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本來是一件考驗人品的事情,現在卻引來了一番腥風血雨
據 CNet 報導,經過了一年多的折騰,打車應用 Uber 終於獲得了紐約市政府的許可,即日起可以在紐約市提供叫車服務。
Uber 公司的執行總裁 Travis Kalanick 在聲明中表示: 「我們現在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在紐約市獲得經營許可的叫車應用,我們對此感到無比高興,Uber 會讓黃色計程車遍布全紐約。」
貴圈真亂
去年夏天,這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初創企業試圖在紐約市拓展市場,他們獲得了紐約試點工程的第一個許可證,這個試點工程的內容是允許名單中的公司對外提供叫車應用。
計程車管理委員會委員 David Yassky 在一項聲明中表示:「我們的審批流程還在進行中,還會有其他的服務型公司加入這個試點工程中來,將來民眾將有更多打車的方法,對此我們感到很高興。」
我們來看看好事多磨的 「多磨」 這個部分。
今年 2 月 15 日,租車行業組織 Livery Roundtable 和租車公司 Black Car Assistance Corporation(BCAC)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停止該項試點計劃,理由是推進該計劃的 「的士和豪車委員會」(TLC)不具備啟動該計劃的權限。
其實在 TLC 發起針對這項計劃的投票之前,租車行業一直反對電子叫車服務,聲稱這會使計程車司機在預先安排好的情況下載客,而不是在路邊隨機接客,他們認為這會 「擾亂租車業務」。
目前除 Uber 外,還有 GetTaxi、Hailo 和 Flywheel 在內的幾個計程車服務公司都在積極推進自家的點子叫車服務。
國內戰場
讓我們把視線轉向國內。
《北京市出租汽車電召服務管理試行辦法》6 月 1 日起將實施,電召服務費收入分配將向駕駛員傾斜——3 元錢的計程車電話叫車費用將進行調整,提前 4 小時以上預約叫車每次收費或將調至 8 元,即時叫車每次收費 5 元,具體收費標準還有待聽證。
北京市交通委此前表示,北京將推行 4 小時預約承諾機制。提前 4 小時預約的話,99% 可以滿足,即時預約也能有 70% 至 80% 成功率。目前全市電話約車的乘客並不是太多,平均每日大概 3 萬起左右,預約成功率 60% 以上。
據該調度中心經理靳利介紹,目前 96103 調度中心可以實現自動圈車、調派服務,利用車載智能終端上安裝的 GPS 模塊,中心系統每隔 12 秒接受一次電傳數據,以此獲知計程車的運行軌跡、方向、速度以及是否空駛等情況,然後據此按照乘客需求,發出調派信息。
為了落實將在 6 月 1 日實施的《北京市出租汽車電召服務管理試行辦法》,調度中心正在從每個司機那裡採集信息,包括駕駛員的住址、一般在什麼位置拉活、需要什麼樣的活等,以此來完成信息整合,幫助駕駛員適應電召管理辦法。
攪局者
2012 年 9 月,「搖搖招車」 與出租公司和計程車司機籤署合作,開通了 96109 免費叫車熱線,做到車載電臺與手機雙平臺精準定位。這家公司也成為了繼 96106、96103 後北京第一家開通官方認證計程車調度電話的公司。
而本月,「嘀嘀打車」 與 96106 達成合作,並完成技術對接,這意味著將調度中心更多的計程車引入這一打車平臺。目前嘀嘀打車此前已覆蓋 2.1 萬輛計程車,與 96106 合作後,去除重疊部分後這一平臺已覆蓋 4.3 萬輛,約佔北京市計程車總量的 65%。
於是,政府出面攪局了。
據悉,北京市交通委將整合全市計程車調度資源,推出一個智慧型手機客戶端,涵蓋全市 6.6 萬輛計程車信息。
如果由政府開發打車軟體,最大的優勢在於政策本身——能夠囊括所有計程車。另外,政府也可以依靠統一平臺,通過指派等方式保證乘客能叫到車。弊端也顯而易見:這是一款政府主導的產品。
於是有人認為一旦政府介入,對各路小公司來說就是滅頂之災。對此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劉小明曾表示,目前的打車軟體都是市場行為,政府 「只會」 對打車軟體進行規範並制定相應標準。另外,有業內人士指出,政府或許不會單獨開發一款新的軟體,政企聯營具有最大的可能性。
市交通委運輸局表示將儘快推出規範出租行業電召服務有關實施辦法,清除 「存在嚴重擾序」 的公司——電召公司不得為非運營車輛提供電召服務,不得進行私自抬價、惡性競爭等擾序行為。
這即便算不上滅頂之災,也算 「南蠻入侵」 了,區別僅僅在於大清洗的時機。反過來看,面對一塊有些 「荒蠻」 的市場,政府出面主導是必要且必然的,只要我們對政府開發產品的能力抱有足夠的信心,相信其他的電召產品依然有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