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平仄、對仗、修辭、運典,隱藏著豐富的詩詞規律,妙趣橫生

2020-12-12 茅不惑

中國的對聯堪比燦爛的詩詞,博大精深。

要學會制聯並非易事,制出一副好聯更是難能可貴。

其中最大的要求是必須讀書多,且要有悟性,能夠學以致用。

這不是一個惰於對聯者可以做到的。

對於初學者或想因此了解對聯,則不妨通過多讀詩詞歌賦,熟悉其中的格律。

最好是先學五言或七言,即五言律詩與七言律詩,能作好詩之項聯與腹聯,則制聯就比較容易了。

不過制聯與詩不盡相同,聯有所謂「無情對」者,即上下聯可以毫不相干,律詩則不然,這是制聯易過詩的地方。

而學作詩又須先背詩,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因為熟讀並能背誦了,隨時皆可吟頌,既能知其格律,亦能得其韻味,信口即可成句,平仄亦諧。

可見熟讀詩歌,經常背誦吟誦一番,雖不能即作詩人,但對於制聯,定多助益。

要知道,詩有詩律,詞有詞律,聯亦有聯律。

對聯是千家萬戶團圓的文化象徵之一

1、對聯的格律規制

聯律簡而言之,共有六端。

第一,字數。

制聯當先知字數。有兩言者,有三言者,有四言者,有五言者,有六言者,有七言者。自此以上,則無限制,可達十餘言,數十言,百言。

惟兩言、三言者不多見,四言者亦少,最多者為五言、七言。

兩言、三言實是似易而難,就算做的好了,也與我們對詩聯的認識心理有悖,覺得它算不上聯,最多為對對子罷了。

二言:

拍馬

吹牛

此是笑話,蓋為戲聯也。然用來饋贈今日部分小人實在妙不可言。

三言:

孫行者

祖衝之

人名相對,首字名詞對名詞,且祖孫相對,甚絕;中字動詞對動詞,「衝」與「行」,一急一緩,甚當;尾字則是虛詞相襯,實屬巧對。

三言聯當以此為最妙。

四言: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此聯當為四言聯中之名聯,雖算不上絕品,但上聯嵌「缺一(衣)」,下聯嵌「少十(食)」,蓋謔也。道出世間人情,實屬巧思。

另:

青島威海

黃石鎮江

四個地名,自然成文,對仗工整,可謂巧奪天工。

五言:

三光日月星

四詩風雅頌

此聯為蘇軾所作。

且有個故事:據載仁宗元佑間,遼使來聘,其國素有「三光日月星」上聯無人能對,思用以難東坡。東坡就遣其僕以「四詩風雅頌」為對,以示大國人才輩出,雖奴僕亦甚風雅。蓋《詩》有風雅頌,而雅又分大雅小雅,是為四詩也。

此聯難在三不能對三,他數則又非三,東坡此對誠可屬巧不可階,當推為五言聯之首。

另有:

三星白蘭地 三強韓趙魏

五月黃梅天 九章勾股弦——華羅庚

六言:

四季秋冬春夏 八字年月日時

阮元何無雙耳 伊尹只有一人——嘉慶、阮元

幸早哩,且從容——劉攽(杏,棗,李,從容為藥名)

有急事,需當歸——蘇軾(柚,芰,柿,當歸為藥名)

六言名聯:

國家將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為

此聯是國人戲贈康有為晚年成為「保皇派」。

「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出自《禮·中庸》,「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

此聯妙在運用了隱語,罵康有為是「妖孽」、 是「賊」而不顯,絕!

七言:

水底日為天上日

眼中人是面前人——寇凖、楊大年

日在水底,實在天上 ;人在眼中,實在面前,甚巧!

