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課堂《天下》篇(十三):莊子,芴漠無形的博大真人

2022-01-30 張真炮莊


文 · 節選|張真山長 · 講學文字稿

錄音整理:無言、介

編        輯:此木

圖        片:張真山長作品

在莊子《天下》篇,莊子給自己做了一個小傳。

「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

第一句芴漠,有一些版本是寂漠,都對。很多學者對各種不同的版本很較真,這種精神也值得肯定,但是有時候是較不得真的。我們自己寫東西抄一稿和抄二稿還不一樣呢。最重要的是他想講什麼,我們取大者。

人們常常會問莊子是幹什麼的呢?莊子的主張是什麼呢?莊子在這一篇現身說法。司馬遷寫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部分基本上就是以這一段為本。


「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


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

在體例上,這一節和前文也差不多:先講古道術是如何呈現的。前文中每一家都是這樣的,古道術呈現一個面,既是邊也是全部。類似於「橫看成嶺側成峰」,我們從不同的方向去看那完備的東西。

前面這個古道術所呈現出的,或者說跟莊子完全契合的這個點是個什麼樣呢?

「芴漠無形」,無體無相;

「變化無常」,無住無居,無形無常,道流衝用,大化也!

「死與?生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不是俗情上的兩端,生不生,死非死,未知生,焉知死?

「天地並與」,「神明往與」。生死,往來,分和,皆是流變,非可實住。

《易經》所謂「消息」,其變化,無常,無可住者,易也。《大學》說「苟日新,又日新」。我們要能夠透過先聖的文字,感知宇宙與我們同在同律動的真宰和密旨,人人不孤立於大化的「生生」之外,萬有皆循道而趨,循道生滅出沒。

「萬物畢羅」,就是沒有什麼游離這之外,一網打盡,這叫「畢羅」。萬物畢羅,並不是收納到庫房去了,「莫足以歸」,一句掃空!

「芒乎何之?忽乎何適?」,不知道朝哪裡去,也不知道從哪來,不知道從哪兒出,也不知道從哪兒入,這對於活在經驗世界中的人來講,完全是顛覆!

經驗世界中,萬事萬物,有頭有尾有終有始的。我們觀察到太陽東升西落,萬物有生有滅,有著明淅的「線性路徑」,我們就以依託此種經驗和知識來認知世界。這一段,開篇就把經驗認知擊的粉碎,仿佛一下子無從把捉莊子要說什麼了?莊子說「夏蟲不可語冰」,可不汗出!

活在這個世上,人們受益於經驗與所謂的客觀知識。同時,也正是這些根本靠不住的客觀知識和經驗,坑了我們。使得世界永遠奔忙在「詩和遠方」的路上苟且,卻永不得當下的安寧。

「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

莊周親自出場,古道術到了莊周這打住了,下一節就沒有「古道術有在於是者」這樣的話。莊周,殿後者。

「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奇見之也。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

莊周所宗或者聞其風而悅的古道、古道術,生發和呈現是「以謬悠之說」

劉鳳苞說:「謬悠,無情實也。」

謬就是荒謬,看起來是荒誕的,悠遠的,不著邊際的。所以莊子這一部書裡面,惠子老是說他說大話,大而無用。為什麼會讓人覺得不著邊際呢?因為太反世俗和習慣了,對於已經知識板結化的人,已經沒有辦法聞大理了,一聽就覺得很荒唐,這句話也應對老子所說「下士聞到,大笑之」。聖人說的哪一句話聽了不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呢?

