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莊子《天下篇》裡蘊含的文化精華

2022-01-30 華靈子的推薦和分享

節選

《天下篇》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方術就是道術,說天下研究道的人太多了,都以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第二句,「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無乎不在。」就是說,從堯舜禹三代傳下來的道術到底在哪裡,大家都說自己是對的,是繼承的。比如說我們看諸子百家裡各門各派都說自己是奉天法古的。「無乎不在」,就是說到處都是,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學,這就是大道所在。大道,至大無內,至小無外。所以天下的各門各派沒必要爭,道術無處不在,每一家、每一派、每一種學問、每一個主義其實都是對大道的某一種側面的描寫,講出了大道的一個方面,是對大道一部分的展示,所以沒有必要爭辯。我們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就是這樣。但莊子也不是做和事老,他一直強調你們了解的都是片段,都是有局限的,所以要回到無乎不在的大道,這樣一來爭論就會停息。

很多外國人,西方文化批評我們中國人,說你們中國是無神論的,中國文化是不相信神的,莊子在《天下篇》說:「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先講一個「神明」,就是宗教。怎麼能說中國人不相信神、不相信宗教呢?沒有不相信,中國的第一篇學術報告裡面,第一句話講的就是「神明」。中國文化有非常深厚的信仰,而且是非常高明的信仰!

我們對信仰是有獨到的見解的,有非同尋常的理解。「神」是怎麼降下來的,「明」是怎麼出來的?「神」是從上面下來的,是天;「明」是從心裡出來的,就是光明,內心的光明,就是人心是天道。所以我們中國不光講一個「神」,一定講「神明」,內心光明了,神才能降臨在你身上;內心有覺悟了,覺悟自我了,你才能見到真正的神,才能夠了解神。西方的神是上帝,他沒有我們中國人講的「神」這麼奇妙,因為他們眼中的「神」永遠是高高在上,人永遠是仰視的。但是莊子講的「神明」不一樣,「神」是可以降下來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明」是可以在我們內心透露顯發出來的。所以中國的神明是無處不在的,不光高高在上,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在我們的實踐中,在陰陽之氣中透顯出來,不像西方的上帝高高在上很抽象,不食人間煙火,如果大家不明白這一點,就不能真正地融入到中國文化當中。

下面就是講「人」,《薄伽梵歌》裡叫「人法雙章」,光講「法」是不夠的,是抽象的,在東方文化裡一定要講「人法雙章」。「法」是通過人來表現的,通過人來實踐的,否則就是一個空的「法」,是一個抽象的東西。前面莊子講了一個「道」,一個「法」,後面講了一個「人」,和神明在一起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兩種人,一個是「聖」,一個是「王」,這個就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內聖外王」之道的真理,這個出自莊子的《天下篇》。「內聖外王」就是可以把神明表現出來的人。把神明能夠活出來的人,能夠發揮神明的人,他就是「王」;能夠覺解神明的人,他就是「聖」,言而為之「內聖外王」,這是很高明高度的概括。所以下面莊子對「人」有更詳細的闡釋,莊子講「不離於宗,謂之天人」,其中「宗」就是根本,這是第一類,第一等的人「謂之天人」;第二等的人「謂之神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第三等的人「謂之至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第四等的人「謂之聖人」,按照莊子稱「聖人」是第四等人,說聖人是「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天為宗」,天是根本,他的根底在天。天、道、德都是講向上的。「兆於變化」就是聖人還要返回世間,世間就要有變化,他要在變化裡表現出天、表現出道、表現出德,所以叫「兆於變化」。聖人和前面三種人不同的地方在於,前面三種人往高處走,下面什麼都不管,人間是非這不是他們管的。到聖人就不一樣了,聖人要回到人間,要回到變化無常的世間,目的是表現出「天道」,這就表現出我們中國文化核心的精神。「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是《中庸》裡的一句話,非常高明了已經超越世間了,超神脫俗了,但是還要「道中庸」,還要不離人間。聖人有出世的情懷,有出世的體驗,他跟天地神明相往來,但同時他要在人間實現這個天道,這就是聖人的區別,所以這裡是從「形而上」一直貫通「形而下」。

這是四等人,四等人看上去是有差別的,但其實精神是一致的,只是他們的出處、他們的行跡不同。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從神明生出來的,所以我們看莊子《天下篇》一開頭就講了「人法雙聖」,「法」要靠「人」來體現,孔子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是可以弘揚大道的,道是不可以自己找路的,只有我們人去弘揚道的。這就是天人之間的關係,天是不能離開人的,人也是不能離開天的。人是以天為宗,天是人的根本,依靠神明依靠天,人才能成為聖;天也是不能離開聖人的,「天道」「神明」是通過人才能變現出來的,所以天是要通過人來表現的。這與西方不一樣,他們每天要跪在上帝面前來祈禱、懺悔,中國人是先要站起來,要去表現天道。我們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但是我們信仰的重點不是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放在了實現天道、弘揚天道,中國文化的重點在這裡。我們的信仰更高,或者說我們的信仰更實在,我們講神靈、天道不是那麼抽象的,我們天道要通過倫常、日用表現出來。所以我們的信仰是具有實踐性的,首先要由人來承擔實現天道的責任。

