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徠卡的女孩》:第一位女性戰地攝影記者格爾達·塔羅的故事

2020-12-07 新湖南

格爾達·塔羅

埃萊娜·雅內克澤科(Helena Janeczek)2017年的小說《帶著徠卡的女孩》(La ragazza con la Leica )贏得了2018年義大利最負盛名的文學獎項斯特雷加文學獎。由安·戈德斯坦(Ann Goldstein)擔綱翻譯,這本小說在去年推出了英文版。

《帶著徠卡的女孩》聚焦於傳奇戰地攝影家格爾達·塔羅的一生,從奮鬥到犧牲。這位德國猶太攝影師曾經奔赴西班牙,近距離記錄內戰爆發,被廣泛認為是第一位報導戰爭的女性攝影記者,也是第一位在戰爭前線負傷犧牲的女性攝影師。可惜在這本書中,雅內克澤科的寫作風格晦澀難讀,因此丟掉了不少潛在讀者。

格爾達·塔羅真名格爾達·波荷雷勒(Gerta Pohorylle),於1910年8月1日出生於斯圖加特,成長在一個移居德意志帝國西南部的波蘭猶太家庭。塔羅從小接受過公立、私立學校教育,還曾在一所瑞士寄宿學校就讀,她通曉多門歐洲語言,後來與一位富商訂婚,生活安逸,前途一片光明。

如果1930年代的德國不是這般風雲動蕩,波荷雷勒令人豔羨的生活也許會如此繼續下去。當時,法西斯主義抬頭,包括她家庭在內的許多猶太人慘遭迫害。這一系列事件不僅讓波荷雷勒驚恐,更成為了她的動力。她開始加入年輕的左翼知識分子,成為了一名反法西斯活躍分子。在一次短暫的被捕入獄經歷後,她逃往巴黎。在這個城市,她過上了波西米亞式的生活,並與匈牙利猶太攝影記者安德烈·弗萊德曼(André Friedmann)墜入愛河。她受其啟發,自己也拿起了相機,從此開啟了一生璀璨的事業——只可惜芳華早逝,她的攝影事業也將她拖入了死亡。

格爾達·塔羅

雅內克澤科生於1964年,同樣來自一個波蘭猶太人家庭,在德國長大。19歲這年,她離開了德國,但不像塔羅,她沒有去往巴黎,而是來到了義大利。在這裡,她成了一位小有名氣的作家。在《帶著徠卡的女孩》中,她透過三個人物的視角分解了這位年輕女子的魅力。三位講述者的其中兩人是波荷雷勒在德國的戀人,威利和喬治,另一位是她在巴黎的室友兼好友魯斯。在格爾達去世後的幾年,三人回憶起了這位女主人公的故事,這本書也相應地分為三個部分。

波荷雷勒和弗萊德曼在當時成為了新聞攝影界的佼佼者。為了在這個領域開拓,他們決定放棄原來的名字,弗萊德曼成了「羅伯特·卡帕」,而波荷雷勒給自己起名為格爾達·塔羅。有時候他們會給作品署名羅伯特·卡帕,有時則共同署名:卡帕與塔羅。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屬於卡帕的作品其實背後拿相機的是塔羅。不過他們兩人都不約而同地認為,相比於那些有著歐洲猶太色彩的名字,神秘的國際化名字更受報紙青睞。卡帕甚至還曾假裝自己是美國人。

1936年,兩人出發前往西班牙,記錄西班牙內戰。這場戰爭中的珍貴照片讓卡帕躋身世界上最重要戰地攝影記者之列,塔羅也成了名人。在巴黎,她受到哲學家保羅·尼贊和作家路易·阿拉貢等人的盛讚,照片還被發表在共產主義報紙《今晚》上。在西班牙前線,她結識了海明威和約翰·多斯·帕索斯等文學大家,與軍官也有來往。1937年7月,在布魯內特戰役中,塔羅與蘇聯支持的西班牙共和軍共同行進,然而就在記錄進攻戰場的時候,一切戛然而止。一輛共和軍坦克從她身上碾壓過去,第二天她便因傷去世,年僅26歲。

