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如果要理解為什麼莫奈的《日出·印象》被視為一種覆了學院派規範的全新繪畫形式,我們得從19世紀下半葉法國繪畫的狀況說起才能完整地抓住這幅大作的起源。為此,我們展示了莫奈的其他作品存檔圖片和視頻解說,以幫助理解《日出印象》的獨特意義。鐵路運輸和管狀顏料的發明使得畫家們能夠在旅途中進行戶外作畫(法語中被稱為「外光派")。莫宗經常到諾曼第海岸作畫,那裡的海景、地貌以及人們生活的場景都是他筆下的對象。戶外作畫使他有機會觀察光線隨著時間的變化,因此他所使用的的色形漸變得淡雅,筆觸變得輕盈,有幾分像素描。繪畫速度是這種新派繪畫的一大關鍵,下筆必須要快速才能將眼前稍縱即逝的風景搬到畫布上:畫筆在指尖飛舞。莫奈在繪畫題材和技法上都很大膽。舉個例子,將工業碼頭(勒阿弗爾)入畫在當時並不常見。1870年,莫奈來到倫敦,這座現代化的城市對他今後的繪畫產生了長遠的影響,也為《日出・印象》的誕生打下了基,《日出日象》首次展出於1874年,然而在當時,它被視為一樁醜聞,但同時它也標誌著一小群畫家以印象派之名開始嶄露頭角。後來,隨看時間去,這幅世界聞名的畫作成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標誌。
海灘上的卡米耶
Camille on the Beach
布面油畫
1870
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
特魯維爾海濱
On the Beach at Trouville
布面油畫
1870
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
沃勒贊港風光
View of the Voozaan
布面油畫
1871
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
1872年11月,莫奈下榻勒阿弗爾的拉米勞特酒店( Hotel de L』Amiraute),就是在這裡,他作出了後來的舉世名作《日出·印象》。從他房間的窗口望出去,東南外港的清晨景色躍入眼帘。左右兩側是勒布瓦碼頭和施工中的庫爾貝碼頭的朦朧輪廓,中間則是通向厄爾港池的跨大西洋船閘所在地。起重機、煙筒和桅杆在秋日晨霧中若若現。
這幅畫作只花了幾小時就完成了,莫宗用他靈活的処理方式將這稍縱即逝的景象留存在了畫布上。1874年,一個由畫家、雕塑家、版畫家等組成的名為"匿名藝朮家合作協會"的團體在攝影師納達爾的前工作室舉辦了首次展覽,其中展出的作品就包括《日出·印象》。當時這幅畫在展出目錄上的名稱是《印象》,因為莫奈覺得人們大概無法將其與勒弗爾聯繫起來。這個詞確切地反映了一部分風景畫家開始注重於傳遞氛圍與印象,而非一絲不苟地描繪自然的細枝末節。藝術評論家路易・勒魯瓦受諷刺雜誌《喧嗶》委託報導了這次展覽,當時他借莫奈這幅畫作之名以諷刺年輕畫家們選擇戶外作畫這一頗具爭議性的行為,寫了一篇題為《L' exposition des impressionists》(1874年4月25日)的措辭犀利的評論文。幾天後,另一位評論家朱爾・卡斯塔尼亞裡寫了一篇正面評論,其中他用印象派( Impressionist)來稱呼莫奈所在的藝術家團。如今,《日出·日印象》便是那一刻的象徵。
日出·印象
Impression,Sunrise
布面油畫
1872
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
帆船,夜晚印象
The Sailing Boat,Evening Effect
布面油畫
1885
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
亞蒙岬口,清晨印象
Falaise and Porte d'Amont,Morning Effect
布面油畫
1885
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
倫敦查令十字橋
Charing Cross Bridge
布面油畫
1899-1901
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
倫敦查令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
Charing Cross Bridge
布面油畫
1899-1901
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
勒阿弗爾港的船隻
Boats in the Harbor at Honfleur
布面油畫
1917
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