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餃子

2021-02-17 玫瑰公主之玫瑰心瓣

     上周,在微信朋友圈,被別人家的大餛飩給饞了。於是,跟老公說,我們周末包餛飩吃吧。男人卻來一句:「我還想吃餃子。」唉,咋還不知足呢,也不怕累著我啊。好吧,誰讓10月22日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呢,身為老婆,自然就滿足他。於是,周六的一整天,我一個人就忙著餛飩和餃子這兩樣東西了……

    有人說,到底餛飩和餃子有啥不一樣呢?餛飩皮是方的,餃子皮是圓的?包法不一樣?餛飩是南方的,餃子是北方的?被這樣一問,還真的愣了半天。這個問題,誰能回答呢?呵呵。不過,餛飩和餃子,就我個人來說,更偏好吃餛飩,而且是上海人最傳統的「薺菜青菜肉餡」大餛飩。


 


(忽略圖中的機器廠水印,只為看看餛飩皮和餃子皮)


 

    既然有大餛飩,那就勢必還有小餛飩,是的,上海人還有一種皮薄透明,肉餡粉嫩的純肉小餛飩,其實,真的很小,那個肉餡,幾乎就是一木勺刮在小餛飩皮上的一捏之物,卻特別的鮮美。(關於大餛飩和小餛飩,之前明珠姐姐的公眾號上有寫過專門的一篇,點原文連結可看)

    從餛飩皮和餃子皮的手工做法上看,百度經驗裡搜到的不同是,餛飩皮有鹼面的加入,而餃子皮只少量鹽揉和、醒面即可(我們在家基本也就如此)。從小到大,餃子皮自己家裡倒是做過,很多時候想吃餃子裡,直接揉面、擀皮即可,餛飩皮還真的沒在家自己動手做過。感覺,餛飩皮有軋面機的話,會更容易。

    不過,無論是餛飩皮還是餃子皮,似乎現在現成買來的皮子都不如我們以前小時候吃到的麵皮。即使現在餛飩皮去買那種所為黑皮的,口感上好像也不如以前的。最關鍵,包的時候,韌勁不夠,久煮易爛,放置冷卻後麵皮的口感是糊噠噠的。是否還是軋面的次數不夠所致?這方面要詢問一下專業人士了。

    所以,如果有時間,餃子皮儘量自己發麵、自己擀皮,對於易出水的大白菜餡兒來說,自己擀的餃子皮韌勁足,更容易包多餡兒。至於餛飩皮麼,我還是基本上就買現成的,畢竟,家裡沒有備著軋面機。有時候發現,真的什麼都要自己做的話(種菜、做原料等等),也是一種「悲哀」。


 

(網上找來現成的兩張圖,餛飩皮和手擀餃子皮)


 

    個麼,再來說說餛飩餡和餃子餡兒。我家的飯桌上,一直來都比較傳統,口味上很少做改良和創新。偶爾嘗試過,用反本地做法燒菜,往往被父子倆「嫌棄」,對於,不喜藤椒、不嗜辛辣的家庭口味,依然墨守陳規、恪守傳統居多。所以,我家的餛飩,大都「薺菜青菜豬肉餡」,就算吃過親戚家鮮美無比的「蝦仁肉餡」餛飩之後,爺倆還是表示,「只愛菜肉餡餛飩」。餃子餡,相對可以多樣點,不過,家人最愛的,也就「大白菜香菇肉餡」、「芹菜香乾肉餡」和「韭菜雞蛋肉餡」三種。


 

(餛飩餡兒:薺菜青菜豬肉餡)

(餃子餡兒:大白菜香菇豬肉餡)

(餃子餡兒:芹菜香菇豬肉餡)

(餃子餡兒:韭菜雞蛋豬肉餡)


 

    從微信好友的朋友圈裡,可以看到很多種餛飩餡兒:比如,@晴天小馬 加「斜橋」榨菜的香菇肉糜青菜餡兒、@美女絲房菜 紫菜豬肉餡餛飩、@周周 的櫻桃蝦薺菜餛飩,當然還有老公表哥家的活剝基圍蝦仁豬肉餡大餛飩。餃子餡兒也各種各樣:三鮮(蝦仁、豬肉、蘆筍)餃子、豇豆和西葫蘆肉餡餃子、茴香羊肉餃子、雞蛋蝦仁韭菜餃子、香菜豬肉餡餃子、豆腐肉糜餡兒餃子和各種牛肉餡的餃子。無論哪種餡料,無非,新鮮、鮮美,適合各家口味的極品美味。往往10隻都收不住口的,我家曾經6個人幹掉80隻餃子的記錄,何況,家裡包的餛飩或餃子,都是只只肉鼓鼓的扎足、實墩。


