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2020-12-16 鍾銘聊科學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

地殼是怎麼運動的?

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地球從地表到地心分別是:地殼層、巖石層、軟流層、地幔層、地核。

我們知道,地球的內核溫度很高,達到了5000攝氏度左右,按理說如此高溫,物質應該是液體,但不要忘了,地球內部壓力非常大,導致地球內核呈現出高溫的固體,也就是鐵核。

由於地球內部溫度非常高,導致鐵核把地幔層給烤融化了,而地幔層的壓力沒有地核那麼高,因此沒有形成固體,而是呈熔融狀的流體,也就是火山剛噴發時的物體狀態。

由於地核溫度非常高,所以熱量會帶動地幔的物質上升到巖石圈,而巖石圈比較冰冷,所以冷卻後的物質會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幔層下降,從而形成熱對流。

由於地幔是熔融狀的流體,所以地幔可以流動,當地幔在熱對流的作用下流動時,也將會帶動地球上方的地殼移動,於是就形成了板塊運動。

板塊運動和地震

其實,地球內部的物質分布並不均勻,巖石的性質也不相同,導致有些地方溫度較高,而有些地方溫度較低。

地幔層在形成熱對流的過程中,當下部的高溫物質上升到巖石圈時,由於熱對流的作用會導致高溫物質發生水平移動,連帶著會帶動上方的巖石層以及地殼也發生水平位移。

由於巖石層比較冰冷,因此地幔層的物質到達這裡時會冷卻後下沉,此時又會帶動上方的地殼也隨之下降,而下降部位會受到來自兩側的壓力,會使得地殼內部產生擠壓變形,形成褶皺以及破壞,從而引起地震。

由於地震的發生需要積累相當多的熱能,當地球內部的熱能釋放一次之後,會間隔一段時間再次積累,因此地震的發生並不是連續的,而是有寧靜期和活躍期之分。

板塊運動和地球地勢

由於板塊的運動,導致地球上的形成了山脈、平原、丘陵以及海洋,地球上許多著名的地形都是由於板塊運動。比如:喜馬拉雅山脈。

山脈我們根據板塊的不同,將地球劃分為6個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喜馬拉雅山脈剛好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由於板塊運動,導致這兩個板塊相互擠壓,導致地勢不斷抬高,最終形成了地球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除了喜馬拉雅山脈以外,地球上大多數山脈都是這麼形成的。

海溝海溝的形成和山脈一樣,也是兩個板塊相互擠壓,但不同的是海溝的形成是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的擠壓。

我們知道,大洋板塊較薄但密度大,而大陸板塊較厚但密度小,當這兩種密度不同的板塊相互擠壓時,密度更大的大洋板塊會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一條海溝。日本附近的馬裡亞納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裂谷、海洋東非大裂谷的形成剛好和山脈的形成相反,它是由兩個板塊不斷分離造成的。原本這兩個板塊是連在一起的,但由於板塊運動造成該板塊一分為二相互分類,在這兩個板塊分離的地方,就會形成一條大裂谷。

如果這兩個板塊分離的時間足夠遠,還可能會形成海洋,比如:裏海。

導致該板塊相互分離的原因,是這兩個板塊剛好位於地幔熱對流的上升處,地幔層的熱量會推動者這兩個板塊向地球兩邊移動。

由於板塊之間相互擴張,導致很容易發生火山噴發,而火山噴發時又容易帶動地震,因此有火山的地方經常也有地震,但有地震的地方不一定有火山。

總結

地質災害和地球的板塊運動有關,而板塊運動又和地球的內部構造相關,雖然我們沒有鑿穿地球,但我們已經通過科學的方法知道了地球的內部構成,甚至還知道了地球是怎麼發生地質運動,以及地震是怎麼形成的。

