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看到漂亮的花花草草,卻不知道它們的名字,是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的經歷。有人工智慧來「幫忙」後,植物識別變得輕鬆、準確了許多。
在識別花花草草、給花花草草分類的康莊大道上,充滿好奇心和徵服欲的人們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隨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進步,即使是普通人也有了成為識花達人的可能性。
早在2016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百度等單位合作開發的「智能花卉識別系統」,讓「拍花識植物」成為現實。該「看圖識花」系統已經實現了針對生活中1000多種常見的植物約80%的識別。而要想進一步提高植物識別的準確率,提高樣本量和樣本準確度是關鍵。
人工智慧的普及,植物科普也迎來了新局面。目前市場上也出現了表現優秀的植物識別軟體,基於前沿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和智能算法、利用植物研究機構多年積累的海量植物分類圖庫研發而成的某款植物識別軟體,在識別植物方面可謂是「獨具慧眼」。
通常來講,用戶將手機對著植物的特徵部位一拍,植物識別軟體就能自動識別該植物的名稱,並提供根莖葉花果、分布、產地及功效等更詳細的信息,用戶就像隨身攜帶了植物專家一樣。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功能,模型的更新和數據的積累會讓系統的識別能力提高並且越來越精準,而且系統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識別的植物種類也會不斷增加。
目前,植物識別軟體服務商在為海量用戶提供植物識別服務的同時,可以積累大量的數據。這些社會化監控數據對區域或景區物種的類型、數量、分布以及外來物種監測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18年9月,在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百度與多家國內知名植物園達成合作,共同推出「AI植物園計劃」。作為「AI植物園計劃」中面向用戶的產品,「百度探花郎」將接入百度搜索的全平臺入口。「百度探花郎」主要包含拍照識花、全景科普以及智能導覽三大功能。藉助百度識圖提供的領先AI圖像識別能力,「拍照識花」功能對於常見植物的識別率可以達到92%
世界各地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正在加速藏品數位化進程,將標本圖像存儲在開放資料庫中。人工智慧技術的運用,也為植物標本的收集、保存和識別提供了便利。人工智慧識別標本的方法,極大地減少了植物學家收集和識別標本的時間,還能幫助改進標本數據貧乏地區的植物鑑定水平,對生物多樣性豐富但植物標本較少的地區特別有用。
在識別農作物病蟲害方面,人工智慧也「武藝高強」。農戶通過把患有病蟲害農作物的照片上傳,手機應用軟體就會識別出農作物正在受到哪種病蟲害的侵擾,並給出相應的處理方案。除了人工智慧給出的處理方案外,手機應用軟體上還有用戶和專家交流的社區,可以針對相應的病蟲害進行討論交流。
此外,眼下國內已有企業開始積極研發人工智慧識別病蟲害功能小程序,針對數百種農作物病蟲害信息建立系統全面的病蟲害資料庫,通過大數據分析來完成植物病蟲害的監測和判斷。待技術成熟,人工智慧就可以幫助種植者進行更智慧高效的農業生產作業。
開一個腦洞,如果科學家能把那些繁瑣又不得不做的植物識別與科普工作都交給人工智慧,科學產出會不會更加豐富?植物識別靠機器人進行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