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涼山君給大家帶來
僅1/10000的人能吃到的涼山野生芭蕉
吃過香蕉的人很多
但吃過芭蕉的人卻很少
特別是純野生的芭蕉,更是少之又少!
所謂野生芭蕉,是可以吃出種子的芭蕉。
出現帶種子的芭蕉之所以難得,是因為現在幾乎所有商品芭蕉都選用特定培育的品種,使其內種子退化,並採用各類人為幹預穩定芭蕉性狀。
而吃出種子,則說明該芭蕉品種野生且管理方式近乎自然生長。這樣一來,能順利到達大家手裡的芭蕉,可就是無限接近野生的芭蕉。
待其成熟後剝開表皮,輕輕咬開如頂級黃油一般的果肉,滑潤軟糯的口感讓此前吃過的所有香蕉芭蕉瞬間寡淡無味。
上圖是涼山的小村莊,村裡房前、屋後、路邊、林子裡有很多自然生長、無人看管的芭蕉樹。但是,這麼生態的芭蕉因為野生,每棵芭蕉樹產量不高,且一旦實現產業化就破壞了其自然的純真,因此,市場上極難見到。
這裡的村民勤勞淳樸,這些自然生長的芭蕉基本上長在誰家山頭地裡就屬於誰家了,村民們只會用這些野生香蕉、芭蕉葉子餵豬、餵鴨。
幫助我們採摘野生芭蕉的是一位少數民族的小夥子,我們一起討論自然農法的理念方法,希望這種天然無汙染的水果可以進到城市讓大家放心的食用。
沒有人為幹涉,不打藥不催熟
帶著山野的芬芳和氣息!
清新香甜,Q彈緊實的口味
就是不一樣!不禁讓嘴巴覺醒。
為了讓大家能吃到難得一掛不追求產量
純天然無汙染的芭蕉!
為了不錯過這個美味
我們決定給大家發點嘗鮮
我們讓村民們幫忙上山砍一些
每天進山現拉點出去發貨,由於量不是很穩定
所以下單後我們大約3天內給大家發出!
芭蕉從山上砍下青色的生果後
為了保證口感更佳、能儘快嘗到美食
我們要求當地農戶採用當地古老捂芭蕉的傳統工藝
在合適的時間滴一點點當地釀造的糧食酒
收到後大家再用個塑膠袋裝密封著捂幾天
等芭蕉果皮變黃,逐漸變黑,果身變軟就可以開吃了!
為宣傳涼山本地水果,涼山良品特推出幸運吃野芭蕉送野芭蕉活動:
只要購買涼山良品野芭蕉,在吃的過程中,吃到芭蕉籽,拍照發朋友圈,發圈內容為:「涼山良品帶籽野芭蕉,您吃過沒?……」
具體味道描述自由、真實發揮。然後截圖發於「涼山美食家」微信群內。
涼山良品將根據發圈時間確定第幾個吃到有籽芭蕉,將對第8、18、28、58、78、88位幸運美食家各送一件超值10斤裝野芭蕉一件(贈送的野芭蕉同樣可以參與活動)。
▲芭蕉沒有用過催熟藥,自然放到果子黃透帶黑,才是熟透的狀態,沒放熟透會有淡淡澀味
香蕉從樹上採摘下來後,在家中放置7天左右成熟,香蕉的顏色會經歷「綠色--黃綠色-金黃色」的變化。完全是自然成熟,沒有經過任何人工催熟。
如果你收到美食後,實在等不及了,可以用如下助熟方法,風味一樣哦:
1)將芭蕉和蘋果用密封袋包在一起,6天左右變黃待果皮可以完全剝開就是成熟了;
2)將大米和芭蕉用密封袋裝在一起密封儲存3-4天即可成熟。
注意:存放溫度不能低於20°,否則不會熟;助熟過程密封會產生水汽,請觀察香蕉熟透程度,一旦熟了需要通風放置。野生芭蕉的種子質地較硬,請小心咀嚼!
小朋友請在大人監護下食用!