八言:

迅雷風烈,烈風雷雨

絕地天通,通天地人

前者見《論語·鄉黨》:「迅雷風烈必變」:《書·堯典》:「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後者見《書·呂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太平御覽》卷四《尸子》:「通天地人,是為聖人。」

此聯既引典,又能回文,巧則巧矣,但古樸深奧,我輩實不宜學,但涉獵而已。

另有一聯,為劉師亮贈金子如新婚聯,曰:

子兮子兮,今夕何夕

如此如此,君知我知

此聯首為嵌「子如」名,次為集句,前見《詩·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如此如此語,乃舊小說中附耳之語,常有不可告人者。「君知我知」,見袁宏《後漢紀》卷十七。

此聯雖謔而較含蓄,且皆為雅辭,尤得難得。

九言:

騎青牛,過秦關,老子李

斬白蛇,興漢室,高祖劉——李元慶、劉乃香(俱為清朝之四川才子)

十言: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有寡婦見鰥夫而欲嫁之——紀昀

十言聯並不多見,蓋斷句不諧也。

此聯亦為集句,紀昀嘗謂經史中無一不可為對,故有人難之以上聯,出自《論語·陽貨》:「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不想老紀應聲答以下聯,乃出自《詩》:「國亂民散,喪其配偶, 有寡婦見鰥夫而欲嫁之」。

更難得之處,上聯於女性為侮辱,下聯則取古禮,一反一正,誠巧對也。

最為奇佳之十言聯當推寫西湖景聯,曰:

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此聯不僅迭字,且可回文:秀秀明明,處處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時時雨雨晴晴。

大佳。

十一言:

水部火災,金司空大興土木

南人北相,中書君什麼東西——紀昀

乾隆時,工部火災,工部尚書金某奉命修繕,有人即作此上聯。

水部為古官名,清人以工部之代稱,司空亦古官名,即亦稱工部尚書,蓋以金木水火土為聯。

一日,某內閣中書乞紀昀為對,紀曰:「是不難,惟有屈足下耳」。即成下聯,蓋以東南西北中為對。

紀氏此聯,足見其雲天下事物無不可為對者,信然。

惟中書大人自討一罵,未免冤枉。

此為前四後七格式的十一言,最為多見,亦有前七後四的,如: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東放

自上而下讀左傳,書向右翻

更有一種,分一句為三段者,尤難。如:

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

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聲——祝允明

十二言以上再無定律,盡可隨機杼出聯,但依平仄,有抑揚頓挫之調即可。

十二言以上可謂長聯,長聯頗不易為,更不易佳絕,故非功底深厚,熟諳此道者,殊不可為。

現舉例一二,以供鑑賞。

十二言:

氷冷酒,一點水,兩點水,三點水

丁香花,百人頭,千人頭,萬人頭——乾隆、彭雲瑞

十三言: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乾隆、紀昀

十四言:

新月如弓,殘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朝霞似錦,暮霞似錦,東川錦,西川錦——施槃(明)

十五言: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十七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十八言:

鄒孟子,吳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非男非女

周宣王,齊宣王,司馬宣王,一君一臣,一非君非臣

註:吳孟子,魯昭公之夫人;寺人即宦官,故是非男非女;司馬宣王即司馬懿,本三國魏臣,後其子孫司馬炎篡位後,始追尊為宣王,故不君不臣。

二十言:

看不見,姑且聽之。何須四處鑽營,極力排開前面者

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時得意,挺身遮住後來人

注: 舊時鄉間演戲,多在平地,觀眾皆站立,或扒在高處,有人作此聯,語妙雙關,可謂苦口婆心。

二十一言: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樓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影萬年,月井萬年

往下舉例不便。須知聯愈長愈難奇絕,多淪為庸品也,長聯而佳世者,不出百幅,不可不知。

成都武侯祠楹聯名句

第二,平仄。

作詩填詞須講平仄,制聯亦然。

平仄十分簡單,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還有一個入聲字,也為仄聲。

對聯必須符合平仄,有兩個要求:

其一,上聯尾字必為仄聲,下聯尾字必為平聲。如「大陸」對「長空」,乃為「仄仄」對「平平」。

其二,每一個詞或句之第一個字,亦可不必絕對相對,如改「大陸」對「平陸」,仍可對「長空」。

總之,每一聯語,平聲當對仄聲,此為不易之原則。亦有上句尾字為平聲,下句尾字為仄聲者,是為變格,非不得已或特殊需要,不能變易。

第三,對仗。

對仗不僅要求平仄相對,還要求詞性之對稱。

仍以「大陸、長空」為例,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十分工整。

其他詞性亦然,必須相對。

第四,修辭。

修辭要求制聯者須慎重推敲,不得妄為。

賞聯者也往往會在一兩字修辭處拍案叫絕。

賈島之「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即「推敲」一詞之來歷,不可謂不慎重。

第五,運典。

運用典故既能幫助抒情達意,文字亦較華美。

古之傳世名聯,悉多用典。

不過我輩多不讀古書,或所讀甚少,用典一說當可免提,免得不倫不類,自取其辱。

蓋用典不當,惟貽笑大方而已。

2、對聯當中的別格

以上所述,如平仄,對仗,修辭,運典,乃為制聯所必需,亦為制聯之正格。

但正格之外,尚有別格,謂為另一種技巧。

簡而言之,別格共有八種:

