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HBV進入細胞機制和硫酸肝素蛋白多糖

2020-12-16 小番健康

科學家必須弄清楚B肝病毒(HBV)進入細胞的機制,才能夠基於這項靶點開發HBV進入抑制劑。將根據B肝病毒顆粒是附著於細胞表面和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的低親和力結合,詳細介紹B肝病毒進入機制。

B肝顆粒附著細胞表面,詳解硫酸肝素蛋白多糖,低親和力結合

硫酸乙醯肝素蛋白多糖(HSPGs)是一種糖蛋白,含有1條或多條硫酸乙醯肝素鏈,存在於幾乎所有細胞的細胞表面和細胞外基質中。熱休克蛋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並與許多病毒(包括單純皰疹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和登革熱病毒等)粘附到細胞中有關。HBV進入宿主細胞,需要與HSPGs的低親和力結合,然後是與病毒受體的高親和力結合。

這些研究結果由法國圖爾大學的Charline Herrscher、Philippe Roingeard、Emmanuelle Blanchard發表在Cells雜誌上,這些證明是基於肝素,一種糖胺聚糖(GAG)對B肝病毒附著的幹擾。與硫酸化程度較低的硫酸軟骨素相比,高硫酸化抑制劑能更有效地阻斷B肝病毒與細胞結合。這一結果表明,HBV只與主要存在於肝細胞表面的高硫酸化熱休克蛋白相互作用,而不與內皮細胞和真皮細胞表面硫酸化程度較低的熱休克蛋白相互作用。

此外,最近法國研究人員觀察表明,HBV優先結合glypican 5,一種在肝臟中強烈表達的HSPG,這可能部分解釋了HBV的強肝向性作用。然而,這些結果並不能解釋HBV如何避免與HSPGs結合,並在到達肝臟之前,被隔離在其他細胞中!最近,HBV病毒離子在結合HSPGs的能力方面,有2種不同的構型。與HSPG的結合,是通過帶負電的HSPG與存在於所有HBV包膜蛋白中的S結構域抗原環區域中的2個帶正電荷的殘基(Arg122和Lys141)之間的靜電相互作用介導的。

這種低親和力的相互作用,可以穩定細胞表面的病毒,促進B肝病毒與受體的高親和力結合。B肝在研新藥之一開發靶點,HBV進入抑制劑是使用在B肝病毒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治療的研究藥物,因為B肝病毒與肝細胞膜上的硫酸乙醯肝素蛋白多糖(HSPGs)相互作用,尤其是glypican 5。B肝病毒與其受體牛磺膽酸鈉共轉運多肽(NTCP)及其共受體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結合。

這種內化複合物與N-糖基化NTCP相關的E-鈣粘蛋白。這種結合,允許NTCP重新定位到質膜上。HBV-NTCP-EGFR複合物,通過網格蛋白介導的內吞作用進入細胞。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分選機,在內質體網格中協調HBV的轉運。可能是由於某些內部融合的存在而導致了B肝病毒的不完全融合。觸發內體融合的線索尚待明確闡明。

在內質逃逸後,游離核衣殼被認為是利用微管網絡轉運到細胞核,在核孔複合體處解離。一旦進入細胞核,鬆弛的環狀DNA轉化為cccDNA,作為B肝病毒轉錄模板!2012年,Yan等人確定了NTCP是HBV和HDV病毒的受體,這一發現得到了Ni等人的獨立證實,他們比較了分化和未分化HepaRG細胞的基因表達譜,並證明NTCP基因敲除阻斷了HBV感染。此外,人或樹狀NTCP的外源性表達,使肝癌細胞株對HBV感染敏感。這些都揭示了,使肝癌細胞易受B型肝炎病毒感染過程。

NTCP由SLC10A1基因編碼,這種蛋白質主要位於肝細胞的基底外側膜上,負責從血液中攝取結合膽汁酸。NTCP在中分化到高分化的HCC中表達,但在低分化HCC中不表達。在大多數人類肝臟疾病中,其表達下調。分離原代人肝細胞後,NTCP表達迅速丟失。這些觀察結果,可以解釋為什麼惡性肝癌細胞不支持HBV和HDV感染,以及為什麼原代肝細胞在分離後,僅幾天內易受HBV感染。

