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德·莫奈《日出·印象》
1872年深秋的一天凌晨,法國藝術家克勞德·莫奈被酒店外港口的汽笛聲喚醒,他從窗口望去,曙色浮現,霧氣朦朧,勒布瓦碼頭和庫爾貝碼頭上已開工,煙囪冒出輕煙,起重機移動長臂,幾艘張著桅杆的大船集結在大西洋船閘入口。海水、天空、船舶、建築,以及近處小船上的人,在影影綽綽地晃動。
這港口的景象,莫奈早已熟悉。他4歲起就生活在這座海濱城市勒阿弗爾,在懸崖邊和海水裡玩耍的時間比在藝術學校課堂裡的時間多得多,直到他的漫畫才能被小城的海景畫家歐仁·布丹欣賞,並引導他去海邊寫生。19歲時,莫奈初到巴黎,本能地不喜歡沙龍那些名重一時的學院派畫家,而被巴比松畫派和柯羅的風景畫所吸引,隨後在北非服兵役期間,為阿爾及利亞耀眼的光線和色彩著迷而畫起了速寫,及至患病後被父親「贖」回來,莫奈仍在家鄉的海灘作畫。姑媽看到侄兒的速寫潦草得像塗鴉,便要求他去巴黎跟一位正規的(也就是學院派)老師學畫。在格萊爾畫室的兩年裡,莫奈根本待不住,因為他要忠實記錄所見事物的想法不被導師認可,倒是收穫了與同學雷諾瓦、西斯萊和巴齊依的友誼。莫奈一眾在楓丹白露森林邊的小村子畫樹和研究森林,有閒遊的人取笑他們。彼時莫奈的榜樣是雖入選了沙龍卻屢遭抨擊的巴比松前輩杜比尼,他被指責是「滿足於印象、忽略了局部」,卻正合莫奈心意。接著讓莫奈服氣的是同在翁弗勒爾港作水彩畫寫生的瓊康,莫奈跟他學會了表現同一地點的自然在環境變化下的不同景象,並使自己的海景畫入選了1865年的沙龍。
這一年莫奈25歲,初嘗成功的滋味,畫「外光」的欲望更加強烈。他在羅浮宮的陽臺上畫巴黎的城市風景,又雄心勃勃地琢磨著怎麼在森林的自然光線下畫一群野餐者和穿著漂亮裙子的女人,而且是兩米見方以上的大畫(《草地上的午餐》《花園中的女人》,1867年)。那時他已明確地認為,戶外作畫必須要在同一種光的條件下完成,才能保證畫面的統一,並且用大號筆迅速的筆觸塗厚顏色,顯出粗的紋路。他用不透明色來描繪光,將它們與明亮而純粹的藍色、紅色或黃色放到一起,並不混合,畫面頓時顯出生氣。同樣的調色法換了短小的筆觸來畫樹,則表現出光的顫動。有了這些經驗,莫奈在巴黎蓋爾波瓦咖啡館關於陰影問題的爭論中,就顯出說服力。風景畫家紛紛反對用單一的瀝青色來畫陰影,主張用與固有色相關的補色就能使陰影有顏色。
1869年,莫奈與雷諾瓦結伴在青蛙塘,研究怎麼畫水。他們發現,表現水的生動團塊必須依靠色彩的細微差別,不要用線,而是用活潑的筆觸,通過不同調子的顏色小片來構成各個面,就能保留住光與水的顫動,這種畫法切實可行。就在莫奈苦嘆著自己沒有麵包、沒有顏料甚至沒有希望的日子裡,他的作畫技法漸漸成熟。他還缺少最後的一道推動力——1870年的普法戰爭。莫奈在倫敦遇到他的貴人,畫商保羅·丟朗-呂厄,擺脫了窮困。他與畢沙羅同時畫倫敦的風景,在美術館裡觀看透納和康斯太勃爾,驚喜地發現英國先輩已在研究外光和瞬間效果。莫奈一邊批評著透納的浪漫主義,一邊不自覺地接受了他的影響(直到晚年才承認)。之後莫奈又去了荷蘭寫生,從極多變化的灰調子裡發展出層次。
重回法國的莫奈不再受財務困窘,有嬌妻愛子相伴,三十而立的他事業開掛。觀念、技法、題材,所有的問題都在之前解決了,只等待一次爆發。11月回到家鄉的這個早晨,莫奈照例地支起畫架,眼前的景象令他莫名的興奮。他似乎未意識到此時的海港已經與兒時大不相同,從前勒阿弗爾沒有開著起重機的碼頭,船沒這麼大,煙囪沒這麼高,也不會吐出這麼縹緲的煙。莫奈畫著這一切時,不覺得工業革命其實為海上日出的光影增加了現代性,他只是急迫地追逐著光線,因為光一變,色彩也隨之變化。之前所有對家鄉及外地海水和天空的觀察,對先輩和同輩畫家的崇敬,對色彩和筆觸的掌控,都集結在半小時內噴發。他清楚必須要畫得十分簡練,用的顏色也稀釋得很薄,才能最大強度地保留看到日出時的瞬間效果,並且不可因戀筆而破壞新鮮感。
1872年11月13日上午7時35分(據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2014年的研究成果),莫奈停筆,他將這幅畫命名為《日出·印象》。「印象」這個詞不是莫奈的發明,至少在1867年前後,有評論家用它來形容杜比尼和瓊康的風景畫,莫奈心儀二人,意向已定。他在1874年堅持舉辦獨立於沙龍的藝術家聯展,並拋出了惹來記者不滿而攻擊的《日出·印象》,這幅畫凝聚了所有後來被稱為「印象派」的畫家在19世紀末繪畫變革的歷史關頭所經歷的探索、挫折與驚豔,使莫奈坐上印象派的頭把交椅,可謂實至名歸。1885年前後,莫奈定居于吉維尼小鎮,沉迷於建造秘密花園和畫睡蓮。他常常思念海港,儘管因年事漸高、視力下降而不便出門,依然可以畫出《帆船,夜晚印象》《亞蒙岬口,清晨印象》《倫敦查令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和《翁費勒爾港的船隻》等,一切都已存在勒阿弗爾的這個追光少年心裡。
不久前,被視作印象主義繪畫開山之作的《日出·印象》來到中國上海。和數量頗多的莫奈的「睡蓮」相比,《日出·印象》僅此一件,更顯珍貴。當藉助雲端觀展,我們有機會站在這幅小小的傑作前,你可以想像,自己就是畫中那個撐著小船的划槳人,正在迎著日出開啟生命下一段光明的航程。
來源 北京日報副刊|作者 顏榴
編輯:陳濤 關一文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