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中: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與文化自信的構建

2021-01-0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歷史虛無主義從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出發,以重構或者重新評價歷史為幌子,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否定中國革命和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源是文化自信的缺失,不僅否定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而且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支撐的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理論。對此,我們必須搞清楚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實質及其表現,進而針鋒相對地進行批判和抵制。

 

歷史虛無主義的目的是摧毀中國自信

 

中國自信源自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中華民族非凡的文化創造力不僅賦予了我們生生不息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精神支撐,而且培育和發展了中華民族5000年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提供了豐富的滋養,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段經典論述,「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歷史虛無主義無視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的歷史價值及其豐富內涵,無視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和價值情感的文化本體,無視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和世界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歷史事實,企圖通過侵蝕中華文化體系動搖瓦解我們的文化自信,從而動搖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共同情感。歷史虛無主義從「犬儒主義」的立場出發,解構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的英雄人物,從古代、近代到現代,從屈原到劉胡蘭、邱少雲、雷鋒、孔繁森,無一不成為歷史虛無主義者惡意取樂的「對象」,其意圖是摧毀我們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歷史虛無主義堅持相對主義觀點,否定歷史的真理性,進而懷疑歷史的客觀性和進步性,其本質是否定中國共產黨培育的革命文化、先進文化。歷史虛無主義過高地評價自由主義的進步性,把自由主義與現代化等量齊觀,其結果是把西方文化視為歷史進步的唯一評判標準,無視本民族文化和歷史的獨特價值,堅持全盤西化、崇洋媚外甚至數典忘祖,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作為「普世價值」,進而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動搖中國自信的根基。

 

歷史虛無主義推行錯誤的文化價值觀,其險惡用心是摧毀中國自信,不僅要摧毀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自信,更直接的目的是摧毀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終達到否定黨的領導、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四個自信」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坐標,淡化、虛化甚至動搖和瓦解「四個自信」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慣用的伎倆。堅定「四個自信」,必須深刻批判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者虛無「四個自信」的行為,排除其對「四個自信」的幹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長期實踐,歷經千辛萬苦而選擇的唯一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然而,歷史虛無主義者無視這鐵一般的歷史和事實,極力鼓吹「侵略有功論」,詆毀和醜化近現代抵禦外來侵略者的民族英雄,認為中國只有「以英美為師」才是正確道路之選擇,以「荒唐史」「補課」之「汙名化」標籤詆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正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從中國革命史、社會主義建設史和改革開放史的實踐中產生的。偉大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跌宕起伏的社會主義建設探索孕育產生了毛澤東思想,而40年的改革開放孕育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四大成果。歷史虛無主義者堅持唯心主義歷史觀,割斷歷史的連續性,否定歷史的客觀性,宣揚鼓吹「告別革命論」,否定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企圖顛覆我們的理論自信。歷史虛無主義者對當代中國的制度選擇堅持形上學的方法論,割裂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內在聯繫,以機械對立的觀點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性,高舉私有制大旗,唱衰社會主義公有制,以此打擊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得以樹立的經濟政治實踐根基。

 

以加強話語權和堅守文化立場為重點增強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文化是內在統一、渾然一體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歷史總是一定文化的歷史,反過來亦然,文化總是一定歷史的文化。民族歷史和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的基本遵循,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根植於中國獨特的歷史發展,有獨特的規律可循,而民族性和時代性不僅是文化的特質,也是文化發展所遵循的基本規律。正是因為遵循了民族性和時代性,中華文化才彰顯出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通過綿延不斷的中華文化的發展軌跡,我們能感受到國運之變化。正是中華文化強大的精神力量賦予了中國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底蘊。批判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不僅要從理論層面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本質,更要從實際出發增強文化自信。

 

加強文化自信的話語權建設。爭奪歷史解釋的話語權,始終是各種思潮進行文化鬥爭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強話語權建設,才能築牢文化道義的制高點,切實增強文化自信。首先,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權。文化建設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新時代文化建設從本質上講具有很強的政治性,這種政治性體現在黨對文化建設的絕對領導權。文化領導權是現代政黨鞏固執政基礎的非暴力形式的特殊權力,這種特殊權力作用的發揮,一方面有利於教育黨員、增進黨內團結,另一方面為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提供政治價值導向,引導人們規範文化行為。在堅持黨對文化絕對領導的前提下,還必須堅持科學的態度,遵循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其次,必須著力打造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體系。歷史虛無主義者往往以所謂的「重構」為幌子,打造以「洋」為本的文化體系。批判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必須立足中國大地進行文化建設,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彰顯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當然,加強文化建設還要具有全球思維,體現和而不同的多元開放特色和與時俱進的時代氣息,既要凸顯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制度的世界價值,又要挖掘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聲」,打造既有中國特色又有開放包容性的文化話語體系。再次,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把握好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感,講好中國故事,打造文化精品,陶冶人民群眾的精神情操。最後,要將正面宣傳教育和批判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有機結合,強化正面宣傳教育的說服力和戰鬥力,守好主流文化輿論陣地,擴大主流文化話語體系的影響力,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文化觀。