小番健康結語:以上是法國圖爾大學3位研究人員對B肝病毒進入細胞的機制詳解,雖然也許將令行業外人士感到晦澀難懂,簡單的講,科學家已經深入探明B肝病毒生命周期的早期事件,為B肝病毒顆粒附著於細胞表面給出最新科學研究解讀(2020年6月18日 Cells)。

相關焦點

  • B肝新藥開發純化HBV- RT和尋找潛在逆轉錄酶抑制劑
    B肝針對聚合酶新藥指引,日本科學家獲得,高純度HBV- RT簡單的講,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生院已經成功開發並獲得了高純度的HBV RT。研究結果表明,純化的RT蛋白具有T/P和底物結合活性。隨著YMDD的突變,底物結合活性顯示喪失,但T/P結合活性則不明顯。
  • 蛋白多糖是什麼?
    圖13-1 蛋白多糖的分子結構蛋白多糖亞單位由一個核心蛋白(coreprotein)和共價連接其上的糖胺多糖組成,後者主要為硫酸角質素和硫酸軟骨素。寡糖鏈共價連接於核心蛋白分子中絲氨酸和蘇氨酸殘基側鏈氧原子上。(3)C-末端區:富含硫酸軟骨素。通過半乳糖?半乳糖?木糖三糖連接於核心蛋白的絲氨酸殘基。蛋白多糖的透明質酸主鏈長度為4000~40,000?,可附著上百個核心蛋白,每條核心蛋白可結合50條硫酸角質素鏈和100條硫酸軟骨素鏈,由此可見蛋白多糖分子巨大,分子量可高達數千萬。
  • B肝體外HBV/HCV共感模型,日本科學家研究,開發針對藥物
    目前,B肝病毒複合C肝病毒在肝細胞中,複合感染機制尚不清楚。基於此背景,日本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同時允許B肝病毒和C肝病毒感染的細胞系。結果表明,在體外的HBV/HCV共感染系統,為研究宿主與病毒對複合感染的反應以及開發針對HBV和HCV抗病毒藥物,提供了一個簡易使用模型。
  • B肝感染不同細胞靶點,e抗原蛋白下調,TLR天然信號通路
    最近科學研究已經證明,e抗原(HBeAg)蛋白下調TLR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因此也有科學家指出,HBV感染的不同細胞天然免疫靶點。怎樣理解B肝e抗原、HBV核心蛋白(HBcAG)、B肝病毒剪接蛋白(HBSP)和TLR免疫系統之間的關聯性呢?
  • B肝轉染與感染HCC細胞中,HBc蛋白,可通過泛素化修飾
    B肝轉染與感染HCC細胞中,HBc蛋白,可通過泛素化修飾近期,小番健康介紹了HBV的核心蛋白(HBc)在其生命周期中起到重要作用,包含在轉錄調控、RNA包埋、反轉錄以及病毒釋放等,這是捷克科學院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研究所、查爾斯大學科學院遺傳學和微生物學系、捷克科學院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在2020年11月26日發表於
  • B肝治療到表面抗原轉陰,是不是可以終止抗病毒,還要定期複查嗎
    近年來,我們可能會發現,醫學界對B肝治療的追求已經不局限於功能性治癒,實現hbv-dna的轉陰(低於臨床檢測下限),對B肝表面抗原轉陰的追求也逐年提高。不過,我們也要對B肝表面抗原轉陰有一個科學的認知,不能因此而陷入治療誤區。有些人認為,B肝表面抗原轉陰就可以終止抗病毒治療,B肝表面抗原沒轉陰就要持續抗病毒,這兩個觀點都存在一些片面性。我們需要清楚,被整合到肝細胞中的B肝表面抗原很難被清除掉,即使是血清學檢測不到B肝表面抗原,並非說明肝細胞內完全沒有B肝表面抗原,沒有B肝病毒存在。
