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其君系中國知名時事評論員
入住養老機構已經成為重要的養老方式。民政部數據顯示,全國目前共有各類養老機構4.23萬個,床位429.1萬張,收住老年人214.6萬人。然而,近期涉養老機構的服務糾紛有逐漸增多趨勢。記者在北京、長沙、南昌等地調查發現,多地發生養老機構「跑路」事件,一些老人動輒數十萬元的養老錢被捲走。(1月3日《北京青年報》)
涉養老機構「跑路」現象頻發,這是極不正常的,養老機構老闆坑的是老年人們的養老錢,這些老人前期交了幾萬至幾十萬元不等的「會員費」,原本得到的承諾是可以預訂養老服務,還能獲得分紅收益,但老闆突然「跑路」,對這些老年人來說,沒了養老錢,就有了後顧之憂,無形中就會增加子女等其他家庭成員沉重的經濟負擔,這個打擊無疑是巨大的!省吃儉用積蓄了許久的錢,就希望老年不會過得血雨腥風。
一些養老機構以銷售會員卡、優惠卡等名義,讓老人存入一定金額,以獲得優先入住和打折優惠資格;個別機構還會承諾在不能入住的情況下,按預存金額的一定比例返還本金和高額利息。不得不要「佩服」,這些捲走養老錢的「咬」老機構,一舉就俘獲了老年人,成功讓老年人交了幾萬至幾十萬元不等的「會員費」。而這些老年人卻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看中的養老機構,「有些別有用心的經營者進入養老行業的動機就是為了圈錢,而不是真正想從事養老服務的養老機構「咬」上的卻是他們賴以養老的養老錢,這真的讓他們欲哭無淚。
然而,一些老人動輒數十萬元的養老錢被捲走,我不禁憂從中來:這些老人以後養老怎麼辦?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些養老錢被捲走的老年人,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想必不會再相信「咬」老機構了。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籬笆扎得緊,野狗鑽不進。刻不容緩,得關口前移強化源頭管控,扎牢制度籠子,嚴加看管防範打擊遏制,為老年群體守好養老金安全之門。
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好的制度能讓壞人幹不了壞事,不好的制度,能讓好人變壞。通常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摔兩次跤,他會被人們笑為「笨蛋」,如果兩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各摔一跤,他們會被人笑為兩個笨蛋。按照「修路」原則,人們正確的反應應該是:是誰修了一條讓人這麼容易摔跤的路?如何修正這條路,才不至於再讓人在這裡摔跤?如果有人出錯,可能是個人的原因;如果有人在同一地方重複出錯,那肯定是路有問題。
筆者認為,之所以動輒數十萬元被捲走,養老機構「跑路」問題就出在「路」的身上。民政部門備案的養老機構一般按月收取費用,最多不能超過一年。但養老地產、養老金融、旅居養老等新業態,通常採取「賣卡」預售模式,這給經營者「跑路」留下了可乘之機。「錢到他人手」,這些養老機構以銷售會員卡、優惠卡等名義,讓老人存入一定金額的錢一旦到了養老機構,「要等他人有」,這些老人就沒有主動權了,預訂的養老服務這事很可能就懸了。
動輒數十萬元被捲走,養老機構「跑路」咋辦?解決好佔總人口近20%的老年人養老服務問題,是刻不容緩的重大民生工程。前車之覆,後車之鑑。為此,解鈴還須繫鈴人,一方面,老年人要加強消費教育,「擦亮眼睛」提高辨別能力,多方了解養老機構的實力,不要追求優惠而支出大額預付。同時降低預付額度,縮短使用周期,綜合考慮養老機構情況,並儘量籤訂書面協議。另一方面,作為新興產業的養老服務業養老機構,也應像旅遊服務業、食品安全等領域那樣,加強綜合監管政策措施,通過銷售預付費性質會員卡等形式進行營銷的,按照包容審慎監管原則,明確限制性條件,採取商業銀行第三方存管方式確保資金管理使用安全。此外,對於允許實施會員制收費企業,監管辦法要求會員制收費額度原則上不能超過經營者可抵押物估值,且不得投資風險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