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將花草「梅」「蘭」「竹」「菊」比喻為品行高古的四君子,而其中,」竹「的結構精巧完全不與其他繁花爭豔,我們似乎從未見過竹樹生花。據植物學家科普,竹子的花朵只在漫長的歲月中靜放,而在花開花謝之後其生命即將走向終結。它的生命是何等的閃耀,如焰火花千樹後迎來落幕。
君子均將「竹」作為自身的代表,將竹子的屹立不屈,向上攀揚為個人處事風格。我們熟知的另一輕靈蘊藉的花中代表——荷花。是生長於汙濁不堪的泥濘之中,竹是長於淨土,自出生之日亦將代表天然的氣質。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文人墨客對於「竹」皆情有獨鍾,大加讚頌。千古詩壇的明池唐詩中亦有不少描寫歌頌竹子的詩,像是大詩人白居易所作的名篇《養竹記》,詳細的描述竹子的樣貌與品行。
詩人把竹比作無可指摘的正直賢君,讚美竹的本體堅實、性情高潔、內在通透、節操恪守。
將時間線向後推動,即有了北宋名家蘇軾有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隨之作者對竹的熱愛溢於言表,並將其拔升到十點崇高的位置。
詩句自然是妙哉,但我們亦不能忽視此首詩的背後經歷,以便更加清晰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情感表達。
這首詩寫於蘇軾被貶謫再次輾轉至杭州出任當地通判之位。長路漫漫一道途徑富陽、新登兩地,此處有一山嶺名作「浮雲嶺」,以煙靄飄忽的氣候為主,行至無路亦取道至此地。
蘇軾趕路的過程中的機會進入於潛縣境審視當地政策等問題。而於潛有一慧覺禪師,出家在豐國鄉寂照寺,當蘇軾與慧覺遊覽盤步與寺中,望見遍布滿院的竹,於是興起寫下《於潛僧綠筠軒》。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有一兒子名叫王徽之,為人高古非凡,天然對竹有特殊的喜愛。有一次,他得一新宅剛要入住,發現院落空空無物,遂命人尋竹栽種。手下人不甚明白花有百種怎就非竹不可。
他便無視一笑但未予理睬,「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作者蘇軾引經據典依此來讚揚慧覺禪師。
因為典故中描繪了王徽之那樣一副雅致卓絕的君子樣,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不禁將慧覺禪師的舉止言談概論而上,大加歌頌,一位得道高僧的形象瞬賦予腦海。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對「不可使居無竹」的深層剖解並進行含義深掘。它富智慧哲學,有深情厚意,寫出了天地實寄存在與思想神情意志、高潔至上品德與珍饈美味飯餚在比較中的價值。
食無甘味,造成的不利結果最多使人消瘦;處世為人如果沒有高尚的品質,沒有修身聖雅的日常愛好,那就會「令人俗」。
這既是對于慧覺禪師的品性修養的高度贊同與傾心,也是日常生活中過於流俗不可耐之輩的批判。
接著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兩句將上述詩句中的思想又一次進行深耕,就更富說服之意。
一個人,除去瑣事繁節,無非是精神信仰與品格心性最為重要。只要有了足夠高潔的品性,就會有如竹松一般的挺立佇於世;
梅蘭花般的清香蔓延於俗塵,不受世間強權暴政侵擾。在無論官場亦或是民間筆直地前行邁進,成為一個更加卓絕典雅的君客。
本書結合了蘇軾一生的經歷,對他的詞做出了情感化的解讀,以他的詞為主題,讓你更好地了解蘇軾。
除此之外,這套詞傳包括《李清照詞傳》、《辛棄疾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詩傳》和《納蘭容若詞傳》。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古今文化記總結:
蘇軾的這首詞充分發揮了作者的措辭能力以及想像空間,如此豐滿的抒懷能力和聯動發展。
無不表現了作者自幼嗜讀打下的夯實基礎,過人的才華天分。身居院中,簡出栽竹,一片雜花修竹,清風明月,豈不美哉,千金不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