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了解日本文化

2020-12-08 我叫張銘瑞

對於藝術研究而言,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應該是潛入藝術生命的最深層去探尋其文化的底蘊,而不能只停留於藝術的表層作技術性的探討」。一每一種藝術都有與其相配的美學理論與文化內涵,也就是說,每一種美學理論只有針對某些特定形態的藝術時候才能顯示其真理性與合理性。在美學領域,沒有絕對的標準,也無絕對的真理,特定的美學具有特定的審美意識與文化內涵。這是毋庸置疑的。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期的平民藝術,它被譽為「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它比較直接地表現出了江戶民間的人物和生活場景,如浴女、歌舞伎、美人、遊女、妓女、俠士、浪人、紅樓、花街和風景等。在日本的藝術史上,它第一次赤裸裸地表現了人們追求官能主義和享樂主義。在表現生活的真實時,也背負著「負面」的情緒,讓人突生「冷漠」之嫌。這些是浮世繪的特質,分析其與日本或其他民族藝術形式之不同,得從其內在的審美意識與文化內涵著手。

從真正意義上說,浮世繪的出現是日本美術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從貴族繪畫向民間繪畫轉化的標誌。從浮世繪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平民階層的氣質與趣味,也可以了解江戶的地域性特色與時代性。浮世繪是以江戶動蕩的社會萬象為題材,生動地描繪普通人性,是表現平民化的生命欲求以及個人意識。在幕府政府嚴厲統治下,江戶市民的表現欲望和欣賞需求只能以浮世繪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來傳達。這是江戶市民平民文化選擇的結果。浮世繪獨特的表現方式和審美心理,記錄了當時社會的文化心態與行為。浮世繪畫師是江戶平民階層的代言人,他們促使版畫的發展並且將版畫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創造出了獨特而具有傳媒性質的繪畫。它們既不受樣式傳承的限制,也不受個人喜好的影響,真實地反映現實與人們的生活,以至於浮世繪可以鮮活地呈現江戶時期的社會文化與思想狀態。因此,通過對浮世繪的研究,我們可以解讀江戶時期平民階層的獨特文化心理,可以了解他們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參照方式,還可以體會到日本民族獨特的自然觀與人生觀。

一、「武士道」精神

日本是一個極為崇尚「道」的國度信仰方面有「神道」,修身養性則有「茶道」、「花道」,而普羅大眾所熟知的「武士道」,則是關乎個人修養和行動準則的道法。如同櫻花是日本的象徵一樣,「武士道」也是日本本國所特有的「國道」。

「武士道」起源於日本鎌倉幕府時期,後經江戶時代吸收佛家及儒家的思想而逐漸形成。起初,「武士道」是僅僅局限於信義、名譽、忠誠、廉恥及尚武等思想範疇。但是,作為封建幕府時代的政治產物,佛家及儒家的一些理念已不能滿足「武士道」的「官方」需求,取而代之的則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神道教。日本神道教的信念基礎就是「無論是非」,因而導致武士在人格發展上極其容易導致極端的兩重性,就如美國人類學者本尼迪克特對日本民族性格的精闢歸納概括所言「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溫和,默武而又愛美,倔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冥頑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順服又不願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於背叛,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

「武士道」紮根於日本傳統的泥土之中,不僅是武士階級的專屬,也是與江戶百姓密切不可分的。首先,受武士道的影響,人們崇拜英雄人物,熱衷於生死殊搏場面的欣賞,江戶時期的浮世繪出現了武士繪這一繪畫題材類型,武士道的精神也貫徹在武士繪的繪畫中。其次,武士道中的生死美學也影響著江戶浮世繪的版畫,成為日本浮世繪特別的絢麗之彩。

二、「物哀美」的意識

「物哀」這一詞在日本哲學中是指由外物引發人們內心的感動而產生優美、哀愁而深沉的情感體驗。「物哀」在《日本國語大辭典》中的解釋是一種由事物而引發的內心感動,是一種悲愁而低沉的情緒與情感,而不同於「雅美」、「有趣」等華彩的、理想化的情趣是理念化了的情感之「哀」與外在之「物」相契合而成的情趣世界由人生百態和自然觸發、引生的關於纖細、優美、哀愁的理念。從古時候起,「哀」便深深影響了日本文學,其內涵也在不斷推移的歷史中豐富與發展,最終形成了日本藝術美的特殊形態——「物哀」。

「物哀美」是一種靠感覺的美,它不能用理性和理智來判斷,必須要用心和直覺來體會。「物哀」不只包括悲傷、悲慘、悲哀等解釋,它也含有同情、壯美、哀憐與感動的意思。「物哀」的悲哀感情,是一種經過藝術錘鍊而升華了的獨特美感,並不是由於外界自然的壓抑而毫無抵抗力所表現出的悲哀。因而「物哀」規定了日本藝術的自律性和主體性,是一種純粹的美的意識。

