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

2020-12-17 澎湃新聞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

2020-11-04 1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年來,各地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為此,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本期介紹「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情況,敬請關注。

江蘇省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

案例背景

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地處太湖中心區域,距離蘇州主城區約40公裡,擁有中國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島嶼西山島,以及84.22平方公裡的太湖風景名勝區、148平方公裡的太湖水域和100多處歷史文化古蹟,是全國唯一的整島風景名勝保護區,擁有長三角經濟圈中極為稀缺的生態環境和自然人文資源。

近年來,金庭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按照「環太湖生態文旅帶」的全域定位,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資產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積極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推動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綠色發展的生態產業,打造「生態農文旅」模式,實現了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的全面提升。

具體做法

一是優化空間布局,做好建設「減法」和生態「加法」。金庭鎮融合了生態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規劃、景區詳細規劃等各類規劃,按照「提升生產能力、擴展生活空間、孕育生態效應」的理念,規劃到2024年全鎮生產空間規模為128公頃,佔總面積的1.52%;生活空間規模為1190公頃,佔比14.14%;生態空間規模為7104公頃,佔比84.34%,系統優化全鎮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通過以「優化農用地結構保護耕地、優化建設用地空間布局保障發展、優化鎮村居住用地布局保障權益」為核心的「三優三保」行動,按照「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生態則生態」的原則,通過拆舊復墾、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修復等方式,整治各類低效用地798.2畝,增加了生態空間和農業生產空間,實現了耕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減量提質發展、生態用地比例增加,獲得的空間規模、新增建設用地、佔補平衡等指標用於全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吳中區重點開發區域使用,土地增減掛鈎收益用於金庭鎮生態保護、修復和補齊民生短板。此外,在規劃編制和土地資源管理過程中,金庭鎮預留了後續發展生態產業所需要的建設用地指標,夯實了生態產品供給和價值實現的基礎。

二是聚焦「水陸空」,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水」方面,防治與保護「雙管齊下」,促進水環境提升。對127條流入太湖的小河實行「河長制」,嚴格落實主體監管責任,從源頭上保護太湖;對太湖沿岸三公裡範圍內所有養殖池塘進行改造,落實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和循環利用;建立嚴密的監控體系、實行嚴格的環保標準,防止水源汙染;對宕口底部進行清淤和平整,修建生態駁岸和滾水壩,修復水生態。「陸」方面,以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和治理。完成消夏灣近3000畝魚塘整治和農田復墾,建設高標準農田用於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農業觀光旅遊;對鎮區西南部的廢棄工礦用地開展生態修復,打造景色怡人的「花海」生態園;系統治理受損的礦坑塌陷區,就近引入水系,加強植被撫育,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空」方面,開展大氣環境整治,關停鎮區「散亂汙」企業,控制畜禽養殖,減少空氣汙染源;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覆蓋率,改善空氣品質。

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公共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2010年,蘇州市制定了《關於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意見(試行)》,在全國率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2014年,在全國率先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制定了《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推動政府購買公共性生態產品,實現「誰保護、誰受益」。2010年至今,通過三次調整補償範圍、補償標準等政策,實現了鎮、村等不同產權主體的權益,金庭鎮每年的風景名勝區補償資金和四分之三的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撥付到鎮,用於風景名勝區改造和保護修復、公益林管護、森林防火等支出;水稻田、重要溼地、水源地補償資金和四分之一的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撥付到村民委員會,主要用於村民的森林、農田等股權固定分紅、生態產業發展等,極大地激發了鎮、村和村民保護生態的積極性。2019年,蘇州市選擇金庭、東山地區開展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將其定位為環太湖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市、區兩級財政在原有生態補償政策的基礎上,2019-2023年共安排專項補助資金20億元,重點用於上述區域的生態保護修復和基本公共服務。

