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白熊實驗」告訴你強迫症該如何擺脫

2020-12-10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在看文章之前,我和大家來一個小互動。

大家閉上眼睛,然後腦子中可以想任何的東西,但是千萬不要想「白熊」,只要你腦子中想到「白熊」就告訴自己千萬要忘記,過十分鐘睜開眼,你能忘記「白熊」嗎?

這個實驗我做過了無數次,結果就是我越不希望想到白熊,這個白熊越會在我腦海中出現。

記得之前看書有位作家和我是一樣的。

「試著給自己定這樣的任務:不要去想一頭北極熊,然後你就會發現,接下來的每分每秒,你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那頭北極熊。」——陀思妥耶夫斯基《冬天記的夏天印象》

強迫症的痛苦

強迫症有多麼痛苦,這個我想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白。

強迫症會慢慢侵蝕患者的認同感,使他們的腦海長時間被不必要的想法佔據,這是精神上的折磨。患者感到十分痛苦,嚴重的焦慮、抑鬱和長時間的頭痛困擾著他,甚至有時候就連出門去商店也成了一種「酷刑」。

有時候那些強迫念頭簡直弱爆了,一個人有時候會為了燈掉下來會不會砸死自己而丟掉生活,當你不堪忍受這些苦苦糾纏的念頭,妄圖一死了之之時,想到,我竟然是為了這樣一件幼稚、荒唐、彆扭、微不足道、難以啟齒的事情去死,實在太不像話,簡直是人生汙點了。

強迫症患者就在這種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糾結中失去愛人、事業、甚至生命……

一個人不斷壓抑念頭會怎樣?

為何強迫症患者會糾結自己腦子中的念頭而痛苦不已,難道人類那些強迫思維都是病態?

其實科學家早就對此做過各種各樣的研究,他們認為侵入性思維是大腦處理不確定環境的一種方式。這種處理方式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有助於我們適應多變的環境。當面對未知的情況時,我們的大腦中就會進行「頭腦風暴」,產生許多想法,有的是能解決問題的好主意,有的是行不通的壞主意,有的想法則可能荒誕不經甚至詭異可怖。

但是要知道很多人就會對此而產生抗拒,本來只是一瞬間的「頭腦風暴」而已,結果卻因為強迫症患者苦苦想消除那些念頭搞的念頭像雜草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了」。

就像文章一開頭提到的那個「白熊實驗」,一旦你想要消除頭腦中某個特定思維,這個思維只會無窮無盡佔用你的大腦。

Wegner等人根據這一現象,提出了「諷刺進程理論」(Ironic Process Theory):你越是想壓抑某個念頭,它越是可能冒出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曾說:

Unexpressed emotions will never die. They are buried alive and will come forth later in uglier ways.未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它們只是被活埋,並將在未來以更加醜陋的方式湧現。

這就是強迫症產生的一個先決條件,越不想有念頭,念頭越出現,念頭越出現,你越想排斥,這就陷入無窮無盡的死循環中。

怎麼應對這個現象呢?

那麼我們知道了強迫症就是因為你抗拒和壓抑太久了,你需要放棄對它們的壓抑。

可是這個時候很多人又會說,我就是不想和其他人不一樣,我就是不允許我有這些想法,可是臨床大量結果告訴你,有些人抗拒了幾年甚至幾十年他們從來都沒有戰勝過那些念頭。

說到底不是你不努力壓抑他們,而是你努力的方向錯了。

最好的辦法就像森田療法所說,順其自然,這個時候你還是會有念頭,但是不管了,隨它去,我該幹嘛幹嘛,久而久之念頭自然就消失了。

大量的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不過做到的確需要付出巨大痛苦,這個時候如果自己一個人很難建議韓式尋找一個專業人士幫助。

在很久之前,弗洛伊德就提出過,當人們有一些不願回想的創傷經歷與情緒時,試著傾訴和表達出來,能夠減少長期的情緒困擾。

後來的一些臨床研究也指出,無論是創傷經歷、成癮、焦慮、抑鬱、過度擔心,還是恐懼症和強迫症,當人們有一些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緒時,不去壓抑而是專注去想,反而會有助於減輕症狀。

