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柔之風」盛行?性彆氣質不應一邊倒,多元社會,開放包容是正解!

2021-02-08 中國婦女報

       「女性柔美,男性陽剛」是中國傳統的性別審美標準和性彆氣質。近幾年來,隨著一些年輕男演員佔據螢屏,一些男性在服裝、髮飾乃至心理上逐漸「女性化」,性別模糊趨勢逐漸加劇。有人認為,社會中「陰柔之風」盛行令人擔憂;有人則認為這是一種時尚和進步,無需多慮。

近日,某知名歌手在擔任一檔時下流行的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導師時說,男生應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這一言論迅速引發很多網友關於「陰柔之風」是否盛行及該風是喜是憂的爭論。

當前社會是否「陰柔之風」過盛、「陽剛之氣」下降呢?

——約28%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社會「陰柔之風」過盛

在記者的調查中,約28%的受訪者對此持贊同態度。在北京市某建築企業工作的小劉認為,社會上「陰柔之風」現象的確有盛行趨勢,這主要和當下很多男演員在影視劇中和公眾面前表現得過於「女性化」有關,「比如很多男演員愛美、愛打扮,說話嬌滴滴的,甚至有蘭花指、捂嘴笑等女性化動作,引發很多男性特別是青少年模仿。」

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前一些娛樂節目、影視作品中確實存在著一股「陰柔之風」。從媒介素養教育角度看,這會給社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對於性別判斷的誤解或刻板印象。

「比如對於女性,很多人覺得以瘦為美,這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現在很多螢屏形象、角色過於陰柔化、柔弱化,實際上就是在給孩子塑造一種審美的刻板印象。」張海波說。

——約25%的受訪者明確反對「『陰柔之風』」過盛這一說法

約25%的受訪者對這種觀點表示明確反對。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小陳平時十分注意保養自己的皮膚,在衣著、髮型上也時刻追逐流行款式。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時尚,能凸顯個性,「打扮不是女性的特權,也和社會風氣無關」。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性別學者對記者表示,中國傳統裡所謂男人陽剛、女人溫柔的性彆氣質設定太單一,人們不應受此影響。性彆氣質是個性的發揚,一個社會的性彆氣質應該多樣化發展。

——約四成受訪者持中立態度,不反對也不贊成

持中立態度的受訪者佔比約為四成。多數受訪者認為,無論是男性的「女性化」還是女性的「男性化」,或是「中性風」,本身都無可厚非,只要別太過分就行。

「娛樂明星的『娘化』現象與青少年體質弱化現象之間雖有一定相關性,但也有偶合性,彼此間關係複雜,不能進行簡單地一一對應,更不應危言聳聽。」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鄧希泉對記者表示。

他認為,陰柔文化是一種當下較為流行的青年文化,是青年試圖與以前文化相區別的一種文化嘗試。從直接表現看,陰柔之風是螢屏競爭、造星行為的策略性轉換而形成的暫時性結果。陰柔文化是當今多元文化、多樣審美的組成部分,並沒有佔據主要或統治地位,仍屬於從屬地位。從整體看,當代青年的身型、體質、健康行為、責任意識、擔當能力均在不斷優化。

 

 

那麼,這種「陰柔之風」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從歷史源流看,「陰柔」和「陽剛」都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人文氣質。

先秦時期,陰陽概念被用來稱謂世界上兩種最基本的矛盾現象或屬性:凡動的、熱的、強壯的、明亮的為「陽」;凡靜的、冷的、柔弱的、內向的為「陰」。當這種理解被用於社會人生時,「陽剛」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剛健、進取和有為,「陰柔」主要是指隱忍、細密、委婉、退守和虛靜。

應該說,在不同歷史時期,這兩種社會文化氣質都給中華文化發展帶來過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為一種文化心理,它們必然會在當今中國人身上有所體現。

  ——從現實條件看,「陰柔之風」盛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這是經濟快速發展中社會結構變化的一個體現。鄧希泉認為,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進入發達程度後,社會結構中的白領階層和知識分子處於優勢地位,「陰柔之風」會逐漸增長。

同時,「陰柔之風」濃鬱的韓國明星、日本明星、日本動漫及其文化氛圍對我國的影響很大。其在中國娛樂市場引發的仿效行為,無疑對廣大青少年產生了較大影響。

  其次,這和社會發展和現代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新塑造與新要求有關。現代社會意味著陌生人社會、理性人際交往和快節奏生活,對傳統性別角色提出了新要求。

