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採訪了今年已有70歲的鄧勝利,他仍在從事著修鐘錶的工作。眼不花、手不抖,將一顆比芝麻粒還小的螺絲釘擰入機芯對他來講就像吃便飯那麼簡單。在一平米見方的修理臺上一坐就是55個年頭,鄧勝利說,只要他還動得了,就會繼續修下去。
痴迷
從小對鐘錶就有濃厚興趣
1946年,鄧勝利出生在萬州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因為當時抗戰勝利不久,所以父母給他取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勝利。由於家裡有親戚在原萬縣市鐘錶合作社工作,因此,當同齡的孩子還熱衷於丟沙包、滾鐵環時,鄧勝利卻對鐘錶這種精密的儀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咔嚓、咔嚓」圓圓的錶盤,三根長短不一的指針一圈又一圈地「行走」,永遠不知疲憊。小小的勝利睜大了眼睛,心中充滿了疑問,是什麼讓這些指針可以一直動的呢?那個時候,每一塊表對於鄧勝利來說,都是一件奢侈的藝術品,雖然可以經常看到摸到,但並不屬於他。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的夢想便是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表,雖然這個夢想直到工作好幾年後才得以實現。」回憶起小時候的事,鄧勝利笑著說道。
正是由於對鐘錶的痴迷,雖然家裡介紹了許多工作,但16歲的鄧勝利哪兒也不去,就要去鐘錶合作社。家人拗不過他,只好把他送進了鐘錶合作社當修理學徒。
同去的學徒有幾十人,數鄧勝利最小,因此大伙兒都叫他「小勝利」。別看鄧勝利個子小,但學起修理來並不比其他人差。每天將頭埋在鐘錶堆裡的鄧勝利,並沒有把修理鐘錶完全當成工作,而是作為一種樂趣享受,修理技術也從生澀漸漸變得精湛起來。
鄧勝利說,剛開始學修表時,將一塊表拆成零件要花上半天時間,而且手忙腳亂,常常將一些精密零件搞丟。後來,一塊普通的機械錶在他手中,從拆到裝最多只要三十來分鐘。
改革開放初期,鄧勝利作為單位骨幹,被派往外地回收舊錶。回收舊錶需要過硬的技術和細心的觀察,如果收購價格高於其本身價值,那麼就會虧本。憑著多年的經驗,一看二摸,鄧勝利便能大致估出這塊表的價值、新舊程度等。幾年裡,他和另外兩位同事四處收表,為單位創造了一筆不小的財富。
「有些收表的僅僅把表當成了商品,而我卻把經手的每一塊表都當成一件工藝品來考量,因此大多時候只賺不賠。」鄧勝利回憶,對鐘錶的無限痴迷對他的事業有著很大的幫助。
踏實
用精湛技藝和誠信態度「說話」
鄧勝利告訴記者,修鐘錶一定要靜得下心來。天氣炎熱的時候,在修理臺前一坐就是一天,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滑落下來,從放大鏡的縫隙流入眼角,扎得眼睛像針刺一樣難受,但仍要堅持。許多零件和螺絲釘還沒芝麻粒大,用夾子夾起來時手不能抖,力度也要控制得剛剛好。「總之一句話,修理精密儀器時一定要心無旁騖,心如止水。「鄧勝利說。
學有所成後,鄧勝利自己開了家鐘錶行,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那個年代,幾乎人人都戴表,加上鄧勝利的修理技術精湛、服務周到,因此生意一直還算不錯。那時很流行落地鍾,誰家的落地鍾壞了,鄧勝利準會在別人下班後趕到家中,不辭辛勞地將機芯搬回店裡修。修好後,再把機芯送回去。
一次,一位女顧客將一塊價值不菲的手錶拿到鄧勝利店中修理,顧客稱掉了一個比較重要的零件,拿到專賣店裡檢查後,要價2800元,而且要等一個月。鄧勝利熟練地將表拆開後,發現這個零件只值三十塊錢,而且正好店裡有,就將零件裝配了上去,手錶瞬間就在鄧勝利手中「復活」了。一旁的朋友悄悄給鄧勝利遞眼色讓他多收點錢,而他堅持只收了零件成本費三十塊錢。
「這位女顧客很感動,後來把她的朋友都介紹到我這裡來了。」幾十年來,鄧勝利都憑著自己過硬的技藝和誠信的態度,不僅積累了很多客源,也結交到各行各業不少朋友。
「許多客人都把表交到我手中,定好取表時間後便放心地離開了,有時候我還提醒他們要不要看著我修,他們都說信得過我。」鄧勝利說,他既修過幾塊錢一隻的兒童表,也修過價值二十多萬元的勞力士,不管表的價值大小,在他眼裡都是一樣,他都會竭盡所能讓表復原,繼續為主人服務。
