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黨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發展寄予厚望,對山東人民飽含深情。2013年在沂蒙老區,他作出「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的重要指示;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山東時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牢記總書記囑託,山東緊緊扭住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回應人民新期盼,滿足民生新需求。從傾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到下足繡花功夫推動脫貧攻堅,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綠色發展步伐堅定,山東在發展中不斷刷新「民生速度」,持續提升「民生溫度」,2019年民生支出佔比保持在80%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7%和9.1%,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3月17日召開的山東省「重點工作攻堅年」動員大會,掀起了九大改革攻堅行動熱潮。咬定目標不放鬆,風雨無阻勇攀登,美好生活新圖景正在向億萬齊魯兒女走來。
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書寫激蕩人心的「山東故事」
2月13日,萊陽市確診的6名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治癒出院。「謝謝所有人,讓我們得到最及時、最好的救治。感謝鎮上和村裡對我們一家人的悉心照顧和無私關愛,解除我們全家的後顧之憂。」一位治癒出院患者說。近段時間以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山東省委、省政府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見事早、行動快、措施實、力度大,努力提高救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疫情防控各項工作成效明顯。
全省各地把群眾生活生計放在心頭,努力解決疫情防控期間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問題,切實保障「菜籃子」「米袋子」,確保疫情防控期間居民日常生活物資供應。同時,山東更著眼長遠,發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攻堅行動,這也是「重點工作攻堅年」確定的九大攻堅行動之首。
疫情「大考」中緊抓民生不鬆勁,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的一個縮影。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山東各級黨員幹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辦實事、出實招、求實效。
2019年1月30日,省委書記劉家義主持召開民生政策專題會議,強調要以深厚的為民情懷把民生工作做細做實做好。2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抓好20項重點民生實事落實的工作方案》。20項民生實事涵蓋精神障礙患者、貧困戶等各類特殊群體,囊括老百姓各個方面需求,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不讓一個人在小康路上掉隊的堅定決心。
年近八旬的馮再立,今年第一次在鄄城縣董口鎮黃河社區安置房裡過春節。曾在黃河裡擺渡10年的他,感受著從「黃河灘區」到「黃河社區」的生活巨變。村委會主任李克印說,搬進社區2個多月,就有2位姑娘嫁了進來。在外面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來創業,社區裡充滿了活力。伴隨著黃河灘區脫貧遷建,60萬灘區群眾日思夜盼的安居致富夢正變為幸福實景。
在濟南市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大廳,賈喜旺和4名工友前來反映工資拖欠問題,沒想到只用了半天時間,他們就拿回了「久違」的8萬多元工資。為了把涉及農民工的政策落實好,濟南市在全國首開先河,創立多部門參加的農民工「維權一站式」模式,近年來直接協調幫助農民工討回工資1.48億元,惠及農民工1.5萬人。
城鎮新增就業138萬人,建設農村幸福院646處,精神衛生機構增加床位7355張,門診慢性病試行省內聯網結算……截至2019年底,20項民生實事當年任務全面完成,惠及千萬群眾。
大事難事看擔當,越是艱險越向前。半年多時間過去了,省委、省政府帶領齊魯兒女戰風鬥雨的場景至今令人難忘。2019年8月11日,颱風「利奇馬」挾風裹雨席捲山東,帶來的雨情災情歷史罕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遭受重大損失。在省委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團結奮戰。廣大黨員幹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堵決口、固河堤,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這次抗擊颱風搶險救災中,全省湧現出190個先進集體、484名先進個人,30名個人被記一等功獎勵。進入災後建設階段,山東慮長遠、補短板,拿出1323.38億元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於2020年主汛期前完成946處水毀工程修復任務。
有些溫暖的故事,從不因時間流逝而失去光芒。2019年11月19日,位於嘉祥縣的山東能源肥礦集團梁寶寺能源公司,井下3306掘進作業面突發火災,11人被困。省委、省政府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從全省範圍迅速調集礦山救援、消防、醫療隊伍以及救援專家火速馳援。歷經36小時,11人全部獲救,創造了中國煤礦事故救援史上的奇蹟。「窮盡一切手段、窮盡一切力量」,堅持人民群眾生命至上,始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是創造這一奇蹟的根本原因。
民生改善是發展質量、發展成果最真切、最生動、最溫暖的詮釋,激蕩人心的「山東故事」,是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生動寫照。
以民生為「指南針」
讓發展更有「溫度」
民生問題,一頭牽著百姓冷暖,承載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頭繫著發展大計,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指南針」。深諳於此,山東把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統籌起來、一體推進。