  鄧希泉說,陰柔的性格特徵,更利於人際交往,減少人際衝突,無形中助推陰柔性格獲得一些青少年的支持。同時,女性社會地位的迅速提升,也導致一些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認同陰柔性格。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裡缺乏正確引導是重要原因。」擁有10多年從業經歷的婚姻家庭諮詢師張勇軍對記者表示,我國青少年由於學習壓力較大,沒有足夠時間去進行鍛鍊;成長風險又使很多家長、老師不放心讓孩子在相對艱苦的條件下鍛鍊意志,客觀上也助長了他們陰柔性格的形成。

同時,當前一些飲食中含有添加劑、抗生素,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一些男孩在生理上偏向陰柔狀態。

  

圖為8月9日拍攝的北京市朝陽區某公交站檯燈箱內明星代言的廣告。  彭訓文/攝

作為一種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陰柔之風」當前在程度上確有蔓延的趨勢。這會帶來什麼後果?

  「『陰柔之風』將長期存在,但作為青年文化的熱點事件是暫時的。在維持一段時間後,它會被新的青年文化所替代,回歸於青年亞文化範疇。」鄧希泉認為,對此不用過度憂慮。從觀眾對明星的評價看,「娘化」男演員在螢屏當道的現象已經開始衰退。同時,「陰柔之風」並未蔓延到全體青年和大部分群體間,目前只是局部現象,更多地存在於娛樂明星身上。

  對於一些人士擔憂的「少年娘則中國娘」,鄧希泉認為,這是對「娘」這種新社會現象消極作用的泛化和無原則擴大化。他認為,「娘」是對男性性別「女性化」現象的一種貶義稱呼。因為這種稱呼既沒有看到這種性別新現象所具有的適應社會發展和構建新型性別角色的積極意義,也沒有看到現代社會和男女平等條件下男性角色的新內涵與新期待。

  他認為,男性性別「女性化」現象是一種文化符號和審美愛好,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很多人只是把『娘』作為一種對象在欣賞,但並不一定認同。」

  「目前,以『娘』為代表的陰柔之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審美愛好在青少年中傳播,當然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將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並付諸生活行為,但將其作為一種價值觀的則較少。」鄧希泉說。

「娘化」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在多元化社會中,我們更應該包容並不一定是主流的現象。

中國古代社會講究倫理綱常,男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比較高,很多女性往往需要女扮男裝才能建功立業。比較著名的就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軍營裡她只能以男性角色出現。但即使是男性佔主導地位的古代社會,對於那些長相秀美,愛著女裝的男子也是十分包容的。特別是在隋唐時代,喜愛男扮女裝的風氣自上而下地在社會上傳播,這也顯示當時社會風氣的開放和包容。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社會,對「娘化」現象當然應該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來看待。

過去對男性的角色認定,主要集中在孔武有力、陽剛之氣上。但正如很多人所說,打扮並不是女性的特權,男性當然也可以。既然可以女扮男裝,那為什麼不能男扮女裝,借鑑一些女性的生活方式呢?

  有性別學者認為,無論是「陰柔」還是「陽剛」,都有其正面價值。一個社會應該允許、支持每個人有自己的社會性別實踐,這樣才能構成一個豐富多彩的社會。如果「陰柔之風」沒有構成整個社會全體男性的追求,只是少數人的審美,就不能將其誇大。

有學者還建議,為消除性別隔離,幼兒園應提倡男孩也可以玩布娃娃,女孩也能玩汽車,或者讓男孩女孩一起玩布娃娃、一起玩汽車。

  張勇軍則認為,一個社會當然不應該反對個性和自由,但同樣也不能因此而放棄文化傳統。「陰柔」、「陽剛」都是優秀文化傳統,整體構成了中華人文教化體系,不應偏廢。

  「增加孩子的『陽剛之氣』是社會的大功課。」張勇軍建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多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古時,士人培育都是文武雙全、詩書禮樂齊備,注重培養天人合一等思想文化。」同時,教育內容應多一些中華民族英雄事跡、烈士事跡、優秀髮明創造等,激發孩子的陽剛之氣、生命鬥志、浩然正氣等。

  張海波認為,父母應該用主流價值觀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流行網絡文化和潮流文化。學校和家庭還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性別教育。