  •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和靶向TLR系統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研究人員使用黑猩猩感染實驗模型,結果發現,HBV無法幹擾宿主細胞基因轉錄,並誘導肝臟ISG表達。其實解釋原因也非常簡單,在B肝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許多人的細胞因子,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時誘導作用偏弱。當B肝病毒開始擴散後和病毒血症高峰以前,大約有50%的B肝患者的血清樣本中可以檢測到IFN-α、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15、IL-10、IL-6和IL-1β水平(數據來自:Viruses)。
  • B肝關鍵靶點免疫調節劑Tα1,詳解作用機制,促進缺陷重新建立
    B肝關鍵靶點免疫調節劑Tα1,詳解作用機制,促進缺陷重新建立簡而言之,Tα1的作用機制被科學家假設與它的免疫調節活性有關聯,目前,已經證明Tα1是通過TLR2和TLR9在髓樣細胞和PDC中起效,導致DC和T細胞活化和分化,以及促進IFN-γ和IL-2(IL-2)等細胞因子的表達。
  • B肝引起的致癌機制是什麼樣的?
    HBV致癌機制的研究仍然是重點 在亞洲和非洲,慢性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癌發展的主要原因。雖然已經提出幾個致癌因素,包括由針對病毒的免疫反應介導的反覆發炎,HBV DNA整合入宿主基因組和病毒編碼的癌蛋白(HBx和preS2 / S蛋白),都可以誘導HCC的發展。
  • 【新藥進展】全球B肝新藥進展
    有5種新藥從臨床I期進入臨床II期研究,還有部分新藥從臨床前研究進入臨床I期。另外有越來越多的新藥正在開展聯合治療,如JNJ3989、REP2139/2165、EYP001等都在開展與NA和/或PEG IFNα的聯合治療,並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B肝全面臨床治癒的策略出現。
  • 蛋白多糖關節篇
    階段四:退變之痛過了50歲後,膝關節進入退行期,骨質開始逐漸流失,受到不良刺激後,滑膜炎、關節炎等一系列病症就找上門來了。而接下來,要介紹的關節護理的內服原料——Proteoglycan F蛋白多糖,能夠預防關節問題,緩解膝關節磨損帶來的不適,感興趣的看過來吧~Proteoglycan F是從鮭魚鼻軟骨當中提取出來的高精純度的蛋白多糖;蛋白多糖作為細胞外基質以及膝關節軟骨的主要成分之一,存在於皮膚真皮層及軟骨組織當中, 它不僅對皮膚的保溼抗衰等具有綜合功效,
  • B肝全球周期靶點揭示,理解隱形含義,各步驟都可能產生新藥
    雖然,並非每一位感染者都會經歷上述4個階段,但是,存在這樣一個事實,即B肝病毒就像是一種「隱形」病毒,當它在早期感染時,並不會誘發明顯的先天免疫反應,如I型和II型幹擾素。並且,在很多的體外細胞與動物研究中證明,HBV急性感染中,靶細胞也就是肝細胞,無法通過已知的先天性免疫信號來有效識別HBV。
  • 促進蛋白多糖、膠原蛋白合成,恢復肌膚緊密度和彈性的抗衰老成分
    了解成分,精準護膚SKINFEMILA1本期分享:乙醯基四肽-9皮膚由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三部分組成,其中真皮為皮膚的支撐組織,負責皮膚的機械性能,包括抵抗力、柔軟度和彈性細胞外基質 (ECM)是成纖維細胞周圍的膠狀物質,含多種多糖,水和蛋白質,為皮膚提供多種重要性能,是正常皮膚的最大組成部分。皮膚的彈性、柔軟度和堅韌性都受細胞外基質中的分子影響,如:蛋白多糖只存在於皮膚細胞外基質中,其作用為生理性支撐、生化過濾作用、組織建立作用。
  • Science子刊:揭示細胞核組分進入外泌體的機制
