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始終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遊戲。人一旦進入這個市場,就會難以自拔,或興奮、或懊惱,我們的情緒,也隨著那一串數字起伏不定。
今日,三大指數午後小幅衝高后再度回落,集體跌超1%,滬指失守3400點,深證成指跌幅近2%。盤面上,兩市超3000隻個股下跌,科技股領跌大盤,聞泰科技、江化微、長電科技、歐菲光、晶方科技等多股跌停。
本次下跌究竟是牛市的第二波行情啟動?還是牛市終結?別急,讓我們來看一位老股民的故事,或許能得到啟示:
這位老股民,曾經踩雷虛增百億利潤的 *ST康得 ,也曾在2015年的牛市中經歷價值毀滅,他在逆勢中不斷打磨,並最終形成了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體系;他年輕時習慣ALL IN,還曾辭去國企舒服、穩定的工作,離家隻身赴上海與朋友創業,但如今他卻「浪子回頭」,把「有了家庭的男人,從來都不應該為了自己活著」奉為真諦;他曾經在股市中暴賺過,但如今卻選擇專注於基金領域……
老股民的雪球暱稱是 @無聲 ,股海沉浮數十年,他已經成了他心中的那個「非凡者」。
01
參加《雪球達人秀》欄目我是不夠格的,我看過很多大V的介紹和經歷,以及投資業績,真就是自嘆不如,相比而言,我實在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
所以,大概我的這些所思所想,所經所得,並不能讓人仰視,反而可以讓大家平視甚至俯視,看一看自己適不適合職業投資,看看普通人究竟該怎麼做投資,怎麼樣才能做好普通人的理財。
職業投資的日子很普通,但我非常滿足。
我每次我從樓下經過,碰到樓下的大爺和大媽們,他們總是會問我一句:小許,你要老婆不?不是,總會問一句,小許,你去上班嗎?就跟《牧馬人》裡這個大爺的表情一樣,非常熱情。
然後我就會回答:今天休息。如此循環,往復不已。什麼都沒變,大爺們的表情還是那麼熱情,我回答起來還是那麼自然。
沒辦法,2018年底創業回來後,做了職業投資者,基本就是家裡蹲;往年每個月還出去1、2趟去公司調研看看,去跟朋友聊聊投資的事情,今年的疫情出現後,哪裡也沒去。在大爺們的眼裡,我就是閒人,會坐吃山空。
所以,實際上我職業投資的日子很普通,早上起來給孩子們準備早飯,送他們上學,然後就看研報、看行情、公司的基本資料,跟搭檔朋友們討論交流,每天都在做功課,補2015-2018年這3年缺的課,希望可以快速提升自己本就不高的投資水平。
也算運氣不錯,2018年底回來以後,就高倉位投入市場,投資收益勉勉強強,公開的業績有2018年年底受邀主理的 $悄悄盈(CSI2011)$ 指數基金組合,這是一個每周一筆定投的基金組合,目前收益率70.21%,收益率不算高,但我確實比較開心,因為它作為我理財工具的一部分,不僅僅幫我實現了財富複利增值,也間接的幫助了很多跟投的朋友。
總的來說,我很滿意我現在的生活狀態,每天跟家人在一起,母親我也可以照顧,老婆孩子也可以照顧,投資上也可以更專注。
我現在就迫切希望疫情早點過去,這樣,我就又可以出去看看公司,見見朋友,參加參加雪球的活動,增加自己對市場、對投資、對趨勢的理解和把握。
02
「踩雷」帶給我的投資感悟
如果真的要分享些什麼,我想,我首先可以跟大家分享是我犯過的一些錯誤、踩過的一些雷吧,由於錯誤太多,我分享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吧,希望大家從我的經理中汲取到一些教訓。
第一個,投資上比較失敗的案例,投資康得新。
投資康得新大致始於2014年年底,中間最大漲幅3-4倍的樣子,中間陸續有加倉,賣出分了兩筆,分別是2018年5月下旬跌停開始的時候,以及2018年11月開板後賣出。