  「正是因為人的性格發展應該符合多元化價值觀,所以更不能為了迎合潮流文化、刺激文化消費、吸引眼球而助長『陰柔之風』蔓延,甚至出現『一邊倒』的性彆氣質。」張海波說。

凡事如果過度就需要矯正。因此,應該有針對性地增加對青少年的性別教育,通過合理引導,教育他們正確認識「娘化」現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合理的價值觀和對潮流文化的正確態度,這樣才能幫助他們長遠全面發展。

歡迎轉發點讚

轉載聯繫授權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郭訓文、億奇

編輯/肖婷

美編/李凌霄

相關焦點

  • "陰柔之風"盛行是喜是憂?社會需要啥樣性彆氣質
    張 濤攝(人民視覺)「女性柔美,男性陽剛」是中國傳統的性別審美標準和性彆氣質。近幾年來,隨著一些年輕男演員佔據螢屏,一些男性在服裝、髮飾乃至心理上逐漸「女性化」,性別模糊趨勢逐漸加劇。有人認為,社會中「陰柔之風」盛行令人擔憂;有人則認為這是一種時尚和進步,無需多慮。近日,某知名歌手在擔任一檔時下流行的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導師時說,男生應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 如何看待「陰柔之風」盛行、男子「娘化」現象?別坑了青少年…
    近些年來,許多人認為社會上「陰柔之風」盛行,「娘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而且在青少年中蔓延非常快,引起了不少人的擔憂
  • 陰柔之風盛行!男子"娘化"現象可以休矣?
    多元社會,也有主流——多元不應瓦解主流。一個健康的社會,跟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一樣,應該、必須有主心骨,不然,遇到衝擊很容易垮。某綜藝節目片段近些年來,許多人認為社會上「陰柔之風」盛行,「娘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而且在青少年中蔓延非常快,引起了不少人的擔憂。「娘化」現象,一般指男子穿著女性服飾或進行裝扮後達到女性化外貌。
  • 比陰柔更可怕的是血性的缺失
    但在競爭、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的今天,「陽剛」卻是一種必要的品質,一種必要的社會文化氣質。——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我們當前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的男性缺乏本應具有的「陽剛之氣」和堅強意志。這很可能引起家庭內部,甚至整個社會性別角色分工中的陰陽倒錯。男性的性格和行為越來越與其天性背道而馳,會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傳續產生不良影響。
  • 從玫瑰少年葉永鋕談性彆氣質
    葉永鋕是性彆氣質較陰柔的臺灣國中三年級男生。在2000年4月底,他被發現倒臥在臨近教室的廁所,並於隔日去世。葉永鋕事件被認為是臺灣針對同志暴力事件中最悲痛的案例。玫瑰少年葉永鋕因其性別特質而遭受暴力並不是孤例,針對性別特質的暴力今天仍未停止 。陰柔特質的男性何以成為暴力受害者?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從社會性別開始說起。
  • 陰柔之美與陽剛之氣
    ,有點不太陽剛,甚至有點娘,人類有七種性別,分別是男、女、中性、偏男兩性人、偏女兩性人、不完全男性、不完全女性。也有一種說法,每個人的身體裡住著另外一個性別的你,比如我的身體裡就住著一個男版的薩老師,換句話說,陰柔之美有陰柔之美的氣場,陽剛之氣有陽剛之氣的能量,要怎麼培養自己的氣質呢,是更陰柔一些,還是更陽剛一些好呢,來聊聊這個話題,
  • 從女漢子到暖男,被消費的性彆氣質
    這些新型性別話語反映了人們對於打破男女性彆氣質界限、尋求性別多樣可能的需求,同時也表現出當下社會對於多元文化的認同和對傳統性別秩序的抗爭。可以看到,大家樂於使用「女漢子」一詞來表現自己的男子氣概,這種有男性身體在場的男子氣概,是性彆氣質流動的典型例證。「女漢子」解構了傳統的女性氣質,獨立、堅強已不再是男性獨有的特質,女性在保有傳統的陰柔之美的同時,也具備了部分男性氣質中的陽剛,這也是女性對自己所渴求的陽剛之氣的一種變相滿足。
  • 男人陰柔也是一種進步
    本文選自方剛著《做全參與型好男人》一書。男性解放,便是要把男性從傳統的社會性別刻板模式中解放出來,不再做比女人高一等的公民,而和女人一樣共享人類普通而美好的情感。社會性別角色對男性和女性有著徑渭分明的性別界定:男人陽剛,女人陰柔。對違反這一性別模式的人,文化一直採取貶損的態度。如果一個男人陰柔了,會被譏為「二尾子」,即不男不女的人;如果一個女人陽剛了,會被稱為「假男人」,還是不男不女。
  • 多元性別認同旗幟,你只認識彩虹旗嗎?