 

保持中國文化發展的獨立性。敢於和善於同歷史虛無主義作持久的鬥爭,是新時代「偉大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保持中國文化發展獨立性的戰略定力,牢牢掌握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的文化主動權。首先,必須堅持中國文化獨立發展的道路。中華民族5000年燦爛文化的歷史傳承,不僅展現了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號召力和凝聚力,而且體現了中華文化發展的獨特規律,尤其是國家民族命運轉折的重大歷史時期,文化發展的獨有魅力更加彰顯。也正是文化發展的獨立性,使得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歷經5000年連續不斷的文明。近代以來,西方文化不斷變換各種方式對中華文化進行侵蝕、滲透和分化,妄圖動搖和瓦解我們的文化自信,阻礙中國文化發展的獨特道路。可以說,文化獨立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客觀命題,也是今天我們同歷史虛無主義進行鬥爭的主要任務。其次,必須堅守當代中國的文化立場。文化立場體現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政黨對本國文化所持的一種穩固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思維方式。文化立場不僅體現在對本民族文化的鮮明態度上,也體現在對外來文化所持的鮮明態度上。歷史虛無主義從全盤西化的文化立場出發,企圖消解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對此,我們必須堅持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場,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一,不忘初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本,是文化自信滋養的豐厚沃土,我們要以堅守、融合、創新的科學態度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使命。第二,堅持開放包容的立場,加強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鑑。堅定文化自信與堅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是相得益彰的,堅定中國文化自信必須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第三,立足現實,展望未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出發,深刻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加強文化建設的願景規劃。

 

強化國家意識形態自覺。意識形態建設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強化國家意識形態自覺。首先,必須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馬克思、恩格斯窮其一生,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鬥爭的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從歐洲一隅響徹世界各地。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立了新中國,進而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就,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同時也改變了中華文化的歷史地位,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在中華文化遭受西方文化肆虐的時刻,馬克思主義給中華文化注入了強心劑,激發了中華文化新的覺醒。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開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先進的中國文化,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因此,強化國家意識形態自覺必須進一步強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當前,強化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集中體現為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做到學深、悟透、做實。其次,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堅守好各類意識形態陣地。當今世界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和世界形勢發生了令人震撼的深刻變化,主流意識形態也面臨嚴峻挑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最重要的是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重點關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堅守好高校、網際網路等意識形態陣地,有效批判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作者系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

