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自律,是克制住想要改變他人的衝動

2020-12-14 暢鎖欲言csyy

投射在牆上的影像,是無法改變的,哪怕把牆砸碎,亦是如此。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改變源文件,一切也就隨之改變。

生活亦是如此。

1人為什麼總想改變別人

有個實驗:

給墨西哥人和美國人快速交叉看兩組圖片。一組是美國人熟悉的打棒球場面,另一組則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鬥牛場面。

結果84%的美國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場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鬥牛的場面。

這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選擇性注意」。

這種現象也不難理解。

比如一個酷愛喝酒的人,當醫生跟他說,「適當喝酒沒關係,過量則有害」。他往往只聽到了喝酒沒關係,至於量的把控並不會太在意;

又比如我們都知道熬夜的危害,但我們寧可用最貴的護膚品,最好的保養品,也要熬夜。

這暴露了人性的一個弱點: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每個人所留意到的,往往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

且每個人的認知不可能都是絕對正確的,因為這跟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受的教育乃至身邊人的影響都有關係。

由於認知局限,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而對他人產生的與自己認知不同的部分,想當然判定為錯。

這是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果深究起來,也沒有絕對對錯,只是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想法並不相同。

比如籠中的鸚鵡羨慕烏鴉的自由,野外的烏鴉又羨慕鸚鵡的安逸。

可如果真的調轉身份,烏鴉得不到主人歡喜會鬱鬱而終,鸚鵡不能獨立生存,也會飢餓而死。

可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也都有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這只能是相對你而言。於他人,無法強求。

2人天生具有逆反心理

「叛逆」這個詞乍聽好像只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專有名詞,但其實這個詞一直都在我們心底,只是隨著年紀增長,不會輕易展現了。

有次同事生日,我恰巧身體不適。

本想著她也是好意,我不去的確怪不給面子,正在猶豫時,她說了句:

「你怎麼這麼嬌氣,你不來以後你結婚的時候,我也不來。」

我這暴脾氣突然就上來了,直接回懟:

「就是這麼嬌氣,你愛來不來。」

後來想想或許她也只是隨口一說,本意還是好的。

只是她越強行改變我,潛意識就越支配著我:偏不。

叔本華說:

「在和別人交談時,要克制去糾正別人的衝動,儘管我們這樣做出於好心。

因為想要傷害別人很容易,但是,想去改善別人,即使沒有阻撓,那也是很困難的。」

深以為然,世上很多東西不是說變就能變的,特別是人。何況還有逆反心理作祟,你越想為,往往越事與願違。

那改變,就不可能發生了嗎?

不是。只是這個過程,只能從內部開始,無法從外部強行打破。

我爸曾有幾十年的煙齡,我媽念叨了一輩子,也沒用。

直到有個親戚得了肺癌,我爸親眼見證了親戚的痛苦,而後扔掉所有的煙,自此不再碰。他說:

「我不怕死,但我害怕臨死前那種痛到連話都說不出的折磨。」

所以,人肯定是可以改變的,但大前提一定是他自己真的想改變。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

「道理我們都懂,只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其實說白了還是沒懂,事情沒切實落到自己身邊,就永遠會抱著僥倖心理,不親身經歷,就永遠不會設身處地。

所以如果你是真的想為對方好,那麼首先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按對方的思路想一想,別強求,然後選擇溫和的方式,擊中對方要害;

如果對方跟你關係不大,或者這件事情本就不嚴重,那就克制住自己,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人家做壞做好都與你無關。

3所有的煩惱,都是對別人期待過高

這個世上,我們有太多牽掛的人,我們總以為是為他們好,但「為你好」三個字卻是最傷人的。

有個阿姨不開心了大半輩子,原因很簡單,抱怨丈夫做的不夠好,想讓他改,又改不了。

有時大家也會問她:

「既然這麼不開心,為什麼不乾脆離了?」

而她又會說:

「也不是什麼大事,我也是為他好,他改了就好了。」

挺無奈的,人都不會真的完美,但過高的期待終究會傷了彼此。

對別人的過高期待就像是一把刀,雙面開刃,誰都逃不過。

作家馬德曾寫道:

