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發掘文化傳統、生態資源的重要價值,是實現鄉村振興、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十四五」期間,如何充分開發利用文化與生態資源,推動宜居宜業現代化新城建設工作?
2020年11月22日,長三角議事廳沙龍走進一體化示範區先行啟動區第四場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裡鎮舉辦。沙龍邀請了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資環學院陳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剛教授;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三角處一級主任科員黃宇皎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長三角辦公室副主任吳志祥共話「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資環學院陳雯教授。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 熊豐 圖
陳雯:生態優勢如何轉化為增長新動能位於滬蘇浙交界處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河湖密布,水域佔比高,但地勢低洼,水流緩慢,流向多變,這也意味著生態敏感、水環境容量小。過去三四十年,在這片區域發展,特別是建設用地的擴張並不快。針對這種狀況,要麼為保護水環境選擇不發展,要麼選擇先發展,先汙染後治理。顯然,這兩條路都不應該是示範區現在要再走的老路。示範區應該試驗出一條新道路。除了跨區域的協調機制,包括規劃管理、土地管理、財稅分享機制等,更要試驗如何將生態優勢轉換成經濟價值。
這裡面有三個概念需要釐清。一是生態價值,它指自然物之間以及自然物對自然系統整體所具有的系統「功能價值」;二是生態優勢,它指相對稀缺且人類健康、可持續發展所需求的資源而形成的相對比較優勢;三是生態產品,它指能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服務。在不同空間形態中,維持自然生境和生態開敞功能、與保護行為相關一系列產出的「生態品」與代表以建設用地佔用為主、資源環境耗竭較大的活動和產出的「工業品」組合配置是不同的。生態品區域性服務功能,具有可貿易、可交換等特質。
現如今,受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和防疫常態化影響,經濟下行壓力趨大,必須不斷開拓新增長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為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長三角不僅要GDP,還要更高的健康預期壽命,生態環境健康安全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基本保障。在生產過程中,資源也成為非常重要的投入要素,按照經濟學理論,越稀缺的資源,價格越高,長三角已經到了生態資產越來越稀缺、生態資本價值越來越能得到體現的時候。據此,長三角必須也不得不發展生態產品。
那麼,生態價值如何創造經濟價值,這不能僅僅停留在「好風景」上,需要尋求能夠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重目標,推動二者共惠共生的綠色創新思路和路徑的綠色創新。具體來說,就是推動生態經濟和企業綠色化發展,為有效緩解當前經濟和環境雙重壓力,培育新增長點提供一條新出路和轉型新動能。把綠色發展和創新發展結合起來,可能是最適合這一區域的一種發展模式。為此需要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生態品」與「工業品」之間的轉化有五大場景:一是賣風景,發展旅遊業;二是優質水資源空間交易;三是依託生態資源賣房子,增值服務;四是生態農村的高附加值服務,如自然健康農產品與生物多樣性生產體驗等;五是生態環境治理與服務產業等等。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剛教授
曾剛:讓生態、文化資源賦能工業產業升級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代表中國參與全球化、彰顯國際競爭力的主力軍。長三角大規模、快速工業化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使文化和生態資源成了稀缺資源。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創新能力、內生增長也就十分關鍵和重要。同時,地域文化特質也極為重要。在不同文化特質區實施同一政策,其發展績效會有很大的不同。包容性強的地區,匯集資源的能力就會更強,對外互動合作的夥伴就多,綜合發展水平就高。
在後工業時代,工業基礎紮實,產業升級必須依託優質生態環境的支撐。華為全球研發中心選址上海青浦就是看中了青浦澱山湖畔良好的生態環境。縱觀歷史,產業發展經歷了從早期的低成本到目前的高科技的發展過程,高科技催生了研發產業的成長。而研發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品質的生態環境。蘇州吳江是長三角核心區水域面積最大、佔土地縱面比例最高的城區之一,生態資源豐富,生態服務潛在價值巨大。加上吳江是燦爛江南文化的傳承者之一,包容文化與優質生態的空間組合極佳,在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升的關鍵時期,如何讓生態、文化資源賦能產業升級?
