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股觀察|一頭股價動蕩,一頭增持回購:物業進入「後高光時刻」

2020-12-26 騰訊網

高光時刻過後,物業股呈現出一副新面貌。

一邊是物業股動蕩且新上市物企出現破發現象。比如,十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世茂服務與合景悠活在聯交所上市,但前者掛平後者破發。上市破發不是一個好現象,世貿服務也是尾盤的拉升才導致掛平,交易時間內也是綠色居多。更嚴重的是當天30家上市物業公司股價下跌。

一邊是,從九月份以來,多家物業公司管理層開始增持回購股票,似乎在有意穩定股價,增強市場信心。

股價下跌與三條紅線時間吻合

今年元旦後,物業股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亮眼,雖有回調,但不影響其板塊上漲強於大盤的大趨勢,導致其變成了集中上市的風口。當下有八家市值超過百億元的物業上市公司,碧桂園服務、雅生活服務、保利物業、招商積餘、永升生活服務、綠城服務、中海物業和新城悅服務,其中碧桂園服務超過了千億。

從股價上看,碧桂園服務在2020年第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為26.05元,今年高峰為56.5元,在發稿日仍為49.85元,較年初上漲了91.36%。中海物業從年初的4.92元上漲到了9.36元,回調到了5.5元,較年初上漲了10.54%。

在A股的招商積餘也經歷了同樣的波動,股價從年初的18.66元來到了巔峰的38.8元。近日又下跌到了25.41元,較年初上漲了36.17%。

總體趨勢上,物業股都是快速增長,然後下跌。而下跌的時間節點與「三條紅線」出現的時間大致相同。合景悠活和世茂服務,截至發稿時兩者都還處於破發狀態。

物業上市潮為何還在繼續?股價為何又出現先漲後跌的情況?

業內人士表示,物業管理公司通常背後都有著一家開發商,而三條紅線限制住了公司的融資情況,並強制要求去槓桿,分拆新業務也是一種去槓桿的方法。物業分拆上市仍在繼續。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部分開發商無論物管板塊是否已經準備好獨立運營,都急於上市募集資金。通過股權融資的方式補充權益,將會顯著改善企業槓桿水平,尤其是資產負債率和淨負債率。

2020 年四季度,物業管理公司 iPO 融資規模,預計遠遠超過 2020 年前三季度的總和。由於擔心融資抽血,物業管理板塊大幅調整,個別大公司距離最高點回撤超過 40%。

而由於物業股的較高市盈率,未上市的物業管理公司都在心中給了自己一個較高的估值,直接體現的就是偏高的招股價。

比如,世茂服務招股價為16.6港元,市盈率為64.75,合景悠活招股價為7.89港元,市盈率為63.06。而物業板塊中的龍頭股,碧桂園服務市盈率為56.85,保利物業為49.04。中小物業股市盈率則更低,建設新生活為25.87,金融街物業為22.2。兩者的市盈率甚至超過了龍頭股。

集體下跌的背後原因

而對於股價下跌的現象,有分析師舉例表示:「保利物業和碧桂園服務兩年前上市定招股價時市盈率僅為20多倍,後來股價慢慢漲上來,市盈率才達到現在的水平。世茂股份一上來定價就奇高,不破發才怪。」物業管理公司並不稀缺且同質化程度較高,此前由於板塊可投資標的稀缺,導致了物業管理公司的高市盈率。

不過,中信證券研報指出,中國物業管理公司並不稀缺,物業管理公司的同質化程度較高。過去只是板塊缺乏可投資標的。但新股的大量上市改變了投資者的看法,畢竟四季度上市的比前三個季度總和還要多。