 

(蝦仁豬肉餡,包餛飩、捏鍋貼,都鮮美)

(豆腐肉糜餡兒,這個是@007 的版本,哪天嘗試)

(很多人吃不慣的茴香,原來長這樣)

(這是@文文 拌的茴香羊肉餡兒,包餃子、煎鍋貼)

    那天,讓我想起個笑話:話說米飯和包子打架,米飯勢力大,包子、餃子,只要是被包著的無一倖免。粽子也被逼到了牆腳下,米飯正要大打出手,粽子把衣服一扯,生氣的叫到:「看清楚了,我是臥底!」於是,在微信互動裡玩笑地問大家:「餃子脫了皮是什麼?」結果,@Cathy 回答我:餃子脫了皮就是餛飩餡兒,哈,其實,我想說的是,脫了餃子皮就是肉丸子和菜肉丸子啦。


 

(大餛飩)

(餃子)


 

    最後,就詳解一下餛飩和餃子的成品流水線,如何?

    我家的【薺菜青菜豬肉餡大餛飩】

(薺菜挑揀、洗淨)

(青菜洗淨;燒開水,燙薺菜、青菜後,撈起浸冷水)

(冷水裡撈出薺菜和青菜,捏團儘量擠幹水份)

(斬碎香菇)

(切碎青菜)

(剁碎薺菜)

(把這些材料跟肉糜混合,料酒、鹽、糖、味精,拌勻)

(熱油澆淋餡料後,再次用力攪拌均勻,即可包餛飩)

(我的餛飩對摺封口,正對自己翻折聚攏,也有反向的)

(自己家包的餛飩,就是各個圓鼓鼓小屁股,實撐)

(餛飩湯底,我更偏愛鹽、味精、蔥花,一朵豬油熱衝)

(比起雞湯,豬油飄香的滋味,就是小時候的餛飩記憶)

(或也有愛加了醬油的紅湯,但那一朵豬油仍然不可少)


    我家的【大白菜香菇豬肉餡餃子】

(看料,就知道有,香菇、京蔥、生薑)

(薑末、大蔥末)

(自然還有香菇末)

(大白菜切碎後,用力擠水份,加一點點鹽出水,擠幹)

(餡料統統拌到一起,料酒、鹽、糖、味精,冷油即可)

(春韭最肥嫩,洗淨切碎)

(不用切成末,韭菜包在餃子裡,吃起來有咬口好吃)

(炒蛋,搗碎些)

(跟韭菜、豬肉糜一起調料拌勻)


(還是料酒、鹽、糖、味精,最後澆淋熱油,用力攪拌)

(無論包餛飩還是餃子,餡兒一定要多)

(瞧這圓鼓鼓的壯實樣,看著都饞了)

(水餃,顧名思義就是水裡撈的,有別於油煎的鍋貼)

(最愛咬開韭菜餃子的那一瞬,韭菜在嘴裡爆漿的感覺)

    曾經,看到@食家飯 姐姐的一條微信:裹兩隻餛飩,我的湯底很簡單,鹽、豬油、蔥花、胡椒粉,彈幾粒味精,開水衝下去。不喜紅湯,也不用骨湯,怕搶戲。惟其湯頭簡單,蔥花很重要。買到的雞腿蔥,蔥白如胖胖雞腿形狀。筆直的小蔥辣,香味粗礪;麥管一樣的蔥發臭,不能食。對於湯底,我們是同好。關於小蔥,倒是長了見識。

    北方人愛餃子,過節、來客、冬至、過年,嘴饞、不知道吃什麼時,只管包餃子,皮薄大餡兒,個個惹人愛。對上海人來說,更多時候喜歡吃餛飩,湯底加點蝦皮、放點蛋皮條、撕幾片紫菜、擱點榨菜末,一口氣10隻根本不在話下。

    至於,「餛飩與餃子,到底哪個更好吃?」目前在日本的大學同學@虞 曾寫道:多少年來,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小時候經常吃的東西,一輩子都忘不掉它的味道,想必一定是最想吃的。關鍵是在於,你在享受自己的快樂同時,也不能排斥他人的喜悅,並學會與之分享!這樣的快樂,一定會是雙倍的!

