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菓子小歷史:江戶時代燦爛的和菓子文化

2021-01-09 歷史老雞湯

菓子文化的普及有政治、文化和經濟上的條件,德川家康在慶長五年的關原之戰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幾年之後,定都於江戶,此後265年長期的安定政權讓社會、文化和藝術都發展得相當活潑。江戶由於人口大量集中,是當時最大的消費中心,經濟發展快速,庶民文化也相當活潑,其中與所有人相關的就是飲食。江戶時代飲食最大的特色就是庶民階層的飲食文化相當勃興,且很多商人有錢之後,也可以一嘗以往只有貴族才能吃得到的美食。

貴族的飲食向下載播、平民的飲食文化也向上流動,再加上此一時期從西方傳入的飲食文化,讓江戶時代也成為和菓子文化最為燦爛的時代。和菓子當中需要大量的砂糖,日本的砂糖本由僧人帶進日本。但砂糖以往是貴族才使用得起的物品,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大部分都當成藥物使用,直到江戶時代初期,砂糖的價格仍然相當高,一般平民還是消費不起。

江戶時代日本向外輸出大量的銀、生絲,砂糖則是輸入品,從長崎由荷蘭和中國輸入,當時每年輸入的量超過1500噸,主要都是荷蘭人從臺灣帶入的。由於大量砂糖的輸入會造成貿易上的不平衡,讓幕府開始鼓勵國產砂糖的製造。八代將軍德川吉宗最為積極,從琉球取得甘蔗的苗嘗試在江戶城當中種植,但是江戶太冷,並不適合甘蔗的生長。不過,由於幕府的鼓勵,全國各地也開始試種、試做,終於孕育出高級和菓子中最重要的「和三盆」。

高松藩是將軍的親戚,對於將軍的政策最為支持,而且四國的贊岐相較日本本州而言,天氣較為溫暖溼熱,可以嘗試種植甘蔗。當時高松藩中的醫生,特地前往九州南方學習甘蔗的植栽方式,在途中還病倒,歷經千辛萬苦在贊岐植栽了甘蔗。從德川吉宗推廣的甘蔗種植,到贊岐成功的製糖,花了快60年的時間。日本透過清酒的壓榨法,自己摸索製糖的方式,「和三盆」指的是把甘蔗糖揉磨三次,因此制出的糖相當細緻,帶著贊岐的風土,顏色淡黃,且具有香氣。

由於江戶時代日本各地的聯繫主要靠海運,可以將贊岐出產的砂糖運至江戶和京都,細緻典雅的「和三盆」從此成為高級和菓子當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但並不是所有的和菓子都使用「和三盆」這種高級砂糖,一般便宜的菓子是使用純度較低的黑砂糖。江戶時代高級和菓子的文化在元祿時代最為興盛,此時已經與千利休時代已經不同了,茶道不只上層的人可以欣賞,新興的商人階層已可以接受,促進了茶道的普及,也推動了高級菓子的流通。

京菓子和茶道之間的關係,在京都發展得最為典雅細緻,作為茶道的點心,伴隨著京都東山文化的發展,包含短歌、俳句等藝術文化的形成都與和菓子有關,菓子不只是菓子,還包含藝術的鑑賞、意匠凝鍊的隱喻。甚至能成為「京菓子」的店家還有嚴格的限制,共248家,在價格和砂糖的品管上都有相關的規定。當時還有所謂的「上菓子」,是獻上的菓子的意思、獻給公家和大名的菓子,與「雑菓子」相對而言。京都和大阪在江戶時代前期仍然是文化的中心,飲食也較為的講究。

天皇所在的京都,每年要舉行的儀式和典禮相當多,所以要獻上禮物的時間也很多,菓子就成為考究的禮物之一,做工細緻,且具有文化意涵的「上菓子」在貴族公卿間相互贈答。上層階級彼此贈送的禮物當然不能馬虎,也不能夠太過簡單,從設計到品嘗的每一步驟都得講究,設計的靈感或著從季節當中尋找,像是春櫻、秋風、冬雪、夏之星空,或是古典文學當中的花鳥風月等典故,在「虎屋」的《繪圖帳》還可以看到當初菓子設計的概念。飲食表現城市的風格,菓子文化也呈現出城市的性格,菓子文化進入江戶後,也帶有江戶的風尚。

