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首次在原子尺度直接實時觀察到裂紋運動

2020-12-13 孜然學術

編輯推薦:微裂紋對材料性能有重要影響,還沒有實驗能夠在原子尺度觀察到固體材料內部正處於運動狀態的裂紋。本文通過先進TEM技術直接觀察到了處於運動的裂紋的裂紋尖端結構,並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原子級成像,測量了僅由幾個原子組成的裂紋尖端處的原子應變。此項工作有助於人們對於材料中裂紋形成,擴展和癒合過程建立普適性的理解。

微裂紋的形成和擴展是整個斷裂力學和材料力學的基礎,學界已經對此研究了近150年。眾所周知,在裂紋擴展前端有一個應力集中區域,稱為裂紋尖端區,按照線性斷裂理論,裂紋尖端區域應變發散,其中的原子過程控制著材料主要的斷裂行為。

儘管描述固體斷裂行為的連續介質理論十分成功,但是迄今尚未有成熟理論能準確地描述裂紋尖端區域內部的結構和應力(特別是脆性材料的裂紋尖端區域的大小僅為納米尺度)。原子模擬等方法可以提供一些間接的理解,但是還沒有實驗能夠在原子尺度觀察到固體材料內部正處於運動狀態的裂紋。

香港理工大學趙炯和香港城市大學李淑惠領導的研究小組著眼於上述問題,通過先進透射電子顯微方法直接觀察到了完全脆性材料中可移動的裂紋尖端的原子結構,並且測量了原子尺度應變和斷裂韌性。在他們近期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一項工作中,通過原位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對二維ReS2中正處於運動的裂紋的裂紋尖端結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原子級成像。

論文連結: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5.246102

特別是,他們測量了僅由幾個原子組成的裂紋尖端處的原子應變。這為理解裂紋尖端的原子在化學鍵斷裂之前如何承受超大的應變提供了實驗證據。實驗直接表明,由於晶格束縛作用,裂紋的擴展在原子尺度上離散地(相對於連續介質力學中裂紋的連續擴展)發生。原位實驗也已經闡明裂紋尖端的局域原子結構,這一實驗允許人們以前所未有的空間解析度和應變精度,來建立理論模型從而預測材料的機械性能。此項工作有助於人們對於材料中裂紋形成,擴展和癒合過程建立普適性的理解。本項工作也為材料力學和斷裂力學的實驗研究建立了一種在透射電鏡中原位觀察原子尺度裂紋擴展的全新方法。

博士生黃玲莉,鄭方圓,施國輝,淮陰師範鄧慶明教授,香港理工劉樹平教授,香港城大李振聲教授,香港科大王寧教授,劍橋大學Manish Chhowalla教授,麻省理工李巨教授等參與了本項研究。這項工作被Physical Review Letters選擇為Editor’s Suggestion, 並被Physics 作為viewpoint報導。報導連結: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3/193

圖一,原子尺度實時觀察裂紋的癒合(0-13s)和擴展(13-26s)

圖二,原子尺度實時觀察單層二維ReS2斷裂過程

圖三,原子尺度測量裂紋尖端應變

圖四,原子尺度觀察雙層ReS2斷裂

圖五,斷裂的動態過程(GIF)