    細胞通過外泌體將生物活性成分(包括核酸和蛋白質)傳遞到受體細胞的細胞質中,因此外泌體可作為細胞與細胞間通訊的信號載體。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Anil K.文章中,作者確定了微核(MN)和包含核組分的外泌體(nExo)之間以前未知的關係。研究表明,使用遺傳毒性藥物誘導MN形成會促進nExo釋放。該研究結果提出了外泌體中gDNA起源的機制,通過這種機制,MN崩潰後,其核內容物通過四跨膜蛋白穿梭進入MVB。此外,研究發現卵巢癌患者的外泌體gDNA反映了原發腫瘤的拷貝數變異(CNV)狀態,可揭示DNA突變信息。
  • B肝進入後第一步,cccDNA形成,衣殼調節劑新藥開發路徑
    前期,小番健康介紹了B肝病毒生命周期的九個步驟,每個步驟也是全球藥企應用於開發新藥的突破口。那麼,B肝病毒進入之後會做什麼呢?這就不得提到B肝病毒複製模板cccDNA。(下圖:英國約克大學)B肝進入後第一步,cccDNA形成,衣殼調節劑新藥開發路徑B肝病毒進入之後,第一步就是形成病毒複製模板:cccDNA。比如,英國約克大學系統分析交叉學科中心和英國約克大學數學系研究人員就建立了一個模型,模型研究了cccDNA形成,包括cccDNA通過核衣殼傳遞到細胞核中。
  • 資訊:巖藻多糖清除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原理
    幽門螺桿菌(Hp)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在胃的強酸性環境下,還能生存和繁殖,這個細菌可不簡單!目前,標準的治療方式是四聯抗生素療法,使用4種藥物聯合作用,將其殺死。巖藻多糖是如何把它從胃中清除的呢?
  • B肝在研新藥GS-9688,II期部分進展,細胞因子反應特徵
    Bonferroni校正法校正的Wilcoxon,以了解B肝患者的病毒血症的基線細胞因子表達差異性。使用廣義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目的是深入探索和研究藥物Selgantolimod (GS-9688)治療後的血清細胞因子反應有關的因素(下圖:來自Gilead Sciences藥品研發管線)。
  • B肝早期進入抑制劑,到靶向NTCP,清除cccDNA成為可能
    雖然,B肝病毒進入抑制劑這項靶點研究藥物已有1種進入到第3期臨床研究中,但該靶點在研藥物並非沒有任何開發難點,只是病毒進入抑制劑個中難點,多數已被科學家深入探索並攻克,比如說在開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內體病毒逃逸。
  • 真菌多糖對人體有什麼作用?
    是一類具有三維立體結構的β-D型雜聚糖,不被人體消化分解,沒有甜味,是細胞受體的重要組成結構。受體:是鑲嵌在細胞膜表面的膜蛋白。多為糖蛋白,由多糖和蛋白質構成。能識別和接受細胞所需的特定物質,進而向細胞內部傳遞信息,實現生物催化和物質轉換的生理過程。人體大概由60-70兆億細胞組成。細胞是人體最基本的單位,細胞出了問題,臟腑器官就會出問題。
  • 免疫力對B肝患者很重要,吃什麼能增強免疫力?肝病醫生告訴你
    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引發B肝的關鍵因素,我國感染B肝病毒的人大約有一億人,患有B肝的患者在保護好肝臟的同時還要注意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才能更好的和病毒做抗爭。免疫力對B肝患者很重要,吃什麼能增強免疫力?肝病醫生告訴你酸奶:酸奶中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大量優質的蛋白質,而且酸奶中的蛋白質比牛奶更好吸收,B肝患者需要補充大量的蛋白質才能減低動脈硬化的影響,酸奶中含有的乳酸菌能促進血液中白細胞的增長,增強白細胞的活力,還能促進淋巴細胞的增值,以此來提升人體的免疫力,B肝病人每天攝入300毫升的酸奶有利於機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