相較於上菓子具有藝術的氣質,雜菓子則是在江戶的庶民文化下展現出來的飲食特色。江戶時代的菓子,其中以「柏餅」、「大福」和「金鶚」最有人氣。端午節時中國人吃棕子,日本人吃柏餅,但是跟粽子也有關係。關西人還有吃粽子的習慣,但關東人吃柏餅是江戶時代中期才發展起來的習俗,柏餅可以分為紅豆餡和味噌餡,為了區分兩者,會把葉子反過來包。薄薄的外皮,裡面包著甜蜜的紅豆餡,現在我們把這樣的甜點叫做「大福」,源於江戶時代。

本來稱為「腹太餅」是包著加鹽的紅豆餡。在十八世紀中晚期之後,傳說住在小石川的一名寡婦加入了甜的紅豆餡,把「大腹」改名「大福」以討吉祥,並且放在蒸籠裡,在冬季寒冷的時候,把熱呼呼的大福在路邊攤賣,受到大家的歡迎。紅豆餡外面包著米做的皮且置放於炭火上烤,由於金鍔的樣子很像刀劍刃與刀柄間的護手,也就是鍔,故名之為金鍔。目前還在淺草營業的榮太樓所販賣的金鍔最為有名。江戶時代的交通進步,交通網密布,主要幹道像是東海道、中山道、日光街道、奧州街道和甲州街道,除了要參勤交代的大名,來往各地、互通有無的商旅,此時也有很多自由行的旅客,在旅館、茶屋、寺廟門口和假日的市集都有販賣菓子的地方。

從江戶到京都的大動脈稱為「東海道」,來來往往的人群晚上不免需要地方住宿,知名的住宿場所都有所謂的「名物」,像是程之谷宿的牡丹餅、由井宿的砂糖餅。除此之外,由於以往的的架橋技術沒有像現在這麼好,過河時都要請擺度人劃到對岸,東海道的大井川、富士川、安倍川、相摸川等大河需要渡船載運旅行的人,河岸邊通常都有茶店,配茶的良伴就是菓子。富士川渡場的慄粉餅、安倍川渡場的安倍川餅,將烤好的燒餅浸泡於湯汁中,再抹上砂糖,香味和甜味,讓遊人一解旅途的疲憊。

寺廟前也是和菓子販賣的地方,像是長壽寺門前的櫻餅創立於1717年,餅皮以麵粉和少許的糯米粉煎熟,加入紅豆餡後以薄拼的餅皮捲起,再以鹽漬的櫻葉包起,做成捲筒狀、或做成餃子的樣子。在淺草寺前的桔梗屋所賣的「淺草餅」、伊勢神宮的「赤福餅」、京都太宰府天滿宮賣的「梅餅」,也是遊客和香客到時必買的特產。砂糖的流通,加上口味的的改良,每個地方都出現不和的「茗菓」。

由於江戶時代的識字率高,料理書和旅遊書也大為暢銷,當時的旅行書和指南中就記載這些不同地方的名產和菓子,有些菓子也得到全國的知名度,和我們現在網絡的排行榜類似。 和菓子的文化很適合用來思考日本飲食和文化的特色,甚至也影響了後來「洋菓子」的傳入。在上千年的歷史中,從中國、西洋等不同地方傳入日本,他們與原來的日本飲食相互交流後,形成日本獨特的甜食文化。

