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在牆上的影像,是無法改變的,哪怕把牆砸碎,亦是如此。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改變源文件,一切也就隨之改變。
生活亦是如此。
1人為什麼總想改變別人
有個實驗:
給墨西哥人和美國人快速交叉看兩組圖片。一組是美國人熟悉的打棒球場面,另一組則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鬥牛場面。
結果84%的美國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場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鬥牛的場面。
這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選擇性注意」。
這種現象也不難理解。
比如一個酷愛喝酒的人,當醫生跟他說,「適當喝酒沒關係,過量則有害」。他往往只聽到了喝酒沒關係,至於量的把控並不會太在意;
又比如我們都知道熬夜的危害,但我們寧可用最貴的護膚品,最好的保養品,也要熬夜。
這暴露了人性的一個弱點: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每個人所留意到的,往往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
且每個人的認知不可能都是絕對正確的,因為這跟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受的教育乃至身邊人的影響都有關係。
由於認知局限,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而對他人產生的與自己認知不同的部分,想當然判定為錯。
這是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果深究起來,也沒有絕對對錯,只是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想法並不相同。
比如籠中的鸚鵡羨慕烏鴉的自由,野外的烏鴉又羨慕鸚鵡的安逸。
可如果真的調轉身份,烏鴉得不到主人歡喜會鬱鬱而終,鸚鵡不能獨立生存,也會飢餓而死。
可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也都有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這只能是相對你而言。於他人,無法強求。
2人天生具有逆反心理
「叛逆」這個詞乍聽好像只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專有名詞,但其實這個詞一直都在我們心底,只是隨著年紀增長,不會輕易展現了。
有次同事生日,我恰巧身體不適。
本想著她也是好意,我不去的確怪不給面子,正在猶豫時,她說了句:
「你怎麼這麼嬌氣,你不來以後你結婚的時候,我也不來。」
我這暴脾氣突然就上來了,直接回懟:
「就是這麼嬌氣,你愛來不來。」
後來想想或許她也只是隨口一說,本意還是好的。
只是她越強行改變我,潛意識就越支配著我:偏不。
叔本華說:
「在和別人交談時,要克制去糾正別人的衝動,儘管我們這樣做出於好心。
因為想要傷害別人很容易,但是,想去改善別人,即使沒有阻撓,那也是很困難的。」
深以為然,世上很多東西不是說變就能變的,特別是人。何況還有逆反心理作祟,你越想為,往往越事與願違。
那改變,就不可能發生了嗎?
不是。只是這個過程,只能從內部開始,無法從外部強行打破。
我爸曾有幾十年的煙齡,我媽念叨了一輩子,也沒用。
直到有個親戚得了肺癌,我爸親眼見證了親戚的痛苦,而後扔掉所有的煙,自此不再碰。他說:
「我不怕死,但我害怕臨死前那種痛到連話都說不出的折磨。」
所以,人肯定是可以改變的,但大前提一定是他自己真的想改變。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
「道理我們都懂,只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其實說白了還是沒懂,事情沒切實落到自己身邊,就永遠會抱著僥倖心理,不親身經歷,就永遠不會設身處地。
所以如果你是真的想為對方好,那麼首先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按對方的思路想一想,別強求,然後選擇溫和的方式,擊中對方要害;
如果對方跟你關係不大,或者這件事情本就不嚴重,那就克制住自己,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人家做壞做好都與你無關。
3所有的煩惱,都是對別人期待過高
這個世上,我們有太多牽掛的人,我們總以為是為他們好,但「為你好」三個字卻是最傷人的。
有個阿姨不開心了大半輩子,原因很簡單,抱怨丈夫做的不夠好,想讓他改,又改不了。
有時大家也會問她:
「既然這麼不開心,為什麼不乾脆離了?」
而她又會說:
「也不是什麼大事,我也是為他好,他改了就好了。」
挺無奈的,人都不會真的完美,但過高的期待終究會傷了彼此。
對別人的過高期待就像是一把刀,雙面開刃,誰都逃不過。
作家馬德曾寫道:
「我慢慢明白了為什麼我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
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得深刻,跑一會步期待它讓我瘦下來,發一條微信期待它被回復,對別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
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我常舒一口氣,如果沒有實現呢,就自怨自艾。」
但其實真正帶給你痛苦的並不是那個人,而是你對那個人的期待。
而一旦你的快樂是建立在他人行為之上的,那你自然不會快樂。
一段關係中,強勢的一方往往才是處於弱勢地位的。
我不允許你拒絕,因為我會生氣;只有你變好了,我才會感覺良好。
他們需要從對方的回應裡,獲得情緒的穩定和人格上的認可。這樣的人內心是有缺失的。
誠然,我們可以對對方提要求,但首先我們得修煉出一個自我價值穩定的自己。
如果對方做到了,那是錦上添花,如果做不到,也要有讓自己開心的能力,不至於情緒完全被對方牽著走。
如果期待無法得到滿足又離不開對方,也要適度調整期待。不妨從自身找找問題,學會給心靈鬆綁,學著包容理解,煩惱也就煙消雲散。
4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之前看《圓桌派》,陳坤提到了一個概念——「內觀」。
即多觀察、認知自己,「因地制宜」地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有去影響別人的可能。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有位大師久居深山,幾十年都在苦練移山大法,終於修成正果。
有人前來拜師:
「大師,請問您是用何種神力將大山移開的?」
大師笑答:
「只要掌握一點,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一語點醒夢中人。
是啊,自己的一點改變,不正好帶來了我想要的結果嗎?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像大山一樣擋在面前,但只要你願意做出一些改變,很多事情很快就能夠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作為成年人,我們是該明白「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的道理的。
大家的認知觀念、行為方式都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斷不可能因為你的三言兩語就輕易改變。
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運氣好或許就影響了身邊人,再不濟也能讓自己開心。
這也是成年人最好的自律,懂得尊重包容理解,克制住想要改變他人的欲望,專注自己,然後活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