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冷熱點是怎麼來的?它和物質分布有何關係?

2020-12-21 李論科學

宇宙微波背景(又稱3K背景輻射)是宇宙學中「大爆炸」遺留下來的熱輻射。

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不僅證實了大爆炸理論的正確性,而且也為我們帶來了宇宙早期的一些至關重要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波背景中的溫度波動,可以讓我們知道早期宇宙中的物質分布。那麼問題是:微波輻射中的溫度波動,也就是冷熱點是怎麼來的?它和物質分布有何關係?

微波輻射溫度波動的來源

1992 年發布的COBE探測器數據不但讓大爆炸理論獲得勝利,還帶給我們一項新的突破:首次確信偵測到大爆炸時期輻射背景的不均勻性。發現了在整個天空平均開氏2.73度的輻射水平中在某些區域微微熱一點或冷一點的區域。這些熱斑和冷斑足以告訴我們一個嚴肅的事實:宇宙並不是從完美的均勻狀態開始的!

但這並不等於說背景輻射本身是不均勻的,事實上,背景輻射在各個方向、所有位置上都十分勻稱,大爆炸發生之時,宇宙的任何一部分的內在溫度都不比其他部分熱一點或冷一點。這種不均勻其實來自某些區域的密度比平均值高一點或低一點。

當然這種密度差並不很大,否則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大尺度結構會呈現出明顯的不對稱特點。也正是這個幅度大約只有平均密度 0.003%的偏差,讓宇宙的大尺度結構顯現為今天的樣子,同時讓COBE的探測結果體現出了溫度的波動。

可是,如何理解在一致的輻射環境中會出現並不完全均勻的密度分布,並造成能量上的熱斑或冷斑呢?我們可以把年輕的宇宙中的密度分布想像成一片海面,那裡的波浪具有的典型高度是幾釐米(同時偶然會有幾十釐米的),但是這片海向下有若干千米深的水,在波浪最高的位置上,海水的總深度也只比平均深度多出很少一點,而在波谷的位置上總深度也只比平均深度差一點而已。只要把許多個波峰和波谷處的深度平均一下,就可以得到適用於這片海的標準深度值。

年輕時期的宇宙的密度狀況很像這片假想的海,雖然有些區域的密度輕微地超出平均密度,或比起平均密度顯得路有不足,但在很宏觀的層面(即讓密度整體平均之後)看來,其每個面積相仿的局部的密度也相差無幾。

那麼我們是如何掌握這些很細微的密度差別的呢?

要知道,我們並沒有辦法直接測得各個方向上宇宙在恆星尚未形成的時期擁有的密度值,我們能做的只是接收來自各個方向的、本身連續一致的輻射。這些輻射從那個仿如海面的歷史界面上誕生,其強度所帶的微小的峰和谷,指示著那些密度稍高或稍低的區域。

這些輻射自從離開最後的散射界面,其本性就四處皆同了:它們都擁有黑體輻射譜,光子的密度數值也都一樣,溫度也都精確一致。(當然,從技術層面來說,這些輻射本身仍然有著非常非常微弱的差別,特別是在最小尺度上看的時候。但是,只有對這個話題做極深入的學術討論時,才有必要考慮這些。)儘管輻射的性質如此統一,可那個界面(那個在輻射在成為自由的光子流之前最後與之相互作用過的時間界面)並非光滑完美。

輻射離開該界面(即度過該特定時刻)時,其所處的位置有特定的密度值,這個值是各處不盡相同:大部分區域的物質凝集程度當時僅輕微高於或輕微低於平均值,當然也有很少數的區域的該值與平均值差異略大。

宇南的最初 38萬年裡,每個光子都以極為驚人的頻度與等離子體物質發生碰撞並散射,這種散射直到宇宙中所有原子都中性化之後才終止。光子告別了最後一個與之作用的離子之後,會做一個史詩般的、漫長的直線旅行,它的波長也隨著宇宙的膨脹而逐漸拉大。

不過,光子要真正開始穿越宇宙到達我們眼睛的旅行,還需要先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從由「最後散射」時的物質創造出的「引力勢阱」裡逃出來。具體說,光子完成這項任務有以下三種可能的情況:

如果光子當時所處的區域的密度屬於平均水平,那麼光子要逃出的「陷阱」的深度也是平均水平,所以它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引力紅移丟掉的能量也處於平均數量。其後它穿越宇宙時,它攜帶的能量是與宇宙中所有光子的平均黑體譜一致的。如果光子當時所處的區域的密度高於平均水平,那麼光子要逃出的「陷阱」的深度也會多於平均,它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引力紅移丟掉的能量也會因此大於平均數量。其後它穿越宇宙時,它攜帶的能量就會低於宇宙中所有光子的平均黑體譜。如果光子當時所處的區域的密度低於平均水平,那麼光子要逃出的「陷阱」的深度也會少於平均,它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引力紅移丟掉的能量也會因此小於平均數量。其後它穿越宇宙時,它攜帶的能量就會高於宇宙中所有光子的平均黑體譜。