相關焦點

  • 日本京都百年和菓子老店耍心機!打破傳統的新個性和菓子誕生
    表現四季之美的和菓子,是日本飲食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不過與新世代年輕人似乎有些隔閡,因此在京都有些和菓子老店,便以傳統制菓技術為本,融入洋菓子的食材與特色,開發出「和洋折衷」的創意和菓子。成功創造話題,吸引年輕族群回籠。這次小編就要來介紹三間創業超過二百年的京都和菓子老店,來看看他們的鎮店銘菓以及「很上鏡」的新商品吧!
  • 日本洋菓子簡史|第1回:洋菓子的起源
    唐菓子再現(2015年)和菓子職人與日本和菓子老字號虎屋共同製作(allabout.co.jp/gm/gc/455008/)隨後的三四百年,日本不斷學習製作西洋糕點並改良、精進及推廣,創作出種種獨具東瀛之魂的洋菓子,徵服各國食客的味蕾;世界級大賽或是甜點聖地巴黎,日風洋菓子風頭也絲毫不讓甜點霸主法國。
  • 百年傳承,四季精粹,獨具匠心——日式和菓子
    和菓子在江戶時代繁盛,那時流傳的和菓子歷經300多年延續到現代。歷史上,日本茶道文化是由當時日本的遣唐使將中國唐代的飲茶習慣帶回日本的,其中包括茶道文化和糕餅技藝,都深深受到日本貴族階層的喜愛。日本人擅長和洋折中,他們吸收外國的食文化,在視覺,味覺,舌頭的觸覺,嗅覺上按照日本人的喜好來改進創新。「季節性」的概念是日本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和菓子也不例外,通過和菓子來體現四季也是唯有日本人才有的審美意識。
  • 日本和菓子夢幻圖監!集結四季、文學、藝術於一體的和菓子小宇宙
    來到日本自助旅行,必吃「和菓子」!日本傳統和菓子最大的特徵就是「季節感」,菓匠們把四季包進菓子裡,美到令人捨不得吃。熱愛和菓子的小編,特別把一年12個月最能表現季節變化的絕美和菓子整理出來,提供你做為挑選經典和風甜點的參考。
  • 還是和菓子?跟著日劇走入和菓子的絢麗世界
    最近,一部以老字號日本和菓子店為舞臺的愛情懸疑劇《我們有點不對勁》引發日本話題,濱邊美波和橫濱流星的帥哥美女組合雖然養眼,但各種繽紛多彩的和菓子更是讓人一眼難忘。來跟我走近劇中和菓子的世界,了解一些關於和菓子的新鮮知識。菓銘是什麼?
  • 以雙手揉搓,與春色媲美的和菓子
    和菓子是傳統日式點心的一種,「和」 取自大和民族,「菓」則由水果的「果」變化而來,加上草字頭,意指使用草本植物或是水果加工而成的點心。人們常常以煮沸的紅豆製成的豆沙為餡兒,混入些許甜砂糖,加之以穀類研製的各種澱粉,配合四季米麥的收成,研製的皮兒包裹而成。常見的年糕、大福、麻糬、羊羹等等都是和菓子的一種。
  • 日本當地人最愛的和菓子到底是什麼?仙貝也屬於和菓子的一種麼?
    和菓子(わがしwagashi),也就是日本的點心,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深深受著人們的青睞和菓子最大的特點就是精緻、唯美。它會根據季節的特點加入代表性的食材,春季的櫻花、秋季的紅葉……與其說是點心,更像是一件料理人獨具匠心的藝術品根據歷史的有效記載,我們所知曉的日本茶道文化,是由當時日本的遣唐使將中國唐代的飲茶習慣帶回日本的,其中就包括了茶道文化和糕餅技藝,深深地受到日本貴族階層的喜愛和菓子有許多風雅的名字
  • 日本和菓子,讓其他國家甜點望塵莫及的最高藝術
    傳統日式甜點和菓子是世界公認的「日本飲食文化之花」,也是一種無可挑剔的藝術形式,無論是製作工藝、美學及其背後的寓意,都讓其他國家的甜點望塵莫及。Wagashi Asobi便是這樣一間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尋平衡,用現代設計手法對日式傳統糕點進行重新演繹,讓傳統和菓子文化與當下發生關係,讓和菓子重新回歸年輕人視野的創意工作室。
  • 花逍遙和菓子線上系統課招募
    從明治時代開始,為了與歐洲流傳過來的「洋菓子」(西式糕點)區別用這些日本傳統製法做成的菓子人們就叫做「和菓子」但特別講究於手作能力因此和菓子被稱為「日本飲食文化之花」食之藝術經這樣一介紹你是不是覺得只有在作坊裡才能做出這麼美味的和菓子呢?
  • 甜品教室 日式點心和菓子製作體驗
    ,日本匠人眼中最唯美的世界,四季更迭之間最巧妙的融合,它是「和菓子」。-大 娃-和菓子職人,甜點師,裱花設計師。她是CatCat日式西點工作室創始人之一。她是把和菓子與精緻手工西點文化帶入西安的匠心藝人。
