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微信朋友圈,被別人家的大餛飩給饞了。於是,跟老公說,我們周末包餛飩吃吧。男人卻來一句:「我還想吃餃子。」唉,咋還不知足呢,也不怕累著我啊。好吧,誰讓10月22日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呢,身為老婆,自然就滿足他。於是,周六的一整天,我一個人就忙著餛飩和餃子這兩樣東西了……
有人說,到底餛飩和餃子有啥不一樣呢?餛飩皮是方的,餃子皮是圓的?包法不一樣?餛飩是南方的,餃子是北方的?被這樣一問,還真的愣了半天。這個問題,誰能回答呢?呵呵。不過,餛飩和餃子,就我個人來說,更偏好吃餛飩,而且是上海人最傳統的「薺菜青菜肉餡」大餛飩。
(忽略圖中的機器廠水印,只為看看餛飩皮和餃子皮)
既然有大餛飩,那就勢必還有小餛飩,是的,上海人還有一種皮薄透明,肉餡粉嫩的純肉小餛飩,其實,真的很小,那個肉餡,幾乎就是一木勺刮在小餛飩皮上的一捏之物,卻特別的鮮美。(關於大餛飩和小餛飩,之前明珠姐姐的公眾號上有寫過專門的一篇,點原文連結可看)
從餛飩皮和餃子皮的手工做法上看,百度經驗裡搜到的不同是,餛飩皮有鹼面的加入,而餃子皮只少量鹽揉和、醒面即可(我們在家基本也就如此)。從小到大,餃子皮自己家裡倒是做過,很多時候想吃餃子裡,直接揉面、擀皮即可,餛飩皮還真的沒在家自己動手做過。感覺,餛飩皮有軋面機的話,會更容易。
不過,無論是餛飩皮還是餃子皮,似乎現在現成買來的皮子都不如我們以前小時候吃到的麵皮。即使現在餛飩皮去買那種所為黑皮的,口感上好像也不如以前的。最關鍵,包的時候,韌勁不夠,久煮易爛,放置冷卻後麵皮的口感是糊噠噠的。是否還是軋面的次數不夠所致?這方面要詢問一下專業人士了。
所以,如果有時間,餃子皮儘量自己發麵、自己擀皮,對於易出水的大白菜餡兒來說,自己擀的餃子皮韌勁足,更容易包多餡兒。至於餛飩皮麼,我還是基本上就買現成的,畢竟,家裡沒有備著軋面機。有時候發現,真的什麼都要自己做的話(種菜、做原料等等),也是一種「悲哀」。
(網上找來現成的兩張圖,餛飩皮和手擀餃子皮)
個麼,再來說說餛飩餡和餃子餡兒。我家的飯桌上,一直來都比較傳統,口味上很少做改良和創新。偶爾嘗試過,用反本地做法燒菜,往往被父子倆「嫌棄」,對於,不喜藤椒、不嗜辛辣的家庭口味,依然墨守陳規、恪守傳統居多。所以,我家的餛飩,大都「薺菜青菜豬肉餡」,就算吃過親戚家鮮美無比的「蝦仁肉餡」餛飩之後,爺倆還是表示,「只愛菜肉餡餛飩」。餃子餡,相對可以多樣點,不過,家人最愛的,也就「大白菜香菇肉餡」、「芹菜香乾肉餡」和「韭菜雞蛋肉餡」三種。
(餛飩餡兒:薺菜青菜豬肉餡)
(餃子餡兒:大白菜香菇豬肉餡)
(餃子餡兒:芹菜香菇豬肉餡)
(餃子餡兒:韭菜雞蛋豬肉餡)
從微信好友的朋友圈裡,可以看到很多種餛飩餡兒:比如,@晴天小馬 加「斜橋」榨菜的香菇肉糜青菜餡兒、@美女絲房菜 紫菜豬肉餡餛飩、@周周 的櫻桃蝦薺菜餛飩,當然還有老公表哥家的活剝基圍蝦仁豬肉餡大餛飩。餃子餡兒也各種各樣:三鮮(蝦仁、豬肉、蘆筍)餃子、豇豆和西葫蘆肉餡餃子、茴香羊肉餃子、雞蛋蝦仁韭菜餃子、香菜豬肉餡餃子、豆腐肉糜餡兒餃子和各種牛肉餡的餃子。無論哪種餡料,無非,新鮮、鮮美,適合各家口味的極品美味。往往10隻都收不住口的,我家曾經6個人幹掉80隻餃子的記錄,何況,家裡包的餛飩或餃子,都是只只肉鼓鼓的扎足、實墩。
(蝦仁豬肉餡,包餛飩、捏鍋貼,都鮮美)
(豆腐肉糜餡兒,這個是@007 的版本,哪天嘗試)
(很多人吃不慣的茴香,原來長這樣)
(這是@文文 拌的茴香羊肉餡兒,包餃子、煎鍋貼)
那天,讓我想起個笑話:話說米飯和包子打架,米飯勢力大,包子、餃子,只要是被包著的無一倖免。粽子也被逼到了牆腳下,米飯正要大打出手,粽子把衣服一扯,生氣的叫到:「看清楚了,我是臥底!」於是,在微信互動裡玩笑地問大家:「餃子脫了皮是什麼?」結果,@Cathy 回答我:餃子脫了皮就是餛飩餡兒,哈,其實,我想說的是,脫了餃子皮就是肉丸子和菜肉丸子啦。
(大餛飩)
(餃子)
最後,就詳解一下餛飩和餃子的成品流水線,如何?