因此,比如我們在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一個區域有偏熱的溫度波動,就可以知道該區域的密度在宇宙年齡約為38萬年時是低於整體平均水平的。相反,如果我們觀察到某個天區有偏冷的溫度波動,就說明這個區域在當時的密度高於整體平均水平。

隨著時間軸的進展,密度偏高的區域就更有可能吸引到越來越多的物質,進而更容易出現諸如恆星、星系乃至星系團之類的結構;而密度偏低的區域就越發傾向於成為一片虛空。

COBE探測器是第一個對整個天球進行輻射溫度測定的儀器,後續的兩個這方面的探測器WMAP和「普朗克」(Planck)則在多個頻段上深入觀測了這些「冷斑」和「熱斑」,並將數據的量角精度提升到了少於0.5°。人類總算得到了一幅關於早期宇宙的溫度、密度、均勻程度的精細圖像,由此深入掌握了當前宇宙大尺度結構的根源,以及它那以百萬年、十億年為單位的演化,為當今的恆星、星團、星系和各種巨大的星系際空洞找到了歷史脈絡。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宇宙暴漲理論與引力波有什麼關係? 暴漲理論最早由美國物理學家阿蘭·古斯(Alan Guth)提出。
  • 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原標題: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利用一臺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可能違反奇偶對稱性,新的物理學呼之欲出
    137億年之後,這些光被空間膨脹所拉長,成了遍布所有空間中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在微波背景輻射身上發現了特殊的東西。根據11月23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文章,一項新的測量技術揭示了微波背景輻射光線彎曲的跡象,這可能是對奇偶對稱性的破壞。
  • 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可不是剛剛獲得諾獎的Peebles老爺子
    196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名工程師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就是看過了Peebles的預印本論文之後,才確認自己探測到的正是天文學家苦苦尋覓而不得的微波背景輻射,他們也憑藉對微波背景輻射的實驗探測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並不是Peebles。
  • 暗物質找不到,科學家又想出了「熱暗物質」模型!
    在上個世紀,研究星系運動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特性的天文學家們認識到,宇宙中大部分物質是不可見的。宇宙中大約84%的物質是「黑暗」物質,既不發光,也不發出任何其他已知的輻射,因此它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的另一個主要特性是,暗物質只通過引力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例如,它不攜帶電磁電荷。
  • 科學界議論紛紛:暗物質是熱的?不是冷的?暗物質再次被質疑!
    神秘的暗物質說起暗物質時,首先,科學家認為它佔宇宙質量的84%,既不發光,也不吸收或反射光線或任何其他已知形式的輻射。其次,它沒有電磁電荷,除了通過引力(四種基本力中最弱的一種)之外,它不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再者,它不是由原子或它們通常的組成部分(即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這就造成了它的神秘性質。
  • 哈佛研究惹爭議,科學界廣泛議論:暗物質溫度是熱的?
    近日,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一項新研究惹起了爭議,因為該研究對暗物質實際的冷暖提出了質疑。在傳統的科學印象中,暗物質都是被認為是冷的,因為冷將可以讓粒子的運動相對簡單,這種冷模型也是基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得出的。
  • 一張「嬰兒宇宙」的照片揭示了宇宙中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精確數量
    對風車星系的觀察表明,看不見的物質支撐著它們的恆星,而一種排斥性的能量將星系分開。為了了解更多信息,貝內特和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團隊花了一年的時間收集來自天空中各個方向的微波——這些光線很久以前就離開了它們的星球,當時宇宙只有38萬年的歷史。通過拍攝這張年輕宇宙的照片,WMAP團隊可以確定它的年齡和形狀,並準確地確定它包含了多少所謂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 《周易.屯》丨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光子脫耦,宇宙微波背景
    五藏生成素:「血,凝於脈中而泣。」血液,皿空平平淡淡的人,容而能久。空間感持久的現象,為血。血液是空間的物化產物,是物質交換的媒介。成文之風,水之流。詩歌·魏風》河之河,不是漣猗。屯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漣如,宇宙在暗能量驅動下二次膨脹,溫度降低,光離耦,在空間自由傳播,形成幅射微波背景。
