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巴黎

2021-02-18 福大和生活美學

對巴黎有兩件事忘不了,

一是在從安納西去往巴黎的火車上,

我看到了法國人與生俱來、

從骨子裡露出的的高貴。

另一件事是即將離開巴黎時,

徘徊在街頭的異國人員

半偷半搶的違法行為

讓我對這座城市感到婉惜。

因此我對優雅高貴的巴黎

既戀戀不忘又畏懼它的危險。

那天在去巴黎的火車上,當我走到旁邊的一節車廂時,我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每個成年人優雅端莊的坐著看書,不識字的孩子則拿著平板電腦安靜的看著,整個車廂安靜沒有噪音,只有好聞的香水味,這樣的火車上的場景真的只能用文字描述了,因為那時的我不忍拿起相機破壞那樣高貴優雅的畫面。

書在法國人心中有著非常高的地位,有著讀書情節的法國人,每年人均閱讀12本書。愛讀書的習慣,美好香水的味道,讓她們的靈魂沾上香氣,這樣的香氣也會感染到更多熱愛美好的人們。

事實上,最初的巴黎城區,也就是從西岱島開始的。今天的巴黎已經是一個大城市,可是,西岱島依然是它的中心。島上有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然後向四周發散開: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巴黎歌劇院、凱旋門、艾菲爾鐵塔……

塞納河穿城而過,

把城市分為

浪漫的左岸和華麗的右岸。

巴黎的房子都是300年的古蹟

巴黎這座城市,

遠比看上去的

更加生動、

更加有層次,

絕非浪漫那麼簡單。

巴黎警察局和法院,

這些機構的建築物,

已經都是重要歷史文物了。

其中最吸引我們目光的,

還是小島近西端的司法建築群

今天被分割為幾部分的司法建築群,

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整體。

在體量上,

它佔據了西岱島的整整一段。

它的歷史差不多和巴黎聖母院一樣悠久。

而且,和聖母院的文化堆積層一樣,

它也是建立在羅馬人的遺址上。

這個遺址原來是羅馬總督的住宅。

建築群一開始是王室所在。

直到1358年以後,

宮廷才搬離此地。

現在是監獄。

它的名字叫貢塞榭嶧(Conciergerie)。

在西岱島外圍散步,

確實很容易被貢塞榭嶧獨特的建築風味拖住腳步。

它的造型渾厚凝重,

又很精緻、很豐富。

它有典型的中世紀城堡風格,

卻不失典雅。

而且還法國味道十足。

可是,這樣一座在審美上近乎完美的建築物,

卻沉重得叫歷史無法抬頭。

從1391年開始,

直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整整五百多年,

貢塞榭嶧始終是巴黎的一個主要監獄。

夜幕降臨時,

登上凱旋門的頂層,

向下眺望,

每一個精美恢弘的建築在燈火的照耀下,

變成一個個金色的花瓣,

層層綻放,

奪目耀眼,

它們賦予了整個城市夢幻般的色彩。

巴黎人晚上6點朝咖啡廳門口一坐,

一杯紅酒就可以聊3個小時。

9點再去吃晚餐,一直吃到隔天凌晨。

匆匆到來的我們就在酒店樓下街邊點了牛排享受晚餐。

精巧的西岱島,

有十座橋,

與兩岸和聖路易島相連


    米拉波橋 

  

米拉波橋附近的河岸最寧靜,沒有喧囂的市井之聲,就像那首刻在橋側的短詩《米拉波橋》一樣優美。

 
   

 比阿蓋姆橋


    離開米拉波橋向東,是一條橫跨在塞納河上雙層橋——比阿蓋姆橋。橋的上層是地鐵6號線的軌道,下層汽車、自行車和行人通行。沿著人行道在河的中央伸出一個平臺,上面是一尊青銅雕像,策馬奔馳,手執長矛,前進的方向正對著艾菲爾鐵塔。也許比阿蓋姆橋不是塞納河上最美的橋,但卻能在這裡看到最美的巴黎風景。
   

 阿爾瑪橋 


    阿爾瑪橋墩上有4座法國士兵的雕像,其中一座名為「如阿夫」 ,是由著名雕塑家迪鮑爾創作,現在成為塞納河水位的標記。阿爾瑪橋是塞納河上最「新」的橋,設計非常簡潔。但真正讓它成名的原因是黛安娜王妃殞命在此,正是阿爾瑪橋右岸隧道內的第13根柱子,讓這朵「英倫玫瑰」猝然凋謝。阿爾瑪橋也因此一夜成名。

