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要有一家人的樣子,四個字,叫作「血濃於水」。俗話說,胳膊肘不能向外彎,我們很清楚我們的手臂只能向內彎,不能向外彎,向外彎的話,手就斷掉了,所以中國人最討厭胳臂向外彎的人。一個人講話站在外人的立場上,那算什麼家人呢?一家人就要互相扶持、互相幫助,這些觀念到今天還是存在的。俗語還說:父子一條心,泥土也能變成金。作為家裡的一分子,大家都應當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鬥,就是把這個家發展得越來越好。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很多人很喜歡把在社會上講理的那一套帶回家裡,家人之間是講親情的,不是講理的,更不是講法的,家族才講法。你看,如果家族內的某人把事情鬧得很大,大家族的人就會把門一關,家法伺候。可見,中國人親疏有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一層一層的,都不太一樣,我們一定要分清楚,做到層次分明,而不是像西方人所講的一視同仁。
我們現在要研究一個問題,這也是西方人每次都會跟我談到的:你們中國人根本就是欺負小孩子,你看你們只有孝道,沒有慈道,只有《孝經》,沒有《慈經》,怎麼做父母,沒有人敢講,老是講怎麼做子女,明擺著就是欺負小孩子。其實是他們不理解,中國人一切都講相對的,有陰就有陽,當你看到陰的時候,一定要想到陽;當你看到陽的時候,一定要想到陰,如果你沒有把兩個合起來想,你就偏了。中國人講孝就是講慈,父不慈,子不孝;君不賢,臣不忠,這些都是相對的。
但是既然是相對的,為什麼我們只講孝道、孝心而沒有講慈心呢?原因很簡單,假如有人出題目請我們當中的任何一位講講怎樣做好父母,誰敢去?誰都不敢去講,因為你一講,人家就盯著你,心想:你自己根本就沒有做到,自己的家裡搞得亂七八糟的,還好意思出來講?中國人是講求言行要一致的,自己做不到的,你最好不要講。沒有一個爸爸敢說自己是個好爸爸。因為我們受到的限制很多,我想照顧我的小孩,可是我為了養家餬口,必須天天忙於工作;我的小孩生病,我想自己帶他去醫院,可是我要出差;看到一個好東西,想買給他,但是口袋裡錢不夠了;希望孩子讀北大,可他就是考不上,我也沒辦法……人生到處都有限制。我們現在口口聲聲講「我是個好爸爸」,或者「我是位完美的媽媽」,這都是很奇怪的。就近與你家隔壁的爸爸媽媽比較一下,你會發現自己很多都是做不到或做得不夠的。你看隔壁的爸爸一回來,買很多新的玩具給自家小孩,你就做不到。沒有人敢說自己是好爸爸、好媽媽,所以我們只有從孝裡面,反射到做爸爸應該怎麼樣,這是中國人做人的基本道理,並不是偏頗。
我們現在常說,父母教小孩,怎麼教都沒有錯。其實不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一直都被解釋錯了,說父母永遠是對的,子女要孝順,要聽話。哪有這回事!中國人有《孝經》,有孝心,有孝道,有孝敬,不曉得誰一時糊塗,把它寫成「孝順」了。孝順是不可以的,孝到順的地步,那就沒有是非了。你爸爸叫你去偷兩根木頭回來,你偷不偷?你偷,你就是害了你爸爸,因為你會使得爸爸的名聲變壞,那就是不孝。所以,怎麼能叫孝順呢?像這些都是我們這一次讀經要重新正本清源的。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很無奈,會「飢不擇食」,看到一本書,也不知道裡面寫得對不對,也不知道它寫得好不好。現在就要慎重些了,否則的話,是會受害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應該這樣解釋:天下的父母都是人,沒有一個父母不是人。既然天下父母都是人,只要是人就一定會犯錯,就連聖賢有時都會講錯話,更何況一般人呢?
人只有死了以後,才不會犯錯,所以中國人為什麼很尊重死人,就是因為人死了就不會再犯錯了。只要人活著,就難免會犯錯,但是因為這個人是你的父母,所以用不著你講,你不講,他自己也會知道,而且別人也會講的,如果他錯得很厲害,公安會抓他,你急什麼呢?這道理非常明白——儘管我知道我爸爸的這個觀點是錯的,我也不能講,我只要不聽從他的就是了,但是我的表現還要裝著聽他的。
孔子把曾子教導得很好,曾子是以孝出名的。曾子的爸爸脾氣不太好,可以說相當壞。有一次,曾子做錯了,他爸爸就打他,打得他遍體鱗傷,可憐兮兮的,他就跑去孔子那邊,希望能得到老師的安慰。沒有想到孔子卻罵他:「你不是我的學生!」曾子說:「我爸爸打我,我沒敢怎麼樣……」孔子說:「你爸爸打你,你不會跑?你這叫孝嗎?如果你讓你爸爸打死了,你爸爸還犯下了殺人罪,你這是大不孝。」曾子就記住了,所以下一次他爸爸發脾氣要打他時,他就趕快跑掉了,他心想:這一次老師可要稱讚我了吧!可這次孔子還是罵他不孝:「你爸爸要打你,你就讓他打幾下嘛,你還跑,想把他氣死?」這才叫作孔門,這才是儒家的教化之道。
我們今天把孔子思想講得僵化了,變成了戒律,戒律就是宗教,只有宗教才有戒律,孔門是沒有戒律的。因為伏羲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是人自己在自主,人不可以對任何人有戒律。西方人以神為主,神會教人可以怎麼樣,不可以怎麼樣,這是戒律。我們沒有戒律,我們都只是說「你看著辦」,從來沒說「你一定要怎麼樣」。因為我們尊重每個人的情況,而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
所以我們現在就知道了,爸爸要打你時,你要看看爸爸是氣到了什麼地步,如果爸爸只是想警戒警戒你,情緒沒有特別壞,那麼叫你伸手你就伸手,他打兩下就不打了的。如果爸爸暴跳如雷,情緒失控,那你就要趕快跑。這才叫作孝,它會變動,它是有彈性、有生命的,不是死的教條。
但是,我們自宋朝以來,尤其是到了明朝,整個思想就僵化掉了,動不動就講「要孝順」,怎麼能叫孝順呢?父母的話有道理,你才要順從;父母的話沒有道理,你也順從,豈不是反而害了他們嗎?
* 作者:曾仕強
* 文章來源:摘編自《家風:遺失的優秀傳統文化》,曾仕強著,廣東經濟出版社,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