掛圖作戰!45項任務!——2月28日,一則山東加快推進職教創新發展高地建設的新聞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教育)部(山東)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啟動。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雙過億」的人口大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職業教育是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紅利的有效途徑,在促進就業創業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山東深入實施八大發展戰略,「十強」產業集群發展方興未艾,急需一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深刻洞察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共生關係,山東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
2019年9月,教育部、山東省雙方主要領導達成共識後,不到五個月的時間,《關於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意見》落地。將辦學自主權真正還給學校,搭建有利於技能人才成長的「立交橋」……一項項支持政策,讓山東既精準補足職業教育短板,又以人力增值賦能高質量發展。
把握髮展大勢,緊扣群眾需求,山東把「民生」二字放在更寬視野、更大格局下來考量,每一個發展大計,每一項務實舉措,無不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老百姓的所盼所願深刻啟迪:保護生態環境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德州市寧津縣家具、五金製造等產業遍地開花,卻普遍存在工藝落後、環境汙染等問題,群眾對此意見不小。為此,幾經調研,寧津縣形成「產業向綠」的思路:堅決清理取締「散亂汙」企業,建設綠動能共享園區,倒逼企業進區入園提檔升級。「原來在家裡作坊幹,自己都燻得夠嗆。現在進園區,廠房寬敞整潔,環保都由園區統一管理,我們只需要安心生產。」進駐共享園區的李沛純,說起這個變化一臉開心。
民生痛點也是發展機遇,民生改善孕育發展新動能。一項項民生工程的落實,既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金鑰匙」,也在齊魯大地播撒下高質量發展的「金種子」。
「下了夜班連個吃飯的地兒都找不到」「外地朋友來了,吃完晚飯就送到酒店休息」……群眾「吐槽」的這些問題,在去年得到改善。從濟南青島領先「破題」,推出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到省政府出臺《關於加快推進夜間旅遊發展的實施意見》,持續「加碼」夜經濟的山東,在滿足民生需求中,培育著一個活力十足的經濟增長點。
「家政服務大有可為」。牢記總書記囑託,濟南陽光大姐服務有限公司過去一年也跑出了加速度:一方面,打造以家政服務為基礎的家庭生態圈,推進「上遊」教育培訓、研發創新,「中遊」家政業務,「下遊」月子中心、託育中心等「家政+」產業服務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面向城鎮失業人員、過剩產能企業分流職工、農村家庭提供家政系列培訓,累計培訓3.39萬人,安置就業30.6萬人次,增幅18%。
縱觀民生領域的新亮點、新變化,第一醫科大學、康復大學、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這些民生刻度上的閃亮坐標,標註著增進民生福祉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抓民生也是抓發展」的理念在山東落地生根。一張張舒心的笑臉,拼成了齊魯大地燦爛的春光。
改革創新推動民生跨越
百姓「獲得感」成色更足
擴大民生保障範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需要改革來推動;紮實的民生舉措、暖心的民生實事,需要長效機制來固化。善借市場的力量,善走創新的路子,善用整合的辦法,山東以改革創新推動民生跨越,百姓「獲得感」成色更足。
「一老一小」的問題最是牽掛人心,如何破解「入園難」「入園貴」問題?2019年9月,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山東省學前教育條例》,堅持問題導向,力求破除制約學前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補齊制度短板。
上升到法律層面的保障,讓焦慮的家長們吃下了「定心丸」。過去一年,全省新建改擴建幼兒園5537所,新增學位59.7萬個,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整治完成治理1433所,有效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
衛生院來了「一把刀」!針對基層醫療人才短板,山東在全國首創「業務院長」選派制度,「業務院長」選派在全省全面推開,200個扶貧重點鄉鎮實現了全覆蓋。醫療服務的山鄉巨變,正在齊魯大地悄然上演。
依靠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解決民生難點、堵點,一批改革硬招實招找準穴位、擊中要害。「山東從體制機制創新入手,優化民生資源的合理配置,民生保障精準度不斷提升。」山東財經大學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江巖說。
小廁所,大民生。使用「新」廁所三年來,無棣縣埕口鎮牛崗東村村民馮麗娜最大的體會就是「方便又衛生」。「後續的清理、維修等管護工作也很到位,不讓人操心。」
農村改廁「三分建、七分管」,能夠長期發揮效用是改廁的關鍵。去年9月24日,一場全省性的現場會議在無棣召開。「無棣經驗」,這一帶著「泥土氣」、閃爍著群眾智慧的經驗創新,核心就是在建、管、護、運、用等環節,都有完善的制度規定,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就拿糞汙處置來說,無棣專門建立起糞汙中轉站,實現了糞汙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目前,省內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有效解決廁改工作「最後一公裡」問題,實現「管護」模式新突破。
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最後一道防線。去年,山東在全國率先邁出關鍵一步,全面統籌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制度、能力、平臺、資金和管理「五個統籌」,避免政策和資金「碎片化」,讓救助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用。
實踐中,膠州創新「大救助」機制頗具代表性。膠州市整合15個政府部門的救助資源,在政府搭建的陽光民生999救助中心平臺上互通銜接,並自動形成救助對象的「貧困指數」動態排名,讓救助重點一目了然,也讓救助方式向主動救助、事中介入轉變,救助質量明顯提升。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增進民生福祉,就一定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書寫好新時代民生答卷。
(大眾日報記者 張春曉 趙君 李振 參與採寫:王兆鋒 馬海燕 張海峰 田可新 李劍橋)
責任編輯: 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