「荒唐之言」,「荒唐」兩個字不是現在我們理解的荒唐,我們現在用這個詞已經狹窄化了。「謬悠」不是錯誤的言論,「荒唐」也不是荒唐的言論,這些都宏大無比。


「荒」,野也;「唐」,大也。荒唐,弘大,沒有邊際,言語無傷道體才稱為荒唐,我們一說話就標籤化,是小言傷德。所謂德,道的充實才是德。我們正常情況下的說話是在技術層面的,是在口舌的層面。真正的大言,不是在口舌層面。

「無端崖之詞」,這是今人拒絕的形容詞,莊子全部收入囊中。一般我們說話會覺得無端崖之詞是在罵人,這個世界真是顛倒了。無端崖之詞,不侷促。所謂行不崖異之謂寬,無端崖即是寬。


「時恣縱而不儻」

當我們真正認真聽聞莊子時,會覺得完全找不到邊際,找不到一個判斷點。不知道他說的那句話是真那句話是假,亦真亦幻,因是因非。為什麼沒有辦法判斷呢?因為我們的日常聽聞,是用我們的知見來做判斷,這種知見,在莊子處,如蚊子叮鐵牛,下不去嘴,派不上用場。有之無之,無之有之,大者言小,小者言大,實說成虛,虛說成實,被弄暈了。

莊子說:「智不達是非之境,欲觀莊子之言,如蚊虻負山」。

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遇見莊子,即便是對莊子的書很熟,即便覺得很喜歡莊子,終生喜歡莊子,也不妨礙到死與莊子都是陌路人。

「恣縱而不儻」,就是看起來很放達,但實際上根本不越位,即是夫子所說隨心所欲不逾矩也。

「不以奇見之也」。莊子說他的每一句話都不是邊見,沒有極端的話,大家這要注意哈。他要呈現的是,莊子所言,非一家之言,而是天地之卮言。

「不以奇見之也」,奇就是犄角。沒有頂牛角尖的話,沒有言之灼灼的東西,所言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什麼,所言皆無言可執,言只是激活,提醒。

事實上,書不能讓人覺醒,老師不能讓人覺醒,能讓你覺醒的只有你自己。

「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

以,也是因,因為天下已經沐在沉濁之中,不清醒了。為什麼不清醒了呢,都躁動了,那種神明的清沒有了,都坐實不虛了。人們已經沒有能力聽聞莊正之言,已經沒有辦法正常對話了。所謂「莊」,是莊嚴、正直。

未完待續,連載中……

[ 往期傳送 ]

莊子課堂 |《天下》一

莊子課堂 |《天下》二

莊子課堂 |《天下》三

莊子課堂 |《天下》四

莊子課堂 |《天下》五

莊子課堂 |《天下》六

莊子課堂 |《天下》七

莊子課堂 |《天下》八

莊子課堂 |《天下》九

莊子課堂 |《天下》十

莊子課堂 |《天下》十一

莊子課堂|《莊子.天下》十二:博大真人


張真

字抱一,號連山。

籍佔安徽蒙城,經學私淑先聖,繪事師武隆肖中胤先生。

創建連山堂卮道工作室。

時任北京象罔書院、歙縣竹山書院山長。

常以老莊接引門人,從遊者日眾。

門人輯其文而成《無端崖》一冊。


長按左側二維碼識別關注

新浪微博:@張真炮莊 

莊敬身心,莊嚴國土。託不得已以養中。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愚者張真願與諸仁,炮莊發藥,自事其心。新浪微博:



