8個次發達鎮GDP增長速度、70個次發達村(社區)村組兩級經營性純收入增長速度,分別高於全市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28.4個百分點。
人才振興
全市「兩委」幹部學歷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之一,我市在鄉村振興中,開展人才下鄉與培育人才。
優化基層人才結構。全市「兩委」幹部大專以上學歷佔比達85.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40%。
科技特派員行動。2019年以來,全市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238次。
「粵菜師傅」培育行動。2735名粵菜師傅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文化振興
文明鎮全覆蓋
提升鄉風文明建設。我市鎮街獲評「全國文明鎮」14個、「廣東省文明鎮」11個、「東莞市文明鎮」8個,實現了文明鎮全覆蓋;494個村(社區)獲評市級以上「文明村(社區)」。
提升文化陣地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實現村(社區)基層全覆蓋。32個鎮街文廣中心全部達到省「特級文化站」標準。
生態振興
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發揮全省唯一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市引領作用,積極打造示範項目,目前已建成「小山小湖」社區公園114個,111個村列入「全國綠色村莊」,1個鎮入選「全國美麗宜居小鎮」,麻湧鎮「都市田園 七彩麻湧」獲評為廣東20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之一,石排鎮塘尾村獲評為廣東50個「美麗鄉村特色村」之一。
按照省的部署,大力推進「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廊道」建設。全市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基本達到100%。累計建成截汙管網5549公裡,微支管網1836公裡,完成35座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41座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解決汙水直排問題。完成改造新建鄉村公共廁所620座。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100%。完成拆除田間窩棚7231個,計劃明年1月底前全面完成窩棚整治。完成重要道路沿線建築立面翻新約20.34萬平方米,綠化提升約14.15萬平方米。開展鎮村工業園改造,盤活廠房面積約1040.1萬平方米。
組織振興
整頓33個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
堅持黨建引領,深入推進「頭雁」工程,整頓33個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建立健全為民服務制度216項。
推行村(社區)黨工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集體經濟組織理事長一肩挑,95%的經聯社理事長由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90%的理事會成員由黨工委委員兼任。
452個村(社區)完成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修訂工作,佔全市村(社區)總數76.2%。
我市「智網工程」分別獲評「全國政法智能化建設優秀創新案例」、2018-2019年廣東「政府治理創新優秀案例」榮譽。
實現「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全覆蓋,省級「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比例達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