其一:嵌字。

嵌字種類繁多。

現以七言者為例,計有「鶴頂格」,即嵌於上下聯之第一字。

如筆者所作「麗魄倩魂如電目,瓊花玉樹美人顏」,即嵌「麗瓊」二字(人名)為首,頗自得也。

「燕頷格」即嵌於第二字,「鳶肩格」即嵌於第三字,「蜂腰格」,「鷺膝格」,「鳧脛格」「雁足格」都以字數往上類推。

五言者,則取「鶴頂」,「燕頷」,「蜂腰」,「鳧脛」,「雁足」五格。

友人嘗贈聯於我,嵌入「飛峰」二字,戲曰:「日赤排飛雁,月清吻峰巖」,即是五言之「鳧脛格」。

而八言以上,則任意嵌字,不再作要求,但求自然運用存乎一心而已。

舉一例,如袁少枚自題「半閒園」云:「半市半鄉,半讀半耕,半士半醫,世界本少全才,故名曰半;閒吟閒詠,閒彈閒唱,閒斟閒酌,人間多少忙客,而我獨閒。」

嵌入園名,既有「鶴頂格」亦有「雁足格」,極為自然,且道明園名「半閒」之由,更妙。

其二,嵌數。

即嵌數目字也。此格最易為眾人理解,不再贅說。

舉其佳妙者一聯,乃清人金安清題「三醉亭」云:「一月二十九日醉,百年三萬六千場。」

一嵌入數字,即顯放達瀟灑,妙哉!

其三,嵌名。

即嵌入各種名詞,如人名,獸名,鳥名,花名,果名,樹名,藥名,地名等等。

古聯中最為有名者當有兩聯,一為「韓擒虎,李攀龍」,嵌名聯之祖也,二為「蘆中人語響,柳下惠風和」,一語雙關,既嵌人名(蘆中人即伍子婿),又可讀為「蘆中,人語響;柳下,惠風和」,極妙。

今聯嵌名者如「聞一多,錢三強」,「魯迅,徐遲」,亦頗有趣。

其四,拆字。

即將漢字形體拆開,或分或合而成聯。

古人為之用以戲謔,或表奇志或表譏諷。今人亦多為之,惟用以拆字謎耳,落於小道。

且舉一二例。

嘗有王黽齋其人,有人出對云:「王子身邊,無有一點不似玉。」

即拆「玉」字,又贊王某高才(金玉之才),雙關語也。

奈王某苦思無對,旁有人笑對云:「黽翁頭上,再著半夕便成龜」。

亦為雙關,譏王某無才也。甚妙。

或有一聯云:「一明分日月,五嶽各丘山」。

既是拆字,又謂日月皆明,而月不及日;五嶽皆山,而各自為丘。妙哉!

今人用「千古一絕」拆字為「估」,雖頗妙思,卻顛三倒四,實不足取。

其五,疊字。

同字再用,或且三用四用,即為疊字。

疊字如用得恰到好處,其妙不可言。

如歐陽修嘗有「庭院深深深幾許」,即寫出庭院幽深寂寞之極狀,引人暇思。

李清照云:「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摹寫婦女之憂思何等入微!

在西湖九曲十八澗,有一聯云:「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樹」。

山水之妙如在眼前,雖簡卻妙。

其六,諧音。

此格非特定環境不用為佳,蓋其似巧實拙,不夠雅觀。

舉例一二。

嘗有一農夫與秀才堵於鄉間小路,各不相讓,農夫出對云:「一擔重泥(仲尼)遇子路」。

秀才不能對,惟脫鞋入田而過。

三年後見修堤農夫歸家情景,方有下聯云:「兩堤夫子笑顏回。」

此聯當謂諧音聯之趣談。

其七,回文。

回文更難,多無上品,我輩亦不提倡。

像「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僧遊雲隱寺,寺隱雲遊僧」之流雖巧實拙,無甚實意,不足一提。

