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2020-12-18 騰訊網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近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江偉研究員課題組與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Chuang Deng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Scott Mao教授等人合作,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從原子尺度揭示了面心立方金屬中對稱大角晶界在一系列常見晶格缺陷(包括位錯、層錯和孿晶)交互作用下的剪切耦合遷移機制,並系統闡釋了滑移連續性以及晶界本徵缺陷(階錯)對交互作用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以In situ atomistic observation of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subjected to defect interaction為題發表在金屬材料領域著名期刊《Acta Materialia》上。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8.021

研究人員製備出一系列包含Σ11(113)大角晶界和不同晶格缺陷的Au納米雙晶結構,並開展穩定的剪切加載測試。在剪切載荷作用下,晶界發生遷移並穿越晶粒內部的位錯(圖1)。原子尺度分析表明,當晶界穿越全位錯時,位錯核心發生分解,形成二次晶界位錯和可動的殘餘晶界階錯;二次晶界位錯的應力釋放導致相鄰晶粒內部層錯的形核,而殘餘階錯可與本徵的晶界階錯發生動態湮滅或合併,保證晶界的連續遷移能力(圖2)。當晶格位錯的伯氏矢量改變時,晶界與位錯交互作用產生不可動階錯;進一步剪切加載下階錯兩側晶界的非協同遷移會加劇階錯處的應力集中,最終導致相鄰晶粒內的層錯釋放。

圖1. 遷移晶界穿越晶粒內部位錯的過程及示意圖

圖2. Σ11(113) 晶界遷移過程中吸收晶粒內部全位錯,在晶界處留下殘餘階錯並在相鄰晶粒內部釋放層錯。(a-d)平直晶界與全位錯的交互作用;(e-h)晶界階錯與全位錯的交互作用。

當遷移晶界與面缺陷(如層錯和納米孿晶)發生交互作用時,晶界和面缺陷通過交點處耦合的結構演化機制,實現協調變形。以Σ11(113) 晶界與納米孿晶的交互作用為例,晶界階錯可穿過晶界-孿晶的交匯,保證晶界的連續遷移(圖3);而階錯穿過孿晶時可誘導孿晶-晶界相交的非共格界面的分解與遷移,促進孿晶伴隨晶界遷移而同步長大或縮小(圖4)。

圖3. Σ11(113)晶界與納米孿晶交互作用下的協調變形。多個雙原子層階錯從表面形核並穿過晶界-孿晶交匯處,保證晶界的連續遷移。

圖4. 分子動力學解析Σ11(113) 晶界與納米孿晶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與孿晶生長過程。

