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全線潰退,這幾批軍隊卻完整撤往臺灣

2020-12-15 讀萬卷書破萬仞浪
▲蔣介石一生3次下野

1949年1月,隨著淮海戰場上杜聿明集團的徹底覆滅,蔣介石再也無力回天,只能黯然的第三次下野,拱手將總統寶座讓給了桂系首領李宗仁。在即將下野的1月14日,蔣氏召集李宗仁、何應欽、顧祝同、湯恩伯等重臣在南京召開國防部緊急會議,確立了江防與上海為中心的防禦戰略。

▲抗戰期間蔣介石遷都重慶

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幻想再次退守西南

但蔣介石本人對長江防線上那些殘兵敗將的底細非常清楚,因此他多次召集親信商議其他後路。由於此前有了抗戰西遷這個成功案例,多數人建議退守四川,保西南半壁為基地,等待國際形勢的變化。為此,蔣介石積極建立以重慶為核心的西南「反攻基地」,並多次飛往重慶、成都等地進行部署和督戰。

在兵力部署方面,蔣介石可謂傾其所有,其嫡系中央軍僅剩的兩股可戰之兵,由其最信賴的兩個學生率領執行固守西南計劃,其中:宋希濂的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部隊近20萬人和胡宗南的西安綏靖公署部隊40萬人,分別從鄂西和關中進入四川,希望兩者合力在西南地區「建立起堅強不拔的基礎,作為我們大陸反攻的根據地」。

▲胡宗南宋希濂等高級將領也信心不足

退守臺灣成為蔣介石的唯一選擇

可惜,事與願違,解放軍進軍西南的部隊一路勢如破竹,宋希濂部隊在撤退途中就潰不成軍,宋本人也被俘;胡宗南部連戰連敗,最後僅剩6萬人困守西昌,胡宗南擅自逃往海南島。西南各地方實力派如川系的鄧錫侯、劉文輝和潘文華,滇系的龍雲、盧漢等早就與蔣介石離心離德,此時紛紛起義,隨著4月13日西昌地區國民黨軍的覆滅,蔣介石的西南計劃徹底破產。

至此,退守臺灣成了蔣介石集團的唯一選擇,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撤退隨之開始,由於陳毅、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部隊迅速佔領了東南沿海地區,封鎖了海上退路。因此國民黨軍的撤退主要集中在大陸的幾個沿海地區。

▲渡江大軍迅速佔領東南沿海

青島等地國民黨軍大批撤往臺灣

第一個撤退點是青島,那裡同時也是美國第7艦隊的駐地。早在1947年12月,國民黨就在膠東地區成立了第11綏靖區,任命丁治磐為主官。隨著山東其他地區相繼被解放軍佔領,國民黨軍的勢力範圍越縮越小,到1948年下半年,青島已成「孤島」。1949年1月31日,蔣介石對青島駐軍作出指示:北平既失,青島守軍應速撤退,不必再問美國意見

但由於美軍的阻撓,第11綏靖區司令部直到5月14日才開始制定撤退計劃,當時解放軍也在不斷發起進攻,國民黨軍一面迎戰一面準備撤退,先後歷時半個月有餘,至6月2日撤退完畢,10天後抵達臺灣基隆港。據統計,從青島共撤出軍、警、憲約9萬餘人,另有學者專家、青年學生及公職人員等約9千餘人。

沿海島嶼20餘萬守軍也撤往臺灣

接下來撤退的是海南島。海南原本也是蔣介石安排的後路之一,但經過利弊分析後,還是決定選擇了臺灣。1949年年底,海南島及舟山群島等島嶼地區,尚有不少國民黨部隊駐防。1950年4月19日,蔣介石一方面派海軍司令桂永清和軍事顧問柯克前往海南視察,釋放誓死保衛海南的煙幕彈,另一方面暗中陸續撤離海南島駐軍,相繼撤出5萬餘人。5月2日,海南島為解放軍佔領。

海南島撤退之後,舟山群島的國民黨守軍也開始退往臺灣,這批部隊是上海解放後經吳淞口敗退至此,總兵力在10萬人左右,浙江解放後,又有近6萬殘兵敗退至此。1950年5月開始,在解放軍的步步緊逼下,蔣介石下令全軍撤出舟山群島,以增強臺灣島防禦。