    所以,餛飩和餃子,都好吃!


 


 

(關注玫瑰心瓣,掃描或長按二維碼)

相關焦點

  • 話說餛飩和餃子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從小我吃餛飩吃了多,對於水餃了解不多。家裡都不包水餃的。之前我一直認為餛飩皮薄,水餃皮厚。1999年,在福建的國企破產,我回滬打工。一天下班,我到出租屋弄堂口的夜排擋吃東北餃子~是房東介紹的。攤主是一對夫妻,老闆是上海到東北插隊的回滬知青,老闆娘是東北人。老闆娘擀皮,並和一位小工負責包水餃。老闆負責下水餃,接待客人。
  • 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吃餃子有什麼寓意?原來都跟餛飩有關
    說起來,餃子和餛飩有一點的聯繫,餃子和餛飩在今天是兩種不同的食品。其實餃子就是餛飩的一種,是由餛飩發展而來的。關於餃子的傳說,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那就是張仲景,張仲景回家的時候遇饑民,這些人都無家可歸,很多人生了病,於是張仲景利用藥材和食物製作了餡,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連湯帶食盛在碗裡送給百姓,百姓服下後,渾身發汗、血脈通暢,兩耳變暖。
  • 你清楚餃子、餛飩、抄手和雲吞的區別嗎?
    便從五湖四海爭議不斷的餃子、餛飩、雲吞、抄手等水煮麵食包餡兒說起。 ,均稱作為餛飩 古人認為其形與密封的包子無異 故而名曰「混沌」 因造字之故 從吃從食 改其名為「餛飩」 直到東漢時期 醫聖張仲景首創餃子
  • 開家餃子餛飩夫妻小店,找什麼樣的門面合適?
    有許多親戚朋友看到我開餃子餛飩店掙了點錢,不想出去打工,也想回到家鄉開家小店,既能孝順父母又陪伴孩子的成長,畢竟給父母養老,教育好子女,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不能為了多掙兩個錢,長期離井背鄉,把孩子丟給年邁的父母,父母生病時不能床前照顧,孩子又缺失了教育。
  • 各種寶寶餃子和寶寶餛飩做法 分享12道寶寶餃子食譜
    好吃不過餃子,今天分享12道寶寶餃子和餛飩做法,需要的麻麻可以學習一下。
  • 餃子最初不是食物而是張仲景發明的一種藥,和餛飩哪個更早出現?
    餃子是中國的傳統美食,以前主要是春節、除夕、冬至、大寒、小寒時候吃,現在是家常便飯隨時都能吃。但是餃子最初並不是一種食物,而是一種藥。由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發明,用來醫治耳朵上生凍瘡。他在餛飩的基礎上,改用更厚的圓麵皮,裡面包上祛寒的藥材,煮熟後用來治凍瘡。
  • 鮮蝦肉餛飩 --- 自製餛飩皮
    美食的炫麗和繁華讓人們逐漸的退出了廚房,現在很多人習慣了下飯店吃飯。其實,在家下下廚房做點自己拿手的飯菜,和家人父母圍坐在一起,相互夾菜,輕聲說笑,一起熱乎乎的吃個飯是多麼溫暖的事情,這個時光該是多麼溫馨和幸福。
  • 古代餃子的吃法與現代餛飩一樣,最早以羊肉為餡,捏成耳朵模樣
    那時候,母親偶爾帶我們去親戚朋友家吃飯,有一次在一個北方阿姨家吃了2個餃子,感覺太鮮美,尤其是那肉餡極具誘惑力,但總歸不敢多吃,怕狼吞虎咽的樣子被人笑話,拂了母親的面子,回家要挨罵。因為母親不會包餃子,也不屑學,所以小時候從未在家裡吃過餃子,吃餃子成為一種嚮往,特別羨慕那些父母會包餃子的孩子,有時不諳世事的我,好想生在這樣的人家,吃一頓熱氣騰騰的餃子。
  • 餛飩麵
    我驚豔於餛飩麵這樣的形式,是八十年代廣州街頭,又去香港做走鬼之後,對此物深懷情誼,因為我那些年頭,夢裡擔得起的最美食物,是一種叫
  • 調肉餡,學會3個技巧,肉餡香嫩不柴,包餃子或者包餛飩都好吃
