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銅錢,即是錢幣,是古時華夏大地流通的法定貨幣。自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華後,便下令鑄造當時的秦朝法定貨幣″秦半兩",秦滅六國前,六國各自鑄幣流通,貨幣制度極其混亂,秦朝統一華夏後,廢除六國貨幣制度,統一開鑄″半兩″錢。秦半兩,是中國第一枚古代封建王朝規定流通和使用的法定貨幣。
秦滅後,劉邦建立西漢,開始鑄行漢代五銖錢,五銖錢一直沿用隋唐之際,歷時幾百年,東西二晉,包括後來的三國,南北朝,都以漢五銖作為當時全國流通貨幣,因五銖錢極其輕薄,造型奇特,攜帶方便,老百姓極其喜愛。楊堅滅掉後陳後,建立隋朝後,下令鑄造有隋朝特色的五銖錢,史稱″隋五銖」。李淵滅隋建立大唐帝國後,下令廢除沿用近千年的五銖錢貨幣制度,開鑄唐朝第一枚國家法定貨幣″開元通寶″銅錢,開元,意思是開闢一個新時代。
到宋朝後,因國家經濟繁華,社會穩定,故每一個宋代皇帝在位時都用當時的年號來命名錢幣,然後下令鑄造流通。宋代銅錢上的文字,很多都是當時皇帝的親筆御書,字體獨特,頗具帝王風範,如崇寧通寶錢,鐵劃銀勾,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宋徽宗親筆御書錢。明代嘉靖年間開始,在銅錢中加入化學元素鋅,加入鋅以後,鑄造出來的銅色呈黃銅色,是為黃銅錢,嘉靖以前所使用流通的是青銅錢。清代以後,各個皇帝陸續發行年號錢,鹹豐年間,因爆發太平天國運動,朝廷下令發行當百,當千的大錢,以彌補財政不足,大額錢的開鑄,標誌清王朝已由繁榮轉向衰敗,統治日落西山。
到清光緒年間,引進外國機器開鑄機制銅元,銅元參與流通。清亡後,民國政府及各地政府各自開鑄銀元,銅元作為流通貨幣,銅錢為中國沿用兩千多年的法定貨幣,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一枚小小的銅錢,深遠影響了華夏民族的文明進程,成為中華大地璀璨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