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到了,許多人總會苦笑著說窮到要吃土,但還真的有所謂的吃土,因為小編自己有過吃土的經驗,而吃土更是醫生開給小編吃的呢~是不是覺得不可置信呢?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吃土」的科普常識吧!
土壤,作為萬物之源。地球上每一種生物或多或少都得依靠土壤而生。植物生長於土壤,所以直接吸取土壤的養分,那是天經地義。那其他的生物呢?事實上很多生物也都或多或少有過直接以泥巴為食的情形,這當中也包括人類。
很早人類就「吃土」
實際上吃泥土的行為,尤其是吃黏土,其實早已流傳於人類和動物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時間。土行為可追溯自250萬年前的能人(Homohabilis)。從中國東漢的《神農本草經》、到明代的《本草綱目》等藥典當中皆記載土壤可以入藥。而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黏土則常被認為是可以防治霍亂和細菌感染的藥材。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時期(公元前460年)。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古埃及人把黏土入藥:用以塗抹傷口;也吃土治療各種疾病,尤其是腸道疾病。古埃及人甚至將黏土處方記載於紙草書卷裡。
很多動物其實都有吃土的習慣,像是鸚鵡、蝙蝠、猩猩等。一般來說,「食用土壤」通常被認為是為了要攝取土壤中的礦物質,像是鈣(Ca)、鐵(Fe)、鈉(Na)等營養物質,且亦可因季節交替而補足攝取不足的情形。
現代也有「吃土」的人
除了動物會吃土攝取營養,直至今日,地球上也仍然存在持續以泥巴為食的人們!像是烏幹達就有50%以上的懷孕婦女為了攝取更多的養分,會透過吃土來攝取。
關於這些地區的孕婦為何吃土,有三個主要的理論,包括:
黏土當中有一些特定的礦物質含量。在非洲,容易獲得鈣的族群,吃土行為通常比起不易獲得鈣的族群要少見。母親為了獲取更多的鈣來提供胎兒骨骼發展所需。鈣需求是其中一類最常被提及的礦物質。使用黏土或可提供噁心和嘔吐症狀的緩解。黏土在消化道中的作用,或可防止毒素。關於黏土解毒的功用其實也被澳大利亞北邊的住民所使用,他們會在吃比較毒的魚肉前,吃一些黏土墊墊肚子,有利於毒素的排除。若是遭遇糧食缺乏,而需要食取草根、莖、樹皮或雜草時,摻入黏土食用也可避免吸收太多有毒的植物次級代謝物。不過,有的時候以土壤為食材卻也可能是饑荒中沒有辦法的選擇。
海地的窮人會以泥餅(mudcake)果腹。在海地中部高原有一種以幹掉的黃色泥土所製作的餅乾。它是用鹽、色拉油與當地的泥土所製成。這種泥土早年即被孕婦和兒童所食用,是一種抗酸劑與鈣源。在某些地方被視作點心,而並非充飢的食物。但是前幾年有段時間,加勒比地區原物料和食品的價格飛漲,在諸如太陽城(CitéSoleil)這樣的極其貧困又人口稠密的地區,很多海濱貧民窟的家庭,已將這種泥餅作為常規的膳食。雖然當地人有些已習慣了泥餅的口感,但是泥餅吃多了還是會給婦女和孩童帶來腹痛的問題。
「吃土」真有好處?
但是,上述的說法,康奈爾大學的Sera L.Young和同事曾在2011年的《生物學評論季刊》回顧論文中得出了「吃土並不能顯著增加飲食中的礦物質攝取,反而會干擾消化,導致營養不良」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指出攝取土壤可能會造成健康的危害,因為土壤中可能具有鉛(Pb)或者是其他的物質並不適合人體吸收。
不過,攝取未經處理的土壤雖然會有幹擾消化或攝入有毒物質的危險性,但其實有許多其他的好處。以黏土為例,因為顆粒小而具有膠體性質,因此黏土表面大多數帶負電荷,容易和腸胃中正電荷毒素結合,防止毒素進入血液,讓這些毒素隨糞便排出。
現代醫學中,也有以土壤作為止瀉藥使用,像是「思密達」,就是以黏土(膨潤石,英語:smectite)作為成分,膨潤土的主要成分為朦朧脫石。緣土具有片狀構造還有高黏塑性,可以和腸胃道黏膜緊密結合,吸附固定細菌和病毒,以達止瀉及保護腸胃黏膜的功效。
總結
總而言之,攝取土壤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當你哪天真的月底吃土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外面的土壤直接挖來吃,因為攝取未經處理的原始土壤是有風險的!因此,還是好好做金錢規劃,避免遭遇月底吃土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