    大家應該都對於彩虹旗已不陌生,知道彩虹旗美麗的六色代表著LGBTQIA+社群,使用這面旗幟代表你願意支持同志社群,但你知道彩虹旗只是性別多元族群中的其中一種嗎?你認識無性戀旗幟、或是跨性別驕傲旗嗎?
  • 娘炮之風當休矣!面對這樣日漸流行的文化,你們又是如何看待的?
    9月6日,新華社發表文章《「娘炮」之風當休矣! 》對當下流行的「娘炮風」現象予以嚴厲批評。同日,人民日報評論部也發表文章《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表示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並稱「現代社會進一步拓寬了審美的場域,提供了更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為對男性的審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一時之間,「娘炮」之爭迅速在網絡霸屏引起熱議,還引起了外媒的熱切關注,英國廣播公司亦對此進行了跟蹤報導。
  • 教育部重拳出擊,被無數男女追了20年的「韓國風」該消亡了!
    但其實隨後補充「陽剛之氣」的解釋,我們就能夠充分理解政策制定的原因。其實這個政策所要倡導的不是「男權」,不是「大男子主義」而是強調一種寶貴的品質,就是「陽剛之氣」之下的責任感,擔當感以及吃苦耐勞的堅毅精神。而這些精神,說實話,在物質條件富足的當下,似乎不那麼顯著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我們年輕一代的男孩子,似乎變得越來越「嬌氣」?
  • 巴特勒 | 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欲望的主體
    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區分原本是用來駁斥生理即命運的說法,以支持這樣的論點:不管生理性別在生物學上是如何地不可撼動,社會性別是文化建構的。因此,社會性別既不是生理性別的一個因果關係上的結果,也不像生理性別在表面上那樣固定。這樣的區分容許了社會性別成為生理性別的多元體現,因而已經潛在地挑戰了主體的統一性。
  • 二次元文化中的性別萌元素 精選推薦
    就來自於結城さくや的漫畫《春日部高校女裝部》 (日語原文:「こんな可愛い子が女の子のはずがない」,直譯「這麼可愛不可能是女孩子」)。在ACGN領域,人們對性彆氣質多元化的探索更加直接、包容性更強。打破傳統性彆氣質的行為被視為「萌點」,打破傳統性彆氣質的元素則往往被認為是種「反差萌」。
  • 社會越來越開放,各種交友軟體盛行
    這樣的經歷讓她心態瞬間崩潰,並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我恨男人,我應該報復他們,我的未來都被他們毀了,他們必須要為此付出代價。女孩坦言自己已經成功把愛滋病,傳染給了很多男人,其中有100多人是她正就讀大學的同學,其他的則是政客、教師、律師、名人等已婚男子。短短時間內,她蓄意將HIV病毒傳染給了至少2000名男人。
  • 酷兒、性別與性取向
    所以,在我年幼的意識中,從來不會覺得男生不應該帶手鐲,也不清楚什麼是男孩子該做的,什麼是大家所說的女孩子才能做的。 後來再長大一點,到了四年級,父母開始意識到我作為男孩太過於斯文、忸怩,所以希望我可以變得更陽剛一些,但因為成績不錯,他們也並沒有再過多在意我的性彆氣質。
  • 男生「娘」文化盛行,中性化的背後,男生該怎麼被認同
    近幾年來,社會上的風氣一步步向中性化的趨勢發展,尤其是一些男性年輕人,在服飾和心理上開始逐漸女性化,熱衷化妝打扮,一眼看去分不出男女,這樣的社會現象實在令人感到擔憂。對於這個問題有進一步嚴重化的趨勢,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面對這樣的問題,應該用啊怎麼的眼光看待。對於這樣的社會現象,社會上的群眾是持著怎麼樣的看法呢?在記者的調查中,約28%的受訪者對此持贊同態度。
  • 男生化妝娘不娘?
    其實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開放包容,男性化妝早就已經不稀奇了,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應當有權利以任何形式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美。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對喜歡化妝的男性投以異樣的眼光,認為男人化妝就是娘,甚至用「娘炮」、「偽娘」等詞去中傷別人,我想或許他們本質上不是因為對「化妝」本身懷有偏見,而是因為心裡依然存在著固有的性別刻板印象,習慣將人的行為和選擇都貼上「男人」或「女人」的標籤。性別刻板印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性別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