四是建立「生態農文旅」模式,實現生態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價值實現。金庭鎮依託特殊的地理區位、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建立「生態農文旅」模式,推動生態產業化經營。打造農業發展新模式,促進「特色農品變優質商品」。重點圍繞洞庭山碧螺春、青種枇杷、水晶石榴等特色農產品,打造金庭鎮特色「農品名片」,將傳統歷史文化內涵融入特色農產品的宣傳銷售中,增加產品附加值;通過「網際網路+農產品」銷售模式,拓展「特色農品變優質商品」的轉化渠道;與順豐快遞籤訂戰略協議,在各個村主要路口設置快遞站點,提高鮮果產品運輸效率。挖掘「農文旅」產業鏈,實現「農業勞動變體驗活動」。挖掘明月灣、東村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及堂裡、植裡等6個傳統歷史村落的文化底蘊,鼓勵村民在傳統村落中以自有宅基地和果園、茶園、魚塘等生態載體發展特色民宿、家庭採摘園等,實現從傳統餐飲住宿向農業文化體驗活動拓展,形成「吃採看遊住購」全產業鏈。提升生態文化內涵,助推「綠色平臺變生態品牌」。積極宣傳「消夏漁歌」、「十番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推進全域生態文化旅遊,形成了麗舍、香樟小院等一批精品民宿品牌,通過遊客的「進入式消費」實現生態產品的增值溢價。

主要成效

一是綠色發展意識和生態產品供給水平「雙提升」。近年來,金庭鎮幹部群眾的綠色發展意識逐漸增強,保護綠水青山、依靠綠水青山、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已經成為金庭人的行動自覺,金庭鎮的生態空間顯著增加,自然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和修復,江南水鄉特色、傳統歷史文化得以傳承,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顯著提升。2019年,金庭鎮建設開發強度降低至16.65%,同比降低了13.28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增加至71%,全鎮地表水水質均達到II類以上,空氣品質達到國內優質標準;生物多樣性逐漸增加,區域內植物種類超過500種,動物種類超過200種,擁有銀杏、水杉等多個國家一級、二級保護植物,以及虎紋蛙、鵜鶘、鴛鴦等多種國家、省級保護動物。

二是公共性生態產品和經營性生態產品價值「雙顯化」。一方面,蘇州市建立了針對各類自然生態要素的生態補償機制,以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採購」公共性生態產品,彰顯其內在價值。其中,補償標準為水稻田420元/畝、生態公益林250元/畝、風景名勝區150元/畝、其他生態農產品100元/畝;水源地村根據所在村岸線長度、土地面積、常住人口數等,分別給予每村120萬元、140萬元、160萬元的補償,生態溼地村也分別給予每村80萬元、100萬元、120萬元的補償,補償範圍覆蓋了山水林田湖草溼等各類自然資源。近三年,金庭鎮年均獲得生態補償資金3000餘萬元。另一方面,金庭鎮通過「生態農文旅」模式的發展,打通了經營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渠道,顯化了物質供給類和文化服務類生態產品的價值。「特色農品變文化商品」方面,2019年全鎮農產品銷售收入達到4.85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果品收入2.71億元,水產收入0.21億元,茶葉收入1.93億元;「太湖綠」大米及「西山青種」枇杷等已成為網紅品牌。「農業勞動變體驗活動」方面,2019年全鎮吸引旅遊人數421.06萬人次,農家樂、民宿營業收入達到2億元,近三年營業收入年平均增長35%,新增民宿104家,改造民宿103家,精品民宿增加至37家,直接帶動了1600餘人就業。「綠色平臺變生態品牌」,隨著「生態農文旅」模式的建立,港中旅、亞視、南峰等投資集團紛至沓來,2017年「阿里巴巴太極禪苑文化驛棧」正式落戶金庭鎮,2020年美國漢舍集團投資的「漢舍」項目全面啟動,「自然、綠色、生態」成為了金庭鎮最響亮的名片。

三是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雙推進」。2019年,金庭鎮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93億元,同比增長6.10%。其中,服務業佔比近80%,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9.75億元,同比增長7%。全鎮2019年新增就業崗位647個,同比增長39.7%;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26573元,同比增長6.2%。依託「生態農文旅」模式,生態產品價值融入了一二三產業發展中,讓農民、政府、投資商三方共贏,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的「雙推進」。