相關焦點

  • 莊子·天下
    莊子·天下篇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 莊子課堂《天下》篇(一):天下是個什麼樣的所在?
    》的時候,講的第一篇就是《天下》篇。為什麼《天下》篇要放在第一章講呢?人生於世間,多汲汲於身親家小的衣食之養,仿佛人生被侷促在生老病死的一軀之中;天下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吶?或者說我們的天下在哪裡? 莊子的《天下》篇,不僅僅是這篇文章開頭兩個字的省略。以《天下》命名,它本身就有天下之含義。
  • 梁濤 《莊子·天下》篇「內聖外王」本意發微
    (《齊物論》)內篇沒有天人而有真人,「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大宗師》)故真人也就是天人,雜篇《庚桑楚》便稱天人為「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聖人對應的是「道德」,《天道》篇將「道德」列於「天」之後,突出的應不是「道」而是「德」,或者說「道」已落實為「德」——「德者,得也。」
  • 《莊子·天下篇》讀書筆記(一)
    其中,「不侈於後世」是說墨家背棄周道而用夏禮,「不靡於萬物」是針對於墨家的「節用」,「不暉於數度」是針對於墨家的「非樂」「薄葬」和「蔽於用而不知文」。對於這一句,「暉」就是「明」,墨家不用「數度」——也就是外在的禮樂來修飾自己的思想,因此說自己自然而然就昭明。莊子接著說,雖然墨家有正面的意義,屬於無所不在的道術之內;但是既在踐行方面太過分,又可以說到底是不及的(有局限的。
  • 推十書 | 劉鹹炘:《莊子•天下篇》
    《莊子•天下篇》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宣穎曰:其有,謂所學。)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
  • 了解莊子《天下篇》裡蘊含的文化精華
    節選 《天下篇》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方術就是道術,說天下研究道的人太多了,都以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
  • 莊子·外篇·至樂
    莊子·外篇·至樂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
  • 莊子 雜篇|天下
    《莊子》 天下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最近重讀《莊子》,儘量只看古原文,似乎更能與它的文氣相通。於是記錄一二,為日後再復讀作比對。《莊子》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內篇為莊子所作,要讀懂莊子的文章真意,細讀內七篇就可以了。外篇和雜篇為莊子的弟子慕其文風所作。
  • 30句話讀懂莊子
    ——《莊子·外篇·天地》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內篇·大宗師》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外篇·知北遊》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外篇·山木》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 百家爭鳴:莊子與惠施
    點擊上方收聽音頻莊子有著豁達的心境,視富貴榮華有如敝屣。他超然脫俗的情趣與品格,自然會在普通人群中顯得特立獨行。「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欲望奔波忙碌,蠅營狗苟,誰又真正能理解莊子的所思所想呢?
  • 莊子的生死觀 | 鼓盆而歌
    逝者如斯面對生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識,今天老雷談談莊子的生死觀。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
  • 遇見老子與莊子
    杜嬋將莊子《內篇》《逍遙遊》部分章節,分享於朋友圈,帶大家一起走近莊子,回歸精神家園……曾經,在與杜嬋閒聊讀書時,聊起過《莊子》與《老子》。杜嬋說,她不開心時就讀《莊子》。我說,姐也一樣,每每遇到煩心事,就去讀《老子》。《老子》與《莊子》,一位是道家的始祖,一位是道家的化身。
  • 莊子·天下篇
    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六通四闢,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 《莊子 · 至樂》
  • 《莊子》內篇一共有七篇,有一個主題貫穿始終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聊聊《莊子·內篇》道家經典《莊子》一書,一共有七萬字左右,共有33篇,分為內篇7篇,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司馬遷說的《莊子》的外篇和雜篇都不是精華,《莊子》的精華在內篇,內篇7篇包括:《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那莊子的七篇內篇講了什麼呢?有一個主題貫穿了始終,那就是「相對性」, 每個人看待世界都有自己的角度,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單一視角」,就像投資家查理芒格說的「手裡拿著錘子的人,眼中滿世界都是釘子」。
  • 從三篇文章中論莊子的哲學思想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睢陽蒙縣人,因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學說有一脈相承性,故二人被後世並稱為「老莊」。莊子與其門人共同著書《莊子》,書中體現了莊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據現代考證,七篇內篇應確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與雜篇應為他的門人及後學所作。
  • 讀《莊子 · 達生篇》
    在莊子看來,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善養生者,從而任之。「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人世虛無,何足捐棄?生涯空幻,何足遺忘?故棄世事則形逸而不勞,遺生涯則神凝而不損也。然後才能做到形全精復,與天為一。不勞於形、不虧於精,故能隨變任化而與物俱遷也。莊子講了十一個故事,用於說明他的上述想法。
  • 《莊子》天下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雖未至於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
  • 莊子|至樂
    》 至樂天下有至樂無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 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 ,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 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 用,其為形也亦外矣!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 矣!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之苦也!其為形 也亦遠矣!烈士為天下見善矣,未足以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