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養老機構已經成為人們重要的養老方式。然而,近期涉養老機構的服務糾紛有逐漸增多的趨勢。「新華視點」記者在北京、長沙、南昌等地調查發現,多地發生養老機構「跑路」事件,一些老人動輒數十萬元的養老錢被捲走。(新華網1月2日)
要知道,這數十萬元是老年人辛苦幾十年積攢的血汗錢,一旦機構「跑路」或宣布破產,這些血汗錢可能就會「打水漂」。那麼養老機構「跑路」緣何頻發?原因何在,又如何遏止呢?
老人入住養老機構,本是市場交易行為,不排除有老人因難抵巧言令色的蠱惑、小利小惠的誘惑而上當受騙。比如,老人在挑選養老機構過程中,沒有多方、深層了解養老機構的誠信與實力,對收取相關費用的政策了解不夠;有些機構天花亂墜地吹噓成為會員的「好處」,忽悠誘騙老人一次性多交費用,老人不知不覺中便支出大額預付,正中對方吸金「套路」。殊不知,民政部門早有規定,備案的養老機構一般按月收取費用,最多不能超過一年。
養老機構卷錢「跑路」,往往是別有用心的設局。應該承認,絕大多數進入老齡產業的經營者,是真正想從事養老服務的;而有的經營者居心叵測,見到國家有鼓勵政策,養老產業前景大好,便紛紛爭相進入。那些動機不純者的眼裡只有兩個字:「圈錢」。一旦幹不下去,就不負責任地「跑路」。
當然,讓老年人一眼識破變異不斷、花樣翻新的欺詐手段,並非易事,老人想要放心且省心地消費,離不開規範有序、和諧誠信的市場環境。
杜絕此類事件再次上演,加強監管很關鍵。有種現象值得警惕,有的養老地產、旅居養老等新業態不去民政部門登記註冊,而是選擇去工商部門以服務企業名義註冊,這明顯就是在「鑽空子」,有意逃避監管。基於此,相關部門必須積極履職,主動作為,打破部門壁壘,共享數據,進行聯合執法,堵住監管漏洞。
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還需用在平時。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及時公布養老服務機構「白名單」,加強公眾風險提示,遠離非法集資、切莫上當受騙;要進一步明確收費細則等相關政策,引入第三方存管方式,確保資金管理使用安全;要定期走訪養老機構的老人,加強動態、跟蹤監管,一旦發現苗頭,及時進行處置。
必須嚴把市場準入關,提高準入門檻,防止某些人「濫竽充數」進而「空手套白狼」。此外還要明確退出機制,對不符合有關標準的害群之馬,堅決註銷、清退出場。眼下養老產業競爭相當激烈,有的養老機構在運行過程中不免難以為繼,但就算「關張」,也要通過合法手續來清產核算,保證各方利益平穩落地,哪能一「跑」了之?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對於養老機構「跑路」事件,監管需要精準升級,做到關口前移,加強對某些「徵兆」和「苗頭」的排查,方能防患未然,遏制「跑路」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