同時,不僅是IPO 的物業管理公司需要資本市場的資金變現估值,連作為被併購標的的中小公司也動輒索取15倍甚至20倍PE的估值,而併購方又試圖從資本市場融資。

也有觀點認為,從宏觀角度看,股票市場的整體資金都在被吸走,能夠投資到股市的資金顯著減少,流入物業的就更少了。

隨著經濟的不景氣和國際關係的不確定,股市震蕩,就A股來說市場熱點已經偏離了A股主板許久,從創業板到可轉債成為了資金的好去處。H股也因為估值怪物螞蟻金服的上市導致了大量資金被凍結,有數據統計在香港投資者中每7人就有人申請螞蟻金服,這樣的高比例導致了市場流動性的大幅度下降,物業管理也必然受到了影響。

物業股下跌的同時,市盈率也同步下降。比如,8月22日,招商積餘達到了115倍市盈率,為歷史高點,截至發稿日已經降低到了56倍,已經腰斬。在這兩個時間節點,8家在管面積規模過億平方米的物業企業估值均出現明顯下滑:碧桂園服務從76倍下滑至58倍,新城悅服務從54倍下滑到42.75倍,保利物業從80倍降到51.76倍。

整體看物業管理公司的市盈率都在下降,A股龍頭招商積餘已經腰斬,這也引出了一個問題,物業股的估值過高,是否下跌是回歸常態?

物業估值展開修復戰?

實際上,物業公司大多由開發商拆分而來,而房地產開發的馬太效應越發嚴重,物業公司也同樣如此,在歷史上房地產股票曾經經歷過一段美好時光,但隨著行業競爭的激烈,房地產股票已經疲軟,物業似乎正在走這條老路。

但顯然存在不同意見,有人認為估值過高,當下回調,而有人認為是資本移動,未來會回歸常態。

當然,企業似乎也開始有所行動,增強市場信心。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多家物管公司實施增持回購,近期板塊整體回調,部分物管公司出現股價和基本面嚴重背離的現象,為維穩股價,增強市場信心,部分物管公司抓住時機實施增持回購,估值仍有修復空間。

物業和社區經濟分析師黃昇指出,資本市場看重的並不是物業管理這個行業,而是他能夠「坐地起價」的商業模式,誠然物業公司如何收取物業費,只要在物價局規定的範圍內都屬合理,但該行業並未有太多的科技含量,主要支出的都是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

曾有券商人士表示,物業公司的報表難以讀懂,最大原因就是在收取物業費上沒有一個參照標準,不同地區,不同樓盤無法量化,「物業公司」怎麼說都有理。

事實上看也是如此,大量物業公司在自己的財務報告中都提到了與科技結合,在小區中加入各種科技設備,但這些東西引入的同時也必然會提高物業費的收取標準,而消費者真的需要這些產品和服務嗎?

