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千年#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我們能穿上西褲,是民國時期才進入中國的。顧名思義,西褲就是舶來品。在清朝的時候,褲子才開始替代袴合褲,成為各種褲子的泛指。以前的古人不穿褲子嗎?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古人怎麼遮體呢?1982年荊州馬山驚現戰國晚期的1號墓,裡面出現大量保存完好的精美絲織品,有些技藝已失傳甚至現代無法完全複製。1號墓的出土讓荊州博物館成為『絲綢寶庫』。
其中有一條最古老的開襠褲,絹地鳳鳥花卉紋繡棉袴褲,形似我們現代的蘿蔔褲或者是今年最流行的奶奶褲。
這條棉袴兩襠不相連,袴腳上部與腰連接,後腰敞開,形成開襠。這條袴褲是貼身穿的,倒不是為了遮羞,而是為了保暖。外面穿件脛衣,脛衣形似我們今天的那種不帶腰身的褲襪,也稱為袴就是開襠褲。脛衣外再穿裳裙。古時候王宮裡的女子裳裙拖地,就是為了防止走光。因為古時候的人沒有發明內褲,漢朝才開始普及穿內褲。也就是說,從原始社會到秦,大多數人停留在穿開襠褲的時期。
因為袴褲是貼身穿的,一般用料是較次的布製作,只有富貴之家常用絲織品來做袴褲,這就是紈絝子弟的本來意思。所以古人無論吃飯還是日常生活工作,合乎禮法的坐姿是長跪。我們現在常說: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像。如果岔開兩條腿坐著,會被人說成沒家教,原因就在這裡。
商朝開始已經有非常成熟的上衣下裳的傳統,在西周和春秋時代成為主流,後來把上衣下裳相連就是深衣,深衣就是漢服。
趙氏孤兒的故事裡,將孩子藏匿於有腰的袴中,這是可能的。最近正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裡面有秦軍隊合唱的一首歌,也是詩經裡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於子同裳。這個『澤』是指的內衣汗衫,『裳』指的是下衣戰裙。為什麼沒有說與子同褲?因為當時沒有褲子穿。
荊州博物館的絹地鳳鳥花卉紋繡棉袴褲,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褲子,也是最古老的開襠褲。
我是荊州人住在荊州城,每天講一個古荊州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