4年的時間,實際收益不足10%,聊勝於無,但是比起很多想像康得新夢想,全倉的投資者來說我,我實在太幸運,如果沒有在跌停潮停牌前賣出,我就要虧損不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跌停潮時候有個電話會議,鍾玉信誓旦旦的謊稱公司財務沒有問題,生產供不應求,其中有個投資者說,他把父親養老的錢都投進去了,就是相信康得新、相信鍾玉關於企業光學膜、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夢想,當時我都想哭了,這中國的投資者太慘了,這是坑了一家三代了吧。
這件事情,對我記憶尤深,比我在任何一次投資上的虧損20%以上都刻骨銘心,現在總結下來,最大的感觸不是造假的觸目驚心,而是感悟:對於科技和醫療這些有門檻的行業,散戶僅僅停留在公開信息和公告的研究,是不足以稱之為研究的,都是想當然;大股東要是想造假,手段和方法,多如牛毛,尤其是在當下A股追責懲治還不到位的歷史時期。
第二個,不能在2015年牛市全身而退。
作為一個2007年10月份入市的股民,按說經驗也可以了,而且事實上我確實已經在2015年瘋牛的時候減倉了10%,現在回頭看,即便是在連續的跌停後,2015年牛市結束前後,我還是可以帶著利潤從容撤退的,但因為堅守長線投資和價值,選擇所謂的穿越牛熊,結果是價值毀滅,所以當牛市過去的時候,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值得持有,千萬不要逆周期而行。
第三個,長線投資和波段投資的把握不夠。
上面那兩個案例都是全職投資前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最近這1年的問題。全職以來,我先後研究和投資過中順潔柔、光線傳媒、新易盛、芒果超媒、健帆生物、凱普生物、昭衍新藥、智飛生物、萬興科技、西麥食品等等公司,研究過的ETF有半導體ETF(512480)、晶片ETF(512760)、科技ETF(515050)、科技ETF(515000)、醫療ETF(512170)、新能源車ETF(515030)、傳媒ETF(512980)等等,場外的指數基金囊括到悄悄盈裡的有創金合信醫療保健股票(003230)、前海開源滬港深優勢精選(001875)等等。
其中在公司研究和投資上犯的最大錯誤是做波段把長線倉位給做丟了。
從事後看,我在波段賣出的決策上,大部分都是對的,但賣出後等待買入的位置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一個是賣出想等更好的位置,但好公司往往調整的時間和幅度不可預測,很快就迅速拉升,如果不能調整心態迅速追漲,就錯失了牛股;第二個是波段後,去了其他的個股,而在其他個股上面的走勢,影響了重新投資這些優質股個股。
所以,這裡面是有很大的問題,畢竟優秀的公司、處在主升前期的公司並不是很多,多點耐心長期持有是基本盤,不能做波段做丟了。
第四個,不顧及家庭的AII in。
我的普通不是跟你們謙虛的普通,我生在一個普通家庭,雖然爺爺也算是個有頭有臉的老八路,可惜從來沒用在孩子的培養和提拔上,爸爸就是個普通工人,由於違反當時的計劃生育,提幹入黨根本沒戲。
所以,我一輩子走來全靠自己的全力以赴和自我犧牲;也許是All in慣了,2015年底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去國企舒服的工作,隻身赴上海,參與一家公司的創業,又是一次All in。
應該說這三年有很大的收穫,老闆和同事們對我很寬容,教會了我很多在國企學不到的東西,而且主導公司業務發展那2年,收穫巨大,絕非金錢可以代替的;但不顧及家庭的付出也讓家庭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兒子早產2個月,一直到2歲多身體都不好;老婆和媽媽頂住巨大的心理壓力,照顧家庭;女兒也在學習和心理上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變化。
好在,2018年底我回來了,我再也不會為了個人的事業和欲望,All in整個家庭了,所以,很多港版老電影裡面,男人結婚後就不再參與黑社會的情節應該都是真的,有了家庭的男人,從來都不應該為了自己活著。
03