「我慢慢明白了為什麼我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

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得深刻,跑一會步期待它讓我瘦下來,發一條微信期待它被回復,對別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

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我常舒一口氣,如果沒有實現呢,就自怨自艾。」

但其實真正帶給你痛苦的並不是那個人,而是你對那個人的期待。

而一旦你的快樂是建立在他人行為之上的,那你自然不會快樂。

一段關係中,強勢的一方往往才是處於弱勢地位的。

我不允許你拒絕,因為我會生氣;只有你變好了,我才會感覺良好。

他們需要從對方的回應裡,獲得情緒的穩定和人格上的認可。這樣的人內心是有缺失的。

誠然,我們可以對對方提要求,但首先我們得修煉出一個自我價值穩定的自己。

如果對方做到了,那是錦上添花,如果做不到,也要有讓自己開心的能力,不至於情緒完全被對方牽著走。

如果期待無法得到滿足又離不開對方,也要適度調整期待。不妨從自身找找問題,學會給心靈鬆綁,學著包容理解,煩惱也就煙消雲散。

4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之前看《圓桌派》,陳坤提到了一個概念——「內觀」。

即多觀察、認知自己,「因地制宜」地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有去影響別人的可能。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有位大師久居深山,幾十年都在苦練移山大法,終於修成正果。

有人前來拜師:

「大師,請問您是用何種神力將大山移開的?」

大師笑答:

「只要掌握一點,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一語點醒夢中人。

是啊,自己的一點改變,不正好帶來了我想要的結果嗎?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像大山一樣擋在面前,但只要你願意做出一些改變,很多事情很快就能夠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作為成年人,我們是該明白「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的道理的。

大家的認知觀念、行為方式都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斷不可能因為你的三言兩語就輕易改變。

