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原名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和軍事家。他也是明代心學大師。滿腹才華,年少便很有名,但他的巨大成就並不是來自這些有利的環境。
王陽明曾經說過:百死千難,但為此心。 一個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修自己的心,一個人不管怎麼忙,最忙的就是自己的心。沒有思想,就沒有行動。如果頭腦魯莽行事,它就會表現得不穩定。
王陽明依靠一顆堅強的心使自己從逆境中獲得成功。王陽明告誡:一個人成功前,最怕這「3樣」東西,早懂少吃虧。
一、懶
一個人的惰其實是天生的,但是懶是後期形成的,也就是說我們說的懶惰其實是從惰開始的,一個人的天性是天生的,是我們改變不了的。但是後天形成的東西是完全可以提前規避的。一個人的懶惰,只在於他知道自己有惰,卻不去徵服或改變它。
二、無才無德度量小
一個人在這樣一個充分重視協作的時代,既無才也無德,肚量還小,這種人是看不慣比他好的強者的。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因素,這將導致他們不管任何事情,只要是壞事就之看其他人的因素。
這樣的人怎麼會成功呢?如果能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運氣。自古以來,我們講究的就是德。如果我們有天賦但沒有美德,我們的才能會到給我們財富。如果我們有德無才,也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尊重,衣食無憂。
但是如果一個人無才亦無德,想成功就是很難的事。因為才華是立身的資本,品德是處世的基礎。成功最基本的兩大要素都沒有,他怎麼可能安身立命呢?
三、當面君子背後小人
這樣的人其實叫兩面派。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其實很容易得到別人的好感,但是如果他是一個背後捅刀子的人,喜歡批評別人或者八卦民根,那麼他肯定會走向貧窮。
當面君子背地小人的人就是這樣,因為他們的行為讓他們接觸的人不敢與他們過多接觸,甚至他們所說的話也不被別人相信,這樣的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很可能有人來落井下石。
更有甚者,你很有可能被身邊的人排斥。畢竟,你不想讓今天是你哥們的人明天在背後告訴別人有關你的一切秘密吧。
有人說,人生早一些讀王陽明,就會少走很多彎路。然而現如今在中國,很少有人會記得王陽明。能讓人受益終生的「心學」,不應就此沉默,我們應該將它發揚光大。
想要真正了解王陽明的心學,《傳習錄》這本書再合適不過了,《傳習錄》被稱作「心學」第一書。
就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而現如今與心學相關的理論,都是出自這本《傳習錄》。
《知行合一》中還蘊含著更多智慧,在閱讀過程當中,會發現很多道理我們都聽過,但是知易行難,不過根據王陽明的觀點,如果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則不是真正的知。
不同的年齡段讀這本書都會有新的認知,都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學習運用心學則是在利我們人生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