    天氣越來越冷了,我早上會給家人做點熱乎的飯菜,吃過了再出門,這樣一來,即使外面天寒地凍也不怕了,餛飩是我經常做的,晚上回家包好,放在冰箱冷凍,第二天早上起來直接下鍋煮就好
  • 包餛飩,餛飩皮很重要,想做得又薄又透,記住這4點
    吃餛飩,不同於吃餃子,餛飩是連湯帶水一起吃。而餃子不帶湯,吃完之後可以喝一碗餃子湯,叫做原湯化原食。
  • 8種餛飩新吃法,保準你沒吃過!餃子也適用喲!
    當然,餃子也可這樣吃,有異曲同工之妙哦~1、【麻醬拌餛飩】取一張餛飩皮防於手心,將適量肉餡放在餛飩皮的1/3處,包成餛飩。4. 湯鍋中的水燒沸後,將洗淨的豌豆苗放入焯燙幾秒鐘,瀝水撈出,同時在碗中放入香醋、醬油、糖、白胡椒、熟豬肉等調料,做成酸辣餛飩的調料汁。5.湯鍋中的水再次燒沸後,放入餛飩,餛飩皮變得透明柔軟即可出鍋,稍稍瀝乾水分,盛在酸辣汁中,根據自己口味淋入適量油辣椒即可。
  • 7天早餐,寶媽天天換著花樣做,包子餃子餛飩,大人孩子吃不煩
    這次分享的一周早餐麵食多一些,包子、餃子、餛鈍等,臨近端午,粽子也提前預熱囉!【寶媽小廚早餐日記1】倆兒子說胡蘿蔔豬肉包子沒吃夠,那今兒還是這個餡吧,揉塊燙麵團,包了幾個大餃子,水煎做法香噴噴,顏值和營養並重,也是圖省事,於是就有了「蛋抱水煎胡蘿蔔豬肉餃子」,看來是真好吃啊,全光。再就是家裡天天早餐都有的11種雜糧米糊,養胃健脾。
  • N種餛飩新吃法,保準你沒吃過!(餃子適用)
    當然,餃子也可這樣吃,有異曲同工之妙哦~【麻醬拌餛飩】原料:豬棒骨2根、雞架1副、凍餛飩、麵條、白酒、鹽、蔥姜、蝦、火腿、油菜做法:1. 豬骨和雞架清理乾淨後,用開水汆燙兩次,去除雜質和髒東西,用清水衝洗乾淨。
  • 銀魚海白蝦薺菜大餛飩
    五一長假怎麼轉眼就要結束了呀~都4號了,簡直太快了,也不知怎麼的,我覺著我這一年冰箱裡如果沒點兒自製的餛飩餃子包子饅頭之類的存貨,整個心就慌起來了…尤其是疫情開始到現在,我好好一西南aunt,真的是磕麵食磕了幾公斤啊,各種烙餅餃子包子饅頭沒歇過,但總覺著豬肉牛肉之類的紅肉做餅之類的就很適合
  • 深夜食堂|冬至日,吃餃子也好,吃餛飩也罷,不僅僅是味蕾的滿足
    好吃不過餃子,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古老的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 餃子歷史可溯千年 磨粒成粉創造餃子問世條件
    因叫著別嘴,後來人們就叫它「餃子」了。天長日久形成了習俗,每到冬至這天,家家都吃餃子。  在餃子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匾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等。
  • 分享之餛飩篇
    說起它,很多人就會覺得餛飩呢不像抄手和餃子一樣中規中矩的包法,像是隨便捏捏就完事兒,儘管如此,中國人對它的喜歡,可謂是根深蒂固。餛飩是一道中國美食,漢語拼音是hún tún 或者hún tun 輕聲;粵音同「雲吞」是起源於中國的一道民間傳統麵食,用薄麵皮包肉餡兒,下鍋後煮熟,食用時一般帶湯。那今天我們就先看看吧!
  • 閒話老上海餛飩
    近兩年因為住在長寧的華陽路,而小區大門口又有個餛飩鋪,這就極大地方便了我這個喜歡吃餛飩的饞貓,所以隔三差五的、自然而然的會到小區門口旁邊那個上海餛飩鋪裡吃上一碗薺菜大餛飩以解嘴饞。
  • 餛飩的10種經典包法&【肉三鮮餛飩】調餡法
    後來,又到那個阿姨家吃飯,那個阿姨又問我:「今天的好不好吃,是不是還是沒有你媽媽做的好吃?」 這回我聰明了,我看了看我媽,問了句:「媽,我應該說好吃,對不對?」說說今天的餛飩。 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小到還沒有記憶的時候,我就吃過餛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