 
     
    聖母橋 


    聖母橋的兩岸分別向河中伸出一段石頭墩柱,中間是一段優美的金屬弧度。正是這座不被人注意的聖母橋,連接著巴黎的兩個中心:巴黎聖母院和市政廳。
       

 雙倍橋

它建於17世紀,專供當時教會醫院的修女使用。如今橋中央寬闊的「雙倍」空間,成了玩滑板的少年和手鼓藝術家的天地。

 
    

新橋 


   新橋或許是塞納河上最出名的橋了,它是無數電影和美麗照片的取景地,雖然被稱為「新橋」 ,卻是巴黎最古老的一座橋:始建於1578年,是巴黎建橋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新橋是塞納河上第一座橋面上沒有建房屋的石橋,新橋建成後就沒有再重建,至今法語中仍將經久耐用的東西比作「新橋」 。新橋還是巴黎的商業中心,橋上熱熱鬧鬧的,有書商、自編自演的藝術家、流動攤販。
    

藝術橋


    藝術橋是座墨綠色的步行橋,沒有汽車通行。橋上還有各種圖片與繪畫的展覽,常有許多藝術家即興創作。

 
     
    卡盧索橋

卡盧索橋始建於1831年,原名聖佩爾橋,因橋頭正對著塞納河左岸的聖佩爾街而得名。


    亞利山大三世橋

亞利山大三世橋於1900年落成,有「世界最美的大橋」之稱。

     
    伊阿納橋

   橋的左岸是艾菲爾鐵塔,右岸為臂膀般張開的夏樂宮。

羅浮宮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

巴黎的三大博物館之首,

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

羅浮宮,藏有被譽為世界三寶的

《維納斯》雕像、《蒙娜麗莎》油畫和《勝利女神》石雕,

更有大量希臘、羅馬、埃及及東方的古董,

還有法國、義大利的遠古遺物,陳列面積5.5萬平方米。

羅浮宮的Cour Marly 展廳

大名鼎鼎的鎮館三寶:

勝利女神像

斷臂維納斯像

油畫《蒙娜麗莎的微笑》

《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大約作於公元前190年。 

《米洛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大約作於公元前130-100年的希臘雕塑,略高於真人,203釐米

《蒙娜麗莎》(Mona Lisa),作者達文西

巴黎聖母院是歷史悠久的。1159年,它在蘇利主教(Bishop de Sully)的委託下籌建,在1163年被放下第一塊基石,一場大規模的建造就在一個羅馬神廟的遺址上開始,營造過程綿綿歷時兩個世紀。它也是建築史上早期哥德式教堂的一個重要實例,無數中世紀建築師和手工藝家在其中傾注心血。它沉穩地在西岱島上屹立了近千年,自然還是一個歷史的見證。

1422年,亨利六世在巴黎聖母院加冕。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波拿巴也在這裡加冕,這一歷史場景被記載為一幅巨型油畫,至今仍是巴黎羅浮宮的珍貴藏品之一。

巴黎聖母院的魅力,不僅來自於它的年代久遠和它在建築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不僅來自於它異乎尋常的閱歷。它至少有一半的魅力,是來自於一本同名小說。於是,我們在聖母院再次與維克多·雨果相遇。

今天的巴黎聖母院,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一個僅供參觀的歷史遺蹟。和巴黎幾乎所有的其他中世紀教堂一樣,它今天依然在正常使用。千年來,只是在革命和戰亂的時期,有過短暫的關閉。其餘的日子裡,它們的鐘聲每天定時敲響,彌撒定時舉行。白天的任何時候,任何人,都可以走進去,把自己隔絕在教堂裡,把世俗世界暫時拋開。

失去宗教功能的古教堂,就只是一個被歷史拋下的藝術軀殼。而持續千年至今不斷的宗教活動,使得巴黎聖母院依然是巴黎聖母院。

她們唱聖歌的聲音是那麼單純,歌聲在教堂裡輕柔地迴蕩、上升。讓你感受到靈魂可以超脫肉體的束縛而升華。

點開視頻聽對聖歌

這時,我們才理解,為什麼人的身體是柔弱的,而精神卻可以是堅忍和頑強的,心靈可以是無畏和勇敢的。對於一個重視內心淨化和精神救贖的人,雖然生命依然是脆弱的,但是他們卻能夠在精神上越過生與死的界限,克服心靈深處對於死亡的本能恐懼。