來 源:自然資源部門戶網站

供 圖: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原標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生態治理與綜合開發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生態治理與綜合開發 2020-11-27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建設丨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為此,我國多地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價值認識不到位、價值存量不清楚、轉化路徑單一等問題。
  • 「案例分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採煤塌陷區...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年來,各地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為此,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從「白色沙漠」到「綠色銀行」
    實踐中,尋烏注重將綜合治理與生態產業有機結合,堅持「生態+」理念,走「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光伏」「生態+旅遊」的發展路徑,因地制宜推進生態產業發展,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解決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有效恢復了生態環境,破解了用地瓶頸,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經濟效益。
  •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生態產品是維繫生態安全、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是美好生活的需要。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  湖南名山大川多,自然風光秀麗,生態基礎好。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做好「點綠成金」文章,是加快湖南綠色發展的重要動能。
  • 2020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麗水市發展改革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嘉賓作了主旨發言,圍繞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地方實踐經驗等內容進行了交流分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先生等嘉賓代表也做了精彩發言。
  • 長三角議事廳|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2020年11月22日,長三角議事廳沙龍走進一體化示範區先行啟動區第四場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裡鎮舉辦。沙龍邀請了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資環學院陳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剛教授;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三角處一級主任科員黃宇皎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長三角辦公室副主任吳志祥共話「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邁出新步伐
    產業化,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增值;三是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   中節能生態產品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霍中和發布了《企業視角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成果並指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關鍵是尋找市場化、可持續的價值實現之路。
  •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
    本文界定了生態產品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內涵,分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之間的邏輯關係。運用理論分析、綜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產業生態型、生態產業型、產權交易型、生態溢價型、生態補償型、生態倡議型、綠色金融型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了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制度框架。
  • 杭州域農科技集團來全椒開展田園農文康旅綜合體項目考察
    12月8日至9日,杭州域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華建華一行應供銷社邀請來全椒開展田園農文康旅綜合體項目考察。杭州域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華供銷合作總社與浙江城投集團有限公司籌建共同控股經營並運營的大型有機食品批銷平臺,是集有機農產品預售直銷、地方特色產品及解決農村就業於一身的綜合性實體商務平臺。被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直銷中心授予「全國運營基地」。
  • 專家齊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探索新思路新路徑新實踐
    12月13日,由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節能」)主辦的2020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司、國資委科創局、麗水市發展改革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30多家單位的代表,聚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熱點,共同探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思路、新路徑、新實踐。
  • 生態建設丨探索林活山綠民富的發展之路
    生態建設丨探索林活山綠民富的發展之路 2020-12-09 15: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節兩種作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2005年在浙江安吉考察時指出,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可見,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關鍵。
  • 幫扶案例 • 陝西篇③丨鹹陽市生態環境局秦都分局 積極服務落實...
    「幫扶案例」欄目,介紹各地生態環境部門落實「六保」任務、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兩個正面清單」效能、幫助企業和地方政府解決環境治理方面問題和困難的典型案例,今天,我們推出陝西省的典型案例第三篇,供大家參考借鑑,汲取相關經驗。
  • 綠色發展示範案例 |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堅持生態優先 加快...
    原創 宣教中心 山東環境 收錄於話題#綠色發展示範案例2個【編者按】2020年11月30日,生態環境部在北京舉行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授牌表彰活動。
  • 國家公園丨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
    國家公園丨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 2020-12-14 14: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畢加所·案例實戰首期|多視角復盤騰訊產品生態合作路徑
    騰訊獲得算法能力的豐富,同時合作夥伴獲得渠道,最終實現優勢互補。第二階段是生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即從產品商業化的模式談判開始,到產品上架,優化,迭代等。 一個新的生態合作產品,穩定下來的商業化模式需要1-3個項目來去探索。「當新產品能夠以一個穩定的商業化模式複製3個項目以上,且趨勢是可以不斷地進行複製推廣,落地交付,也就證明該產品走向成功發展的狀態了。」
  • 各地林草頭條丨海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
    去年8月,澄邁縣曾因紅樹林破壞問題成為典型案例被生態環境部在全國進行通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澄邁嚴格按照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的要求,完成紅樹灣項目內9.69畝枯死紅樹林和紅樹林保護區92畝被填埋魚塘等區域的修復工作,遭到破壞的紅樹林再次恢復鬱鬱蔥蔥。 「通過無人機、裝設高空攝像頭,我們可以對紅樹林保護區域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監控。」
  • 生態修復丨「修」出最美生態
    這是因為中國自然資源稀缺,本底質量較差,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加之快速的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過度開採和利用,導致以「綠水青山」為代表的高質量森林、草地、溼地等自然資源資產遭到破壞,可持續提供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下降,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和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
  • 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本篇為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的內容。一、上海露天採坑治理案例上海佘山景區的天馬山深坑內,那裡曾經是巨大的採石場,深88米,面積約36800平方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在中國建造的採石場,屬於廢棄礦區採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