堅守
行業沒落時仍咬牙堅持下來
一路走來,鄧勝利的許多同行都改行做了其它工作。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傳呼機、手機等漸漸普及,手錶已不再是人們的必需品,這個時候,許多當年和鄧勝利一起「並肩作戰」多年的同事塵封了這門手藝,尋找其他崗位另謀生路。一些關係好的同事也勸鄧勝利放棄,並給他分析鐘錶行業已經開始漸漸衰敗。而他,卻一直咬牙堅持著。
「生意最慘澹的時候,幾天都賣不出去一塊表,修表的人也寥寥無幾。」鄧勝利店裡的幾名員工都擔心鐘錶店快撐不下去了,雖然鄧勝利也很擔心,但他一直安慰、鼓舞員工:「你們不要擔心,只要鄧叔叔還在,大家就不會挨餓!」
在鐘錶修理行業還興盛的時候,鄧勝利便坐在修理臺上不停地修表,而當這個行業開始走下坡路逐漸沒落時,鄧勝利仍堅守在一平米見方的修理臺上。」只要還有人在用表,就需要維修,那麼我就不算失業。「鄧勝利說,當時他的想法就是,就算萬州只剩下最後一個人戴表,他也要為這個人服務下去。
正是這份堅定不移的堅守,讓鄧勝利從鐘錶行業受到衝擊最大的時候挺了過來。近幾年,鐘錶行業漸漸復甦,用鄧勝利的話來說,手錶以前只是單純地作為計時工具為人們所使用,而現在的手錶,不僅是穿正裝時的必備裝飾之一,還是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執著
不顧家人反對繼續「折騰」
鐘錶行業回暖,而鄧勝利也到了古稀之年。他的「勝利鐘錶行」主要由女兒在打理,原本該在家享清福的他卻怎麼也坐不住,仍然每天都會到修理臺上「坐陣」幾個小時。記者了解到,鄧勝利到外地出差時,同行的後輩們都尊他為長,同輩們也熱情地叫他「勝利大哥」。原來,今年70歲的鄧勝利目前已是整個渝東北片區年齡最長的鐘表維修師傅,比他年紀大的師傅都已因各種原因退出了這個行業,只有他還對鐘錶維修保持著最初的那份熱情和執著。
鄧勝利說,隨著年齡增大,難免會這裡疼那裡疼,但只要一開始修表,他就會立刻精神抖擻,病痛就不見了蹤影,這讓他自己也覺得奇怪。
今年年初時,鄧勝利忽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經過我多年的調查,發現除了商場櫃檯外,萬州還沒有高端品牌手錶的專業賣場。」經過深思熟慮後,鄧勝利決定把勝利鐘錶行留給女兒,然後用自己的全名註冊開一家手錶賣場。
鄧勝利的想法遭到了不少親戚和朋友們的反對。「你都這麼大年紀了,好好在家裡享福嘛,還出去折騰啥子,萬一身體拖垮了怎麼辦?」妻子和女兒眼中滿是擔心。鄧勝利的朋友們也幫他分析市場不好、房租太貴等因素,勸他放棄這個念頭。
「他們說我折騰,我還就是要『折騰』一次。」鄧勝利不顧家人反對,頂著巨大的壓力,開始著手裝修自己的新門店。鄧勝利的朋友都拗不過他,但也被他執著的精神所打動,並表示一定會支持他的決定。
鄧勝利有句口頭禪:「當我老了……」比如朋友告訴他哪裡哪裡的風景很美時,他便會說,「當我老了一定要去看看。」大伙兒笑他,70歲的人了都還不承認自己老,那要什麼時候鄧勝利才覺得是真正的「老了」?
「我覺得,只要我眼睛還看得見,手還不抖,還能繼續坐在修理臺上修表,就不能說是老了。」鄧勝利說,只有等到真正做不動了的時候,他才會承認自己老了。
心願
帶出一批徒弟繼續服務市民
記者了解到,聚集著鄧勝利全部心血的新店面將在最近幾天正式開業,這也算了了他的一個心願。但鄧勝利告訴記者,其實他還有一個心願。
「我想讓咱們萬州人的鐘表不管患上什麼『疑難雜症』,都不用淘神費力去外地修理,在本地就能獲得維修。」鄧勝利說,如果萬州沒有維修鐘錶手藝的人了,那麼他也要帶一批出來。
鄧勝利告訴記者,他的另一個心願便是能收徒弟。「現在我也有徒弟,他們很認真的在學習技藝,如果有年輕人願意學習,我也很樂意將我的手藝全部傳授。」鄧勝利笑著說,關於收徒這件事,起初家裡人也不贊成,覺得自家吃飯的手藝幹嘛要傳給別人。
「但我給子女們講了這麼一個理,我不可能修一輩子鐘錶,他們也不可能修一輩子,而只要有人用表,就肯定要有人繼續修下去,所以與其將手藝帶進棺材裡,不如傳授給愛好這一行的人,讓他們可以繼續為萬州人服務下去。」鄧勝利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