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運氣好或許就影響了身邊人,再不濟也能讓自己開心。

這也是成年人最好的自律,懂得尊重包容理解,克制住想要改變他人的欲望,專注自己,然後活出最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他人的欲望
    她一句話把我喚醒了:「兩個人為一件事爭執,說明這兩個人都不懂。否則,大家都是聰明人,如果另一個人真懂,有說服力,都是能聽出來的。有個段子說的很好:一次在飛機上,我遇到一位大媽佔了我的座位,我說麻煩您挪一下這是我的座,她指著自己的座特別橫:你坐那去,我和你換。於是我對她說:你知道嗎?如果飛機炸了,我們都燒死了,粘在這座位上了,你家人按照座位號來找屍體,把我骨灰帶回去供起來,每天你最疼愛的小孫子和兒子女兒對著我磕頭,你開心嗎?
  •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想要糾正他人的欲望
    糾正他人的欲望,學名就叫給別人講道理。一方面,好為人師是人的通病;另一方面,自視過高也是人人都有的毛病。小孩子經常你一句我一句的吵架,大人看著好玩又覺得他們愚蠢,但社會若輪到成年人之間的爭論,那可就比孩子吵架還精彩百倍。因為這裡的門道可太多了。所以如果你想贏,那麼可以先了解關於掐架的幾大規律;如果你不想掐架,也可以了解一下這事兒的概率和特徵。
  • 一個人想主宰自己,必須克制自己,自律自己
    自律就是自由。對許多人來說,自律是一個令人煩惱的詞,因為它意味著沒有自由。但很少知道自律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律意味著在某個時刻,你的想法決定你的行為,而不是你的感覺。自由是釋放你過早的天性,做你喜歡做的事。自律通常意味著損失一時的舒適,避免衝動去做對你生活有重大影響的事情。
  •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克制自己給別人提建議的衝動
    最終的結果,不但沒有改變對方,反而使雙方的關係變得僵硬。為什麼明明出發點是為他人著想,擔心對方掉坑裡,綜合自己的經驗和認識主動提意見,反而事得其反呢?大致上有這三方面的原因:一、提的是合理建議,但對方的認識不足,在當下意識不到。
  • 專訪 佐藤卓 | 「很多設計師一不小心就會想要表達自我,要克制住這種衝動啊.」
    △佐藤卓先生正在接受我們的採訪與許多有著強烈個性和自我主張的設計師不同,佐藤卓說自己會克制自我表達的想法,而將客戶的需求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他更願意把自己稱作一個問題的解決者,和日常生活的觀察者。對很多設計師而言,找到自己的風格,有著強烈的個性是在市場中樹立自己招牌的一個方式。但佐藤卓的做法恰恰相反。他會在自己的設計中,完全剝離自己的個性,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
  • 在女人心中,男人成熟的標誌:學會「克制」自己
    這一生,一個男人會有很多的角色轉變,如若想要淡定從容地面對一切,就要從學會克制自己開始。當一個男人不再任性妄為的時候,才是真正走向成熟的道路。善於克制自己情緒的男人,常常能把握他與他人相處的分寸感,亦能在一件事中進退自如,溫潤如玉的對待他人。克制自己的情感成熟的男人,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感,專心、專情,不花心。
  • 你如何克制自己的消費衝動?
    - 昨日互動 - 你認為我們需要忍受他人不足嗎? @美久子 那要看什麼人,什麼事。如果是原則性的不能忍,其他還好。 @如也.
  • 自律自覺,哪怕再優秀也會克制自我的4個星座
    1點星座自律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其中必然經歷放棄的痛苦。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而隨著一個人優秀到一定程度之後,有些人就會開始放慢自己的腳步,畢竟他們算是一個成功人士了,對比自己身邊人已經是個優秀人士,完全不用擔心被趕上,於是開始放慢自己的腳步,但有些人則不然,哪怕他們在怎麼優秀,他們也會自覺得繼續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下面我們就來扒一扒自律自覺,哪怕再優秀也會克制自我的四個星座。
  • 是什麼在毀掉你的自律?懶癌晚期如何自救?
    如果你也間歇性躊躇滿志,長期性混吃等死,請扣1;如果你總是寄希望於未來而在當下不思進取,請扣2;如果你整天羨慕他人而從不採取行動,請扣3...如果全中,恭喜你,這期視頻也許能拉你一把。現代社會,人人都知道自律是個好東西,但能做到的,往往屈指可數。
  • 在職場中,如何理性克制自我,避免衝動?
    人生需要克制,過於衝動很麻煩03 克制衝動,應該尋找更理性的辦法經歷過多次自認為能不能克制這種衝動呢?如果說在衝動之前大家還保持著表面上的禮貌的話,那麼衝動之後就完全不是這樣了。明顯關係就冷了,工作協調的難度照樣沒有變化。而我總不至於老找他們去吵架嘛!我想到的理想解決辦法,就是等到自己情緒高漲,準備發火的當兒,應該先為自己畫上截止符。比如和總工的吵架,聽到他的非理性語言,我應該做的是先冷靜一下,不理會他。然後找行政部進行協調。
  • 《請回答1988》成寶拉:成年人的感情,更應該是克制內斂的