2019年 4月15日,這座歐洲最受歡迎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部份被一場大火損毀。這些圖片和視頻只能是珍貴的回憶了。

艾菲爾鐵塔 矗立在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

是世界著名建築,也是法國文化象徵之一,

巴黎城市地標之一,也是巴黎最高建築物,

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於1889年建成,

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艾菲爾。 

鐵塔設計新穎獨特,是世界建築史上的技術傑作,

是法國巴黎的重要景點和突出標誌。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仍然能保持悠閒的生活狀態,已經成為法國區別於其他國家的特徵之一。

歷史與人文因素是法國人生活節奏悠閒的重要原因,而國家及政府部門實行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為法國人實現這種悠閒的生活狀態,提供了條件和可能性;1936年,法國法律規定一周工作最多35小時,一年有150天的休假,是帶薪假期最長的國家。

法國發展迅速的經濟和發達的科學水平,更是法國人能過上悠閒生活的物質基礎。

法國人的「慢」是世界知名的,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懶惰或散漫,這是法國人處世的一種態度,包含著幾分豁達和修養。

若想處變不驚、氣定神閒地享受生活,那就像法國人一樣,先學會慢下來吧! 

巴黎凱旋門,即雄獅凱旋門,

位於法國巴黎的戴高樂廣場中央,

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

凱旋門正如其名,

是一座迎接外出徵戰的軍隊凱旋的大門。

危險,就在身邊
巴黎,並不安全。

從凱旋門直通羅浮宮的香榭麗舍大街上到處是行乞的羅姆人和北非人,垃圾隨地可見。

遊客在這裡被搶、被偷已經成為常事兒。

法國接二連三的恐怖襲擊,跟它內部的移民問題和對外的軍事行動有很大的關係。

自從二戰以後,法國就接收了大量阿拉伯人和黑人移民。

這些移民的到來給法國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緩解了國內人口老齡化問題。可以說為法國的戰後恢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這些穆斯林移民在法國融入卻困難重重。

在法國避免去那些缺乏組織、人群聚集的場合。去巴黎旅遊,注意財產的安全,搶劫中國遊客的暴力事件,一直在發生。避開乞討,住宿選擇巴黎市區中心。

在這樣一個不熟悉的地面上,安全脫身最重要。

因為一場大火、黃馬甲事件、恐怖襲擊……看著新聞圖片中被毀壞的歷史建築,翻看前年在巴黎的圖片,作為外國人,我感到非常痛惜,思緒回到了前兩年去過的巴黎,這些圖片和影像也許就成了回憶。願這些圖片和影像,喚起人們保護文物的責任,相信一切都還是美好的。

本圖文由「福大和生活圈帳號」2019年4月18日原創編輯發布,看完點好看分享哦!