布魯內特戰役,1937年,共和軍士兵靠著的牆上寫滿了國際主義標語和符號

在雅內克澤科所提到的朋友中,有一位尤為顯眼,也許正目睹了塔羅的事故,他就是蘇聯紅軍「瓦爾特將軍」,瓦爾特將軍真名卡羅爾·希維爾切夫斯基(Karol wierczewski),這位波蘭軍官也曾出現在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裡。在共產主義波蘭(1945-1989),希維爾切夫斯基在政治宣傳中被描繪成一位革命英雄,然而在更廣大的國際觀眾看來,他象徵著蘇聯的壓迫。

這本書還讓讀者看到了戰後美國的影子,塔羅的戀人威利後來移民到了美國。在書中,我們看到了菲利普·羅斯筆下的猶太社區,歐洲帶來的傳統與美國的現代化碰撞出火花。在這本書的另一部分,鏡頭轉向了戰後的羅馬,左翼知識分子不得不接受美國作為超級強國的統治地位。雅內克澤科在描述勞工階級的生活時,還提到了費德裡科·費裡尼的電影。書中的一些場景像極了諾曼·劉易斯(Norman Lewis)畫筆下投降後的義大利。

不過如果這位作者能把語言組織得更有趣的話,人們對諾曼·劉易斯的聯想可能會更鮮明些。以上提到的這些有趣的話題在書中更多是假設性的,而不是切實可感的現實。事實上,雅內克澤科的語言十分令人費解,想要明白作者的意圖,就如同破解密碼一般剖析一段段文字。

格爾達·塔羅的故事本身如此動人,到底為什麼要用晦澀難懂的語言講述呢?塔羅去世多年後,讓三個見證人講述這位攝影師在自己故事中的角色,這種方法算是新鮮,但也讓小說的結構錯綜複雜。在文學史中,「見證手法」 並不是沒有先例,但從未有作品像這本書一樣如此令人摸不著頭腦。

《帶著徠卡的女孩》

除了寫作風格複雜難懂之外,書末出現的塔羅照片並不能給人驚鴻一瞥的感覺——也許只是我沒在文章中領略到她的美吧,不過我敢說我絕對不是唯一一個不解風情的人。在書中,大篇幅的章節都在介紹男人如何為她神魂顛倒,然而文字只不過描述了一些膚淺的特質。她「柔順的短髮,精美絕倫的紅色嘴唇」,以及她的眼睛,「眉眼中透著輕蔑,閃閃爍爍,攪動著遠處的綠光。」當然了,腿是不得不提的,「她的腿閃著光,在屋頂窗戶的光線下,讓蒂娜·格爾布克沾滿灰塵的地毯增色不少。」(暫且不管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書中還寫到了塔羅的勇氣和她恬不為意的優雅。然而,三百多頁的書中,文字如同雅克·德希達給博士後學生解釋伊曼努爾·列維納斯的現象學一樣晦澀。

最後,讀者還得忍受糟糕的翻譯。有時候句中的語法很奇怪,好像所寫根本不是英文。那麼義大利原版書會不會好一些?這個輪不到我來評判。不過就算你不是安伯託·艾柯,也能從這些義大利讀者的書評中看出一些端倪:「矯情地在寫作中製造混亂」、「讀起來極其累人」。

《帶著徠卡的女孩》的英文譯者是安·戈德斯坦,她曾經翻譯過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讀其譯作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這系列小說也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她筆下的譯文會突然之間變得不知所云嗎?我想大概不會吧。

最後,我還是建議讀者好好了解一下格爾達·塔羅,刷新對西班牙內戰的看法,你能從二者中找到無限樂趣。但埃萊娜·雅內克澤科的《帶著徠卡的女孩》並不一定是你的最佳選擇。

本文作者Magdalena Miecznicka是一名波蘭記者、文學批評家、劇作家以及小說家,現駐倫敦。

(翻譯:馬昕)

[責編:周佳]

[來源:界面新聞]

