燜蒸的紅薯固然好吃,軟糯,甘甜。但作為主糧時,日日吃,餐餐吃,縱然是成人,也會吃出愁容來。紅薯比不得米飯,吃多了會反胃,心裡不舒服,村人把這種現象叫做咬心。於是發明了「蓋皮飯」的吃法,每餐先儘量多吃紅薯,而後再吃一點米飯,以便將「咬心」的不適感壓下去。如此,就能節省稻米,做到細水長流。
(文中圖片來源網絡)
有的時候,為調節口味,也會煮紅薯湯來吃。需選個大完好的白皮紅薯,削皮,切成拇指節般的方墩,加鹽,煮一大鍋。煮熟的紅薯墩子略呈淡黃色,湯汁清亮,微鹹,又甜,趁熱裝了吃,呼呼嚕嚕,幾碗吃飽。
煨紅薯則更多是嘴饞的孩子們喜愛吃的。那時無論人的一日三餐,還是豬的一日三頓,多靠燒柴火。只是給豬煮潲,家家戶戶有一個專門的大灶,叫畹灶窩(方言讀音),方方正正,上面的大圓洞嵌放一口大潲鍋,裡面的灶膛寬敞。這畹灶窩或在廳屋一角,或在屋外簷下,或在單獨的雜屋裡,天天煮潲都離不開它,比一磚略寬的灶門口,因長年煙燻火燎,已成烏黑。煮飯的灶臺小,灶膛也小,煨紅薯時,只能挑選個頭略小的,用柴火灰和紅亮的火子掩埋住。畹灶窩就不一樣了,柴灰火子多,能同時煨幾個大紅薯。
灶膛裡柴火熊熊,紅亮的柴灰下,紅薯被炙熱灼烤。不多久,就有焦糊的誘人香味透出來。這樣的時刻,我總是沒什麼耐心,不時用火鉗或長火叉扒出來看看,按按硬硬的,又埋上。有時候,明明外皮已煨烤得焦黑如炭了,剝開來,內心還是沒有熟透。煨熟的大紅薯,燙燙的,像包子般糯軟,內裡金黃,濃香又好吃。
天天吃燜紅薯,隔上三兩天,又要燜一鍋。那些吃剩的,家家戶戶的主婦們,就會用菜刀豎切成薄片,鋪在籠罩裡,利用三餐之餘的灶火餘燼烘乾,做成紅薯皮,也就是現在通常所稱的紅薯幹。一個長冬下來,我母親往往要裝滿四五個瓦甕的紅薯皮。
紅薯皮能經久收藏不壞。有些糖分足的紅薯皮,柔韌軟糯,吃起來特甜;有的金黃透亮,半乾半硬;有的生了一層白色的鹽霜,味道更好;也有的堅硬如鐵,啃咬不爛,尤以紅皮黃心薯為甚。
來年開春之後,農事漸忙。村人到野外長時間幹力氣活,諸如挖土,背樹,到山嶺割草葉,挑擔子趕圩……往往帶上一些紅薯皮,餓了隨時可吃。
紅薯皮蒸熱了吃,是我母親在夏日間常做的家務。炎日下幹活回來,蒸一籠紅薯皮,柔柔軟軟,溫溫熱熱,一家人喝著熱茶,就著鹹菜,也是人間至味。
2018年5月13日寫於義烏
黃孝紀:出生於湖南永興八公分村。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義烏市作家協會會員,毛澤東文學院作家班學員。著有散文集《八公分記憶》《時光的味道》《晴耕雨讀 江南舊物》《瓦簷下的舊器物》《八公分的植物》。作品散見《福建文學》《湖南文學》《時代文學》《鹿鳴》《奔流》《小品文選刊》《佛山文藝》《陽光》《綠洲》《五臺山》《牡丹》《雪蓮》《少年文藝》《江河文學》《山東文學》等純文學期刊及全國各級報紙副刊。散文集《時光的味道》入選2016年湖南省作家協會重點扶持作品選題。散文集《八公分的植物》入選2018年度湖南省作家協會定點深入生活項目。
(本書各地新華書店及京東、噹噹、淘寶、亞馬遜網店有售)
另有「八公分系列」散文集《八公分的味道》(原名《時光的味道》)、《八公分的時光》(原名《八公分的植物》)兩部預計2018年9月前後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常規出版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