惟西湖花神廟有一聯,堪稱絕妙:「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回文則為「燕燕鶯鶯,處處紅紅翠翠;朝朝暮暮,年年雨雨風風」。

回文而兼疊字,實為巧思,允為上品。

其八,集句。

前已論及,再不多提。集句非熟讀古詩者難為,故聊知此格,以備參閱而已。

集句聯中首推一指者,當為北京通縣北運河「保岸河樓」聯。程德潤其人集唐詩宋詞題聯為:

「高處不勝寒,溯沙鳥風帆,七十二沽丁字水;夕陽無限好,對燕雲薊樹,百千萬疊未家山。」

集唐宋六家名句,且渾然天成,實是鬼斧神工。

用典集句的對聯,往往也是書法作品

中華對聯妙趣橫生,是讀書人的典雅之事,如有興趣,不妨試之。

相關焦點

  • 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辭海》云:對仗「指詩文詞句的對偶。」對偶是「用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的語句表現相反或相關的意思」。可見,對仗就是對偶,就是字面音節兩兩相對的語句。這個定義,適合於一切對仗,不僅適用於詩,而且也適應於賦,當然同樣適用於對聯。就是說,聯、詩、賦等雖然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但所運用的對仗在修辭學定義上是統一的、同一的。可惜的是,上述辭書中只說「詩賦」、「詩文」而無視對聯。
  • 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有朋友提問: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 認識對聯━━聯律通則及解讀
    可見對仗是不能過於拘泥句式結構相同的。鑑於此,對「結構對應」的把握,主要應側重於上下聯詞語結構的對應,在此基礎上,再適當關注詞義配合、詞序排列和修辭運用等方面的知識,惟此才有助於對「對仗」的理性把握。至於把握的尺度,則是「合乎規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並非強求一致。
  • 皛玊說詩詞:掌握對聯的詞性結構與文意,作詩填詞就不難了
    對聯是詩詞的基礎,因為詩詞格律對仗與對聯緊密相關。對聯修辭用好了,詩詞也易學了。古典君分享一些關於對聯的詞性、結構、文意方面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初學者有所幫助。也歡迎朋友們留言互動,交流切磋!——皛玊題記
  • 什麼是限韻,步韻,疊韻以及對偶對仗的區別
    陝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學辭典》則解釋「對偶」為「修辭方法一種,……詩歌中叫『對仗』。」如此以「對偶」注「對仗」,用「對仗」釋「對偶」的輾轉解說,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結果是使人誤以為「對偶」與「對仗」是一回事,是一個概念的兩種稱謂 那麼,究竟什麼是「對偶」?什麼是「對仗」?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對偶,是一種修辭格。
  • 「詩詞格律與寫作」對聯修辭 合掌
    掉字對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對仗,這種對仗在古詩中很常見,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對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對酒》的頷聯「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出句中兩個「花」字與對句中兩個「鳥」字相對。這類的對仗比較難作,作者須具有相當的修辭素養,不可一味追求。疊字對(連珠對)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中說:連綿對者,不相絕也。一句之中,第二字、第三字是重字,即為連綿對。但上句如此,下句亦然。如「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聽蟬蟬響急,思鄉鄉別情。」
  • 詩詞創作|白居易憶江南只有27個字,卻用了這麼多修辭手法
    前言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憶江南用了兩種修辭手法是什麼?題主的這個問題令人摸不著頭腦,《憶江南》是一個詞牌,有很多詩人填過這個詞牌。二、對偶以從廣義來說,詩詞中的對仗就是對偶。古人有對仗、駢偶、儷對、儷偶、隊仗、排偶等說法。對偶不但用於詩中,也用於文章中,特別是駢文中最為常見。對偶早在《詩經》中就可以見到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西漢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浮文鷁,揚旌栧。
  • 什麼才是對聯,如何對對子?
    對聯是我們中國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因其對仗工整語言優美富有內涵而廣受歡迎,又具備詩詞的格律、意境等主要特徵被作為寫詩填詞的基本練習方法。那麼,什麼才是對聯,如何對對子? 對聯,又稱「楹聯」、「對子」。除了平仄以外,其首先講究「對」,此外還要「聯」。
  • 過年趣味對聯,看十遍不過癮