相關焦點

  • 羅伯特·卡帕:定義戰地紀實攝影
    匈牙利裔美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1947年攝於巴黎)那時的他,曾通過《生活》雜誌和美國戰時「圖片共享聯合體」,成為「二戰」最有名的攝影師。在結束義大利的戰役之後,卡帕返回倫敦,與其他記者和士兵一同等待著「下一場重大戰役」的到來。在數百名盟軍戰地記者中,只有幾十名被選中隨首批進攻部隊上前線,其中只有4名攝影記者,卡帕便是其中之一。
  • 巴西網紅戰地攝影竟是「盜圖大師」
    巴西戰地攝影馬丁斯(Eduardo Martins),自稱聯合國攝影師,足跡遍布敘利亞、伊拉克和加薩走廊,攝影作品曾登上《華爾街日報》、BBC巴西版和VICE等著名媒體,Instagram上有12.5萬粉絲。
  • 方丈斥二驢不尊重女性,方丈諷二嫂是KS混得最好的戰地記者
    方丈斥二驢不尊重女性,方丈諷二嫂是ks混得最好的戰地記者方丈斥二驢不尊重女性方丈直播提及二驢說小伊伊懷孕了,二驢做出乾嘔的表情我挺看不過去的,以後我再看見你肚臍眼下面有刀疤我會很噁心,我很不喜歡你作為一個男主播不尊重女性
  • 攝影人為什麼這麼喜歡徠卡
    喜愛徠卡,已然超出了物品本身,徠卡背後,更多折射的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工匠精神。每次舉起一枚枚徠卡鏡頭,當你定睛凝視它那璀璨的鏡片時,你會看見徠卡百年的經典歷史,於人於事,這是一種啟迪。徠卡是35mm膠捲的標準的制定者,24mmx36mm也是今天數位相機全畫幅的定義畫幅,也就是135膠捲的標準尺寸。
  • 「戰地攝影師」的經歷,把她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絕大部分的記者或者攝影師會回答:「戰地攝影師」,即使這意味著要時刻面臨死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真能做成戰地攝影師的人,卻少之又少。李嶽,就是一位。在旁人看來,她的人生著實令人羨慕。不僅有著倫敦藝術大學「紀實攝影專業」和「策展專業」的雙碩士學位,還有著富足的物質條件以及自由自在的生活。
  • ...公祭日悼念活動暨「女性攝影記者鏡頭中的衛國戰爭」專題展覽在...
    當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悼念活動暨「女性攝影記者鏡頭中的衛國戰爭」專題展覽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俄羅斯駐華大使館聯合主辦,共展出107張蘇聯知名女性攝影記者拍攝的照片,多數珍貴影像為全球首次公開展出。
  • 探店 你們最愛的相機之神「徠卡」,終於在新天地開了中國第一家官方專賣店!
    102歲的高齡,低調內斂的氣質,走到哪裡都是好品味高格調的象徵…不管是攝影大神還是攝影愛好者,但凡對攝影有那麼一點兒追求的人都應該知道,這說的就是相機屆的殿堂級人物——徠卡。1972年,《戰火中的女孩》—Nick Ut這是一張真實表現越南戰爭恐怖景象的照片,由16歲的越南攝影師黃功吾(Nick Út)用徠卡拍下,這張照片被刊登在美國《紐約時報》頭版,轟動一時,人們說,是這幅照片促使越戰提前半年結束
  • 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影記者黃寶善:以鋼鐵意志拍攝《鋼鐵運輸...
    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影記者黃寶善:以鋼鐵意志拍攝《鋼鐵運輸線》來源:解放軍報作者:王超 藺芳帥 賈鵬責任編輯:李晶2020-10-24讓我們跟隨兩位朝鮮戰場戰地記者的講述,走進戰場深處,重溫盪氣迴腸的戰爭記憶,感懷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影記者黃寶善——以鋼鐵意志拍攝《鋼鐵運輸線》■王 超 藺芳帥 賈 鵬
  • 土耳其共和國歷史上的「第一」女性
    她們是: 1、坦蘇·奇萊爾(Tansu Çiller,1946—):土耳其第一位女性國家領導人 坦蘇·奇萊爾1993年上任,成為了土耳其共和國的第一位女性總理,1996年成為了土耳其第一位女外交部長和副總理。
  • 徠卡M10 | 純正M攝影體驗
