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方剛著《做全參與型好男人》一書。
支持男人可以陰柔。
男性解放,便是要把男性從傳統的社會性別刻板模式中解放出來,不再做比女人高一等的公民,而和女人一樣共享人類普通而美好的情感。
社會性別角色對男性和女性有著徑渭分明的性別界定:男人陽剛,女人陰柔。對違反這一性別模式的人,文化一直採取貶損的態度。如果一個男人陰柔了,會被譏為「二尾子」,即不男不女的人;如果一個女人陽剛了,會被稱為「假男人」,還是不男不女。
相反,對符合這一性別模式塑造的男人,則以「大男人」褒獎之,對女人則以「小女人」稱讚她們。如果說一個男人是「小男人」,一個女人是「大女人」,就不是什麼好話了。
人類社會一直存在的一種爭論是:社會性別模式,倒底是文化塑造的,還是生而具有的?作為一個社會學者,我相信是文化塑造的,這,屬於社會建構主義。但是,信奉生物本質主義,即生而俱有這一理念的人,即使在今天也大有人在。
按著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性別模式的界定,本質上是父權文化的體現,是文化建構的。父權文化,又是從父系社會的建立開始的。要求男人勇敢、剛強、陽剛,有淚不輕彈,輕傷不下火線,一定要呵護、保護女人。這一模式在當時的「走紅」有其歷史與文化的根源,狩獵生活對男性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非此,難以完成其與獅虎搏鬥的使命。
同樣,關於女人的性別模式界定,也多與女人的生命與生育、哺乳這一使命不可分割密切聯繫在一起。細心、溫柔、感性,等等,這樣的性別模式塑造是為帶孩子準備的。
生物本質主義也提出一些貌似有理的反駁,比如:女人生來就是要生孩子的,男人無法代替。社會建構主義的反駁著眼於:如果說生孩子必須是女人的事,養育孩子難道也一定是女人的事嗎?是誰把女人和撫養孩子、家庭勞動這些事情聯繫在一起?大量的實踐證明,男人同樣可以很好地帶孩子。西方的女性主義運動,以及隨後的男性解放運動,都在強調男女的差異本質上不是生物決定的,而是文化塑造的。女人外出工作,男人居家帶孩子、洗衣做飯,這樣的生活同樣是可以高度和諧的。
如果我們認同於生物決定論,我們就沒有什麼可以改變的。但如果我們接受文化決定論,就可以因為文化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的性別模式。
男人必須陽剛,女人必須陰柔,這是父權文化下一種典型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這樣的二元對立還有很多,如男主外,女主內;男主女從,等等。
曾有一度,中國的婦女解放事業要強行改變這一模式,便出現了許多「女鐵人」,也去開拖拉機、爬電線桿、開飛機、伐木,當煉鋼工人,等等。不是說這樣的改變不好,而是說,兩性的平等不可能通過這種刻意的方式實現。
今天,與二元對立相對的,是一種「兼性」理想。「兼性」理想相信,大凡人類美好的品格、性情、氣質等等,無論放在男性或女性哪一方身上,都是值得稱道的。換言之,兩性的氣質不應該做涇渭分明的劃分,而是應該共有的,即「兼具共同的品性」。
以這樣的視角,我們便不難對那些表情出陰柔氣質的男性給以一份支持甚至鼓勵。因為,與陰柔同在的,還是細心、溫柔、體帖、關愛等等細緻入微的感情,而這些,無疑會在這個現代社會,更具有「市場」。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性/別研討微課堂了解方剛老師微課
方剛,性與性別研究專家,北京林業大學性與性別研究所所長,聯合國「聯合起來制止針對婦女暴力運動」男性領導人網絡成員,中國白絲帶志願者網絡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