放棄價值投資,無限制自我進化
我的普通還在於,我並不是一個成功的價值投資者,所以我現在也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價值投資者,我不配(嗚嗚嗚)。
成功的價值投資不會因為工作而導致長期投資收益不高,一個貴州茅臺就足以打臉無數次,所以我決定放棄價投的思維,無限制進化自己,找到自己在投資上面的能力並全面提升。
關於無限制進化,我就想起了李小龍。李小龍提倡無限制格鬥,也就是沒有規則,誰說的詠春拳就不用側踢,就得扎著小馬步跟人家繡花針?誰說的傳統武術就不能學習拳擊的力量和速度,不痛不癢的打擊,不如一家一招勢大力沉的左勾拳。
所以,我現在也看基本面,也看周期,也看趨勢,也看技術指標。
比如,看傳統的消費品,我就比較重視基本面,因為我能看得懂,而且超出一般人的洞察力,成功的概率很大,這些可以從中順潔柔、西麥食品等研究投資上有所佐證。
我現在也很看重周期,尤其是經濟周期、股市運行周期、行業發展周期的運用,用來把握市場和行業發展的大機會,這些可以在我2019年下半年重倉醫藥公司、定投003230創金合信醫療保健基金,以及2019年下半年至今重倉科技和新能源ETF、場外指數基金佐證(科技、新能車基金佔據個人投資的50-60%倉位)。
我還重視趨勢的應用,尤其重視拐點的判斷,有成功也有失敗,2月25日逃頂半導體和科技是成功的,但4月24日賣出大部分醫療是失敗的,還需要不斷總結和提高。
我還重視技術指標的使用,實際投資中,量價和均線,MACD,我都會看,雖然水平不咋地,但輔助作用還是很明顯的。
在投資品種的選擇上,個股和ETF、場外指數基金我都用,哪個順手用哪個。
目前這一階段,我在集中使用ETF和場外指數基金,我計劃再用1年的時間把基金裡的事情全部搞清楚,然後在回到個股投資上面,合理的匹配好兩者的使用。
之所以現在集中到ETF、指數基金和主動型基金,其實跟在蛋卷基金主理「悄悄盈」指數基金組合有很大的關係,隨著悄悄盈慢慢表現出來的穩定超額收益,跟投的人很多,而且我發現這些投資者們真的很小白,這些人如果你不管他不幫他,毫無疑問他們只有摸著石頭過河這一條,我2007年10月30日開戶,至今快13年了,走過的坑,踩過的雷,我自己知道。現在既然能幫到他們,就讓他們有一個參考,收益是慢了點少了點,但也算是功德一件吧,索性做下去。
04
當你意識到牛市來臨,已經是後知後覺了
今年6月28日,相應雪球App的徵文活動,我發布了一篇《最後的上車機會?2020年下半年投資策略》,那個時候很多人還在猶豫牛市是否真的到來。但緊接著大盤從2900點一路上攻到3400點,這個時候已經沒人再看空了,這輪牛市就這樣波瀾壯闊的開始了。當很多人意識到牛市來臨,已經是後知後覺了,與職業投資者不同,普通投資者沒有把全部的精力投入股市研究中,難免會錯過初期「傻瓜式」行情。對於新股民和投資小白,有沒有相對穩妥的參與牛市的方式的呢?其實還是有的,如果不貪心,能認識到能力的不足並坦率的承認,通過指數基金和主動型基金參與市場投資,會是不錯的複利機會。
那麼是不是牛市中買基金沒有買股票賺得多呢?我們看看歷史上基金的收益率表現如何?
我盤了下從2015年7月14日至2020年7月14日的數據,在6282支開放式基金中,漲幅超過100%的基金是580支,也就是說,有9.23%的基金實現了翻倍收益,保持正收益的5642支,佔比89.8%。5年的時間,穿越一輪牛熊,有接近90%的股民是不賠錢的;對比股市的七虧二平一賺,好像要略勝一籌?
滬指經過近日的拉升,已經站穩3400點了,那麼現在配置基金還晚不晚?
「悄悄盈」的業績圖
對於一份長投的資產管理計劃,上車怎麼會晚呢?
「悄悄盈」是我個人資產配置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在2018年年底全職投資的時候,在逐步的定投中,它一度佔據我個人投入股市資產的一半。這支基金組合的目標就是利用指數基金和主動型基金配置,實現10%的年複合增長率,目前成了618天,收益率73.63%,屬於牛市的超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