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流量在眼前,視頻號到底怎麼玩?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視頻號的漲粉運營策略。
1、視頻號是什麼東西?
從個人創業角度來看,視頻號是一個ip孵化器。正如微信公眾平臺的slog一樣:「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對個人來說,視頻號就是ip打造的工具。樣:「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從中小企業角度來看,視頻是一個引流成交的大殺器。公域流量的獲取越來越難,一個全新的未經開發獲客魚塘能餵飽一批先下海捕魚的人。網際網路放大了個體的力量。在內容稀缺的時代,流量的流動方向是」人找內容「,百度滿足了內容搜索需求,淘寶滿足了內容搜索需求,他們既是時代的風口享利者,也是風口的推動者。現在,內容沒那麼稀缺了,面對龐大的內容數量,用戶甚至患上了「信息焦慮「——只有刷刷刷才能得到滿足,一旦停止信息的搜集就會開始焦慮。流量流動方向變為了「內容找人」,每個平臺都在基於對內容的理解,拼命的討好用戶和滿足用戶對內容的需求。當用戶不缺」消費「的內容時,優質的內容就是沙漠中的綠洲,就是一見鍾情的初戀女神,誰能快速生產出稀缺的優質內容,誰將獲得用戶的歡心。我認為,這是個體力量被放大的時代。實際上,這個觀點並不新鮮,個人的商業變現能力已被一批又一批的KOL所證明,今年的雙十一,薇婭帶貨35億,李佳琦帶貨33億,如果以一家小公司年銷售額為1000萬來計算的話,兩人雙11的帶貨量幾乎等於700家小公司的年銷售額。我敢斷言,在未來的時間裡,這樣的人只會越來越多,一個公司大部分的業績將由少部分人來創造,這部分人將是團隊獨一無二的靈魂,離開這些人,團隊就散了。個體力量是如何變強的?本質上來說這是一個話語權偏移的問題。基礎建設和發聲渠道的搭建,就是戲臺子的搭建;現在,舞臺搭建好了,剩下的就是上臺唱戲的人,唱戲的人對聽戲的人莫大的影響力,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個人ip這個詞近年來很火,火的原因不是誰在炒作概念,從近兩年的朋友圈內容我們也可以看出一個現象,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讓人有種全員「微商化」的感覺。流量貴的今天,誰的成交成本能降到最低,誰就能在市場好好生存下去,剩者為王,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怎麼降低?推出一個人來做ip,只要這個人被用戶所接受了,也就意味著產品也被用戶接受了,所以你看,從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老闆開始在直播露面了,這不會是一個偶然現象,只會成為一個網際網路常態。視頻號,是一個做ip的機會。大家都有個共識,打造私域流量,外界流量導流到微信,微信公眾號導流到朋友圈,因為朋友圈是離用戶最近的地方。朋友圈是私域流量,公眾號也是私域流量,視頻號是什麼?視頻號是一個可以訂閱的朋友圈,是公域+私域的結合。朋友圈是什麼?朋友圈是生活狀態呀,當一個人習慣了你的生活狀態,習慣每天翻開你的視頻號看你更新的內容,是不是代表這個人被你「圈粉」了?視頻號和公眾號一樣,個人風格強烈,他認同了你這個號,就等於認同了你這個人,所以我說,視頻號對於個人來說是ip的孵化器,對於企業來說,是引流成交的大殺器。
2、視頻號是什麼時候開始面世的?
微信團隊官微在1月21日晚間宣布,視頻短內容來襲:微信視頻號正式開啟內測。視頻號上線之初,一直處於內測狀態,只有少部分收到邀請的幸運兒才有權限開通。到今年六月份,視頻號大幅度開放用戶的使用和創作權限。9月份開始,視頻號開始內測直播間,並打通小商店、開放30分鐘以內長視頻,一系列的動作意味著,視頻號商業變現之路逐漸清晰。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視頻號從星星之火到可以燎原,坐擁2億用戶的日活量,增長速度快得讓無數人瞠目結舌的同時不由得發出一聲感慨「果然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呀」。視頻號的火爆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畢竟做的是網際網路這一行,有個底層邏輯一定要清楚」用戶在哪裡,流量在哪裡,金錢就在哪裡「,接下來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運營好視頻號。一切不以目的為導向的行為都是在刷流氓,《華衫講透孫子兵法》中說,百戰百勝並不是好事,如果打了一百場戰鬥還不能解決問題,那說明戰鬥根本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不管做那個平臺的運營,我們都應該抱有這樣的做事邏輯,先目標後戰鬥,先戰略後戰術。如果運營目的是賣貨,那產品知識,情景結合的視頻拍攝轉化率更高;如果運營目的是導流公眾號,那從公眾號內容選題方向出發製作內容進行導流粉絲更精準;如果運營目的是個人ip打造,可以以種草,技能技巧分享,行業領域垂直等內容製作視頻;目標定位即是內容方向的定位,同時也是變現方式上的定位。在自媒體平臺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比較另類的帳號,他們的帳號粉絲數量眾多,內容曝光量特別大,但它就是收益低,就是沒有變現方式。究其根本,還是在於前期沒有制定好變現策略,憑感覺腦補製作內容,即使帳號爆了,但收益不爆,生於流量,死於變現。
3、視頻號哪些內容類型比較受歡迎?