該研究小組最近完成的另一項工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 (DOI: 10.1126/sciadv.abc2282)上,闡述了二維ReS2獨特的斷裂模式,通過高解析度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發現晶格重構過程伴隨著模式I(面內拉伸)和模式III(面外剪切)斷裂過程,而面內剪切應變下的模式II斷裂可能導致斷裂表面的重新原子級堆疊。這些在原子尺度對材料斷裂行為的新的理解將促進這些二維原子層材料的未來應用。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量子效應只存在於原子尺度嗎?
    量子效應不僅限於原子尺度,有幾個宏觀量子行為的例子。量子物理學將物質和能量描述為量子波函數,它們有時像波一樣起作用,有時像粒子一樣起作用,但實際上不僅僅是波或粒子,還更複雜。實際上,宇宙中的每個物體(從原子到恆星)都根據量子物理學進行運作。
  • 「看見」原子極限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未來在離子電池、
  • 走進微觀領域:原子世界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R.布朗在花粉顆粒的水溶液中觀察到花粉不停頓的無規則運動。進一步實驗證實,不僅花粉顆粒,其他懸浮在流體中的微粒也表現出這種無規則運動,如懸浮在空氣中的塵埃。後人就把這種微粒的運動稱之為布朗運動。
  • 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新的研究突破具有眾多潛在應用前景,包括設計新的量子材料來存儲具有更高穩定性的量子比特,以及幫助提高手機和其他類型顯示屏的色彩銳度。卡米內爾認為,利用極高解析度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更先進的納米/量子材料,將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 黑洞力量到底有多大,能夠撕碎原子嗎?裡面物質是什麼形態?
    中子星當白矮星質量超過太陽的1.44倍時,電子簡併壓就再也無法支撐巨大的引力壓,原子進一步塌縮,電子被壓縮到原子核裡,與質子中和成為中子。這樣原子核和電子就不存在了,整個星球就幾乎都有中子組成,中子與中子密密匝匝的靠在一起,整個星球就是一個巨大的中子核。
  • 物理學家利用原子振蕩來控制表面結構相變
    由結構模態控制的相變的典型情況是由Peierls不穩定性給出的,其中金屬到絕緣體的轉變與聲子軟化和靜態周期性晶格畸變有關。在這種躍遷的光泵浦中,經常觀察到周期性晶格畸變的相干振蕩,稱為振幅模式或振幅,特別是接近其閾值。圖1.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近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江偉研究員課題組與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Chuang Deng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Scott Mao教授等人合作,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從原子尺度揭示了面心立方金屬中對稱大角晶界在一系列常見晶格缺陷(包括位錯、層錯和孿晶)交互作用下的剪切耦合遷移機制,並系統闡釋了滑移連續性以及晶界本徵缺陷(
  • 2021首期自然封面:ML算法實現10萬高壓非晶矽原子的模擬
    然而在和原子打交道的層面上,人們一直需要藉助量子力學來理解材料的結構和鍵合,這僅限於尺度很小的模型系統,如果用機器學習算法從量子力學數據中「學習」會是怎麼樣?在 2021 年的第一期《自然》雜誌封面研究中,來自牛津大學的 Volker Deringer 等人展示了模擬加壓非晶矽的原子機器學習模型,成功解決了這一挑戰,並捕獲了實驗中遇到的所有結構變化。
  • 真正的「鍊金術士」,發現了原子的秘密
    這是人類首次實現了元素的人工轉變,也是人類首次實現的人工核反應。撰文 | John Campbell翻譯 | 王藝霖、周順來源:現代物理知識雜誌1919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發現了質子。
  • 新的研究發現,超低溫原子揭示了一種新的量子磁行為
    背景顯示了自旋的真實圖像,顯示了藍色原子(自旋向上)的高對比度周期性調製。 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旋轉原子間令人驚訝的編排。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量子原子尺度上的磁力如何影響原子自旋的方向。 在對超低溫鋰原子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原子自旋演化的不同方式。
  • 氫化鈀亞表層間隙氫的原子級成像及對其表面化學活性的認識
    為了理解Pd的儲氫機制以及Pd-H的電催化性質,在原子尺度上揭示Pd-H中H的佔位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由於H是最輕的元素,利用傳統的X-射線衍射和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H元素極其困難,一般需要藉助於中子衍射實驗。通過中子衍射已證實,在塊體Pd-H材料中H佔據Pd面心立方點陣的八面體間隙;在納米金屬Pd中,近年來發現部分氫原子H存在佔據四面體間隙的可能。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李雪明:只能自己用的工具不是工具