    對聯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 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也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今天就讓詩詞君帶領大家來品讀這些妙趣橫生的對聯。
  • 詞的對仗、省略和倒裝
    詞的對仗在格律上寬嚴不一,大致分三種:   1、律對。   相當於律詩的「工對」,句式、語法、詞義、平仄都相對,避同字對。例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2、準律對。有些在一定位置習慣用對仗,如《鷓鴣天》3、4句,《西江月》上下闋1、2句。一字豆後的幾個3言句、4言句常使用對仗。如《行香子》「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秦觀)。這樣連續對仗就形成了排比。如《沁園春》「喚廚人斫就,東溟鯨膾;圉人呈罷,西極龍媒」(劉克莊)。這樣隔句相對,稱「扇面對」。
  • 【詩詞格律與寫作】共對 寬對
    2、平仄相對,上聯以仄聲收尾,下聯以平聲收尾(注意對聯懸掛中,右邊是上聯,左邊是下聯,落款都應該在左邊); 3、意思相對或者相反,不能連對; 4、出句與對句的字一般不得重複(虛詞除外),在同一句中可以重複; 總結起來就是「六相」:字數相等、詞類相當、結構相應、節奏相同、平仄相諧
  • 教你寫詩:格律詩及其平仄格式總結,讓你一看就覺得簡單
    大家好,歡迎來到一號詩巷,這是我們《詩詞來年寫作精講,帶你快速入門》課程的第九章內容。上一章我們講解了各類虛詞在詩詞中的運用方法,以及對仗與聯句方面的一些禁忌,點擊查看文章:詩詞寫作常識:入門詩詞與對聯,這些關鍵要領你都掌握了嗎?
  • 聯海行舟手記之對聯的起源、張貼和標點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創造的寶貴財富,是祖先們聰明和智慧的結晶,需要我們把它傳承和發揚。而對聯就是其中獨具風格的一種文化遺產,是祖國文化藝術園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我們來了解對聯的相關知識。
  • 才女去對聯:牆上畫的馬不能騎將軍去對聯,她羞得臉紅
    ——華崗(中)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377字,閱讀約3分鐘導言千百年來,中國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風俗人文一直流傳至今。對聯是高雅的文化傳統之一。有歷史記載的對聯,從三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幾千年。除了文人雅士附庸風雅時選擇結對陶冶情操外,對聯在生活中也有不少應用。就像春節期間,清代江南京是在《迎春記》中寫道:「滿街彩飾家家塵,掃桃符作對聯。」對聯與人們的生活早已緊密相連,密不可分。不過,對聯並非只有在春節期間才會使用。
  • 杭州靈隱寺一副對聯,已懸掛1700年,點醒無數世人,助其走出困境
    這本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基本的聲韻格律,這些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句子,其實也是對聯中必須符合的基本對仗原理。對聯在古代也稱楹聯,因為其最早是貼在房屋的楹柱上,故而得名。《楹聯叢話》中記載,對聯最早起源於五代後蜀主孟昶,有一年新春之時,他為了祈福國家興旺人民安康,在宮殿的門上寫下了兩句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 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古典詩詞的合法性與優先性,就建構在平仄格律的基地之上,平仄格律是舊詩最根本的形式依託,也是傳統詩詞精髓和特徵的體現。取消平仄格律,就是在徹底殲滅中國古典詩詞。中國詩中平仄格律,在擅長之人手中,不僅不是包袱,還是優越性的證據。也就是說,中國古典詩詞必有格律,舍平仄格律必無詩詞。很多人呼籲「舊體詩現代化」,其實不少就是在瞎搞。
  • 一副不帶髒字罵人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是精華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寶藏,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雖然對聯已經有上千年的深厚歷史,但依然十分貼近我們的生活。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這一點和詩詞十分相似,但又不像詩詞那般高深,相對來說更加通俗易懂,可以說是中文語言的獨特藝術形式。從古至今,很多文學大家都沉浸於對對聯的樂趣中。不少人人覺得能對得好對聯的都文化深厚的學者,沒文化無法體會到對對聯的趣味。
  • 修辭雖難,s老師教你如何攻克它3
    做了三年的小學輔導老師,我發現很多小朋友對修辭手法的判斷存在盲點,因此今天s老師就帶來一個具體的課程,教你如何攻克它。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我們只講小學生需要知道的修辭手法,一些太過「高級」的或是當前小學階段不太會碰到的,s老師就不進行講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