1、劇情類:主打趣味性,以搞笑情感作為引爆點,滿足了用戶的精神娛樂需求,變現能力比較弱,出爆款的機率比較大,能不能火主要看劇本質量。2、生活記錄:主打情感共鳴,個人ip風格比較強烈,滿足大眾的個人成長需求,用戶粘度高,後期變現能力可期。3、雞湯類:主要以二次創作為主,心靈雞湯,網易雲段子,主打情感共鳴和勵志向上,市場較大,同時競爭也大,內容同質化嚴重,變現能力弱。4、技能類:主打簡單實用,一個視頻講透一個知識點,變現以課程培訓居多,收益能力極強。
5、美食類:其實應該歸納到廚藝類,和技能類相似,主打烹飪技能,吸女粉的能力強,錄製周期較長,後期變現能力可觀。6、美女類:主要是帥哥靚女自拍,滿足大眾的娛樂消遣需求,簡單有趣,可以從穿搭和化妝品這方面變現。7、科普:硬核知識普及,實用有趣,需要有專業能力做為背景,當然,內化能力強的同學也可以做這個 ,後期變現能力強,主要以帶貨為主。
8、健身類:內容以科普健身知識為主,算是實用技能類,後期變現能力極強,無論是社群還是培訓都有錢途。9、單口相聲:耍嘴皮子要利索,一般人還真玩不來,滿足大眾的消遣娛樂需求,有內容護城河,如果真有這方面技能的建議操作。10、第一視角對話:主打實用有料,以情景拍攝為主。11、動畫:這個主要看後期版權方面如何規定,以剪輯為主,素材收集比較難,你能用的很多人都用過,沒人用的你找起來也困難。12、影視剪輯:和上面一樣的道理,還是存在一點版權方面的違規,但如果自己能寫文案配合磁性的嗓音做解說也很棒,後期變現能力弱。
13、高品質音樂:這個大家都熟悉,如果能找到耳朵會懷孕的素材庫,做爆款沒問題,目前比較好的變現方式,做車載U盤變現算不算?繼續小眾化一點,如果全部上傳山歌做小眾人群的變現如何?14、街拍:其實和美女類一樣的道理,需要選擇好的拍攝場景,顏值達標,變現方面這個我了解不多,懂的可以留言交流看看。以上列出的類型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視頻號還有更多的視頻類型和風格,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深度挖一挖這裡面的視頻,看1000個視頻號,總能挖掘出幾個適合你自己玩的類型,藍海項目就是藏在這個魚塘裡邊,你每挖掘出一種不同的視頻類型,可能就意味著找到了一種掘金方式,所謂藍海項目,都是這樣被挖掘出來的。
4、視頻號的算法機制
我覺得很多人的九年義務教育白上了,竟然相信給熱門視頻點讚可以漲權重,相信關注同領域的大號給推薦的方法。控制變量法和高數記住的數學公式全部白學了,不學科學學玄學,不問蒼生問鬼神。我可以肯定地給你保證,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讓你百分百出爆款的,如果有,也不可能是單因素影響,即使是非常好的內容,也需要一定的運氣成分才能爆,倖存者偏差:人們常常只能看到爆款的表面,卻看不到爆款後背被埋沒的99條普通視頻。到底要不要研究算法?需要,不研究平臺就變成了運氣流漲粉,但研究也要遵循客觀規律來研究。要研究視頻號算法就得回歸到微信的初心上來。微信是做什麼的?做社交。這是微信背離不了的基本原則。做社交的意思是什麼?是去中心化的流量分配方法和內容的多樣化。在去年12月份,張小龍說「以文章為代表的「長內容」始終是公眾號的主要形態,相對公眾號而言,微信還缺少一個人人可以創作的載體」劃重點,人人可創作,這也就意味著視頻號的流量更多會依靠朋友間的社交關係,從而讓每一個用戶在視頻號都有其生存的空間。