上述發現系統闡明了晶界在缺陷交互作用下的遷移機制,對理解金屬材料的晶界塑性變形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浙江科創新材料研究院的資助。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我國學者證明石墨烯有序晶界存在範霍夫奇異性
    原標題:我國學者證明石墨烯有序晶界存在範霍夫奇異性   (記者吳長鋒)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利用掃描隧道顯微術研究石墨烯有序晶界,揭示了原子尺度分辨的有序晶界結構,證明了有序晶界中存在「範霍夫奇異性」。研究成果6月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Adv Mater》高效又穩定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在過去的5年裡,PeLEDs取得了重大突破,EQE從2014年的0.76%提高到了最近的21%以上,儘管電致發光(EL)效率得到了迅速發展,但由於器件穩定性差,PeLEDs的商業化仍然具有挑戰性,這主要是由於鈣鈦礦材料在空氣暴露或偏壓下的降解。如鈣鈦礦基光伏器件所示,在偏壓應力作用下,移動離子的遷移導致鈣鈦礦晶格的破壞和移動離子向相鄰層的滲透。
  • 新的研究發現,超低溫原子揭示了一種新的量子磁行為
    背景顯示了自旋的真實圖像,顯示了藍色原子(自旋向上)的高對比度周期性調製。 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旋轉原子間令人驚訝的編排。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量子原子尺度上的磁力如何影響原子自旋的方向。 在對超低溫鋰原子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原子自旋演化的不同方式。
  • 捕食性粘細菌防控土傳枯萎病的機制被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微生物資源團隊張瑞福研究員與南京農業大學生科院崔中利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了捕食性粘細菌防控土傳枯萎病的根際生態學機制,發現粘細菌在根際分泌物的驅動下,向根部遷移並定殖,在遷移過程通過其捕食土傳病原菌尖孢鐮刀菌並調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
  • 量子效應只存在於原子尺度嗎?
    量子效應不僅限於原子尺度,有幾個宏觀量子行為的例子。量子物理學將物質和能量描述為量子波函數,它們有時像波一樣起作用,有時像粒子一樣起作用,但實際上不僅僅是波或粒子,還更複雜。實際上,宇宙中的每個物體(從原子到恆星)都根據量子物理學進行運作。
  • Mater.綜述:電極材料中的缺陷工程
    作為電池器件的重要組成部分,電極材料決定了電池的綜合性能,對電池整體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缺陷工程被認為是改善電極材料電子結構和物化性質的有效方法,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點缺陷是缺陷化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徵缺陷和非本徵缺陷。本徵缺陷,是由晶格原子的熱振動引起的,對研究晶體而言是本徵的組成部分,缺陷的形成並不改變整體晶體的組成。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
  • 江西理工大學《APL》:揭示電流誘導晶體擇優生長的機理
    近期,江西理工大學材料冶金化學學部鄧聲華與中南大學袁鐵錘教授、李瑞迪研究員合作,採用SPS熱處理W/Co金屬擴散偶,發現W/Co接合界面形成的金屬間化合物晶體在大電流作用下,具有典型的擇優生長特徵。作者從電遷移效應導致各向異性原子擴散的角度解釋了電流誘導晶體定向生長的物理機制。
  • 首次在原子尺度直接實時觀察到裂紋運動
    編輯推薦:微裂紋對材料性能有重要影響,還沒有實驗能夠在原子尺度觀察到固體材料內部正處於運動狀態的裂紋。本文通過先進TEM技術直接觀察到了處於運動的裂紋的裂紋尖端結構,並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原子級成像,測量了僅由幾個原子組成的裂紋尖端處的原子應變。
  • 超低碳貝氏體的組織結構及形成機制
    此鋼在加熱奧氏體化時,碳原子主要被晶界等晶體缺陷所吸納,奧氏體晶格中到處是「無碳區」。因此不必討論貧碳區和富碳區的形成機制問題。這種情況下無碳的奧氏體區域轉變為貝氏體則相當於γα多晶形轉變。4.1超低碳貝氏體的形成與純鐵的塊狀轉變的關係稀土鋼、X65鋼,其過冷奧氏體在較高溫度下,原子擴散速度較快,發生長程擴散的AF轉變,形成等軸狀鐵素體組織,如圖6(b)的F區。當冷卻速度大於25℃/s時,進入圖6(b)的B區,則可得到條片狀的貝氏體組織。
  • 缺陷影響單層MoS2氧化行為的光譜研究
    近期華南理工大學與北京大學的研究者合作,系統研究了單層MoS2中本徵缺陷(點缺陷與晶界)與輻照引入的缺陷對其氧化行為的影響,該研究表明缺陷的存在會強烈地促進單層MoS2在環境條件下的氧化反應,該結果以「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of defects mediated oxidization of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其中1組主要來自禾本科植物的植矽體記錄,禾本科主要為1年生草本植物,因此,其可揭示季節性氣候水文變化;植矽體記錄揭示出啞鈴型植矽體在10.1-10.8、14.3-14.9、26.2-26.4、32.1-32.9、44.0-46.7、48.4-48.9和59.2-60.0 ka BP出現了7次千年尺度的百分含量和沉積通量快速增加的事件(圖2)。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張健平等-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摘要:在末次冰期,東亞熱帶陸地是否存在類似 Dansgaard-Oeschger事件的千年尺度氣候事件及這些事件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影響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控制,是長期困擾第四紀古氣候學的難題。
  • 一維原子鏈缺陷兩端零能束縛態首次「現身」
    一維原子鏈缺陷兩端零能束縛態首次「現身」 2020-03-13 13:43:02 來源:光明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記者從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教授團隊獲悉,他們和美國波士頓學院汪自強教授等合作,首次在二維鐵基高溫超導體中一維原子鏈缺陷兩端發現了馬約拉納零能模,為最終實現拓撲量子計算奠定了重要基礎。
  • 周嚴/吳旻等揭示SETD2在皮層圖式形成和自閉症樣行為中的作用機制
    然而,對SETD2在大腦皮層發育、社會行為以及類Sotos症候群發病中的作用與相關機制仍不清楚。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發現在小鼠大腦皮層特異敲除Setd2導致大腦皮層圖式形成和皮層-丘腦投射建立缺陷。SETD2功能缺失小鼠具有社交障礙、空間記憶和運動學習能力下降等異常行為,模擬了類Sotos症候群和自閉症患者的部分臨床表型。分子機制上SETD2以依賴H3K36me3甲基轉移酶的方式維持成簇原鈣粘蛋白基因(clustered Protocadherins, cPcdh)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