    歷經跌宕起伏,50年過去後,中國的結構生物學家再次站上國際科研隊伍的前列,試圖在近原子解析度下探索生命的奧秘。在最近向世界級高水平之巔發起的攀登中,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下稱「高精尖中心」)無疑是最耀眼的一支隊伍。
  • 用微分求極值,來進行原子半徑的原始推導
    >勢能=-e^2/rE=h^2/2mr^2-e^2/r-電子的動能加勢能,即其總能量r=h^2/me^2=0.528*10^(-10)-為了求r,讓式10對r求微分,即dE/dr=0,即E=-h^2/mr^3+e^2/r^2=0,求解即得演繹,推理的方法,至少可以追溯到歐幾裡德
  • 宇宙尺度的超級大腦?大腦神經網絡與宇宙網結構驚人相似
    當我們注視著電子環繞的原子模型時,是否會注意到它與現觀察到行星系統的相似之處。儘管從量子學角度來說,電子環繞(實則應為概率電子云)的簡化原子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原子是不準確的,但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相似之處或許正是激勵人類揭示奧秘的關鍵。近日,一項天體物理學與神經學創新結合的研究便對人腦神經網和宇宙星網間的相似之處做了系統的對比。
  • 怎麼理解M87黑洞65億個太陽質量濃縮到一個比原子還小的奇點裡?
    這是一位網友提出的問題,原題是:65億個太陽壓縮到不足一個原子大小的空間裡,大神們釋疑一下,真能裝的下嗎?原子是我們三維空間世界的物質,怎麼能夠形容奇點呢?這個問題大概是說距離我們5500光年的M87星系中心黑洞,人類首次正式拍攝到這個黑洞的照片,這個黑洞約太陽質量的65億倍。
  • 首次實現:電子門控效應的電子結構可視化!測量電子的能量和運動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科學家首次將微電子設備的電子結構可視化,為微調高性能電子設備打開了大門。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直接看到這些變化來幫助我們理解它們如何影響電子的行為。通過應用這項技術,科學家們將獲得開發「微調」電子元件所需的信息,這些元件工作效率更高,運行效率更高,能耗更低。還將有助於開發二維半導體,這些半導體被視為下一代電子產品的潛在組件,在柔性電子、光電和自旋電子學中得到應用。與今天的三維半導體不同,二維半導體只由幾層原子組成。
  • 新型原子鐘誕生!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
    他們的設計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而不是測量隨機振蕩的原子。為此,美國專家的設計利用了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在這種現象中粒子會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就像老爺鐘利用擺錘的擺動來計時一樣,原子鐘利用雷射來測量原子云的有規律的擺動——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測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理想情況下,人們可以利用單個原子的運動。然而在原子尺度上,奇異的量子力學規則開始發揮作用——測量的概率必須被平均出來,才能產生可靠的數據。
  • 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誤差不超1/10秒
    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誤差不超1/10秒 2020-12-21 08:14:59 來源:科技日報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
  • 為什麼我們直到本世紀才能觀察到反氫原子光譜?
    物理學家表示:儘管在1932年通過實驗首次證實了反物質的存在,但直到2016年12月,才有人觀察到反物質的原子光譜。 氫原子光譜。要想看到氫原子光譜,首先你得有一些氫氣,將其加熱,並觀察它發出的光。這很容易操作。事實證明,反氫原子光譜與氫原子光譜完全相同,只是更難發現罷了。
  • 宇宙中的原子是共享的,此刻你的體內的原子或許秦始皇曾用過?
    人在生長的時候質量,體積都會變大,本質是其實是粒子在增多,或者說你「拿」了別人的原子,這個原子可以追溯到宇宙起源,你和很多人,很多物曾經共享它們。圖: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我們的器官、細胞、分子和原子。在最小的尺度上,我們的身體裡有超過10^28個原子,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如果我們問在某一時刻它們中有多少曾經存在於另一個人的體內,我們會得到一個大得驚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