相關焦點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的活動。   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 原來地殼運動也有「足跡」
    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常常被保留在地殼巖層中,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巖層,它們有的是傾斜彎曲的,有的是斷裂錯開的,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則被稱為構造地貌。
  • 地震科普|地震科學知識之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三)
    2為什麼說地震與地殼構造活動有關係地震始終處於運動狀況,每天既在自轉,又在公轉。因地球內部是由不同形態物質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加之地殼分為不同的巖石圈和板塊,板塊間的活動差異成為地震的發生原因之一,所以,絕大多數破壞地震是與地殼構造活動有關的。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地殼運動:指由於內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的機械運動。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因而地殼運動又稱為構造運動。就全球而言,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2. 板塊構造   (1)全球巖石圈分成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   (2)板塊內部地殼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地殼活躍,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於這一地帶。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測?
    發生地震的跡象是什麼?我們都知道,要做天氣預報一張衛星雲圖就能看遍全國的天氣,記錄一次地震必須有三個要素,即發震時刻,震中位置和震級,有很多人說不是因為地震難以預測,而是因為很多地震局的人不給力,那麼事實是怎樣的呢?
  • 為什麼地震那麼難預測
    他指出,這個巨大的地動儀 能夠感知到任何時候發生在中國的地震- 並且指明哪裡需要救助。 朝廷有些懷疑, 特別是在一個看上去安靜的下午,這個裝置被觸發了。 但當幾天後,信使帶來求援的消息時, 他們的疑慮發生了感謝。 今天,我們不再重複地動儀來辨別地震的發生, 但是捕獲到地震的發生仍然是一件獨具挑戰的事情。 所以,為什麼地震如此難被預測呢? 並且,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預測地震呢?
  • 斜穿中國的郯廬斷裂帶,發生過最大地震,未來百年內會大地震嗎?
    郯廬斷裂帶是中國東部最長的一條北北東向的斷裂帶,這可以說是一條非常長壽的以剪切運動為主的深斷裂帶,近期仍然存在新的構造運動方式,它的不同分段中活動程度不一的一條超長地震活動帶。為什麼會發生地震?有哪些類型的地震?在介紹郯廬斷裂帶之前,先來科普下為什麼會地震以及有哪幾種類型的地震。
  • 2月28日唐山又發生2.1級地震,為什麼地震會發生,而且難以預測?
    張衡和他的地動儀隨著技術的發展,如今我們已經不再用張衡的地動儀來檢測地震了。但2月28日晚上23時05分,在河北唐山市又發生2.1級地震,檢測地震對相關人員而言仍是一個挑戰,那麼為什麼地震這麼難以預測呢?
  • 火山和地震
    人為原因引起的地震主要是人工爆破、核試驗、人工特大型建築物(如特大型水庫)引起地殼質量失衡等造成。天然地震可劃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等幾種類型。①構造地震。構造地震是由構造活動所引起的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90%,破壞力最大。對構造地震形成機制的解釋有多種,其中最重要的是斷層說。斷層說之一是彈性回跳說。
  • 北京地震前有「地震雲」?「日暈」能預測地震?其實沒關聯
    有傳言將氣象變化與地震關聯,稱「地震前天空中出現了『地震雲』」「日暈過後會有旱災、地震等災難」。那麼,「地震雲」「日暈」能預測地震嗎?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地震雲」 今日,應急管理部和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官方微博相繼闢謠。事實上根本不存在所謂「地震雲」,「地震雲學說」從未被主流科學界接納。看似怪異的「放射雲」「魚鱗雲」等都只是常見的雲彩。