我家的【薺菜青菜豬肉餡大餛飩】
(薺菜挑揀、洗淨)
(青菜洗淨;燒開水,燙薺菜、青菜後,撈起浸冷水)
(冷水裡撈出薺菜和青菜,捏團儘量擠幹水份)
(斬碎香菇)
(切碎青菜)
(剁碎薺菜)
(把這些材料跟肉糜混合,料酒、鹽、糖、味精,拌勻)
(熱油澆淋餡料後,再次用力攪拌均勻,即可包餛飩)
(我的餛飩對摺封口,正對自己翻折聚攏,也有反向的)
(自己家包的餛飩,就是各個圓鼓鼓小屁股,實撐)
(餛飩湯底,我更偏愛鹽、味精、蔥花,一朵豬油熱衝)
(比起雞湯,豬油飄香的滋味,就是小時候的餛飩記憶)
(或也有愛加了醬油的紅湯,但那一朵豬油仍然不可少)
我家的【大白菜香菇豬肉餡餃子】
(看料,就知道有,香菇、京蔥、生薑)
(薑末、大蔥末)
(自然還有香菇末)
(大白菜切碎後,用力擠水份,加一點點鹽出水,擠幹)
(餡料統統拌到一起,料酒、鹽、糖、味精,冷油即可)
(春韭最肥嫩,洗淨切碎)
(不用切成末,韭菜包在餃子裡,吃起來有咬口好吃)
(炒蛋,搗碎些)
(跟韭菜、豬肉糜一起調料拌勻)
(還是料酒、鹽、糖、味精,最後澆淋熱油,用力攪拌)
(無論包餛飩還是餃子,餡兒一定要多)
(瞧這圓鼓鼓的壯實樣,看著都饞了)
(水餃,顧名思義就是水裡撈的,有別於油煎的鍋貼)
(最愛咬開韭菜餃子的那一瞬,韭菜在嘴裡爆漿的感覺)
曾經,看到@食家飯 姐姐的一條微信:裹兩隻餛飩,我的湯底很簡單,鹽、豬油、蔥花、胡椒粉,彈幾粒味精,開水衝下去。不喜紅湯,也不用骨湯,怕搶戲。惟其湯頭簡單,蔥花很重要。買到的雞腿蔥,蔥白如胖胖雞腿形狀。筆直的小蔥辣,香味粗礪;麥管一樣的蔥發臭,不能食。對於湯底,我們是同好。關於小蔥,倒是長了見識。
北方人愛餃子,過節、來客、冬至、過年,嘴饞、不知道吃什麼時,只管包餃子,皮薄大餡兒,個個惹人愛。對上海人來說,更多時候喜歡吃餛飩,湯底加點蝦皮、放點蛋皮條、撕幾片紫菜、擱點榨菜末,一口氣10隻根本不在話下。
至於,「餛飩與餃子,到底哪個更好吃?」目前在日本的大學同學@虞 曾寫道:多少年來,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小時候經常吃的東西,一輩子都忘不掉它的味道,想必一定是最想吃的。關鍵是在於,你在享受自己的快樂同時,也不能排斥他人的喜悅,並學會與之分享!這樣的快樂,一定會是雙倍的!
所以,餛飩和餃子,都好吃!
(關注玫瑰心瓣,掃描或長按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