莊子還講到了「君子」,聖人下面是君子,「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燻然慈仁, 謂之君子。」君子就是道德境界,但是他還沒有超越,但是也不錯,很仁義、很仁慈。再下面一等的是「以法為分, 以名為表, 以參為驗, 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君子下面就是百官、萬民,萬民就是老百姓,以衣食住行為主的。這在莊子看來是低一等的,因為他們生命還在一個不自覺的階段,沒有覺醒,和動物為求生存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中國文化就是要教人從這個禽獸的層面站起來,要活出一個生命——精神生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基督教不是這樣,他講只要你相信上帝就能得救,自己是無法幫助自己的,這和中國文化是不一樣的..

莊子說:「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備是完備、充分的意思,無所不到。「配神明,醇天地」,他能夠和神明相匹配。這個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體現,我們對於神明不是遙不可及的,不是匍匐於神下的,而且要成為神的朋友,與他相匹配。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不怨天, 不尤人」這句話境界很高,超越了得失禍福。下學就是學的倫常日用,上達就是上達天道,就是說我們要從倫常日用中上升到極高明的天道。下面又說知道我(孔子)的只有老天,孔子很孤獨,但是他從天中尋找知音,孔子找到了寄託,所以「配神明」是一個很高的境界。「醇天地」,醇就是準、平齊的意思,跟天地齊平。要是想與天地匹配,那麼就先要達到天地的境界。什麼是天地境界?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人合而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只有與天地相合,才能談與天地做知己,這個信仰很難。這是聖的一面,這就是「內聖」之道,配神明。

下面是「外王」之道,談一談「外王」所發揮的功用是什麼。「內聖」達到了準天地的境界,並不是隱避於放漠之野躲起來了,去逍遙了,而是要有所表現,往下有一個順承的表現。基督教是往迴轉到上帝那裡就完了,而中國文化有一個向下順承的過程,還要往下在天地之間做一番表現,要實踐這個天道。也就是《天下篇》說到的:「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六通四闢,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本數、末度就是典章制度。「其運無乎不在」,道的體現在各個領域都有所表現。

--

採光,亮光,讚賞光,分享光,

曉得愛,得滋潤,得力,

華靈子公眾號 xlcz-xx 倡導

盛愛慈悲

生活是成長契機

疼綠-珍愛生態

精靈生命疼愛和成長

祝願你在這裡遇到有助於你心靈成長的東西,

得到啟發、領悟,並且,把認同的道理、方式貫徹到生活裡(實修)提升你自己,促進自己心靈成長和與他人關係 !也進行有害你我的自我覺察、知止,

珍愛自己的精靈生命,珍惜生態,珍愛你關心的生命 !

實踐珍惜,在未失去前懂得珍惜!