「物哀」這一日本藝術美的基本特性,是日本民族共有的審美意識,是日本人追求的藝術趣味,成為了日本大眾化審美的根基。不僅平安時代的日本古文學受其支配,後世日本人的人生觀與文化觀也深受其影響,特別是浮世繪版畫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物哀」這一潛在的精神美學。特別是美人繪中流露的淡淡悲傷,風景繪畫面中幽玄、寂靜之感,及流露的鄉愁之情。

三、強烈的「生」之意識

「生」是浮世繪的本質精神,是江戶時期獨特的審美意識。這個「生」是具有獨特深刻精神內涵的概念,它不僅僅是「生命」、「生活」與「生存」,而是既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又有幽默華麗的含義,以江戶時代平民階層為對象、表現「人」的藝術,是具有寬泛且深刻的內涵的市民文化概念。日本人文學家九鬼周造在其所著的《「生」的構造》一書中曾指出,「生」具有三個方面的涵義「媚態」、「意氣」與「超脫」。「媚態」是「生」的基礎結構,是指女性在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品味。「意氣」是對江戶文化道德思想的反映,即江戶時期平民百姓的基本精神面貌。「超脫」在日語中是「諦」,意思是在認知了命運後而產生的灑脫。因此,「生」與具有文化特徵的理想主義的道德觀相互聯繫、互為因果,以對權威的無視的表現特徵而成為精神存在,影響深遠,它也從整體上支配了江戶時期平民的個人品格形成。

浮世繪是存在了兩百餘年的繪畫,它存在著強大的生命力,它是將生活歷程對象化、客體化的藝術。浮世繪中所表現的平民階層中「生」的審美意識,和以往的貴族和武士文化相比,更廣泛且更具深刻的內涵。歌舞伎明星和吉原美人構成的風流世界,對於平民階層來說既是「生」之美的具體化客體,也是浮世繪的題材來源,是平民階層獲得了足夠的文化消費能力後而表現出來的文化觀念和審美意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浮世繪創造了平民社會的歷史。江戶百姓在經歷了長年戰亂後,盡情享受了「生」的愉悅,從而迸發出無限的能量推進了社會的創造,而這種創造正是在對「生」的無限感悟體驗中所產生的價值實體。

四、崇尚自然的傾向

自然觀是日本傳統的審美意識,在觀念上深受中國道家文化的影響。自然在日本神話一中是作為神而被崇拜,日本人視自然與神為一體。他們以為山川樹木等皆有靈性,是神的化身。所以,日本人的自然觀最重要的特徵是對自然、四季、花草的變化感觸極其敏銳,並且富有纖細而多彩的感受。

日本人稱在大自然中所孕育的藝術與精神為「自然思維」或「自然感悟」。在這一精神之上,日本民族孕育了崇尚自然、愛戴自然的深沉文化心理,並以此為基礎,造就了與自然親近、接觸、交流的思維特點,他們認為自然是具有靈性的。對自然的感悟,是日本人內省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審美活動的重要內容。從日本藝術的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對自然的態度是親近的,而不是敬畏和恐懼。所以,我們便說『舊本美術的內在動力是生命解放的幸福感以及由裡及表的感情傳達,生命感被壓制的無機意向不存在日本人的靈魂中」。

「日本文化形態是由植物的美學支撐的」。日本民族喜愛自然,崇尚自然,對自然有著深厚的感情,而日本美術的形成與其對自然的情感也有直接的關係。大自然影響著人的感情,而人將自己的感情寄託於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交流是相互的,是可以彼此融合的。因此,受大自然的影響,日本美術的造型是流動的,並且富有植物的曲線的有機形態。

在日本審美觀點中,各種事物的不同屬性是無法清晰辨別的,日本民族視所有的事物都是具有靈性和生命的。在他們眼中,自然萬物與人類都是平等且融為一體,較之於任何客體,都不存在更優秀或更高一等之說。人與自然可以互動,人可以從山少、森林那接收來自自然界的信息,而自然界也會感應到人的意念。基於這樣的認識,在主觀的能動作用下,人與自然界的交流就異常的廣泛且豐富。而對於江戶市民來說,最能體現他們與自然的親近的描繪便是浮世繪的風景畫和花鳥畫,他們表達了日本民族獨特的自然觀。無論是歌川廣重溫存濃厚的山水還是葛飾北齋對山水的激情寫實,都呈現出大自然博大的情懷。

總結

浮世繪是個表達平民的慾念以及描繪江戶市民真實的現世生活的繪畫,雖然它的表現空間是很有限的,可是卻也有著讓人驚嘆矚目的完整性。在整整兩個多世紀裡,它以各式各樣、變化多端的形式來反映日本這個民族的一個特殊階段,進而描繪社會生活的背景,甚至於對其根源的描繪。