黃昇還指出,物業行業在中國只有三十年,當下隨著物業公司數量的增多開始了野蠻生長。

我們回看過去,只有任何行業都會經歷這樣一個必然階段,只有在野蠻生長後業界才會順利過度到成熟,當下的資本異動只是一個過渡階段,未來如何發展,尚未有定數。

END

相關焦點

  • GIC Private Limited增持保利物業股份28萬股
    每經AI快訊,港交所最新資料顯示,2020年12月14日,GIC Private Limited增持保利物業(HK 6049,最新價:56.1港元)股份28萬股,平均價為每股約53.46港元,共計增持約1496.82萬港元。
  • 爆炒物業股:「最牛物企」一年狂飆256%,騰訊、阿里齊入場
    截至12月31日,算上趕在年底成功登陸創業板的特發服務,資本市場已有43家上市物業公司的身影,而在一年前,這個數字還是23。當上市物業公司越來越多,資本市場用錢投票,板塊的分化也開始變得異常「殘忍」,在永升生活服務股價暴漲256.45%的同時,新上市的第一服務跌幅卻高達55.83%。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更是直言,近半物業股淪為「殭屍股」。
  • 復盤|燁星集團:香港市場未被追逐的物業股
    燁星集團IPO發行最終定價為1.56港元/股,首日股價開盤為1.47港元/股。截至4月29日,燁星集團股價已經跌至1.37港元/股,市值約為5.55億港元。燁星集團是一家物業管理服務供應商,向中國住宅及非住宅物業提供全方面的物業管理及相關服務。
  • 提振市場信心 多家公司發布增持回購計劃
    除增持外,還有不少上市公司積極發布回購方案,應對大盤迴調、股東減持帶來的股價波動,從而提振投資者信心。限售股大規模解禁疊加大規模減持,使得增持類公司受到更多關注。不少上市公司發布大股東增持計劃後,股價隨之出現較大幅度增長。
  • 盤道兒2020 | 物業管理:巨頭入局,加速養成
    2020年,新冠疫情黑天鵝的突襲使得物業管理行業站在了聚光燈下,戰疫英雄、市值飆升、上市熱潮……一時間風光無限。而後疫情時代,股價回調、市值縮水、上市即破發成為物企新的關鍵詞。12月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六部門提出推動和支持物業服務企業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為物業公司提供了轉型新思路。
  • 物業行業迎來資本青睞「高光時刻」
    物業發展新趨勢 你看好嗎2019年,全國百強物業企業中,在學校物業、產業園區物業、公眾場館物業和醫院物業等領域布局的企業數量佔比分別為84%、76%、74%和70%。但中國物業協會的一份報告,顯示出地產公司物業板塊凌厲的拓展之勢——2019年,全國百強物業企業中,在學校物業、產業園區物業、公眾場館物業和醫院物業等領域布局的企業數量佔比分別為84%、76%、74%和70%。在重慶市,早在2001年,新大正就從地產開發業務中獨立出來,成為單獨的物業公司。
  • 從估值百億到仙股邊緣:「母嬰第一股」寶寶樹的至暗時刻
    5月8日,寶寶樹集團的股價定格在1港元,這是港股市場仙股價格的分界線。而在1年之前的2019年3月,寶寶樹的股價還在7港元上方,最高於2019年3月6日摸高8港元,迎來上市的高光時刻。高光來的異常短暫。
  • 物業領軍者:下個5年又是誰?
    地產冷了,物業火了! 但就在這兩大超級賽道,碧桂園成為一種獨特的存在,即兩大賽道都是「龍頭」角色。 昨天,碧桂園地產坐上地產頭把座椅後,連續4年穩坐泰山,而且看趨勢,還將持續。今天,碧桂園服務5月成為首家破千億上市物業 ,如今更是港股最大營收、最大市值。
  • 無人機、消毒燈……社區物業的「防疫攻堅戰」
    在採訪中,《中國經營報》記者發現,包括萬科物業、碧桂園服務、保利物業、彩生活、美的物業在內的多家物業公司啟動嚴格的防疫機制,與街道社區、項目公司、防疫部門形成聯動,部分企業甚至利用高科技手段實現了高效防控。此外,隨著疫情發展過程中物業服務多元化,物業股逐漸受到市場追捧,不少物業類公司的股價飄紅,或將迎來新的機遇。
  • 話企丨「500億夢」落空、物業股價跌6成 當代置業綠色之路難行
    然而,在「綠色跑道」領跑多年的當代置業,卻並沒有帶來令人眼前一亮的成績,反而陷入了一個「怪圈」:曾經承諾的500億銷售目標終成泡影,旗下的物業第一服務股價更是在短短2個多月便跌去了將近6成。當代置業究竟緣何至此?「500億夢」落空在綠色建築上,當代置業一直期望覓得一片藍海。
  • 增持梅隆銀行後,巴菲特下注的航空股也迎來「抄底」時刻