但同時,Wegner等研究者也提到,這個過程或許會十分痛苦。嘗試時最好選擇安全的環境,例如諮詢關係中,或是在信任的人的陪同下。

相關焦點

  •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擺脫焦慮,一隻白熊告訴我們該如何做!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兒就像天邊最美的雲朵春天又來到了花開滿山坡種下希望就會收穫……」看完這個開頭,不知你是否跟我一樣回憶起了那些年被神曲支配的恐懼……經驗告訴我們,每當不小心聽到或者想起這首歌,無論怎樣警告自己,頭腦中都會單曲循環一整天
  • 如何區分「強迫傾向」和「強迫症」
    如果你有的話,可能一定懷疑過自己是強迫症,當然如果你是一個處女座,估計你會心安理得一些。其實,這是對強迫症很深的誤解。1、什麼是強迫傾向和強迫症?簡單來說,強迫傾向和強迫症的表現形式都是強迫思維(反覆出現的、侵入性的、不必要的想法和衝動)和強迫行為(重複的行為或精神活動),二者的區別主要是症狀程度及是否可以被控制。
  • 強迫症患者該如何轉移注意力
    作者:袁運錄某網友問我:強迫思維者如何轉移注意力?為什麼強迫症患者會控制不住去想某些問題,並且一個接一個的想?因為他有強迫症的種子。種子埋在他(她)的潛意識或記憶中,平時看起來很安靜,但它在特定的場合、特定的時間,比如工作之餘,會以條件反射的方式冒出來,讓你防不勝防。強迫的種子或記憶,一旦冒出來後,必然就會引起你的注意(表意識)。經驗告訴你,這必然又是一個沒完沒了的糾結——讓你痛苦不堪的事。怎辦?人會坐以待斃嗎?當然不會。
  • 不要沒事說自己強迫症,真正的強迫症越想擺脫越痛苦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只要說到強迫症,很多人可能就會聯想到自己要把書籍擺放整齊,床上不能有雜物等等。但真正的強迫症卻是一種心理疾病,而且非常痛苦。什麼是強迫症?常見的強迫症可以分為兩種: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 強迫症自檢:你是強迫症還是強迫性人格障礙?
    提到強迫症,很多人首先就會想到不停地洗手、或完美主義者。其實,真正的強迫症源於焦慮。如果一個人只是愛乾淨,所以他勤洗手,洗手行為並不是因為焦慮引起的,那他就不屬於強迫症;如果一位完美主義者想讓自己的作品更好,但不是在焦慮的基礎上追求完美,也不屬於強迫症。
  • 強迫症(OCD)的福音
    【潮黑哲學】是一個心理學,哲學,啟發人性的系列文章。作者國家心理諮詢師。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白熊效應」
    你是否發現,你家的小幼崽成長到某個階段後,會一改之前的「歲月靜好」,變得越來越難對付?的確,人類幼崽有個特點,就是當他們「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之時,即便是爸媽爺奶眼中的「天使寶寶」,也會變得不再順從愛和你對著幹,這就是媽媽們都知道的「Terrible 2和Horrible 3」。
  • #推薦#治療強迫症的幾本書(必讀)
    你仔細想想,在你身邊,有沒有那種做一件事就停不下來,明明已經做好,卻又感覺自己還未完全,強迫自己反覆去做同一件事的人,有沒有出門之前,所有門窗都已關好,卻感覺自己沒有做好,而返回去重新做一邊的人?其實這種情況,我都有過。很多類似於強迫症的情況,可能也發生在你身上過,但你覺得,那沒什麼大不了,就是一個習慣而已。
  • 「白熊效應」:最好的消除焦慮的方法!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白熊效應」,能很好的解釋這種現象。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將找來參與實驗人,分為好幾組,對一批人告訴他們在接下來的5分鐘裡,請想像一隻白色的熊。被要求不要想白熊的第二組,想到白熊的次數是最多的。參與實驗的對象,被要求不要去想一隻白熊,但是他們的思維卻出現了強烈的反彈,反而更多的會想到白熊。
  • 強迫症有救了!科學家證實:非侵入性磁刺激可消除負面記憶
    如果有人跟你提起一處你曾去過的風景名勝,你的大腦各個部位會提取出相關的信息,比如地理位置、建築風格、顏色等等,而所有零散的信息只要經過前額葉皮層就可得到整合,所有你記憶中關於那個風景名勝的信息得以輸出。