▲舟山群島部隊盡數撤往臺灣

相關焦點

  • 青樹坪戰役:四野渡江後最慘重的失利,被白崇禧伏擊,傷亡慘重
    四野主力繼續向南挺進,而白崇禧也相應調整了部署,將其20萬主力退至衡陽、寶慶為中心的湘南地區,與率部布防廣東的餘漢謀組成湘粵聯合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的南進,白崇禧聲稱這個防線足以阻擋解放軍進入中南,還可以殲滅解放軍南下主力,待國民黨軍隊得到增援後,他將指揮軍隊北上,把解放軍打回長江以北,進而北伐收復全國。白崇禧的如意算盤能實現嗎?
  • 金門戰役:登陸部隊全軍覆沒,主席稱其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損失
    1949年十月,新中國成立了,但是解放戰爭遠沒有結束,此時的國民黨軍隊還佔據著廣東雲南四川西康海南等省份負隅頑抗,南方的解放戰爭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1949年9月30日,蔣介石逃往成都,指揮殘餘國民黨軍隊進行最後的戰鬥,而小編要說的金門戰役就發生在這一階段。
  • 1949年三萬國民黨軍隊羈居越南長達3年
    法國顧忌由此會引發中共軍隊介入越法戰爭而拒之。法國未能強制國民黨軍遣返大陸,又不送去臺灣,欲用作棋子,望取法國外交利益。而留富國島國民黨軍逐步適應環境,力爭早日到臺灣。  早在1950年10月,林蔚赴富國島宣慰時,曾到西貢與法殖當局商洽,和駐印支高級專員比榮談判,不得要領。
  • 金門戰役後,國民黨軍一直流傳著「共軍水鬼」的傳說,整整幾十年
    20世紀在金門前線服役過的臺灣官兵,對於「共軍水鬼」的傳說,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一段時間,甚至到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地步,夜間哨兵經常報告有"共軍水鬼",不時向海岸灘頭盲目射擊。那麼真實的歷史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 渡江戰役時,前衛營在中山陵發現1營精銳,帶隊者都是孫中山警衛
    ▲渡江戰役油畫 1949年4月21日晨,隨著北平國共和談宣告失敗,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百萬大軍,在江西湖口至江蘇江陰的千裡江面上發起了渡江戰役,一舉突破國民黨軍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並迅速向中南、華東腹地推進。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的「整編師」是什麼級別部隊?一個師幾萬人
    軍不是軍,師不是師,這個稱呼有些奇怪,而在46年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一共擁有58個這樣的整編師。整編師究竟是什麼級別的作戰部隊,一個整編師有幾萬人呢45年日軍戰敗,國共兩軍都擁有超過百萬軍隊,美國方面希望扶植親美的國民黨政府,避免蘇聯勢力深入中國,便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主張國共雙方主動削減軍隊,組成民主政府。
  • 再現渡江戰役場景!珍貴歷史照片首秀香山革命紀念館,附觀展提示
    珍貴歷史照片首秀再現渡江戰役場景1949年4月20日夜,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次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命令》。渡江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繼戰略決戰勝利後,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追擊的第一個戰役,也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強渡江河進攻戰役。在展覽第二部分「渡江戰役」專題中,著重展示了4月18日毛澤東同志以中央軍委名義致總前委電,要求:我百萬大軍渡江南進,關係全局勝利極大,希望全軍將士同心同德,完成偉大任務。
  • 此人率王牌軍成功撤到臺灣,不料卻遭殺身之禍,50年後真相大白
    大家都知道1949年—1950年,國民黨在大陸可謂是兵敗如山倒,800萬大軍到50年年初成功撤退到臺灣的只有60萬不到,絕大部分都是殘兵敗將,成建制退回臺灣的極少。更別提什麼主力部隊了,像土木系的基幹18軍,在淮海戰役中被全殲,之後靠沈發藻在江西拉壯丁,才又補充了3萬人,實力大不如前。
  • 金三角,國民黨殘軍的風風雨雨
    遠徵軍1942年以後入緬抗戰,所部陸軍第26軍93師,曾在中緬邊境的車佛南地區駐紮5年之久,遠徵軍潰敗後,許多部隊被一起合編為93師。所以,中緬泰老邊境的百姓,都知道93師,無論是遠徵軍的殘部,還是解放戰爭後被趕到金三角一帶的國民黨軍殘部,他們都自稱為93師。
  • 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有三個地方備選,蔣介石為啥偏偏相中了臺灣