  • 當科技遇上百年歷史的和菓子,這位年輕人為傳統注入未來感
    「當我要向世界傳達和菓子的美和意義時,我得畫出界線來定義和菓子是什麼。但在界線裡,我可以玩的還有很多。」用一個不超過手掌大的形體,表現出如花的細緻,或是禪的空靈意境,日本傳統甜點「和菓子」是日本職人精神的具體呈現。
  • 饗季和菓子 | 廣州少有的和菓子專門店!源自日本,一時一味的精緻美味.
    在廣州,和菓子的蹤影並不少見,例如我們平時吃的大福、麻薯、銅鑼燒等等都屬於和菓子。但是專門做和菓子的職人卻是十分少見。出於熱愛,兩位主理人開啟了和菓子職人的全職道路,經過不斷學習和研發產品,把這份健康而又好看的美味呈現給顧客。和菓子的製作堅持新鮮健康,四季更替,食材也相對更改,兩位主理人把時節的意境藏於和菓子當中。所謂「時食菓子,饗盡四季」便是饗季的源意了。
  • 和菓子(わがし)是雙手獻給春天最好的禮物|附和菓子DIY&日本制菓教室list
    在這 「小姑娘」 般容顏下是活潑的歡喜,讓人不禁聯想起同樣注重形式感的溫婉 「美人」:日式和菓子(わがし)。和菓子是傳統日式點心的一種,「和」 取自大和民族,「菓」 則由水果的 「果」 變化而來,加上草字頭,意指使用草本植物或是水果加工而成的點心。
  • 沒胃口ㅣ沒想到你竟是這樣的「和菓子」
    和菓子最早的深加工技術來自我國唐朝,由【八種唐菓子】演變而來。(註:八並非確數,在古代日本,八有敬畏、尊敬、貴重、偉大的意含。)因日本多山不適於發展畜牧業,所以和菓子的原料多取自植物澱粉,風格以柔和淡雅為主,種類繁複而龐雜。按含水量劃分,可分為工藝菓子、幹菓子、半生菓子、生菓子、上生菓子等幾種,按照外形來劃分,又可分為羊羹、練切、求肥、外郎、饅頭等類型。
  • 美食界萌物—和菓子的前世今生
    「 日式點心在日語中叫做「和菓子」,與「洋菓子」(西式點心)相對應。和菓子由古代流傳至今,其間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它的傳承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日本人創造力的體現。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走近這些滲透日本人一生的和菓子吧。
  • 美到的設計大獎的和菓子!福島會津最佳伴手禮名所「長門屋」
    日本福島會津的和菓子老鋪「本家長門屋」從江戶時代創立至今,有著170年左右的歷史。但做出來的和菓子卻一個個超越傳統和現代想像,美到讓人捨不得吃!甚至還獲得「Good Design Award」等獎項肯定。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本家長門屋」的精緻又有創意的和菓子吧!
  • 一食納四季 藏匿於喧鬧九街的日式和菓子小店
    △木色、花瓣、石盤的配色恰到好處>,豆沙全人工採制,經過48小時精心熬製,最終誕生出一顆小小的和菓子。△新品:錦玉羹 夏季限量供應所有的菓子按季出售,根據不同季節製作不同種類,春天和櫻花最配,夏天和檸檬最配,秋天和芒果最配,冬天和豆沙最配。
  • 吃月夕菓子,尋四時佳夢
    /// 4年前,當樂領在浙南邂逅古村茶園之時,同樣也邂逅了被湯顯祖稱為「仙鄉」的遂昌,以及杜麗娘和柳夢梅的傳奇愛情。 崑曲文化在遂昌淵遠流長,樂領·旗山俠隱將這些當地特色融入項目的生活內容,每一位到訪的會員嘉賓,都有機會浸潤獨特的文化體驗。
  • 對於和菓子,3個日本人用一生在傳承
    所以相比奶油、雞蛋、水果製品,和菓子在品種和口味上都相當單薄。為了讓和菓子真正成為主角,職人們不斷改良口味,賦予並強化和菓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參與感,經過十餘年努力,才再將和菓子重振繁榮。痛定思痛後,和菓子行業協會和從業者都認識到要想長久發展和菓子事業,勢必將和菓子作為文化向世界傳播,讓更多人認識和菓子,接受和菓子,喜愛和菓子,自此,和菓子西行開始了。
  • 【津雲調查】列入非遺的唐菓子,到底是嘛?
    客人們對店裡的點心都很好奇,這裡賣的產品叫唐菓子。唐菓子?很多人第一次聽說的時候,以為是天津人常吃的早點,油炸糖餜子。當然不是,它是一種歷史可以追溯一千多年的中國傳統點心。唐菓子傳統糕點製作工藝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