  • 心理學白熊效應:為什麼越想忘記的痛苦反而會記得越清楚?
    很多人在遇見大型的比賽時反覆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但是當站在臺上的那一刻卻比以前的任何一次比賽都要緊張,比賽以失利告終。……當你越不想做一件事情時,當你越想讓自己忘記一件事情時,反而一切都會清晰的展現你的面前,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它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 魏格納的一個實驗。
  • 當強迫症強迫自己別那麼強迫:「我在努力讓自己不去想啊」
    人類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不喜歡什麼,就看看如何避免,接著採取行動」。 這就是行動模式。在面對現實中的問題時,這種模式有利於人類的生存,更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
  • 什麼是真正的強迫症?強迫症的痛苦如何來形容
    看到強迫症我忽然想要說個只有業界的人看得懂的笑話。我有糾正別人濫用強迫症這個診斷的強迫症怎樣!好笑嗎! oh you don't get it?沒關係。你的問題是什麼是真正的強迫症?強迫症的痛苦如何來形容?大部分認為自己有強迫症或者完美主義的人都只是給自己的小懶惰、失誤、拖延、無聊找些漂亮、時髦又能減輕負罪感的藉口而已。。。
  • 關於OCD(強迫症)你該知道這些
    記得曾經在我最痛苦的時候,父親和我說過一句話就是:「無論你覺得自己如何糟糕,甚至康復不了,你都要堅信自己是可以好起來的。」唯有這樣你才會堅持的走下去。當然,其中你會遇到瓶頸期,很難受,這種難受會讓你覺得無法承受,甚至有時會覺得生不如死。但是我告訴你,這一切都是正常的。
  • 別把強迫症當完美主義
  • 不建議強迫症點進來,
    搜刮生活中那些值得分享的物品清單,我們有所「物」,也有所「悟」。告別正經,只為好玩,每周一,讓我們一起來「物」一下!別怪我標題沒有預警!(也希望這個標題不會讓強迫症患者們拿起 40 米的大刀砍我!)說到逼死強迫症,能不提手機突出的攝像頭?這幾年各個品牌的手機都有很多這種設計,簡直就是這個世界對強迫症最大的惡意!當你把手機放在桌面上操作時,隨著點擊滑動屏幕,它就會反覆提醒你攝像頭是突出來的!
  • 閱讀的力量 | 如何解構和克服強迫症
    可是不停洗手,甚至因為洗手而做不了其他事,你也許有必要重新考量一下洗手這件事——每天反覆多次洗手洗上30分鐘是一種典型的強迫行為。該如何克服這種常見的心理症狀,還自己一個不受束縛又健康的輕鬆生活呢?如今,根據強迫症的臨床異質性特徵,同時結合遺傳學、神經科學、心理學、流行病學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一種針對此症的多維度研究方法發病年齡 每個病人的發病年齡不盡相同。早髮型強迫症似乎更為嚴重,且大多涉及男性 。
  • 別把強迫傾向當成強迫症
    你喜歡有秩序的東西,比如書籍、衣服、學習資料,你喜歡分類擺放,別人說「你有強迫症吧?」
  • 心理學家實驗:裝年輕,真的會變年輕!七件事你值得「裝」
    戲劇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曾說過:「我們不是因年老而停止玩樂,而是因停止玩樂才會變老」。實驗也證明,表現出年輕的樣子可以減緩老化,其中跳舞是延緩老化效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她修了津巴多教導的心理學入門課程,從此對心理學深深著迷。她後來成為哈佛大學的教授,大部分的研究是為了揭開老化的秘密。  實驗一:能自己照顧盆栽,比較健康活躍她在職業生涯中做了許多引人注目的研究。
  • 「強迫傾向」與「強迫症」原來是兩碼事
    那麼,到底什麼是「強迫症」?你真的有「強迫症」麼?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強迫症」與「強迫傾向」並不是一個概念。在不影響正常學習、工作、社交的情況下,有一點輕微的強迫症狀不算是病態,只是一種強迫傾向。