圖片視頻 | 境靜

      文字 | 境靜

      排版 | 境靜

相關焦點

  • 「巴黎,一席流動的盛宴」|《印象巴黎》研學營回顧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海明威《流動的盛宴》     2019年7月30日~8月10日,飛樂鳥與慢點兒親密合作,為青少年精心打造了為期12天的《印象巴黎》研學營:深扎巴黎一地的全藝術之旅。
  • 慢點兒暑期|《印象巴黎》——你的藝術之都
    專業博物館探訪——學習與欣賞多元化社會調查——觀察和思考藝術&生活體驗——收集與創作全面梳理藝術史從審美情感到理性分析走近藝術和藝術家10次藝術課+2次生活課緊密銜接完成《印象巴黎》主題創作飛樂鳥聯合法國藝術家指導團隊法國Lapin
  • 《艾米麗在巴黎》:刻板印象大集合,初級階段瑪麗蘇
    01////刻板印象對話刻板印象雖然可以預見的,編劇會從利用外國人對於法國的刻板印象來製造戲劇衝突,但沒想到該劇真的成為了「法國刻板印象大賞」。說到巴黎和法國人,作為外國人所能想到的一切意象和刻板印象,在劇中都有展現,比如,可頌、咖啡、貝雷帽,比如法國人的三大愛好:調情、抽菸和開德國人玩笑。
  • 初遇巴黎,城市即風景,這是巴黎這座城市給予我最深刻的印象
    一、四月一日,我和王同學從 香港 ,經 北京 轉機,於 法國 時間四月二日早上七點到達 巴黎 戴高樂國際機場。這是王同學第一次來 歐洲 ,對我來說是第二次。但是對我倆而言,同是第一次到 巴黎 。二號和三號兩天,我們在景點聚集的小 巴黎 轉悠。
  • 慢點兒暑期|我們的《印象巴黎》7.30-8.10 共12日
    專業博物館探訪——學習與欣賞多元化社會調查——觀察和思考藝術&生活體驗——收集與創作全面梳理藝術史從審美情感到理性分析走近藝術和藝術家10次藝術課+2次生活課緊密銜接完成《印象巴黎》主題創作飛樂鳥聯合法國藝術家指導團隊法國Lapin
  • 跟著視頻學法語|巴黎大區前世今生,巴黎人對各大區的刻板印象 (歷史科普向)
    你們都知道巴黎被分為20個大區。但是你們知道這種劃分方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Séverine Bavon來給我們講講巴黎大區的故事。巴黎是一隻蝸牛。當然,巴黎不吃生菜,但是它還是一隻蝸牛。一隻蝸牛…大區。大區,是一種行政上的劃分,每個大區都有一個區長。在巴黎,一共有20個區長,編號由1到20,組成了一隻從中間開始的螺旋形蝸牛。
  • 隨《日出·印象》一起衝破疫情陰霾――訪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
    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副館長瑪麗安娜·馬蒂厄。新華社記者劉穎 攝新華社上海9月18日電(記者吳宇)瑪麗安娜·馬蒂厄是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副館長。「我不僅見證了《日出·印象》問世近150年來首次來華展出,更是親身感受了法中雙方隨《日出·印象》一起衝破疫情陰霾所凝聚起來的團結和勇氣」。莫奈肖像的相關文創產品。新華社記者吳宇 攝《日出·印象》上海展覽是中法兩國攜手抗疫的象徵。
  • 《艾米麗在巴黎》:「欲望都市」在巴黎?
    當然,和那部經典老劇比起來,《艾米麗在巴黎》幾乎完全擯棄了一切需要思考的部分,真的就是純放鬆的romcom。這部劇就是那種典型的「美好生活其實很容易」的作品。 可能對本劇女主Emily這種出身良好、受過教育、有頭腦、漂亮又外向的女生來說,生活真的就是這麼容易。正如片名,《艾米麗在巴黎》說的就是Emily在巴黎的故事。
  • 莫奈-日出印象 Impression Sunris
    1874年,一個由畫家、雕塑家、版畫家等組成的名為"匿名藝朮家合作協會"的團體在攝影師納達爾的前工作室舉辦了首次展覽,其中展出的作品就包括《日出·印象》。當時這幅畫在展出目錄上的名稱是《印象》,因為莫奈覺得人們大概無法將其與勒弗爾聯繫起來。這個詞確切地反映了一部分風景畫家開始注重於傳遞氛圍與印象,而非一絲不苟地描繪自然的細枝末節。
  • 【City 印象】法國巴黎必去的十大浪漫地標,趕快收藏!
    今天我們分享法國巴黎必去的十大浪漫地標,一起來看看巴黎到底有多浪漫吧~ 這家傳奇書店現在不僅是巴黎最大的英文書店,法國文化部承認的文化學院,同樣也成為在巴黎聖母院邊不容忽視的一個旅遊景點。作為名人志士與旅遊的匯聚地,可以到這裡感染一些美法文化交融的文學時代的回憶。
  • 餘中先: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
    6月26日,法國巴黎檢控官結束對巴黎聖母院大火的初步調查,稱火災很可能由燃燒的香菸或電路故障引起,排除人為縱火的可能。巴黎聖母院牽動著世人對它的關注,眾所周知,因為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超越了文學和時代,成為了極具代表性的世界歷史文化地標。撰文 | 何安安巴黎聖母院?還是《巴黎聖母院》?
  • 莫奈:為何是《日出·印象》