    說到徠卡,M系統才是徠卡真正的代表,才是徠卡粉絲心目中那個真正滿含
  • 盤點 | 攝影史上15位傑出女性攝影師
    △ © Francesca WoodmanGerda Taro▼姬達·塔羅(Gerda Taro)被視作第一位戰地女攝影記者之後在巴黎遇到了來自匈牙利的攝影記者,後來大名鼎鼎的羅伯特·卡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作為戰地記者拍攝記錄了殘酷的戰爭現實。1946年移居印度後,為爭取印度教的解放,她拍攝了著名作品《齋日裡的甘地》,令人印象深刻。
  • 回歸攝影的純粹,談談新款徠卡M10-R和Q2相機
    我也不妄稱攝影師,頂多算個「喜歡拍照的人」,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攝影是什麼,我們為何喜歡攝影?關於這個問題,大多數的攝影師是這麼說的「攝影是紀錄信息,表達自我的一種形式,而相機則記錄時間的工具。」「記錄時間的工具」這種說法頗具詩意,而又浪漫得有些飄渺。
  • 徠卡M10 Monochrom相機:黑白攝影的品質新維度
    徠卡相機公司推出全新徠卡M10  Monochrom相機,在其成功的數碼黑白攝影理念之上邁出了嶄新的一步。藉助新開發的4000萬像素的黑白感光元件,該相機能夠拍出更加出色的照片,推動黑白攝影達到更高質量水平。
  • 她是出生入死的戰地記者,曾離死亡只有50米,如今為中國孩子尋找童年
    ▲ 周軼君在戰地 「我想當一個好記者,當一個戰地記者,我覺得那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希望自己到了那裡可以有一份好成績,得到經歷與榮耀。」
  • 攝影史上15位傑出女性攝影師,一個比一個厲害
    萊博維茨以獨特的人像攝影風格聞名於世,被評論家們稱為"攝影師中的左拉"。她曾三度入圍《美國攝影》評選的"100位在攝影領域有重要影響的人",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授予"當代傳奇獎"。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出版的畫冊有《女性》《美國音樂》等。除名人肖像外,她也拍攝戰爭題材,如戰火中的女性、波士尼亞塞拉耶佛和盧安達等地的軍事衝突等。
  • 方艙「戰地記者」發起「紅唇接力」活動 :把溫暖傳遞給更多人
    「有沒有紅唇,你都是那個美麗的女孩」,「加油!期待你美美的妝容!」……網友們的鼓勵陪伴著阿布走過了整個治療過程。  在發起「紅唇接力」活動的這一天,阿布也迎來了好消息,在連續5次核酸結果為陰性後,3月7日當天下午,她可以正式從方艙醫院出院前往隔離點進行隔離。
  • 一臺相機換輛奔馳車,為什麼德國徠卡這麼貴?
    萊卡相機是照相相機王國精品品牌代言詞,徠卡的鏡頭質量和性給是獨一無二的先進,是世界上照相機中的鼻祖。二戰期間及直到今天,徠卡全球圈粉眾多的徠卡迷。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蝙蝠俠裡斯蒂安·貝爾、好萊塢影星布拉德·皮特、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等都是徠卡的忠實擁躉。
  • 怎樣用徠卡的菲林相機(旁軸相機)進行街頭攝影?
    我認識的很多街頭攝影師最近都開始玩菲林了,有些已經入手徠卡的菲林相機了(尤其是徠卡M6 )。我想通過這篇文章來分享自己三年來用徠卡菲林相機拍照的經歷和心得。聲明:我並不是徠卡相機的專家,也不打算成為。不過我會分享用徠卡菲林相機進行街頭攝影的一些實用性技巧和心得。那我該選擇哪一部徠卡菲林相機呢?
  • 人人皆可拍照的年代,攝影的意義在哪裡?|大象公會
    這張照片被人教版歷史課本收錄紀實攝影在隨後的西班牙內戰和二戰中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出生入死的戰地攝影師們,讓普通民眾能第一時間在報刊雜誌上看到戰爭的進程和細節。他們的作品,甚至可以左右大眾對社會事件的情緒,改變戰爭的走向。1937年8月28日,日本轟炸上海南火車站,700多名無辜平民身亡,任職於美國赫斯特新聞社的美籍華裔記者王小亭在混亂中拍下了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