《銀魂》的作者空知英秋寫的一句臺詞曾在網絡上紅極一時:「我們這些普通人,光是活著就已經要竭盡全力了。」
這次,我們要用這句話形容一種同樣普通的水果——香蕉。
香蕉(圖片來自pixabay.com)
香蕉是很多人最喜愛的水果,它味道甜美、顏色討喜、價格低廉、產量高、便於貯存運輸,廣受消費者和種植者青睞。目前香蕉的栽培地遍布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赤道沿線,是世界產量排名第二(第一為西瓜)的水果,全球每年總產量可達1億噸以上。也就是說,全球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約30斤香蕉。
目前,世界的主要香蕉產地在南北緯30°之間,主要包括亞洲的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美洲的宏都拉斯、巴拿馬、巴西和哥斯大黎加等國;非洲的盧安達、蒲隆地等國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
隨處可見的種植園和低廉的價格使香蕉看起來非常普通。但很少有人知道,香蕉是人類農作物馴化史上培育歷程最艱難的水果之一。
歷史上,香蕉曾數次遭遇過種族滅絕危機,在數代人艱難地培育和持續不斷的品種改良下才達到現今的種植規模。可以說,香蕉的前世今生是「活著就已經要竭盡全力」這句話恰如其分的寫照。
我國也有野生香蕉種植的歷史,野生香蕉和野生芭蕉在古代都被統稱為「芭蕉」,是重要的文化元素。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出自蔣捷《一剪梅》),香蕉作為古人筆下重要的文化符號,最早可追溯到南宋之前。但隨後的數千年,我國的芭蕉栽培始終停留在詩詞歌賦及園林造景的階段,並未向食用性方面開拓。
因此,以上兩種香蕉雖然起源較早,但都不是我們現在食用和栽種的香蕉。約14世紀,隨著伊斯蘭教傳入印尼,包括印尼在內的東亞地區成為現代栽培香蕉的發源地。
可食用的香蕉品種建立後,隨著伊斯蘭教的遷徙和貿易洪潮一路向西推進,先後在非洲大陸、馬達加斯加落地開花,其後又在葡萄牙人的殖民洪流中被帶到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區。兜兜轉轉之後,香蕉栽培又經南亞傳播到東南亞和澳洲,最終進入我國的雲南一帶安家落戶。
公元前數千年,巴布亞紐幾內亞和中國等地均有香蕉栽培記錄。但目前全球廣泛栽種的香蕉(如華蕉)為起源於東亞的人工栽培品種。因此,雖然我國擁有豐富的野蕉資源,但目前種植的香蕉卻是舶來品。
在漫長的傳播途中,隨著世界各地氣候條件的不同和長期的人工選育,最初的兩種野生芭蕉品種之間互相雜交、變異,形成了數個香蕉品種。這些不同的香蕉品種,在公元前8000年前都可以追溯到兩個原始的野生芭蕉屬品種:小果野蕉(Musa acuminata)及野蕉(Musa balbisiana)。小果香蕉味甜但多籽;野蕉軟糯但酸澀——以至於這兩個野生香蕉雖然早在漢代就有分布於我國雲南等地的記載,卻罕有人將其當作一種食物享用。
野生小果野蕉(圖片來源:Visualhunt.com)
看外形
香蕉彎曲呈月牙狀,果柄短,果皮上有5-6個稜。芭蕉的兩端較細,中間較粗,一面略平,另一面略彎,呈「圓缺狀」。其果柄較長,漿果三稜狀,果皮上有一般3個稜。總體來看,香蕉個大,芭蕉較小。
看顏色
香蕉未成熟時為青綠色,成熟後轉為黃色,並帶有褐色斑點,果肉呈黃白色,橫斷面近圓形。芭蕉果皮呈灰黃色,成熟後無斑點,果肉呈乳白色,橫斷面為扁圓形。
嘗味道
香蕉香味濃鬱,味道甜美。芭蕉的味道雖甜,但回味帶酸。
外形
香蕉和芭蕉同屬芭蕉科,在形、色、味上都很相近。從外觀上看,香蕉稜少,形體長圓,果柄短,未成熟時為青綠色,成熟後轉為金黃色,果肉為黃白色,橫斷面近圓形。芭蕉一頭略大,另一頭略小,果柄較長,芭蕉果皮呈灰黃色,果肉是乳白色,橫斷面為扁圓形。從味道上分辨,香蕉味道濃甜,而芭蕉果肉細緻油滑,但回味中略帶一些酸澀。
涼山良品宣言
每個社會人,總要找到一個歸屬於他自己的公益事業。
涼山良品,要用最天然的涼山本地美食向世界重新介紹大涼山。我們要對涼山說:貧窮並不代表落後。
涼山良品,就是這樣一個立志造福涼山當地百姓的公益項目。
關注涼山,把愛傳遞,歡迎點讚、掃碼關注、轉發文章。大家的一個小小的支持也是對我們堅定前行的莫大鼓舞。
涼山良品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涼山良品」搶購野生芭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