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上海乘坐中智行自動駕駛汽車,是一種什麼感覺》)
現在,沒有做過自動駕駛的科技公司,都不好意思被叫做「大廠」。2020年,「自動駕駛」成了新能源汽車之後極為火熱的一條賽道。除了頂尖車企,科技大廠和新能源汽車後起之秀們也紛紛壓下重注。
日前,記者在上海奉賢體驗了中智行公司研發的自動駕駛汽車。成立於2018年6月的中智行,從南京出發,2019年6月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提出和實現從底層技術將5G和AI深度融合,以5G和AI驅動、以無人駕駛為基礎,致力於打造中國5GAI新一代、更安全的無人駕駛和智慧交通出行。
從外觀上看,車頂上方安裝了雷射雷達,它能夠感知200米範圍內的障礙物、行人等;而下方金色圓盤中是6個攝像頭,實現360度環視功能;最底下的這個方盒子則負責對各傳感器傳輸的數據做預處理。兩個長焦距的前置攝像頭,用以識別紅綠燈狀態以及倒計時等。衛星天線則可以精確定位車輛具體所處的位置。
受限於法律法規,記者試乘車輛可以達到L4級別自動駕駛,但駕駛位上仍需要一位安全員。不過據記者觀察,車輛行駛中都是自行完成轉向、加速、減速以及避讓等,安全員全程未介入操作。
從乘坐體驗來看,車輛加速感比較明顯,甚至可以說有點猛。對此,中智行的工程師解釋:和很多傳統車輛一樣,車輛擁有舒適模式和運動模式。記者試乘車輛採用的恰恰是運動模式,如果用舒適模式的話就會平順很多。
事實上,自動駕駛車輛已經開始開上街頭,進行商業化的試水。而未來中智行的商業模式同樣瞄準Robot Taxi,即無人駕駛計程車。
今年6月,滴滴自動駕駛首家在上海向民眾開放試乘體驗。據統計,報名試乘體驗人數已達數萬。滴滴自2016年開展自動駕駛研發以來,研發隊伍規模達400餘人。2019年8月,自動駕駛成為滴滴獨立子公司。截至目前,滴滴自動駕駛已經獲得上海、北京、蘇州、合肥、美國加州等地的道路測試牌照。
而在北京、長沙和滄州等地,百度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已經試乘運營,讓飽含好奇心的市民們體驗一把「無人車」的感受。根據百度提供的數據,僅僅在10月12日一天,單站點自動駕駛計程車的約車累計就達到2608單,最高峰值達到600單。
對此,作為國內最早一批自動駕駛研究者,中智行董事長兼CEO王勁認為:「自動駕駛已經走過技術為先的階段。如今的技術只是讓企業過一個門檻,在企業發展中起20%的作用,企業與政府、車企、電信運營設備商等各方的合作,以及商業模式差異化,才是未來智能駕駛的發展關鍵。」
在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政府以當地的智能互聯示範區作為平臺,吸引相關產業的企業入駐,展開示範運營。眼下,中智行正在與上海和南京政府合作,推動車路協同的落地應用。
王勁表示,以車路協同為核心的技術積累要2-3年,如果實現1000平方公裡的地域來進行無人車的運營需要1年,這樣無人駕駛公司或者車路協同公司就有機會盈虧平衡,也就是3-4年的時間大概能夠實現盈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