[溫馨提示]您看此文用 · 秒,轉發只用1秒

節選,全文點擊下面連結

相關焦點

  • 梁濤 《莊子·天下》篇「內聖外王」本意發微
    值得注意的是,《天下》篇將舊法、世傳之史置於《詩》、《書》、《禮》、《樂》之前,反映了道家的文化史觀。據記載,道家創始者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明道家與史官文化淵源頗深。《漢書·藝文志》稱:「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雖然諸子出於王官說因多有附會的成分往往受到質疑,但道家與史官的關係卻得到學者的認可。
  • 莊子·天下
    《天下》是《莊子》33篇的最後一篇《天下》是《莊子》33篇的最後一篇。很多人都不明白,這一篇之所以放在最後,是為了壓軸。全面評述諸子百家最早、最有水平的文章是哪篇?《天下》。莊子。先秦,中國文化正源生成的巔峰時代。不了解諸子百家,不足以談中國文化為何,不得以見中國文化精髓,不能夠知中國文化真諦。莊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頂級智者、先秦諸子之當事人,由他評論同時代的那些智者,僅憑這就足夠讓人期待。更何況,莊子對諸子百家得失的點評,還給予我們巨大的智慧啟迪。最後,還為我們指出了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所在。
  • 莊子課堂《天下》篇(一):天下是個什麼樣的所在?
    》的時候,講的第一篇就是《天下》篇。為什麼《天下》篇要放在第一章講呢?人生於世間,多汲汲於身親家小的衣食之養,仿佛人生被侷促在生老病死的一軀之中;天下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吶?或者說我們的天下在哪裡? 莊子的《天下》篇,不僅僅是這篇文章開頭兩個字的省略。以《天下》命名,它本身就有天下之含義。
  • 《莊子·天下篇》讀書筆記(一)
    其中,「不侈於後世」是說墨家背棄周道而用夏禮,「不靡於萬物」是針對於墨家的「節用」,「不暉於數度」是針對於墨家的「非樂」「薄葬」和「蔽於用而不知文」。對於這一句,「暉」就是「明」,墨家不用「數度」——也就是外在的禮樂來修飾自己的思想,因此說自己自然而然就昭明。莊子接著說,雖然墨家有正面的意義,屬於無所不在的道術之內;但是既在踐行方面太過分,又可以說到底是不及的(有局限的。
  • 《莊子》內篇一共有七篇,有一個主題貫穿始終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聊聊《莊子·內篇》道家經典《莊子》一書,一共有七萬字左右,共有33篇,分為內篇7篇,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司馬遷說的《莊子》的外篇和雜篇都不是精華,《莊子》的精華在內篇,內篇7篇包括:《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那莊子的七篇內篇講了什麼呢?有一個主題貫穿了始終,那就是「相對性」, 每個人看待世界都有自己的角度,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單一視角」,就像投資家查理芒格說的「手裡拿著錘子的人,眼中滿世界都是釘子」。
  • 莊子課堂《天下》篇(十三):莊子,芴漠無形的博大真人
    《天下》篇,莊子給自己做了一個小傳。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莊周所宗或者聞其風而悅的古道、古道術,生發和呈現是「以謬悠之說」。劉鳳苞說:「謬悠,無情實也。」謬就是荒謬,看起來是荒誕的,悠遠的,不著邊際的。所以莊子這一部書裡面,惠子老是說他說大話,大而無用。為什麼會讓人覺得不著邊際呢?
  • 推十書 | 劉鹹炘:《莊子•天下篇》
    《莊子•天下篇》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宣穎曰:其有,謂所學。)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
  • 莊子的一段至理名言,通俗易懂,卻蘊含人生的大道理
    下面就分享莊子的一段至理名言,通俗易懂,卻蘊含人生的大道理。《至樂》(精選)作者:莊子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
  • 莊子 雜篇|天下
    《莊子》 天下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
  • 從三篇文章中論莊子的哲學思想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睢陽蒙縣人,因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學說有一脈相承性,故二人被後世並稱為「老莊」。莊子與其門人共同著書《莊子》,書中體現了莊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據現代考證,七篇內篇應確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與雜篇應為他的門人及後學所作。
  • 遇見老子與莊子
    在最好的年紀裡,讓我們一起讀莊子……」杜嬋,網名煙水謠,書香女子,榮寶齋「清水書院」院長,國家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在她的「習以為嬋」個人微信公眾號,分享過不少關於《夜讀莊子》的心得。 她說:「世界的模樣,取決於你凝視他的目光。走近莊子,和萬物成為最好的朋友。」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心念一動,能量影響四方,《鷗鷺忘機》裡,鷗鷺對動了機巧之心的熟人,馬上敬而遠之。普通人尚如此,高人起心動念的能量,影響力更是大了去了。所以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往,也是能量場的交換。煩惱來自人際關係也是有跡可循。書籍裡的能量場更是不可小覷,選好書,讀經典好書,特別是古籍,流傳數千年的文化瑰寶,能量場更是如恆河沙數。
  • 莊子·天下篇
    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六通四闢,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 《莊子》裡的9個神奇工匠
    到了《莊子》的《馬蹄》篇裡則直接出現了「工匠」一詞。「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孟子與莊子生逢同期,卻觀點迥異,世人有傳孟子看不起莊子。但在工匠問題上,兩人卻有同好。孟子用的詞彙是「大匠」。
  • 莊子·外篇·至樂
    莊子·外篇·至樂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
  • 30句話讀懂莊子
    ——《莊子·外篇·天地》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內篇·大宗師》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外篇·知北遊》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外篇·山木》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 《莊子》天下
    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墨翟、禽滑釐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將使後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無跋、脛無毛相進而已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 莊子 內篇 逍遙遊
    去以六月息者也「齊諧」書名「爾雅」曰 扶搖謂之猋何孟春曰 齊諧 無是書 是其劇耳解曰 鯤鵬之說即言之重引「齊諧」 三引湯之問棘以徵之「外篇」所謂 重言 也所以必重言者人之所知盡於聞見 而信所見者尤甚於聞見之量有涯 而窮於所不見則至大不能及   至小不能察者多矣詘於所見
  • 讀《莊子 · 達生篇》
    在莊子看來,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善養生者,從而任之。「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人世虛無,何足捐棄?生涯空幻,何足遺忘?故棄世事則形逸而不勞,遺生涯則神凝而不損也。然後才能做到形全精復,與天為一。不勞於形、不虧於精,故能隨變任化而與物俱遷也。莊子講了十一個故事,用於說明他的上述想法。
  • 莊子經典的一句名言,一直被多人引用過,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這句話,出自《莊子》的《庚桑楚》篇。他說,千世之後,必然會出現人吃人的慘狀。另外在《徐無鬼》篇中,莊子說「夫堯畜畜然仁,吾恐其為天下笑。後世其人與人相食與!」,他有額外重複的說了一遍。很多人一看這句話就覺得莊子實在危言聳聽。危言聳聽嗎?並不是。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的描述更加驚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