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柔美,男性陽剛」是中國傳統的性別審美標準和性彆氣質。近幾年來,隨著一些年輕男演員佔據螢屏,一些男性在服裝、髮飾乃至心理上逐漸「女性化」,性別模糊趨勢逐漸加劇。有人認為,社會中「陰柔之風」盛行令人擔憂;有人則認為這是一種時尚和進步,無需多慮。
近日,某知名歌手在擔任一檔時下流行的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導師時說,男生應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這一言論迅速引發很多網友關於「陰柔之風」是否盛行及該風是喜是憂的爭論。
當前社會是否「陰柔之風」過盛、「陽剛之氣」下降呢?
——約28%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社會「陰柔之風」過盛
在記者的調查中,約28%的受訪者對此持贊同態度。在北京市某建築企業工作的小劉認為,社會上「陰柔之風」現象的確有盛行趨勢,這主要和當下很多男演員在影視劇中和公眾面前表現得過於「女性化」有關,「比如很多男演員愛美、愛打扮,說話嬌滴滴的,甚至有蘭花指、捂嘴笑等女性化動作,引發很多男性特別是青少年模仿。」
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前一些娛樂節目、影視作品中確實存在著一股「陰柔之風」。從媒介素養教育角度看,這會給社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對於性別判斷的誤解或刻板印象。
「比如對於女性,很多人覺得以瘦為美,這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現在很多螢屏形象、角色過於陰柔化、柔弱化,實際上就是在給孩子塑造一種審美的刻板印象。」張海波說。
——約25%的受訪者明確反對「『陰柔之風』」過盛這一說法
約25%的受訪者對這種觀點表示明確反對。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小陳平時十分注意保養自己的皮膚,在衣著、髮型上也時刻追逐流行款式。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時尚,能凸顯個性,「打扮不是女性的特權,也和社會風氣無關」。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性別學者對記者表示,中國傳統裡所謂男人陽剛、女人溫柔的性彆氣質設定太單一,人們不應受此影響。性彆氣質是個性的發揚,一個社會的性彆氣質應該多樣化發展。
——約四成受訪者持中立態度,不反對也不贊成
持中立態度的受訪者佔比約為四成。多數受訪者認為,無論是男性的「女性化」還是女性的「男性化」,或是「中性風」,本身都無可厚非,只要別太過分就行。
「娛樂明星的『娘化』現象與青少年體質弱化現象之間雖有一定相關性,但也有偶合性,彼此間關係複雜,不能進行簡單地一一對應,更不應危言聳聽。」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鄧希泉對記者表示。
他認為,陰柔文化是一種當下較為流行的青年文化,是青年試圖與以前文化相區別的一種文化嘗試。從直接表現看,陰柔之風是螢屏競爭、造星行為的策略性轉換而形成的暫時性結果。陰柔文化是當今多元文化、多樣審美的組成部分,並沒有佔據主要或統治地位,仍屬於從屬地位。從整體看,當代青年的身型、體質、健康行為、責任意識、擔當能力均在不斷優化。
那麼,這種「陰柔之風」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從歷史源流看,「陰柔」和「陽剛」都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人文氣質。
先秦時期,陰陽概念被用來稱謂世界上兩種最基本的矛盾現象或屬性:凡動的、熱的、強壯的、明亮的為「陽」;凡靜的、冷的、柔弱的、內向的為「陰」。當這種理解被用於社會人生時,「陽剛」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剛健、進取和有為,「陰柔」主要是指隱忍、細密、委婉、退守和虛靜。
應該說,在不同歷史時期,這兩種社會文化氣質都給中華文化發展帶來過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為一種文化心理,它們必然會在當今中國人身上有所體現。
——從現實條件看,「陰柔之風」盛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這是經濟快速發展中社會結構變化的一個體現。鄧希泉認為,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進入發達程度後,社會結構中的白領階層和知識分子處於優勢地位,「陰柔之風」會逐漸增長。
同時,「陰柔之風」濃鬱的韓國明星、日本明星、日本動漫及其文化氛圍對我國的影響很大。其在中國娛樂市場引發的仿效行為,無疑對廣大青少年產生了較大影響。
其次,這和社會發展和現代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新塑造與新要求有關。現代社會意味著陌生人社會、理性人際交往和快節奏生活,對傳統性別角色提出了新要求。
鄧希泉說,陰柔的性格特徵,更利於人際交往,減少人際衝突,無形中助推陰柔性格獲得一些青少年的支持。同時,女性社會地位的迅速提升,也導致一些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認同陰柔性格。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裡缺乏正確引導是重要原因。」擁有10多年從業經歷的婚姻家庭諮詢師張勇軍對記者表示,我國青少年由於學習壓力較大,沒有足夠時間去進行鍛鍊;成長風險又使很多家長、老師不放心讓孩子在相對艱苦的條件下鍛鍊意志,客觀上也助長了他們陰柔性格的形成。
同時,當前一些飲食中含有添加劑、抗生素,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一些男孩在生理上偏向陰柔狀態。
圖為8月9日拍攝的北京市朝陽區某公交站檯燈箱內明星代言的廣告。 彭訓文/攝
作為一種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陰柔之風」當前在程度上確有蔓延的趨勢。這會帶來什麼後果?