    她總是把溫柔藏在心底,面對外人時,總是張牙舞爪,但是比起德善感情的直接表達,她的感情卻更應該是成年人成熟表達感情的方式,內斂克制。儘管兩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不同,卻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愛著身邊的人。其實她們兩個感情,可能也正是人生兩個階段的感情表達。德善是少年時的喜歡,張揚熱烈,而寶拉是成年人的喜歡,克制內斂。
  • 龍湖的基本功:克制和自律
    但也正因長久以來嚴格恪守原則,龍湖練就了克制和自律兩項基本功,每當感覺跑得快了,它就會主動放慢腳步,天氣晴了就會去修補屋頂。其實,幾年前房企們沒有提起的是,市場形勢是瞬息萬變的,曾經備受質疑的「求穩理論」終究會成為房企間的共識。今年,房地產行業遭受種種衝擊,面對新的環境,幾乎每一家房企都在業績會上不厭其煩的表態,未來看重的不再是單純的規模,而是有質量的增長。
  • 在想要發飆時,不妨先克制自己的衝動,忍一時真能「風平浪靜」
    在想要發飆時,不妨先克制自己的衝動現代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非常在乎自己的意見、得失和面子,無論什麼事情都要上升到尊嚴問題,所以很容易生氣。生氣就會演變成矛盾和衝突,這是損人又不利己的行為。其實,很多事都沒什麼大不了的,為了一點面子問題,就和別人一爭長短,甚至拼得你死我活,實在很不值。
  • 夜讀 | 懂得「克制」,是成熟的開始
    所謂工作,是做好你該做的事,並在不可控的因素前面懂得克制自己,不是衝動任性。  克制,其實是一種更高級的自律。  所謂「美女都是狠角色」,不是沒有道理的。  就我身邊的大多數美女而言,她們可以克制住自己不胡吃海喝、不沾辛辣、不熬夜,在別人偷懶的時候,她們堅持運動,每天敷面膜、保養皮膚。  「學霸」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更不是沒有七情六慾,他們不過是比常人更懂得克制自己。  我認識的一位學霸,大學那麼多年都覺得他除了學習,簡直無欲無求。
  • 通過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來實現自律?對不起,那是最低級的自律
    我們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因為自律對於孩子來說至關重要。毫不客氣的說,一個人的優秀程度,基本等同於他的自律能力。就拿學習來說,有的孩子放學就總想著玩,不想老老實實的坐在課桌前複習,那成績肯定好不了;相反,有的孩子儘管也想玩,但是他卻知道只有努力複習將來才能取得好成績,因此,他就克制住自己想玩的衝動,老實地坐在課桌前複習,最終也會取得優異的成績。這就是自律能力的差別。
  • 對自己無能而憤怒,不如自律
    只要人停止用力,人的狀態會從自律向懶散變化,自律需要更多的勢能,而懶散卻不需要做功。《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派克認為,人的原罪就是懶惰!人本能的會趨向舒適和懶惰,這是熵增定律。我們要做到自律,那就是要逆熵,想辦法克服懶惰。
  • 想要做到自律,先從小目標開始
    我們都知道自律的重要性,無論從學習生活還是經商工作,我們感覺到自律與不自律之間的差別,但很多人不會管理自己,有的人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有的人即使意識到了也不知道怎麼做。說說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吧,自律就是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做應該做的事情,要持續堅持去做,才能做到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第一,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和不良嗜好。這個需要自己的意志力和控制能力。
  • 深愛你的人,懂得「克制」
    愛是克制,愛上一個人,全身心都會被對方牽引,不由得控制住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生怕讓對方受到傷害,或者讓對方不開心。喜歡和愛通常很難區分,但一個人是喜歡你還是真愛你還是會表現得十分明顯的,因為愛你的人,會克制自己。
  • 霓凰郡主:衝動是喜歡,真愛是克制
    因為愛得足夠深沉,才不會像瓊瑤似的男女主角一樣衝動地在一起,而是站在很遠的地方,默默地幫他/她去完成自己最重要的事。夏冬和聶鋒的愛情也是如此。聶鋒當年在梅嶺受了重傷,為了愛的人不遠千裡跑回了京都。真愛不衝動,寧可心裡受盡折磨,也要克制自己。童路和四姐的愛情,在《琅琊榜》裡顯得有些微不足道,雖然最後兩個人都表明了心意,大多數人還是會覺得他們之間只是一場交易,並不是真愛。其實童路最開始的時候是有些喜歡四姐,面對四姐的示好,沒有談過戀愛的他覺得那一定是真愛。
  • 「清華學霸計劃表」再次點亮自律:但很多孩子誤解了自律這個詞
    這樣自律的學習計劃表,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側目、點讚、轉發。可是,雖然現在很多家長和孩子都已經意識到自律對一個人的重要:認為自律的人最容易成功、自律的孩子能夠考上名校。這樣的想法,本無錯,但大部分家長和孩子對「自律」存在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