相關焦點

  • 求是網評:歷史虛無主義也是一種價值虛無主義
    近年來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已經使人們深刻認識到這股思潮的本質和危害。換言之,價值虛無主義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滋長提供了土壤,要根本清除歷史虛無主義就必須徹底糾正價值虛無主義。一是犬儒主義。犬儒主義本是古希臘一個嚴肅的哲學流派,因看不慣世俗的虛偽、平庸和汙穢,主張過一種擺脫俗務、清心寡欲的出世生活。
  • 朱繼東: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
    ④因此,要看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就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這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要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看清楚歷史虛無主義背離實事求是這一重要的基本原則,徹底否定唯物史觀,本質上是唯心史觀,完全沒有任何客觀性、公正性可言,從而進一步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價值自信。
  • 以「小善」粉飾「大惡」,警惕這樣的歷史虛無主義伎倆!
    被界定為歷史理論術語,指不加具體分析而盲目否定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甚至否定歷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歷史觀點和思想傾向,本質上是通過虛無歷史顛覆價值觀念、顛覆政權和社會基礎、是一種攻擊的武器和鬥爭的手段的歷史虛無主義,在全國當時工作會議上被以「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有什麼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理想信念、倫理道德、人生價值,以及傳承、記載黨領導人民追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一歷史過程的文化形態(本文論述的是廣義紅色文化)。
  • 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 馬龍閃:虛無主義在俄國的發生和流變
    虛無主義在俄國19~20世紀的社會和思想文化史上,是為世人所矚目的一種十分突出的社會思潮和社會現象。它既是這一時期特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又是與俄羅斯思想、俄羅斯民族性格密切相關聯的一個獨特現象。虛無主義從1820年代末到1830上半期傳入並發生於俄國,在1850年代末到1860年代中期形成、發展,經過1870到1880年的演變,以致影響到20世紀頭30年的極左文化運動,在不同時期都給革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現在研究這段社會思想史,總結、反思革命的經驗教訓,不能不看到虛無主義在其中曾經有過的危害作用;如果我們對此閉目塞聽,視而不見,就失去了我們作為學者和知識分子應承擔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 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_國內新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意識形態凝聚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滲透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其核心就在於價值觀自信,價值觀又是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因而文化自信與意識形態具有密切聯繫,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形態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和道路,文化則促進著意識形態建設的深化,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我們要以增強文化自信為契機,充分發掘文化資源,以文化的內在價值和外在表現形式,增強人民群眾對於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信仰與認同。
  •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 文化自信,來自思想的深邃
    今天,我們強調文化自信,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掌握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族的信仰和信念,弄通生命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以及明曉實現偉大理想和目標所要依憑的道術智慧。每個人的文化自信,需要經歷思想文化的深刻洗禮,擁有思想理論的成熟,以及實踐對比和閱歷體認後的理性確認。文化不自信的根源,就在於心中沒有思想根基和文化底蘊。藉由思想的深刻,閱歷的通透,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 海德格爾、加繆論尼採的虛無主義
    >這種尼採和海德格爾稱之為「虛無主義」的現象,通常被把握為晚近現代西方文化的一個歷史事件,一個插曲。虛無主義是那種歷史性過程,在其中,佔據統治地位的「超感性領域」失效了,變得空無所有,以至於存在者本身喪失了價值和意義。虛無主義是存在者本身的歷史[die Geschichte des Seienden],通過這個歷史,基督教上帝的死亡緩慢地、但不可遏制地暴露出來了。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人類文明是由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是歷史的積澱、智慧的結晶,引領著歷史前進方向和時代發展潮流,昭示著人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
  • 漢服抄襲韓服,宇宙起源在韓國,韓國人就是那麼文化自信
    近日,多名韓國畫手在外網發起「韓服挑戰」,不要臉的韓國人集體聲討中國畫手,指責中國的漢服「抄襲」韓服,更甚的還稱中國在歷史上曾是韓國的「地方政府」。漢服模仿漢服?韓國統治中國?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試問一個才建國幾十年的拋棄自家傳統文字的半殖民地國家,何德何能有何顏面敢標榜自己的文化,貶低他國文化。韓國人這種自大思維就差要標榜宇宙中心了,可這,韓國北邊的朝鮮還不答應呢!
  • 以高度自信講好中國制度故事
    這表明,中國制度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是黨領導人民不懈奮鬥打造出來的成果,凝結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孜孜不倦的心血。認識中國制度不僅要了解它形成的過程,更要講清楚它的根脈。延綿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為中國制度奠定了基礎,中華大地的沃土培育了中華民族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人民既努力學習世界先進成果,又堅持走自己的路。
  • 「社科網評」文化自信凝聚新時代強軍興軍磅礴偉力
    一支軍隊在戰爭和和平年代中所表現出的精神面貌、價值觀念、戰鬥作風、兵法謀略,都深度濃縮在軍隊的文化自信之中。人民軍隊的文化自信作為中國文化重要一脈,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延展和張揚,既深深融入中國文化的肌體之中,又為文化自信增添了獨特氣質、風骨和厚度。回望我軍93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人民軍隊的文化自信與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重託緊緊相扣,與篳路藍縷的崢嶸歲月息息相連。
  •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現代化國家構建進程中,中華民族始終是以多元一體的整體形態作為現代化國家構建的主體。  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權。  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愛國主義精神就是這個抗爭史的主線,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梁,它已深深注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每一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的歷史使命,要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現代虛無主義的三個思考:馬克思、尼採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劉教授指出,一方面,虛無主義是現代性的核心問題之一:現代社會理想信念的失落,道德的滑坡,對崇高的躲避、懷疑甚至嘲諷,犬儒主義盛行等價值虛無主義的表現引起了更多人的憂慮;對歷史傳統的反叛,對正統觀點的顛覆,以戲說解構經典,用荒誕替代正說,消解嚴肅和正統,這些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更是引發了人們的熱切關注。
  • 王嘉毅: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省
    面對新徵程新目標新要求,我們要牢牢堅持和鞏固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堅守意識形態陣地,進一步強化全社會的理想信念教育,開展「四史」教育行動計劃,加強各層各級的思想政治工作,持續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高揚主旋律,唱響正氣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讓理想信念的明燈在各族人民心中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