中心化社交的是弱關係,強關係的社交是去中心化的,就像抖音粉絲千千萬,抖音號主幾乎沒和幾個粉絲聊過天。去中心化的社交長什麼樣?朋友圈就是。視頻號會演變為類似朋友圈一樣的存在,想要做到社交為主,就需要內容做到多樣化。如果視頻號內容全都是小姐姐跳舞或者老鐵666的視頻風格,充滿著奶頭樂的氣息,那我們也不用研究了,背離微信初心的產品在微信生態裡註定消亡。綜上所述,視頻號是基於先熟人後基於系統推薦的傳播算法,而且系統推薦只佔很小一部分,甚至你幾乎可以忽略掉公域的啟動量,先是優質內容在社交鏈上傳播了,被判定優質了,才會給到推薦流量。網際網路,不止有內容為王定律,還有渠道為王,分發到朋友的被動流量是你自己的私域流量,除此之外,還需要你自己進行主動幹涉,找人點讚,找人評論,分享到朋友圈,分享到公眾號,甚至是想辦法從外部平臺來給視頻號導流。這是視頻號目前的運行策略,用私域帶動公域,最終實現內容曝光。目前視頻號幾個主流的漲粉渠道:1、朋友圈:在前段時間視頻號就已經開放了分享到朋友圈的權限。2、加入同行社群:抱團取暖,一方面是可以互相交流拍攝技巧和視頻號運營心得,另外一方面運營視頻號的人也可能被你的內容所圈粉。3、公眾號:創作者可以在公眾號推薦自己視頻號進行導流。4、垂直類社群:用以前換群玩法進入垂直領域社群,在裡面以一個分享者的態度來進行內容吸粉。5、知乎:別奇怪,有人在知乎上分享視頻號運營方面技巧,然後留視頻號的廣告。6、互推:垂直領域的視頻號主也可以互推。7、騰訊視頻:自己家的產品不會遭到屏蔽,有人將視頻發布到騰訊視頻上逆向給自己視頻號導流。除此以外,還有更多的漲粉渠道未被開發,沒有無敵的套路,只有無敵的細節,同一個渠道操作,由不同人操盤,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做網際網路就別迷信玄學,數據為王,事實為王,任何一個爆款的背後,都是上百個視頻的精心設計,不是因為設計了爆款所以成為爆款,而是【每一個視頻都是奔著爆款去】所以才出現爆款。
5、視頻號不是短視頻
短視頻不是VLOG,vlog也不是短視頻,這是很好理解的概念。在抖音上能火的內容,搬運到視頻號上大概率火不了;在視頻號上火的內容,搬運到抖音上同樣火不了。我們經常談及的短視頻,是瞬間吸睛的視頻,就像一生只唱一次的荊棘鳥,一生一次是為天籟,短視頻的長度短,可利用時間短,必須讓用戶在一瞬間情緒爆炸,這就是秀的美。這個秀有時候可以被翻譯為精緻、幻想、[打破常規」。短視頻是秀,而vlog是分享,秀是博人眼球,眼前一亮,而分享是更深層次的見解,是原來如此的觸動。如果說短視頻是在說一個遠方聽來的故事,引入嚮往,而vlog就更像是記錄一個有趣的靈魂,它更加真實,更加貼近生活,和粉絲的距離也更近,社交屬性也更強。所以視頻號的核心是人,因為人有趣所以視頻才有趣。視頻號有更多的煙火氣,也更加真實貼近生活,儘管娛樂類仍然會在視頻號佔據一席之地,畢竟娛樂才是多數人生活剛需。但視頻號的更多主角可能會是觀點犀利的見解達人,有深度的行業專家,認真生活的日常達人。這很符合社交法則,社交的本質,是價值供給,是價值交換。有趣的靈魂必然會被眾人追捧;見識卓越者,不管在哪裡都會是圈子的核心。視頻號運營的核心,是服務好觀眾的內容,這裡的內容,也許不再是有趣的內容,而是「有料」,有用的內容。與其費盡心思琢磨上熱門的套路,不如好好研究如何做一個「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