  • 最新研究:要解釋暗物質,引力一定要變得很奇怪
    根據宇宙學家的流行理論,暗物質幾乎遍及每個星系,提供了額外的引力,以防止恆星旋入太空,天文學家看到星系旋轉的速度。巨大的團塊和網線充當了宇宙發展的構架。然而,經過數十年的嘗試,物理學家還沒有發現周圍漂浮著暗物質的粒子,如果這個想法不奏效,許多人會高興地拒絕這個想法。如圖所示斯隆數字天空調查所測量的超過400萬個星系的空間分布,很難通過修改引力來解釋。
  • 入秋後涼意襲來 你知道宇宙中最低溫度是多少嗎
    地球上的溫度變化萬千,宇宙中不同天體的溫度又如何?   就人們的直觀感受而言,溫度就是物體的冷熱程度。從微觀層面看,物質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組成,這些分子永不停息地做著無規則運動。雖然我們看不見分子的運動,但用手觸摸時能感受到物體的冷熱,其實就是分子熱運動劇烈程度的體現——分子平均熱運動動能大的溫度就高,反之溫度就低。   日常生活中,人們發明了各式各樣的溫度計來測量溫度。
  • 科普之窗|電磁波輻射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最近,5G的消息更是讓網友感嘆,5G手機還沒用上,5G手機致癌的謠言先來了。 我們擔心電磁波會影響身體健康,同時我們的生活又離不開它,且不說電磁波每時每刻都無形地穿過我們的身體,手機信號、微波爐的微波、X光、CT掃描……這些為現代生活提供便利的設施,都依靠電磁波運作。
  • 為什麼相信暗物質一定存在?暗物質是什麼呢?
    宇宙中的超星系複合體、巨型類星體群、以及空洞等龐然大物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知道宇宙中的普通物質其實只佔宇宙總物質達不到5%。除了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外,其餘的佔比將近三分之一都是暗物質。那這些大尺度結構的形成是不是又和暗物質有關呢?
  • 宇宙微波背景下測量微小的變化,將有助於發現宇宙起源的重大發現
    在宇宙微波背景下測量微小的變化,將有助於發現宇宙起源的重大發現。有可能對近140億年前發生的事情有詳細的了解嗎?值得注意的是,答案可能來自於對宇宙微波輻射的新測量,這種輻射如今瀰漫在所有的空間中,但在宇宙形成後不久就會釋放出來。
  • 從理論到背景,天文學家帶你探秘!
    在大爆炸最初的時刻,我們所能觀察到的所有的物質、能量和空間被壓縮到一個零體積無線密度的區域。宇宙學家將它稱之為奇點。在那些最初的時刻,宇宙中有太多的能量以至於它無法形成物質。但是宇宙快速地擴大,這意味著它將變得不再那麼密集並冷靜下來。當它擴大,物質開始形成並且輻射開始失去能量。沒過多久,宇宙就由一個橫跨太空的奇點中誕生出來。
  • 科普丨你知道宇宙中最低溫度是多少嗎?
    地球上的溫度變化萬千,宇宙中不同天體的溫度又如何?就人們的直觀感受而言,溫度就是物體的冷熱程度。從微觀層面看,物質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組成,這些分子永不停息地做著無規則運動。雖然我們看不見分子的運動,但用手觸摸時能感受到物體的冷熱,其實就是分子熱運動劇烈程度的體現——分子平均熱運動動能大的溫度就高,反之溫度就低。日常生活中,人們發明了各式各樣的溫度計來測量溫度。
  • 你知道宇宙中最低溫度是多少嗎?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溫度
    地球上的溫度變化萬千,宇宙中不同天體的溫度又如何?就人們的直觀感受而言,溫度就是物體的冷熱程度。從微觀層面看,物質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組成,這些分子永不停息地做著無規則運動。雖然我們看不見分子的運動,但用手觸摸時能感受到物體的冷熱,其實就是分子熱運動劇烈程度的體現——分子平均熱運動動能大的溫度就高,反之溫度就低。日常生活中,人們發明了各式各樣的溫度計來測量溫度。
  • 一探究竟——可觀測宇宙浩如煙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這是宇宙在嬰兒時期的圖像,僅在大爆炸後38萬年(我們現在距大爆炸有138億年):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宇宙形成。圖源:搜狐這是宇宙微波背景(CMB),這些波動僅是大約其中十萬分之一。在提出宇宙大爆炸模型之前,就已經預測到宇宙微波背景。
  • 進展|黑磷中的黑洞:費米子的高溫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是黑洞因量子漲落向外輻射粒子的現象。它是理解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聯繫的關鍵。然而,在宇宙中,黑洞的霍金輻射因其極低的霍金溫度(納開爾文量級,遠低於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尚未被實驗證實。但是,因缺乏可控的狄拉克費米子體系,此類費米子的霍金輻射的物理機制和真實材料的實現是大家普遍關注的重點,但一直未被解決。
  • 尋找造物主:科學家將宇宙微波背景轉成二進位代碼,結果卻令人失望
    有一種說法認為,宇宙是由更高級的生命創造出來的,既然如此,那麼這些造物主有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有用的信息或者暗號呢?近日,德國索納伯格天文臺的天體物理學家麥可·希普克已經開始尋找這一信息,將宇宙背景輻射中的溫度變化轉換成二進位比特流。一切還要從15年前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