「『陰柔之風』將長期存在,但作為青年文化的熱點事件是暫時的。在維持一段時間後,它會被新的青年文化所替代,回歸於青年亞文化範疇。」鄧希泉認為,對此不用過度憂慮。從觀眾對明星的評價看,「娘化」男演員在螢屏當道的現象已經開始衰退。同時,「陰柔之風」並未蔓延到全體青年和大部分群體間,目前只是局部現象,更多地存在於娛樂明星身上。
對於一些人士擔憂的「少年娘則中國娘」,鄧希泉認為,這是對「娘」這種新社會現象消極作用的泛化和無原則擴大化。他認為,「娘」是對男性性別「女性化」現象的一種貶義稱呼。因為這種稱呼既沒有看到這種性別新現象所具有的適應社會發展和構建新型性別角色的積極意義,也沒有看到現代社會和男女平等條件下男性角色的新內涵與新期待。
他認為,男性性別「女性化」現象是一種文化符號和審美愛好,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很多人只是把『娘』作為一種對象在欣賞,但並不一定認同。」
「目前,以『娘』為代表的陰柔之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審美愛好在青少年中傳播,當然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將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並付諸生活行為,但將其作為一種價值觀的則較少。」鄧希泉說。
「娘化」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在多元化社會中,我們更應該包容並不一定是主流的現象。
中國古代社會講究倫理綱常,男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比較高,很多女性往往需要女扮男裝才能建功立業。比較著名的就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軍營裡她只能以男性角色出現。但即使是男性佔主導地位的古代社會,對於那些長相秀美,愛著女裝的男子也是十分包容的。特別是在隋唐時代,喜愛男扮女裝的風氣自上而下地在社會上傳播,這也顯示當時社會風氣的開放和包容。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社會,對「娘化」現象當然應該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來看待。
過去對男性的角色認定,主要集中在孔武有力、陽剛之氣上。但正如很多人所說,打扮並不是女性的特權,男性當然也可以。既然可以女扮男裝,那為什麼不能男扮女裝,借鑑一些女性的生活方式呢?
有性別學者認為,無論是「陰柔」還是「陽剛」,都有其正面價值。一個社會應該允許、支持每個人有自己的社會性別實踐,這樣才能構成一個豐富多彩的社會。如果「陰柔之風」沒有構成整個社會全體男性的追求,只是少數人的審美,就不能將其誇大。
有學者還建議,為消除性別隔離,幼兒園應提倡男孩也可以玩布娃娃,女孩也能玩汽車,或者讓男孩女孩一起玩布娃娃、一起玩汽車。
張勇軍則認為,一個社會當然不應該反對個性和自由,但同樣也不能因此而放棄文化傳統。「陰柔」、「陽剛」都是優秀文化傳統,整體構成了中華人文教化體系,不應偏廢。
「增加孩子的『陽剛之氣』是社會的大功課。」張勇軍建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多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古時,士人培育都是文武雙全、詩書禮樂齊備,注重培養天人合一等思想文化。」同時,教育內容應多一些中華民族英雄事跡、烈士事跡、優秀髮明創造等,激發孩子的陽剛之氣、生命鬥志、浩然正氣等。
張海波認為,父母應該用主流價值觀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流行網絡文化和潮流文化。學校和家庭還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性別教育。
「正是因為人的性格發展應該符合多元化價值觀,所以更不能為了迎合潮流文化、刺激文化消費、吸引眼球而助長『陰柔之風』蔓延,甚至出現『一邊倒』的性彆氣質。」張海波說。
凡事如果過度就需要矯正。因此,應該有針對性地增加對青少年的性別教育,通過合理引導,教育他們正確認識「娘化」現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合理的價值觀和對潮流文化的正確態度,這樣才能幫助他們長遠全面發展。
歡迎轉發點讚
轉載聯繫授權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郭訓文、億奇
編輯/肖婷
美編/李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