    由於沒有人會認為新冠肺炎病毒將永久地肆虐下去,因此我們可以拿「911事件」類比此次航空公司股價受到狙擊:新冠肺炎病毒有一天會消失或被研發出來的疫苗所治癒,而航空公司又會開始正常運營,業績會恢復,股價也會上漲(見圖2)。與此同時,巴菲特也在幾天前增持了達美航空。因此,許多投資者便自然會問到一個問題,目前遇到一次性事件而股價受挫的航空股,具有投資價值嗎?
  • 物業板塊12月2日上市 恆大再收資本運作平臺
    以價格區間終端計算,基石投資者合計將認購約7.9億股,相當於總發行規模的48.7%。據發布會披露,恆大物業IPO定價區間為每股8.5-9.75港元,本次基礎發行規模約為16.21億股(包括50%新股和50%老股),總發行規模佔公司發行後股本的15%。在基礎發行以外,還會有15%的超額配售權。
  • A股現增持小高潮 大股東及高管196億增持17億股
    A股年內現增持小高潮,232家公司大股東及高管196億元增持近17億股。進入2017年以來,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的增持行為逐漸增多。僅昨日晚間,就有威創股份和安妮股份2家公司分別發布了增持公告。
  • 地產股12月18日收盤日報:中海物業收盤上漲2.06% 報收於3.75元/股
    最近的財報數據顯示,該股2020年半年報實現營業收入26.03億元,淨利潤2.61億元,每股收益0.09元,毛利4.68億元,市盈率27.19倍。機構評級方面,25家券商給予買入建議,5家券商給予增持建議。
  • 賭王次子有大動作:連續8日增持這股 傳遞什麼信號?
    根據聯交所最新權益披露資料顯示,2020年5月26日-5月27日,新濠國際發展獲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何猷龍連續增持332.2萬股。增持後,何猷龍最新持股數目為8.73億股,持股比例由57.44%升至57.66%。在賭王家族頗具傳奇的家產爭奪戰中,身為賭王子女中在世年紀最大的男丁,何猷龍顯得格外低調。
  • 新年物業「上市潮」啟動,規模「迷你」的新希望服務赴港遞表
    以此計,新希望服務規模尚無法進入百強。回顧近來物業股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破發、回調成為普遍現象。以1月14日收盤價計,除了建發物業外,2020年上市的17隻物業股中,有11隻股價累計下跌,、、等累計跌幅在40%左右。
  • 恆大物業擬籌18.4億美元 「千億黑馬」準備開拔
    來源:財富動力網作者:蕭峰最新獲悉,恆大物業IPO定價為8.8港元/股,將籌資18.4億美元。上市後恆大物業總股本達到108億股,遠超碧桂園服務(港股06098)的27億股。以8.8港元/股招股價計算,恆大物業的市值將950.4億港元。以2019年淨利潤計算對應的發行市盈率為102倍。若以2020年中報淨利潤折算2020年全年業績(23億元),對應市盈率為41倍。在規模方面,恆大物業在管面積2.54億平方米、合約面積5.13億平方米,無論是合約還是在管面積排已上市物企前五位,體量之大導致上市後必將攪動物業頭部格局。
  • 邵陽縣物業管理行業黨委成立,開啟「黨建+物業」新模式
    紅網時刻7月29日訊(通訊員 陳明)物業管理上接黨委政府,下連千家萬戶,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抓手。為全面加強黨對物業服務工作和物業管理行業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城市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7月 28 日下午,邵陽縣住建局(人防辦)召開邵陽縣物業管理行業黨委成立暨第一次黨員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邵陽縣物業管理行業黨委委員、書記、副書記。
  • 雅生活收購南京紫竹物業 51%股權 港股表現不佳盼回A股股市
    雅生活服務在今年2月9日登陸港交所,每股發行價為12.30港元,是房企雅居樂(03383.HK)分拆的物業服務企業,上市前綠地集團持股20%,為雅生活服務的第二大股東。  不過,儘管有兩大中國一線地產商作為股東,雅生活服務在上市後的走勢並不盡如人意,上市首日股價跌幅一度超過25%,首日雅生活報收9.46港元。
  • 物業企業憑什麼獲得高估值 鎂刻圓桌對話濱江物業董事長朱立東,新...
    李茂順:第一,物業行業處於快速成長期,整體發展前景向好。物業行業市場規模呈現逐年增長態勢,經過40年發展,行業進入快速成長期。據中指院、華創證券等機構估算,至2030年,全國物業管理面積將達到318億平方米,對應收入規模約2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