相關焦點

  • 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來了
    日前,他們的作品齊聚外灘壹號,亮相「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這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規模、最全的浮世繪藝術大展,140餘幅經典原作基本涵蓋各個時期的名家名作,系統梳理了浮世繪的發展脈絡。透過這個展覽,觀者增進對日本文化、風情、藝術了解的同時,也可以從浮世繪的傳播途徑中直觀感知全球化時代藝術的跨文化傳播所帶來的奇妙效應。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日本最後一個封建武家時代。武家時代,即武士家族統治的時代。江戶時代的幕府叫江戶幕府,江戶氏族是十二世紀日本豪族,所以建築的城池叫做江戶城。江戶幕府又被稱為德川幕府。因1615年德川家康滅掉了豐臣秀吉家族,統一全國,在江戶建立幕府而得名。統一日本後,德川家康發展農業、改革經濟、穩定政治,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在江戶時代日本人民分為了四個階層: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商人。日本的封建制度氏歐洲式的封建制,各個地域被分割稱之為藩,每一個藩都有自己的領主,稱之為大名。
  • 從日本江戶時代特色文化來談談落語的衰落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日本江戶時代,民間的傳統曲藝文化中出現了落語這種表演形式。從內容和表演形式上來看,日本江戶時期的落語曲藝和華夏中原地區的單口相聲很相似。 一、淺談日本江戶時代特色文化 1.活躍的庶民文化 公元1603年到1868年間屬於日本的江戶時代,在這個時期,日本的武士封建化體系已經進入衰落末期,開始腐朽敗落漸漸消亡。
  • 中心的轉移——淺析江戶時代日本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
    前言曾經去過日本旅遊,或是對日本有所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如果到日本遊玩,京都和東京一定是兩個必去的城市。東京和京都一個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另一個則是古色古香的歷史名城,在這兩個城市中,遊客可以體驗到截然不同的風情。
  • 思想、文化、地位,江戶時代武者繪,為何會從浮世繪中突出重圍?
    江戶時代是日本史上最後一個武家封建時代,這個時代有許多讓後世者都為之驚嘆的產物。同時這個時代也是從封建統治階級走向人人平等的大時代的開始。人們思想和階級的轉變,也使得文化和藝術產生了奇妙的新反應。一、時代的大背景下,它是必然出現的產物1、嚴格的等級制度,造就了武者繪的必然出現江戶時代本就是日本最後一個封建時代,全國上下被嚴格的等級制度劃分為四個階層,最高層的是武士,再是農民,最下層的是手工業者和商人。
  • 靜心茶話:日本茶道歷史文化與變遷(江戶時代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來自於中國,但是又經過日本自己本土的發展,變成了日本獨特的茶道文化,那麼他的歷史變遷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江戶時代建立的武士茶道到了日本的江戶時代,即使亂世的戰爭中,茶道也繼續發展。
  • 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創作,一幅圖看盡人生百態
    浮世「:日本佛教術語,相對於「淨土」。也含有及時行樂的意思,暗藏情色意味。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流行於民間的木刻版畫,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生活萬象,概括起來說,主要題材有美人畫、歌舞伎畫和風景花鳥畫,也有大量表現神話鬼怪故事和武士打鬥傳奇的作品。
  • 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原版浮世繪在滬亮相,被譽為江戶時代「百科...
    「浮世物語——日本浮世繪巨匠原版版畫展」將於9月8日至17日亮相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展出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東洲齋寫樂、歌川國貞等浮世繪巨匠的48件原版版畫。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東洲齋寫樂原版版畫在國內的首次亮相。
  • 浮世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原創 王京 活字文化從盛夏到深秋,長達四個月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可能是又一個讓你愛上魔都的理由。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在日本江戶時代興起,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是一種非常適合大眾欣賞的藝術形式。
  • 江戶時代,儒學與日本本土文化融合後有何影響?
