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字對
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對仗,這種對仗在古詩中很常見,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對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對酒》的頷聯「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出句中兩個「花」字與對句中兩個「鳥」字相對。
《江村》中的頷聯「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出句中兩個「自」字也對句中兩個「相」字相對;《白帝》的頸聯「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句中的兩個「馬」字與對句中兩個「家」字相對;《聞管軍收河南河北》的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出句中兩個「峽」字與對句中兩個「陽」字相對。
掉字對實際上是「同字對」和「就句對」的結合,所以更顯得對仗工整,同時讀起來朗朗上口,音律優美。
還有一種「借音掉字對」,就是在同一句中用音用義不同的字作對仗,如白居易《放言》(其五)的頸聯「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這一聯出句中的「世」與「死」對句中的「身」與「生」都是音同義不同的字,工整又別致。這類的對仗比較難作,作者須具有相當的修辭素養,不可一味追求。
疊字對(連珠對)
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中說:連綿對者,不相絕也。一句之中,第二字、第三字是重字,即為連綿對。但上句如此,下句亦然。如「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聽蟬蟬響急,思鄉鄉別情。」一句之中,第三字和第二字同樣是「山」,其它句式也是一樣,如此之類,名為連綿對。
或曰: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輝輝、汪汪、落落、索索、蕭蕭、穆穆、堂堂、巍巍、訶訶,如此之類,名連綿對。
如: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孟浩然《留別王侍御維》)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雙聲、疊韻對
聲母相同的連綿字叫雙聲詞,韻母相同的連綿字叫疊韻詞。例如「依稀」兩字的韻母都是「i」,這連綿字就叫疊韻詞;「仿佛」兩字的聲母都是「f」,這連綿字就叫雙聲詞。雙聲詞互對叫雙聲對,疊韻詞互對叫疊韻對。
雙聲對
詩曰:「秋露香佳菊,春風馥麗蘭。」
釋曰:「佳菊」雙聲,系之上語之尾;「麗蘭」疊韻,陳諸下句之末。秋朝非無白露,春日自有清風,氣側音諧,反之不得。「好花」、「精酒」之徒,「妍月」、「奇琴」之輩,如此之類俱曰雙聲。
疊韻對
詩曰:「放暢千般意,逍遙一個心;漱流還枕石,步月復彈琴。」
釋曰:「放暢」雙聲,陳之上句之初;「逍遙」疊韻,放之下言之首。雙道二文,其音自疊;文生再字,韻必重來。「曠望」、「徘徊」、「綢繆」、「眷戀」例同如此,何籍煩論。
《筆札》云:「徘徊」、「窈窕」、「眷戀」、「彷徨」、「放暢」、「心襟」、「逍遙」、「意氣」、「優遊」、「陵勝」、「放曠」、「虛無」、「須臾」,如此之類,名曰疊韻對。(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
如許渾《尋周鍊師不遇》:「零落槿花雨,參差荷葉風。」「零落」和「參差」都是雙聲,這對仗就稱雙聲對;朱淑真《元夜》「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繾綣」和「朦朧」都是疊韻,這對仗就稱疊韻對。
雙聲疊韻對需要掌握比較豐富的連綿字和必要的聲韻知識,作了解即可。
合掌
合掌是詩文對偶意義相同的現象,上下聯意思基本相同,事實上就是同義詞相對。
比如:
五洲千古秀,四海萬年春
大棚常年綠,溫室四季春
神州滋雨露,赤縣燦春華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儘管意向不同,但兩句話意思完全一樣,有合掌之嫌)
《楹聯報》王妄君戲擬《合掌對兩串》:
敲對看,聽對聞,上路對啟程。後娘對繼母,亡父對先君。醪五兩,酒半斤,掃墓對上墳。乞援雙瞎子,求助二盲人。嶽父有因才枉駕,丈人無故不光臨。十分容顏、五分造化五分打扮,兩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妝成。
行對走,跑對奔,早晚對晨昏;侏儒對矮子,傻子對愚人。觀浪起,看波興,閉戶對關門。神州千載秀,赤縣萬年春。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減千分。
整個對聯都用同義詞的情形是比較罕見的,很難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但是,近似合掌的例子還是有的,那就是「正對」。《文心雕龍》:「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
所以「反對為優,正對為劣。」所謂「事異義同」,就是說典故雖然不同,但是意義相同。作者舉張載《七哀詩》:「漢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紀昀評《文心雕龍》說:「丁卯浣花詩格之卑,只為正對多也。」
合掌就是一聯的出句和對句的意義相同,即同義詞相對,例如:「千憂集日夜,萬感盈朝昏。」像這樣的整個對仗都用同義詞相對是罕見的,但同義、近義相對,例如:「日月如梭逝,光陰似箭飛。」類似這樣的對仗,在初學者的作品中卻是常見。
詩詞對仗,須忌合掌。毛先舒《詩辯坻》云:「古最忌合掌對,如『朝』對『曉』,『聽』對『聞』之類,古人亦多有之。玄宗『馬色分朝景,雞聲逐曉風』,郎君青『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雖是有拙致,似不足效。」王力先生《漢語詩律學》云:「合掌的毛病被世人認為比失粘更為嚴重,所以他們極少違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