    19歲時,莫奈初到巴黎,本能地不喜歡沙龍那些名重一時的學院派畫家,而被巴比松畫派和柯羅的風景畫所吸引,隨後在北非服兵役期間,為阿爾及利亞耀眼的光線和色彩著迷而畫起了速寫,及至患病後被父親「贖」回來,莫奈仍在家鄉的海灘作畫。姑媽看到侄兒的速寫潦草得像塗鴉,便要求他去巴黎跟一位正規的(也就是學院派)老師學畫。
  • 為何是莫奈的《日出·印象》
    姑媽看到侄兒的速寫潦草得像塗鴉,便要求他去巴黎跟一位正規的(也就是學院派)老師學畫。在格萊爾畫室的兩年裡,莫奈根本待不住,因為他要忠實記錄所見事物的想法不被導師認可,倒是收穫了與同學雷諾瓦、西斯萊和巴齊依的友誼。莫奈一眾在楓丹白露森林邊的舍依小村子畫樹和研究森林,有閒遊的人取笑他們。
  • 為什麼中國遊客到法國巴黎旅遊之後,大多數都會對巴黎很失望?
    說起法國的首都巴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浪漫之都,應該滿大街都是精緻的摩登女郎,到處都飄著高級的法國香水味道。然而,如果你真的去過法國巴黎旅遊的話,肯定就會對這座城市「刮目相看」。巴黎,作為一個歐洲發達國家的首都,照理來說,應該是一個以歐洲白人為主的城市,可是,當你走在巴黎的街頭巷尾,或者是在巴黎的各種公共場所,都會看見大量的黑人,甚至一度讓人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來到了一個「假巴黎」。
  • 在上海就能看《日出·印象》真跡了!
    《日出·印象》展出現場。 李君娜 攝昨天下午,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人頭攢動,人們都為同一個「明星」而來——印象派開山之作、莫奈的《日出·印象》。這是「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的預展現場,也是這幅美術史上的名作創作近150年以來首次來到中國展出。展覽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天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攜手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聯合主辦,今天起在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三樓正式展出,展至2021年1月3日。
  • 顏榴:為何是莫奈的《日出·印象》
    布丹《多維爾的潮落》 186319歲時,莫奈初到巴黎,本能地不喜歡沙龍那些名重一時的學院派畫家,而被巴比松畫派和柯羅的風景畫所吸引。姑媽看到侄兒的速寫潦草得像塗鴉,便要求他去巴黎跟一位正規的(也就是學院派)老師學畫。在格萊爾畫室的兩年裡,莫奈根本待不住,因為他要忠實記錄所見事物的想法不被導師認可,倒是收穫了與同學雷諾瓦、西斯萊和巴齊依的友誼。莫奈一眾在楓丹白露森林邊的舍依小村子畫樹和研究森林,有閒遊的人取笑他們。
  • 兩個艾米麗,兩個巴黎
    撰文 飛簷一來到巴黎,艾米麗就開通了「艾米麗在巴黎」的社交帳戶,從一開始,導演便把社交媒體這一載體的聲勢放大。《艾米麗在巴黎》劇照所以,《艾米麗在巴黎》對於巴黎給人的普世印象:「時尚、美食、浪漫愛情」也有著非常顯著的展現,同時也在女主身上傾注了美國人熱情主動的性格。然而這部多次榮登網飛地區點擊榜前五的劇,卻同時得罪了美國人和法國人。
  • 《印象:日出》背後的故事
    克勞德·莫奈(ClaudeMonet,1840—1926)出生於巴黎,6歲時便隨家移居勒阿弗爾,1851年入勒阿弗爾藝術中學。1856年左右,莫奈在諾曼第的海灘上遇到風景畫家布丹,他接受布丹的教導,以「室外」作畫開啟了他的藝術生涯。
  • 美劇《艾米麗在巴黎》在法「水土不服」
    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 銘「人人都嚮往巴黎」,流媒體巨頭網飛製作的美劇《艾米麗在巴黎》本月初上線後立刻成為爆款,然而該劇在展現巴黎美景和俊男美女的同時,也引發不小爭議。尤其是劇中充斥著美國人對法國人的各種「陳詞濫調」,已然超出文化差異範疇,成為越描越黑的「刻板印象」。同許多展現巴黎的影視劇一樣,《艾米麗在巴黎》是從「外人」視角挖掘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的獨特一面:20歲的美國女孩艾米麗,因為母公司併購法國企業而被派到巴黎常駐,一句法語都不會說的她來到這座「浪漫之都」後,接觸法國文化的同時,還邂逅了友情與愛情。
  • 《艾米麗在巴黎》:真實的當代巴黎在美國流行文化中被全然遮蔽
    這是旅居巴黎的美國人最經典的形象:在大都會漂泊尋夢的波希米亞人。半個多世紀後,由 Darren Star(曾開創出 Sex and the City 等名劇)操刀的 Netflix 新劇《艾米麗在巴黎》(Emily in Paris),依舊離不開對巴黎這光之都的迷戀、明信片般的城市風景,和經典的三角戀情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