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那就是睡覺之前不能想太多的事情,因為想太多的事情往往容易失眠。這時候即便是自己強烈的提醒自己不要去想,但是自己會想得更多,更不能入眠。心理學裡面有一個「白熊效應」,能很好的解釋這種現象。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將找來參與實驗人,分為好幾組,對一批人告訴他們在接下來的5分鐘裡,請想像一隻白色的熊。被要求不要想白熊的第二組,想到白熊的次數是最多的。參與實驗的對象,被要求不要去想一隻白熊,但是他們的思維卻出現了強烈的反彈,反而更多的會想到白熊。當我們刻意轉移注意力時,思維也開始出現無意識的「自主監視」行為——監視自己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因此使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放棄對事情的關注。這其實就是一個聚焦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白熊效應,又被稱作反彈效應。「白熊效應」也就是告訴我們,越是克制自己不去做的事情,我們就越忍不住去做。
失戀是苦的,被傷害是痛的,固執糾纏,只會讓你困入泥潭,越陷越深。轉身離開,是對自己最好的成全。人生中還有很多值得追尋的東西,別讓戀愛的苦,掩蓋了生活的甜。我們即便是想讓自己不去想但還是會更加讓自己對這件事情聚焦得更加厲害。所以真正的遭受失戀這種痛苦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這時候時間就是最好的療愈手段,讓自己的記憶慢慢淡化,慢慢的忘記自己心中的那個他(她)。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物質,當我們也有了更多的焦慮。
我們的焦慮來自於家庭、工作和生活,也來自於自己給自己的壓力。當然「白熊效應」也告訴我們,面對焦慮的事情,越告訴自己儘快擺脫焦慮,卻越難擺脫焦慮。當我們感受到一些焦慮時,我們並不需要感到十分困擾,因為這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正常現象。「適度的焦慮」會幫助我們保持對外界和自身的警覺,從而更好使我們提高自己,與環境和自身達到和諧共處的狀態。有研究顯示,和完全不焦慮的人相比,有一定焦慮水平的人,反而會對人有一個激勵的效果,會讓我們的工作效率更高,生活質量更好。當然,這裡提到的焦慮程度是還未達到病理性裡面所說的焦慮症,如達到焦慮症,最好找專業人士進行治療。焦慮本身並沒有什麼可怕的,而真正讓人感到痛苦、揮之不去的是「試圖擺脫這種焦慮」所做的抵抗。所以面對焦慮最好的做法不是去想法設法去忘記,而是順其自然,讓焦慮消散。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