第一,要釐清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步驟。在明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
大意義之後,就需要加大宣傳力度,統一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主流認知。爾後,應該開展系統設計,制訂行動方案,建立利益分享機制,改革督查制度。主流認知、系統設計、行動方案、分享機制、督查制度這五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第二,構建協作互動共贏的發展共同體。根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特點,助推全球
創新網絡、全球產業鏈向區域創新系統、地方產業集群轉變,是解決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所在。土地、勞動力、資本三大區域經濟增長傳統要素的傳統經濟學認知已難以解釋當今全球經濟活動現象。還需要關注技術、數字、關係三大區域經濟增長現代要素。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華為公司的刻意打壓就可以看出,世界各國爭奪全球數字資源,特別是爭奪數字資源控制權的競爭十分激烈,全球合作向全球競爭的態勢日趨明顯。為了彌補全球競爭帶來的不利影響,長三角各地迫切需要落實中央關於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布局,各揚所長,協同合作,攜手向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
第三,提高規劃方案的專業化水平。高水平的規劃方案源自專業化機構,城市及區域
發展規劃應由第三方專業機構來制定。同時,長三角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注意動員社會力量、市場力量的廣泛參與。非洲諺語告訴我們,「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遠大目標,只能通過一體化才能實現。
第四,建立本土文化、生態資源的聯合開發機制。為了實現長三角各類資源的聯合開發、收益共享的目標,首先必須開展本土資源價值的全面調查和系統評估。歐洲萊茵河流域9個國家成功合作的經驗表明,開展萊茵河流域資源狀況全面系統調查、綜合評估,制定上中下遊聯合保護、聯合開發合作機制,是萊茵河建立共擔責任、共享利益機制的關鍵。歐洲萊茵河流域協同發展經驗為破解我國長三角地區生態補償機制難題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三角處一級主任科員黃宇皎
黃宇皎:長三辦生態保護的三大要務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於2018年1月成立,首批15名工作人員,大部分來自滬蘇浙皖發改委和系統單位,長三角辦依託「上下聯動,統分結合,三級運作,各司其職」的運作機制,通過15個專題組(包括交通、環保、能源、公共衛生、教育、醫療,還有商務、金融、科創產業等等)具體推動各項工作,並牽頭承辦每年的主要領導座談會和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全體會議。三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長三辦參與並完成了69個創新機制,籤署了132項合作協議,建設了67個合作平臺,制定了56項規劃和相關的政策,切實推進了三省一市和41個城市之間的合作與發展。
生態環保領域,長三辦正在推進三大重點工作:一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二是長三角區域環境協同防治。現在長江生態保護採取一票否決制,國家各層面會有很多督查,也出臺了很多政策,包括長江生態廊道的建設和保護;三省一市成立大氣、水汙染聯防聯治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編制信用聯合獎懲合作備忘錄,對長江沿岸一些嚴重的失信行為聯合懲戒,列入黑名單;三是協同推進生態環境的協同監管及補償機制。如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自2012年開始試點,如今已經進行到了第三輪,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效應。
如今,長三角辦已從最初的15人擴容到22名工作人員,一直致力於做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各領域的協調工作。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是綠色生態協調發展的重點領域。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長三角辦公室副主任吳志祥
吳志祥:構建更富韌性、更健康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完整生態系統今天的主題是文化與生態。文化,指「以文化之」,代表人類文明對人類自身的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創新文明,取得文明的進展和發展。我們必須深入思考:人類未來如何以一種更富韌性、更健康和有活力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實現更好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轉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挖掘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注重和先進的現代文明相結合,實現古今文化交輝相應,既有很好的傳承,也有更好的發展。好的文化氛圍和環境對區域發展至關重要,吳江有很好的人文底蘊,「樂居吳江」深入人心,「江南何處好?樂居在吳江!」吳江人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家鄉,努力共同建設好未來的美好生活。
生態,生是生命,態是狀態,是體系。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系統性和自我淨化、自我更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山、水、林、田、湖、草,包括我們人類在內,構成了一個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態系統。需要我們有敬畏之心,有仁愛之心,有悲憫之心。例如,水體,它也是一個生命體,有較強的自我淨化能力,只要不超過水體的承載能力,它就是源頭活水;而黑臭水體超過了水體承載能力,它實際上是「水」的「屍體」,失去了基本的水體自我淨化能力。
好的文化可以影響生態文明建設。在一體化示範區需要有更多哲學家、思想家、作家、演員等文化工作者參與,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思想文化,努力形成強大的思想共識,來共同建設我們的美好家園。
問題:文化、生態資源的價值實現過程中,創新創意如何體現和參與?除了一些制度和技術的創新之外,在衣食住行方面,我們還有很多改進的地方,有很多增長潛力空間。比如,示範區有大量水面,可以做一些高附加值的生態養殖,可以進一步做食品的深加工和生物技術的應用產品。我們在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風景區的陳莊做了一個知識鄉村實驗,用營養液和微生物加農家肥種出來的蔬菜很自然,產量很高。如果可以在黎裡古鎮上租個房子做「廚房教室」,同時展示農產品也非常不錯,可以拓展康養等服務。這裡其實可以有很多創新、創意結合的點子,小點子慢慢發酵,或許可以帶出一個大產業。
此外,文化產業的價值不僅僅在產品本身,在於對其他產業的增值作用。這其中最需要的就是創意(Idea)。如何讓走進古鎮的遊客們心甘情願地掏腰包,這裡面有很多工作,包括培訓當地居民等等。這些點子要因地制宜,不是可以照搬全抄的。理念可以相互學習,但具體的創意則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在這方面,政府也可以有所作為。比如可以成立綠色產業基金,這筆基金可以用來進行產業培訓、產業諮詢。大家可以一起努力,找到盈利點。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構建綠色創新的科學技術研究、構建綠色財政和金融支持體系等方面有所作為。
曾剛: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對於全國來講,面積很小,但折射出的問題卻很大。早期的城鄉關係是對立的二元競爭關係,現在正走向城鄉互動合作的一元融合關係。適時將政府支持發展的重點從大都市向縣城轉移是中央關於空間發展的新思路。因此,有必要借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以飽滿的熱情,迎接鄉村發展新機會,充分挖掘、利用區域文化、生態資源,實現中國的鄉村振興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必須指出,在此過程中,應該注意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但切忌政府「用力過猛」、過度幹預和完全控制。建議通過設立公共基金、創建社會多元參與新機制,來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社會分配不公的問題。
(易臻真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文章根據沙龍現場內容整理。)(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