    仁、義、禮、智、信、在江戶時代,棄佛揚儒的德川幕府全力提高儒學在日本的地位,以此才開始逐漸成為佔日本統治階級的官方學說,並隨著時間逐漸本地化,並在其發展過程中對國家和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江戶時代由於「兵農分離」的推行,德川幕府為了加強自身的中央集權,也開始強化封建階級的身份等級制度。此前佛教一直處於統治地位,直到江戶時代,江戶幕府開始重視儒學並且大力提倡。
  • 日本百貨從何來?江戶、明治和大正時代
    文化活動是日本百貨店的傳統節目,也是其特質之一。近年來日本百貨進入中國,延續了這一傳統。比如,上海古北財富中心的日系高端百貨高島屋(Takashimaya)」2012年12月登陸中國後,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櫻桃小丸子中國行展覽、日本插花藝術展、兒童俱樂部創建等。
  • 打開這本《世界動物百科全書》,比去動物園爽多了!
    所以,我們在這裡強烈向大家推出這本《世界動物百科全書》,在動物百科領域,它可是經典中的經典,動物大家族集體「出圈」,既能解放家長,又能讓孩子過足癮!拿到這本書的一瞬間,相信大家一定都驚呆了:這簡直就是一本神仙級的書!封面超有立體感,仿佛能近距離觸摸到小動物。翻開書,更能讓你歡喜得不得了,書中的插圖,並不是平時常見的卡通圖片,而是全彩印的超高清手繪圖片!想看動物百科,這本《世界動物百科全書》絕對是備選之一,愛好動物百科的小朋友、大朋友都適合看。
  • 日本江戶時代,江戶男兒的基本就是講究髮型?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江戶男兒的基本就是講究髮型?日本江戶時代,江戶人愛漂亮,對於穿著打扮特別講究。不但女性講究,就連男性也對自己的形象也非常注意,妝容凌亂,絕對不會出門。比方說,江戶人喜歡洗澡,大馬路上必定設有湯屋,大白天也上澡堂。
  • 摘要:三分鐘了解,江戶時代的日本蛋糕是如何從奇葩變成好吃的
    摘要:三分鐘了解,江戶時代的日本蛋糕是如何從奇葩變成好吃的完全依賴進口的金平糖、有平糖、蜂蜜蛋糕等都是葡萄牙商人傳入日本的點心,到了江戶時代,日本人終於開始自己製作。尤其是蜂蜜蛋糕,在沒有烤箱的情況下,為了做出接近正統的口味,江戶時代的廚師費了極大的工夫才製作成功。不過,甜品在日本是極為高檔的食物,特別是在日本還沒有引進甘蔗種植前,甜品全靠進口。這就造成了甜品的價格居高不下,甚至可以和金小判相等。在一些時代劇中,時不時可以看到,商人為了賄賂幕府官員,而將金小判裝入小盒子中,作為禮物送給相關人員。
  • 日本大屋書房 紙上的江戶時代
    大屋書房外觀 李沐航攝東京都千代田區神田的神保町,自日本明治時代以來設立了多所學校,學術氣氛十分濃厚。據說神田周邊分布著近200家舊書店,擁有書籍超過1000萬冊。從日本文學、外文書到專業書,涵蓋範圍廣泛,每天吸引眾多學者、古書愛好者在此「淘寶」,大屋書房就「藏身其中」。
  • 日本特殊飲食文化始於江戶時代,現在為什麼越來越興旺了?
    日本這種特殊的站著吃飲食文化始於江戶時代,也就是說四百多年前就有了,發展到現代社會不但沒有衰退,反而越來越興旺,大家覺得日本這種站著吃小餐廳為什麼這麼火?從經營方來說,這種小店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面積非常的小,因此租金相較便宜很多,而且站著吃嘛,顧客一般都不會墨跡,停留時間很短,座位迴轉率高,提高了營業額。
  • 和菓子小歷史:江戶時代燦爛的和菓子文化
    江戶時代飲食最大的特色就是庶民階層的飲食文化相當勃興,且很多商人有錢之後,也可以一嘗以往只有貴族才能吃得到的美食。貴族的飲食向下載播、平民的飲食文化也向上流動,再加上此一時期從西方傳入的飲食文化,讓江戶時代也成為和菓子文化最為燦爛的時代。和菓子當中需要大量的砂糖,日本的砂糖本由僧人帶進日本。
  • 當動漫再次遇見浮世繪,「生生浮世」尋找遺忘的江戶文化
    動畫片:《怪化貓》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意為「描繪虛浮世界的畫」。在當時,是一種記錄民間日常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以接地氣的主題和風格,受到江戶時代人們的廣泛歡迎。它反映了日本江戶時代的人文風貌、社會生活、民俗傳說、歷史典故、戲劇百藝、山川河流,被譽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19世紀中期開始,浮世繪濃烈的風格迅速影響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並在西歐產生了日本主義熱潮,推動了從印象主義到後印象主義的繪畫運動。馬奈、惠斯勒、德加、莫奈、勞特雷克、梵谷、高更、克裡姆特、博納爾、畢卡索、馬蒂斯等人都從浮世繪中獲得啟迪。
  • 日本江戶時代的大畫家,熱愛中國文化,畫出來的西遊記令人震撼
    在這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妖怪,發生了許多搞笑荒誕的故事。這些特別富有魅力的故事也同樣影響著鄰國日本,許多的藝術家都會對《西遊記》進行再次創作。在日本,浮世繪風格一直備受人們的喜愛,日本江戶時代是日本的繪畫名家人才輩出的時代,而月岡芳年就被稱為這一時代的最後一位繪畫大師。
  • 日本江戶時代影響歐洲畫壇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Katsushika Hokusai,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他還是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