  • 地震時為什麼有些人會感到頭暈?
    「地震時為什麼有人會感到頭暈」很多人都關心這個問題,小編現在就和大家討論一下地震時可能導致人頭暈的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晃動關於地震: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並且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 地震後有的地上會生白毛,這「白毛」究竟是什麼?
    地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人們常常觀察到地震前的一些異常現象,比如動物的異常遷徙和躁動不安,或是地下水突然暴漲,或有天氣的反常變化等,往往會發生一些類似的異變。但大部分都是隨機無規律的事件,難以作為地震預警的信號。
  • 拆彈專家「名場面」帶你了解非天然地震
    真相卻越來越撲朔迷離正在熱映的拆彈專家2講述了人性的複雜愛情、兄弟之情在影片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影片中的特效更是堪稱震撼撞地鐵、炸大橋、拆核彈一場比一場勁爆的炸彈襲擊讓觀眾直呼「名場面」光是在熒幕上看到這樣的場面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震動那由爆炸引發的地面震動算是地震嗎
  • 陝西有可能發生地震嗎?為什麼?
    實際上,陝西在7月23號的時候就發生了一次2.4級地震,地點是位於安康市的寧陝縣。但並不是每次地震都會震感小到你感覺不到,比如發生在1556年的關中大地震,也就是那次達到8.25級的陝西華縣大地震,記錄在《明史》的死亡人數竟多達83萬人,這個數字還只是報上姓名的部分。
  • 7級以上大地震有沒有可能只是更大地震的前震?地震前兆有哪些?
    既然是科學家,當然不是憑感覺瞎說了,主要是因為他觀測到日本北海道根室市的年平均潮位正在下沉,其下沉速度遠比日本的其他區域更快,而這樣相似的情況在3·11日本地震的時候也出現過。再加上從歷史記錄來看,該區域平均間隔四五百年就會發生一次大地震,而最近一次大地震距離如今已經超過400年,所以,這位專門研究地震的專家才如此擔心某個時間可能會爆發大地震。
  • 令人稱奇,太平洋地區發生3次地震,和電影《環太平洋》劇情雷同
    然而,在現實中,在2020年1月2日鄰近這段時間,在太平洋地區周邊接連發生了幾次地震事件,這幾次地震引起人們的注意力,難道電影《環太平洋》裡的怪獸真的存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1月2日19時25分在印尼班達海發生5.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南緯5.70度,東經125.00度。
  • 發生地震一定會發生海嘯嗎,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也不是,遠的不說,2020年10月20號美國阿拉斯加海域發生了7.5級地震,也沒有海嘯預報,最終也沒有出現海嘯。而上月愛琴海6.9級地震卻發生了小規模的海嘯,土耳其有一座城市的一處大樓倒塌了,死亡了幾人,街道上還湧進了海水。兩次地震都發生在海底,地震級別沒有多大差別,然而地震引發的二次傷害卻不同,一個發生了海嘯,另一個卻沒有發生。這是為什麼呢? 什麼是海嘯?
  • 失落的文明,亞特蘭蒂斯24小時毀滅還原:大洪水、火山、地震
    那麼這個發達的文明為什麼會毀滅呢?那是因為突如其來洪水和地震。柏拉圖說,當人們的道德淪喪以後,他們的行為激怒了天神,眾神之王宙斯用地震和洪水降臨亞特蘭蒂斯,終結了一切,亞特蘭蒂斯在24小時內消失。所以,這裡的關鍵詞是「史前大洪水」和「24小時」。這兩件事是真的嗎?
  • 有人說是地殼運動,還有人這樣說
    有一些人說,翡翠是因為地殼運動而產生的。我們知道,在各個板塊之間是有碰撞的,而這種碰撞常常會引起地震,處於板塊與板塊相鄰的地方,會經常發生這種碰撞。兩個板塊的擠壓就會產生很多的巖石,再加上壓力和低溫的作用下,很多的巖石就會變成其他的東西,就有可能成為翡翠。而這種說法是建立在板塊之間的碰撞基礎之上的。
  • 活動斷層與地震
    我們都知道,地震是地質災害的一種,是地下巖層中能量釋放的表現形式,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活斷層是破壞性地震的主要危險源,它的存在意味著潛在的斷層災害風險。什麼是活斷層?斷層也稱斷裂,是地殼受力發生破裂,沿破裂面兩側巖塊發生相對位移的構造。而活斷層簡單說就是現在仍持續活動的斷層。活動斷層錯動與地震活斷層與地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