    1949年,三大戰役尤其是「渡江戰役」的結束,中國共產黨基本上已經鎖定了勝局,蔣介石已經無路可逃,國民黨一定是會失敗的,毛主席當時已經不怎麼關心前線的戰事,很放心的把戰事交給了前線將士,而他自己則忙著選擇哪一個城市作為首都,還有籌建新中國的事宜。
  • 國民黨將軍胡璉的人生尾片
    粟 裕指揮我華野大軍,在孟良崮殲滅張靈甫的七十四師兩年多以後,這句話在渡江戰役的隆隆炮聲中應驗了。總結孟良崮的戰敗乃至在大陸戰敗的歷次檢討會上,蔣介石和他的高級將領們多數互相推諉,始終不得要領。倒是和粟 裕打了幾次交道,一向以智勇著稱的這位國民黨軍名將胡璉,在他行將就木之際說出了這句真話:「土木不及一粟!」
  • 69年前的今天,是解放海南島戰役打響的日子
    1949年12月,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後一支主力胡宗南部在成都戰役中覆沒,剩餘殘軍裡,廣東粵系軍閥薛嶽的軍隊十餘萬人退到海南島,企圖利用瓊州海峽的天然屏障,長期固守,作為反攻大陸的跳板。國民黨守軍有陸軍18個師,海軍一個艦隊50多艘軍艦,空軍4個大隊45架飛機,共10萬餘人,這就是國民黨「防衛司令」薛嶽所吹噓的「海陸空立體防線」。
  • 從普奧戰爭薩多瓦戰役看普魯士軍隊的分進合擊戰術
    要想從多個方向對在中間的敵人發起進攻,首先就要保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個就是軍隊的快速機動,普奧戰爭的時候四通八達的鐵路就提供了軍隊快速機動的作戰條件;第二個就是軍隊之間的快速聯通,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就大規模的運用電報聯絡,這使得老毛奇能夠在遠離戰場的地方就可以指揮前線的普軍,並使得多個方向的普軍能夠同時聯動。
  • 金門戰役結束後,有兩個士兵平安返回大陸,各自的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解放軍第十兵團指揮9000多人登陸金門,準備解放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不過,金門戰役的結果卻不好,因為準備不充分,解放軍登陸金門後大部分官兵都在作戰中壯烈犧牲,其餘被俘虜。金門戰役結束後,僅有兩個士兵平安返回大陸,這兩人是誰呢?各自的結局怎麼樣呢?
  • 海南島戰役,韓先楚上將冒著生命危險登島,才有了今天的南海局勢
    1949年渡江戰役之後,解放軍各大野戰軍席捲南方各省,國民黨軍部隊紛紛向南潰敗,蔣介石也越發認識到了海南島的重要性。廣州解放後,由廣東潰逃的國民黨軍餘漢謀集團殘部迅速逃往海南島,連同島上原有的第64軍等部,總兵力約10萬人,統一由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嶽指揮。當時海南島上還有50艘艦艇,45架飛機,薛嶽還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海南島的防線是「伯陵防線」。
  • 兩大海島之中,為何國民黨軍能拼命守住臺灣,卻根本守不住海南?
    中國有兩大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裡的海島,一座是臺灣島,另一座就是海南島。49年國民黨軍從大陸全面敗退,剩餘的60多萬部隊企圖據守這兩座島嶼,作為日後的「反攻」基地。然而最終國軍只在臺灣島實現長期死守,海南島卻在1950年5月便被我軍解放。為什麼都是重要的島嶼,國軍能守住臺灣,卻保不住海南呢?下面我們來解析一下。首先是防衛力量完全不同。
  • 朝鮮內戰,北朝鮮軍隊為何能打得南韓軍隊不戰而潰,漢城都不要了
    這兩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都想著日本投降後在東北亞分到更多的利益。而且不僅只是在日本的利益,還包括被日本侵佔的朝鮮。1945年8月9日,美國方面提出了以北緯38°線把朝鮮一分為二美國和蘇聯各自託管南北的設想,蘇聯方面也同意了這個方案。
  • 林彪對決白崇禧,衡寶戰役打響,強強對決看誰笑到最後?
    1949年春,三大戰役勝利後,第四野戰軍遵照毛澤東和朱德關於「向全國進軍」的號令,在林彪和羅榮桓統帥下,揮師南下。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進行了宜沙戰役和湘贛戰役,解放了宜昌、沙市、常德和湘贛邊等廣大地區,並進逼長沙。8月4日,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湖南省主席程潛及第一兵團司令官陳明仁率部起義,長沙宣告和平解放。
  • 解放戰爭,去臺灣的國民黨一級上將有哪6位?最後結局如何
    國軍一級上將,是除了僅有的一位特級上將外,國民黨軍的最高級別軍銜,大陸時期只有兩種人有可能獲得:第一種是實力頂級的地方軍閥;第二種則是中央系的最高級別將領,如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一般的戰區司令長官、剿總司令都是二級上將,比如衛立煌、劉峙、傅作義等大佬,由此可見一級上將的含金量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